北宋黄庭坚简介
人物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
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
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
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
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
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黄庭坚,字鲁直,生于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
28日),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
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千里之才。
宋皇祐三年(1051年),七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皇祐四年(1052年),八岁,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
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供职京师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熙
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
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
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
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
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
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五月黄
相出生,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
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
实录》检讨官。
宋元祐二年(1087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
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
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
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
流寓江汉
宋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
羽认为《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
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
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
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
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
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
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
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
之嫌,于是移至戎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
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柔意和他亲近。他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
都有可观之处。
暮年余晖
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
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
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
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
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
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宋崇宁二年(1103年),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四年(1105年), 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
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终年六十岁。
大观三年(1109年)二月,门人苏伯固、蒋湋护其丧归葬双井祖
茔之西,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高宗中兴,赠直龙图阁,德祐元年
乙亥(1275年)太常寺议谥“文节”。
主要成就
文学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
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
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
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
“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
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宋代大
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苏轼作
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
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黄庭坚
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黄
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可以说,黄庭
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
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
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
配古人”之句,可见推举之重。
黄庭坚作诗一是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来处”。时人评黄庭
坚作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黄庭坚还提出诗的
“句中眼” ,所谓“句中眼”即后人所说的“诗眼”,就是注重对关
键字词的锤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即是锤炼而来,
可谓“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二是重视句法。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
东》诗:“无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何谓“句法”,从这句诗里
可以看出,黄庭坚论诗的句法尚简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在
《与王观复第二书》中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
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
无斧齿凿痕,乃为佳耳。”三是讲究章法。黄庭坚讲章法命意言论甚
多,如:“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
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譬如巧女绣妙一世,若欲作锦,必得锦机乃
能作锦。”把章法结构喻为“锦机”。又如“山谷文章必谨布置,每
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又如:“作诗正如作杂剧,初
时布置,临了须打浑,方是出场。”综合起来看,黄庭坚所谓章法是
讲求诗的结构的曲折变化,而这些曲折变化是通过学习前人作品揣摩
出来的。黄庭坚虽讲诗法,但他并不固守诗法,而是要求最终超越诗
法,达到 “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
书法
行书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
《兰亭序》。其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习练
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
下笔便到乌丝栏。”这其中不能没有其对王羲之书法学习的深悟。
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
于苏轼,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黄庭
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在黄庭坚书
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
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在黄庭坚题跋中,即
反映出黄庭坚从苏轼处学习书法的一些消息,如“予与东坡俱学颜平
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业”,又如“东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铭
草。余尝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柳公
权、褚遂良者数纸,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
凡二十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二
人交谊师友之间。从黄庭坚流传至今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
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甚至有
些夸张强调,唯嫌生涩,未有苏书圃熟也。而黄庭坚以禅悟书当与苏
轼互为影响。如苏轼《祷雨帖》,笔意极似黄庭坚,特别是其末尾数
字,从容娴雅,行笔松缓,几若黄庭坚代笔。
黄庭坚行楷大字书风的形成当为其于京口见断崖《瘗鹤铭》之后
并不断师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黄庭坚师《瘗鹤铭》有一个误会,即
他把《瘗鹤铭》看做右军所书,且深信不疑,故而倾力揣摩师习。不
过也算是歪打正着,这倒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
成。从客观上看,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
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碑帖结合的书家。对于
苏轼书风形成的渊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诗帖》与洛阳《龙门二
十品》做一比较,即可得出明确答案。黄庭坚则明确标榜师法《瘗鹤
铭》。
草书
黄庭坚的草书是学时人周越的。苏轼以周越书为“险劣”,米芾
则评周越书为“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黄庭坚后来在一则论书语中
道出了其书法及书学思想成熟后对周越书法的看法:“王著临《兰亭》
《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
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
靖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
非学者不力也。”
无疑,黄庭坚对草书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当是“得张长史、
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的。他在《跋此君轩诗》中写道:
“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
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
法可。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黄庭坚草书的成熟还得益于其书外功的参悟。除其上述“于燹道
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外,
他还有一段自道可说明因缘:“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
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颠长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余
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
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张旭、怀素作草皆以醉酒进入非理性忘我迷
狂状态,纵笼挥洒,往往变幻莫测、出神入化。黄庭坚不饮酒,其作
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然其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
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其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
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黄庭坚所作《诸上座帖》等
佛家经语诸草书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黄庭坚开创出了中
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主要作品
散文
《书幽芳亭》《答洪驹父书》《赠高子勉》《苦笋赋》《毁璧赋》
《跛奚移文》
诗歌
《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题王居士所藏王
友画桃杏花二首》《题郑防画夹》《牧童诗》《新喻道中寄元明》
《病起荆江亭即事》《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和答梅子明王扬休
点密云龙》《登快阁》《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弈棋
二首呈任渐》《喜太守毕朝散致政》《晚楼闲坐》《清明》《新竹》
《题竹石牧牛》《春近四绝句》《登快阁》
词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阮郎归·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茶词》
《谒金门·示知命弟》《谒金门·示知命弟》《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蓦山溪·赠衡阳妓陈湘》《醉蓬莱·对朝云
叆叇》《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清平乐·春归何处》《念奴娇·断虹霁
雨》《满庭芳·茶》《鹧鸪天·人生莫放酒杯干》《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南歌子·槐绿低窗暗》《西江月·老夫既戒酒不饮》《南乡子·诸将说封
侯》《品令·茶词》《木兰花令·当涂解印后一日》《千秋岁·少游得谪》
《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书法
《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苏轼
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帖》《李白忆旧游诗
卷》《诸上座帖》《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
《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经伏波神祠诗》《狄梁公碑》《书赠
李方叔真迹卷》《荆州帖》
人物评价
苏东坡:①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
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②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
人。③苏轼称其诗超轶绝尘 ,独立万物之表 。
宋音韵学家袁文:字之从水者,篆文作此字,盖水字也。至隶书
不作*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
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
挑起,其体更道丽,信一代奇书也。
宋施宜生: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
心自书空不书纸。
赵秉文:涪翁参黄龙禅,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书得笔外意,
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办。惟
故以生字、俚语侮弄世俗,若为金、元曲家滥觞。
冯煦:后山以秦七、黄九并称,其实黄非秦匹也。若以比柳,差
为得之。盖其得也,则柳词明媚,黄词疏宕,而亵诨之作,所失亦均。
郑永晓:黄庭坚一生,历尽沧桑,几经政海波澜,从未显位执掌
大权,他不苟附进,淡泊名利,批评时政,屡遭厄境。在冤屈贬谪生
涯中度生,其高风亮节为众敬仰,丰绩万年。
北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变动时期,国家统一后形成的强大的
中央集权制对于当时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层面影响很大。城市经济
繁荣(清明上河图就再现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诗歌、书法、
绘画盛极一时,尤其是印刷术的发明更是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北宋可以说是文学书画艺术极盛,人才辈出,同时又是政
治党派争相斗争的典型时期。作为北宋一个重要的诗人,文学家和宋
四大家之一,其书法艺术尤其是草书艺术水平可以说是宋四家之中最
富有个性和对后世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位。
通常而言,一个书法家,能够在某一种书写形式,或某一种技法、
理念上,对前人有所突破,并取得成功,便不失其历史的价值和地位。
黄庭坚同时在草书、楷书、行书三个不同领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这不仅在宋代找不到第二人,在近千年书法史上也无人与之抗衡。由
此我们回到本文开头所谈,为什么宋、元、明、清历代论者皆以黄庭
坚为宋代第一大家。今日书坛崇米书者为多,米芾笔势的翻腾变化,
也颇能迎合当代人趋于浅表化的欣赏心理。至于山谷书笔法内敛,没
有长期的磨练功夫和心性修养,不能达到其线条精、气、神合而为一
的超迈境界,所以山谷很早便提醒别人:吾书不可学,学之辄笔软。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近千年书法史上,习米芾、苏轼书法者皆不乏形
神兼具,甚至可以乱真者。唯独山谷书法,学者虽多,却罕有能兼得
其形神者,这也是当代山谷书法研究不能深入,存在诸多问题的直接
原因。
黄庭坚出生于江西的文学名门,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其父亲是著名诗人,岳父是苏轼的挚友,另外,王安石、欧阳修、梅
尧臣都是他的远亲。他是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之一。他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亦师亦友,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
上的老师和提携者,更是政治上的相随者,无论是文学诗词还是书法
都受到苏轼影响很大。
黄庭坚最早学书是学时人周越的书法,后转学“二王”,尤其对
杨凝式的字学习有加,他曾写诗赞颂杨“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风骨
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又评其书法:“无一
不适徽入妙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再就是黄庭坚的手札行书很大
成就上受苏东坡影响,黄作为苏东坡的门生,书法不能不受苏轼书风
的影响。从目前流传下来的山谷题跋书论中,他对苏东坡书评多为推
崇备至,顶礼膜拜。
黄庭坚有自己的艺术气质和审美趣味,他主观上也“尚意”,他
在学书过程中能够对同时代的书家和古典名作的风格进行适当的吸收、
取舍,化为己用,这使他能够远远超越所有同时代的艺术典范的规限,
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书法形式语言。
黄庭坚在书法艺术探寻上,非常强调向“古人”学习,在学古的
基础上广泛兼收并蓄而自得,他学书范围极广,即广博兼容,他论书
言论中常有议论:“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令之于心,自得古人笔
法也。”(《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跋与张载熙书卷尾”),
又论:“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
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格。”(书赠福州陈继月)他还说: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从这些言论上可以看出黄庭
坚在学书上是学古、临摹、多看、多领会,即用“心”去感悟,他的
这种主观上学习书法的理解,决定其行为上学习非常努力,对古代书
家根据自己的取舍选择性的学习,他同他的老师苏东坡相比,更能体
现其在书法上的努力与刻苦。苏东坡是一位天才横溢的书法家,他的
书法全由他的天才而来,所以,黄庭坚曾云:“余尝评东坡善书,乃
其天性。”因此当时“士大夫多讥东坡用笔不合古法。”同时期的怪
才米芾评其“画字”。但是,黄庭坚却不然,他非常勤奋,下苦力临
帖,他完全是一个功力性书家。
文学艺术素养对黄庭坚的书法影响
黄庭坚同北宋其他书家相比,除了他的老师苏东坡外,他有一个
明显的优势,那就是他的诗词文学艺术修养极高,除苏轼外几乎无人
能匹敌,这可能从另一方面也对他的书法个性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黄是江西诗派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位,他是开创诗词流派的
艺术大匠。他的诗,后人论及宋诗以“苏黄”并称。但苏诗气象澜大,
如长江大海,浪起涛涌,自成奇观,黄诗气象森严,如高峰千尺,拔
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文学诗词艺术上创造了极高的意境,这也
对黄草书创新起到了作用,这种诗性气概,这种极致修养,不仅提高
了他自身审美趣味和文化艺术水平的修养,也陶冶了黄书法上与众不
同的艺术个性和超凡脱俗的成就。
黄庭坚在书法艺术上非凡的艺术个性和对后世艺术产生了重要作
用,他的草书艺术成就对两宋书风起到了一个标杆作用,其影响意义
深远,以至于从他去世后一直延续到南宋和明中期至清朝,并远播日
本。王世贞评论他的草书:“以侧险为势,以横逸为功,老骨颠态,
种种槎出。”也就是他的草书以侧面的奇险取势,以横向的飘逸,线
条苍劲,姿态颠逸,种种出槎,态势多变,显示出很高的艺术趣味。
黄的行草被后世推崇,他与同时代的苏、米成为书法人心中的偶像。
黄庭坚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黄庭坚草书特点
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盛行,尚意支配下的个人抒情为主产生下
的个性、人品对书法作品影响很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
作用。黄庭坚极具个性的书法创新在北宋书法独树一帜。
黄的老师苏东坡不仅重人品而且在书法创作上提出“不践古人”
曾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作为苏
门四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这个口号加以阐发,在实际创作上更
出新意,创出比其老师苏东坡更具新意的书法作品。他曾言:“随人
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这是他在诗学、书学上的典型的创
新精神。他强调创意,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古创新,
《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黄庭坚书法追
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为客观
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合
一,一一自然”。
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自然”,代表其“超
逸绝世”的境界。他学古而不泥古,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
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感情等特性,“学古
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的“创新”化为“自然”,
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黄庭坚草书的用笔特点
黄庭坚和同时期的书家有一个典型的不同之处,对于草书的理解
和认识不同,他的草书独自面目的成熟还得益于书法以外的功夫参悟,
即借助其博学广闻,用“心”感知,提升其对草书的理解升华。他曾
有一段学习草书的自白:“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
十年抖擞俗字不同。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
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于道舟中,观长年荡
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由此可知,黄庭
坚学书首先学的是周越。周越的书法苏东坡以为“险劣”,米芾评为
“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但是由于初学周越,因为时人范帖的缘故,
故十年不脱俗气,后看出旭、素作品的飘逸,知其笔法,才脱去俗气。
据说有一次,黄庭坚作书,苏东坡在一旁称赞,钱勰却惋惜黄庭坚没
有见到怀素《自叙帖》,后黄庭坚在涪陵石杨休家见到《自叙帖》真
迹后悟到草书笔法,下笔飞动,自谓得草法于涪陵。黄后来在一则论
书语中道出其书法及书学思想成熟后对周越书法的看法:“王著临
《兰亭》、《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
极善用笔。若使胸巾有书数干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
两台、林和靖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
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力也。”
无疑,山谷对草书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当是“得张长史、僧
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的感悟。他在《跋此君轩诗》中写
道:“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
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
人悟此法可。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黄庭坚中途学草书,由于运笔不到家,笔画缺少气势,不灵活到
位,后看到众人划桨,才有启发,悟出笔法笔势,划桨不到位,力度、
节奏不够,船就不会行走。由此想到用笔运笔,假如黄庭坚没有博学
的知识,就不会悟出此道理。他曾说:“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
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颠长史、狂僧皆倚而通神
入妙。余部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
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张旭、怀素作草皆以醉酒进入非
理性忘我迷狂状态,纵横挥洒,往往变幻莫测、出神入化。黄庭坚不
饮酒,其作草全靠心悟,以意使笔。用心参禅妙悟古人笔意,虽多理
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其用笔,相形
之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所作
《诸上座帖》等佛家经语诸草书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黄
庭坚开创出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黄庭坚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黄庭坚对后世的影响有精神上也有形式上的影响。当然他的书法
对后世的影响远未他的诗歌影响大。但正因为他的“江西派”诗词上
的巨大成就也从另一方面提携和加注了他的书法传播及影响。他的书
法表现出来的极具个性的个人风格,对后世书家个性创新突破启发意
义很大。他在行书上的鲜明笔法特点,在草书上个性突破都对后世书
法影响深远。
南宋时期,黄庭坚书法的形式特点在宋高宗早期书风中表现明显,
对于明草书大家祝允明(1461-1527),黄的影响很大。文徵明
(1470-1559)他是明代最有才华的书法家。他真、草、隶、篆四体
皆能,对黄庭坚书法偏爱有加,尤其黄带有尖长笔画的张扬的清瘦对
他影响很大。
黄庭坚的艺术成就,对现代后学者启发很大。我们在学习草书当
中,要善于观察生活,提高悟性,在草书创作上逐步探索,研究黄庭
坚纯熟的用笔和布局平衡原则,提高自己的技法水平,涉足书外知识
的积累,提高自己的美学素养,练好内力,借鉴和学习黄庭坚的笔法
精髓,勤学苦练,用心揣摩,在临摹与实践中达到自身对草书的感悟
个性,形成自己特有的面目,在草书艺术上有所成就。
黄庭坚《小子相帖》
黄庭坚《致景道十七使君书》
《杜甫寄贺兰铦诗》
论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色
黄庭坚作为一位文学家在文学史上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他在中
国书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他曾自诩:“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
余三人悟”书法之道。尤其其草书,从唐代狂草抒狂放于顿挫、发性
情于笔墨变为用浓墨书写,理性布局,他的书法被后世如唐高宗、文
征明等同样为书坛泰斗的人物所借鉴。 要研究黄庭坚的书法特征,其
书法理论是不可回避的。单从书法技法方面来看,他在书论中主要提
倡“清气”、“笔圆”、“生动”、“瘦劲有力”。
作者 朱卿菱(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 清气
“清”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范畴。有学者研
究,汉魏六朝的书画作品中多包涵所谓的“清气”,从艺术和审美的
内涵讲,可以归纳为简、淡、远,即作品运用简练的笔触描绘淡省的
意味和深远的意境。这或许是黄庭坚书法所追求的,因他对其他书家
的书法也多用“清”字来形容:“鲁公《宋开府碑》瘦健清
拔”“《蔡明远帖》,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气”“蔡君谟书如《胡
笳十八拍》,虽清气顿挫,时有闺房态度”“字法清劲,但不入俗人
眼耳”……从这几句点评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黄庭坚认为上述几位书
家具有魏晋书法的清气,即通过“沉着痛快”的用笔,能看清“回腕
余势”的淡墨笔意,来表现“尔雅”“秀整”的韵味。当然,在《李
白忆旧游草书卷》中,不疾不徐的笔速、平和的顿挫用笔、展阔的行
距及均匀的墨色变化都体现出与唐代旭素狂草的不同。
这就与黄庭坚一直所追求的书法核心—“韵”暗合。其高足范温
对于“韵”在艺术方面的定义阐述为“有余意”,这同于魏晋之时世
家大族子弟雅操的风尚,而要做到有“韵”则需“备众善而自韬晦,
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也即简、淡、远。
二 笔圆
黄庭坚对于笔画质感是有讲究的。其曾言“蔡君谟似古人笔
圆”“东坡少时,规模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余”,我们注意到,黄
庭坚认为“笔圆”有古意,“笔圆”显姿媚。而倪瓒《云林集》载:
“(坡)公之书……圆活遒媚,似颜鲁公”。说到颜真卿,黄庭坚又在
其《书扇》诗中提到:“鲁公笔法屋漏雨,未减右军锥画沙。”而这
屋漏痕的笔法,即笔锋在笔画中行,使笔画一直表现出圆转有力,如
雨水顺着房屋漏顶沿着不甚光滑的墙壁蜿蜒留下的样子,这就是黄庭
坚所谓的“笔圆”。因颜真卿幼承家学,对古文篆籀都很有研究,使
得其楷行草书中融入古文字的圆转浓密的笔法。又如张旭曾说:“锥
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起收笔藏锋,才能力藏其中。而高执笔,
使得掌虚指实,有利于手腕的挥运,更有利于写出圆转的笔画。回望
黄庭坚的《李白忆旧游草书卷》,其中的“战栗”笔法,裹锋逆势对
抗纸的摩擦就十分鲜明的体现出了颜真卿体悟的“屋漏痕”的笔法,
而笔画起收处较多使用藏锋,而且因其运笔速度较慢,所以使得笔画
较为饱满而气足。而这些都可以看出黄庭坚真正领悟到草书与“蝌蚪、
篆、隶同法同意”。
三 瘦劲有力
“《佛遗教经》二卷...清劲方重,盖度越萧子云数等”“观鲁公此
帖,奇伟秀拔,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寒谟草堂待饭
不至,饥时书板,殊无笔力”都可以看出,黄庭坚认为能做到笔力瘦
劲是高人一等的。纵观魏晋唐代书法,除中唐因承帝意而尚雍容厚重
的书风之外,其他书风大多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而黄庭坚对于二
王、初唐及颜柳的瘦劲挺拔的书风大加赞扬而推崇,故其本人的书法
也是偏瘦硬一路。所以他对于瘦硬的书风还是很认同的并且书写出来
的字也如瘦铁一般的刚健有力。
不过,黄庭坚中年时期曾因对苏轼书法的喜爱而模仿过东坡“偃
笔”作书,辅以古人常用的单钩执笔法。所以元祐年间黄庭坚的书法
多呈苏轼书法般笔画肥厚、字形扁侧,有如“石压蛤蟆”,如其《糟
姜帖》、《制婴香方帖》、《勤恳帖》等。而绍圣五年(1098)其于
涪陵见到怀素的《自叙帖》真迹后领悟到草书并不是“弄笔左右缠
绕”,而需“通得古人朴拙妙处”,后来黄庭坚移戎州后见群丁拔棹、
万物聚散,对书法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才形成其晚年的书法风格。
加上其晚年多用长锋羊毫,笔腹定不会过于饱满而且双钩高执笔、掌
虚指实更使得书法洒脱而有利于倾一身之力以贯之。
四 生动
黄庭坚反对书法生硬死板,在其书论之中也有体现,如“张长史
《千字》及苏才翁所补,皆怪逸可喜,自成一家”及“智果善学书,
合处不减古人,然时有僧气可恨”“余观《瘗鹤铭》势若飞动”“伯
英书小纸,精神照人”等。对于这一点,其在书法理论方面的见解与
其史论、文论可呼应来看。黄庭坚写诗作文时讲求“以俗为雅”“以
故为新”,即通过将民间俗语、口语、前人烂熟的典故、词句等进行
自我特色地加工改造,使其重新焕发新意和生动的意境。所以黄庭坚
很讲求创新,他有一句名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这或许是其欲摆脱中年时追随书坛时风的呐喊,也或许是半生辛苦的
回首感悟。“今来年老,如老病人扶杖,随意颠倒,不复能工。”这
样才能“不扭捏容止,强作态度耳。”今观《李白忆旧游草书卷》点
画擒纵参差,笔笔穿插,中宫紧收而使得长笔画更加的放纵,仔细看
来,无一字作正局,这与前代的传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唐代以前的
草书多为小草,多字字独立;张旭的字虽是粗服乱头,但多为点画提
按缠绕,横向纵向的笔画也多平行书写,很少有揖让、穿插的情况出
现;而黄庭坚不仅承袭了旭素的天真放纵,而且常常会出现字与字之
间的穿插及结体的变形,这就使得长卷有如竖幅一般行气连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黄庭坚对于书法理想的追求是把魏晋高标与
唐代风味贯穿起来看待的,字里行间都是对魏晋及唐代书家的推崇,
其书法也是颇具古气。
而用纸与用墨对于一个作品的效果也至关重要。通过文献得知,
宋代的书画用纸按照原料主要可分为麻纸、竹纸和皮纸。
就麻纸来说,因当时的白纸易为虫蛀,故唐高宗始下令用黄色麻
纸(用黄蘗汁染麻纸而成)书写。竹纸的颜色为淡黄色,竹纸纤维与
麻纸纤维相似,较多且碎,且纤维颜色不均匀,宋代书家米芾的《珊
瑚帖》即用竹纸所书。综上来看,麻纸与竹纸都与此帖用纸不相符。
皮纸是用树皮为原料所造的纸,常见的主要有楮皮纸、桑皮纸。宋代
苏易简《文房四谱》有载:“造纸……北人以桑皮......楚人以楮。”而
此时黄庭坚身在宜州(今广西宜山县),以楮皮纸更为易得。再者,
此种纸质地平滑、细白、半熟,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帖墨洇的地方并不
多,而飞白渴墨的地方也几乎没有,我们知道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又
多用浓墨,所以此帖所用纸张表面应较为光滑,于是我判断此帖为楮
皮纸本。楮皮纸为用楮树皮制作的纸张,汉代既有,具有透气、耐磨、
耐用、质白、书写流畅、不易破损的特质。
一般认为长卷是高度在1尺到2尺之间,宽度是高度2倍以上的
书法作品形制。除了供收藏保存之需而装裱外,长卷一般有两种形制:
一种是在小尺幅的纸或绢上书写后再拼接成卷,孙过庭《书谱》用23
张纸拼接而成;一种是书写在一张完整的纸、绢或写于事先拼接在一起
的纸、卷上的作品形制,米芾《蜀素帖》就是写在一幅整张的5米布
匹上;早期长卷多为先书写后拼接,而现存的唐宋以来的长卷,几乎
都为先书后接,并且这种方法对于粘接技术要求很高,因需达到“接
缝如一线,日久不脱”的效果。而打破先书写后拼接传统的首先开始
于绘画领域,如传为北宋赵昌的《写生蛱蝶图》卷及南宋米友仁所作
《潇湘奇观图》卷。而元代之后长卷以先拼接再书写为主,这也是行
草书法不断发展及生宣纸不断普及的结果。而细看《李白忆旧游草书
卷》可发现此帖也是有拼接痕迹的,而且“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
守醉起舞”的“太”字的捺书写于一张小幅式纸的右侧,而为了使接
缝处不至于遮挡正文,于是将右边一张小幅式纸遮挡“太”字的边缘
挖去,而且此帖没有跨纸书写的现象。再者,拼接处大多留有较此帖
其他行距宽的距离。
黄庭坚有哪些书法成就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
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
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
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
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
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
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
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
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
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
《诸上座帖》封面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
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
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
中。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
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
生拙。这些思想,都可以与他的创作相印证。
流传黄庭坚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
《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
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
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
《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
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庭坚的
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
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
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
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
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
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
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
个性特点十分显着。
《经伏波神祠诗》,行书墨迹,纸本,46行,每行字数不一,共
477字。原迹现在日本。此诗帖,洋洋数十行,挥洒自如,笔笔精到,
气势开张,结体舒展,范成大评“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
遗恨矣,心手调合,笔墨又如人意。”此帖正是一种心平气和的境况
下的经意之作,具有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特点,是黄庭坚晚年的得意之
作。
论黄庭坚的书法
书道下衰与宋四家的兴起
传世许多汉魏南北朝至隋唐的著名碑版,有不少是出于无名书家
之手.但往往为后代书家力学所不能及。北宋时的黄伯思在其所著
《东观余论》中说:“唐中叶以后,书道下衰。”欧阳修则谓:“余
常与君漠(蔡襄)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今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
书道下衰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在盛唐以前,人们生活起居习惯,
皆席地而坐。即使有铺纸的几案,也是很低的。因而居高临下.腕臂
天然悬空。下笔中锋直落,临空提按,不费气力。后来有了桌椅,作
书确较方便省力了。但腕肘靠住桌面,失去了临空提按的锻炼。人们
肩肘肌肉松弛,不能再发挥腕肘提按的作用。至于欧阳修所说:“书
之废,莫废于今。”是与北宋时的客观情况,及学书者的风气有关。
虽宋太宗赵光义好书,授旨集刻《淳化阁帖》,分赐大臣。一时风从。
《阁帖》又经辗转翻摹辑刻,人们取为学书典范。但《阁帖》本身所
刻古人法书,多半是伪迹。经过翻摹,更失其原形。同时在这段时间
里,书法艺术的学风,都取媚当朝。例如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皆学
李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宋绶作参政,倾朝皆学其书,
号曰“朝体”。韩琦好颜书,士子皆学颜。及蔡襄显,士庶皆学之。
王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学其体。此皆见于米芾《书史》。由于取法不
高,学者又无创新宏志。故即偶有矫矫,以书名世者,都不能摆脱唐
人窠臼,创出具有宋朝时代风格的书法。直至北宋晚期,才出了苏轼、
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后世称为“宋四家”。
四家之中,除蔡襄外,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家,都跳出了唐人
尚法的旧作风,以意取胜,上窥南北朝。用笔大起大落结字及布局奔
放错落。三家之中,苏米造诣在行书,而黄庭坚则行、草、正三体具
妙。至于蔡襄、则尚未越出颜真卿笼罩。在北宋,能振书道之衰者,
确只三、四人。而苏、黄、米三家,是其显著的代表。
黄庭坚在书法艺术上的贡献
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书法,更
重要的是能对后代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起引导推动作用。黄
庭坚在这两方而的贡献,都很突出。
前而已说明了“唐中叶以后,书道下衰”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废
除了席地作书习惯所带来的缺点。黄庭坚就针对这个实际,在执笔方
法上,正确地提出了“高执笔,令腕随己左右”来补救。随着米芾继
之。经过后来书家在共同的实践巾,证明并公认了悬腕作书,是学好
书法的必要途径。
除此之外,对具体作书方而,他又提供了重要心得。说“古人作
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他用笔的心得是,充分掌握各种毛笔的不同
性能,极力操纵,因势利导。使“锋在笔中,意在笔前”,“心能转
腕,手能转笔。”指出用笔“要知擒纵,要字中有笔。”深得捉笔回
腕,法度甚严”、“于左右之体、点画之间,既能精神不病,要且遒
劲两全”。所以他妙能不择笔。他在被贬谪期间,物质条件很坏,用
三钱买鸡毛笔,还是写字。说“鸡毛笔亦堪作字”“盖能书者,有时
亦乘兴不择佳笔墨也。”黄庭坚用鸡毛笔写的字,我们虽然无法辨出。
但流传著名的《松风阁诗》后有南宋向立跋云.“此松风阁诗,乃晚
年所作。笔墨虽不相副……然书法具存.章章乎羲献父子之问。”我们
在这件墨迹中,可以看出他高悬肘腕,用提按和笔管向八而起倒,随
势操纵的方法。制服了倔强难驯的劣笔,写出了不朽的名迹。
黄庭坚在书法艺术上的更大贡献是:预示未来,启发后人使用羊
毫笔的门法。在古代,包括黄庭坚时代,作书普遍用兔毫。直至清乾
隆时,梁同书等才提倡使用纯羊毫。但兔毫属硬毫,羊毫属软毫,笔
性不同。若不掌握羊毫特性及它的使用方法,学古人书,根本无从学
入,莫论超越古人。清张廷济在《清仪阁题跋》中,跋《汉曹全碑》
下有一则云“(此碑)陈香泉(弈禧)有临本,……颇得笔意。然以弱
毫摹其形,以隽逸则有之。遒劲则未也。”足见羊毫学古人书之难,
关键在于比兔毫柔软,手腕提按挥运,笔锋不如硬毫之感触敏捷。而
鸡毫笔之软弱,更甚于羊毫。黄庭坚既善用鸡毫,以其法施之于羊毫,
则如手有千钧之力,举折枝之劳,无可疑矣。因此黄氏的用笔方法,
实为后人使用羊毫,打开了门法。他有诗云:“化我霜毫作鹏翼”正
说出了他能使弱毫化成铁翼的实际情况。我们使用羊毫,学古人书,
因笔毫刚柔性能不同,不可能尽似。譬如生产工具不同,所出产品亦
异。要在能充分发挥羊毫之功能,在书法风格上,接受古人传统,自
能产生新貌。所以黄氏的贡献,对后代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技
法上,打开了广阔的道路。
黄庭坚书法作品的评述
黄庭坚的书法,可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即他自称的元祐间书。
是继承各家,融化为己。后一阶段,则极力创新。他对自己要求很高
很严格,常否定元祐间即四十九岁前所写的作品。说:“元祐间书,
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甚至在被贬戎州时说:“见旧书多可憎;
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但我们从现今存世的黄书来看,只有
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四十六岁时写的正书《伯夷叔齐庙碑》貌近
褚遂良,尚未树立独特的风格。然他参用薛稷学褚的方法,步步顿挫,
力避学褚不成,流入浮滑之病,最初奠定了他后来作品中用笔到处擒
纵,笔笔凝练的基础。至于他的大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三十
九岁时所书《游青原山诗石刻》,纵横开阖,浩逸雄伟,深得《瘞鹤
铭》神髓.并融会成自己的面目。胜过古人羊欣学王羲之、薛稷学褚
遂良的步趋惟肖。又如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十二岁时,所书的
《王长者墓志稿》,行楷妙得《兰亭》笔意。近年出土元祐二年(公
元1087年),即他四十三岁时正书《王纯中墓志》和行书《糟薑帖》
又受到苏轼影响。但他用中锋直落的方法,纠正了苏轼“腕着而笔卧”
的缺点。《药方》则笔笔欲飞,后二行随意草草,置诸颜真卿《祭侄
文》、《争坐位帖》两稿中,几莫辨出于两手。由此足见他学古人功
力的深邃。但他在认真创作时,即立意创新,不屑蹈前人的陈迹。馀
如《华严疏》、《发愿文》等,尚未力趋险绝,可断定为元祐中书,
采用颜真卿大字笔意,而把颜体缩短的笔画展之使长,成自己的面目。
事实上黄庭坚书,在元祐间早已成家。但他志高气昂,没有丝毫自满。
反而贬低了以往取得的成绩。他在书法艺术中,汲取了古今人之优点,
融为己有后,还进一步不断改造,力创新奇,成为他晚年前无古人的
独特风格。在《山谷文集》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晁美叔尝背议予书
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
予笑之日:“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耶?”
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
予尝赠以诗,中有“字身藏颖秀劲清,向谁学之果《兰亭》。大字无
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
《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美叔尝闻此论
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学古而不寄古人篱下,立志创
新的宏志。他晚年所书《松风阁诗》尽管笔不称手,仍阻止不了他发
挥创造力的才能。《经伏波神祠诗卷》是病后笔,自称合作。其后自
题云:“若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乐之,何如元祐中黄鲁直书也?”
以及《苏轼寒食诗卷后跋》,《范滂传》都是晚年合作。《范滂传》
是他最后谪居宜州时所书,旋即身卒。老笔更为遒练。黄庭坚草书的
成就,在宋人中是最突出的。《宋史.黄庭坚传》中着重提出他“善
草书”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
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
史(旭)、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被谪四川入峡时,
看到“长年盪浆,群丁拔掉”又见到石扬休家藏的《怀素自叙帖》,
“纵观不已,顿觉超异”才悟到了藏真(怀素别号)笔法的三昧。脱
去了“俗气”。张旭、怀素、高闲是以狂草闻名的。黄庭坚沦书以为:
“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我们在其所书《李太白忆
旧游诗》《诸上座帖》中可以看到他的狂草,虽满纸云烟,飞花乱坠。
而格律很严,笔笔周到,无一笔轻率缭绕。《忆旧游诗》中的一个
“楼”字,竞参用了绘画线条的笔法。《诸上座帖》则如轻云缓行,
凌霄万变。而《花气诗帖》乃作草如正书,一变旭、素旧法,达到了
极高的成就。黄庭坚的正书盈尺大字《明瓒诗后题卷》,更明显地启
示了后人掌握羊毫笔,发挥兔毫劲健作用的门法。小楷《李公麟五马
图题字》,点画结字,可展至寻丈不失。真达到了“小字如大字”的
高度艺术造就。黄庭坚书的特点,在“笔阵”中,犹如严阵行军,步
步为营,万弩张弦,相机齐发。步步为营言其点画之周到圆满,无一
笔涉于轻佻。在作战中保证无失;张弦待发,言其取势之险,奇兵出
袭,百战百利,以大自然界现象来比,其在静的方面,如岗峦起伏,
奇峰争险。动的方面,如云岫环山,变化无际。黄庭坚在书法艺术创
作上的构思,取得了动静两方面矛盾的统一。若以黄书比之苏米,以
唐诗为喻,苏犹李白,才气出于天然,“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
还”。不求细琢而自工,黄如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米则锦囊
集句,到处雕虫,犹李贺鬼才,因此不便初学。学三家书,当以苏黄
为体,米芾为用。诗宗杜甫,继读百家。可免仰攀不及,误入歧径。
凡事都应一分为二,大醇小醨,不可避免。要从整体和主流上着眼。
苏黄之间,苏属前辈。黄对苏的文章道德,包括书法,都极钦佩。当
时有人对苏书提出缺点:“东坡作戈多病笔,又腕着而笔卧。”黄氏
以为“管中窥豹,不识大体。”黄氏书亦吸收苏法。但在南宋汪应辰
所刻《成都西楼苏帖》中,可以看到苏书《赠秦少章序》大似黄体。
说明他们之间,是相互学习,各取所长,彼此影响的。黄氏之书,至
晚年,在一意创新过程中,过分求变,也带来了些习气。他把颜真卿
正书中某些特别缩短的笔画放长,是他善变的一面。但有时放得逾制
了。最显而易见的,如在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五十五岁时,所写
《张大同乞书卷》的“舍”字上帽。这类习气,有人把它形容如长蛇
挂树,舟人执篙。善学黄书者,也要酌量求变,不宜照画葫芦,瑕瑜
兼纳。
黄庭坚的字外工夫
黄庭坚书法的成就,不是孤立的。单从文艺方面来讲,他的成就,
是多方面的。除书法外,他的文章,散文古赋都学西汉人,骨力既强,
法度更谨。对古代绘画的鉴赏力极高。当时邓椿称颂他的评论古书画,
有时比米芾还要切实。他的小词,也成为宋之一家。特别是诗的成就,
与苏轼齐名,并以他为首,开创了江西派-宋诗的新面目,对后代诗
坛影响很人。“诗以言志”书为心画'黄庭坚在诗、书两方面,都获得
了极大的成就。黄庭坚一生的遭遇,多半处于困厄之境。由于他能比
较客观地批判时政的得失,不苟附进。并与苏轼交谊甚笃,始终不渝,
以致在苏轼被贬的时候,他也被带累了。在他被谪黔南,迁居僰道时
的生活,是极端艰苦的。“蓬藿拄宇.(左鼠右牛)鼯同径。”但仍
然关心培养后学。他非常赞扬:“杜子美(甫)一生穷饿,作诗数千
篇,与日月争光。永州僧怀素学草书,坐卧想成笔画,三十年无完衣
被,乃得自名一家。”最后他被除名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困厄
更甚了。途径洞庭青草湖时,有诗云.“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
忆昔上岳阳,一饭从人讨。”所指“上岳阳”即指杜甫的名诗《泊岳
阳城下》。到了宜州被羁管,在谯楼(即门楼)上,为余氏二子一气
默书《后汉书.范滂传》全文一千一百余字,都能记忆。人为之惊奇。
他说:这等书那可不熟读?范滂是东汉末,不畏强暴,深得民心而遭惨
害的官吏。于此可以想象黄庭坚之品格气节。他自己论书:“要须胸
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叮贵。”认为胸中有万卷书,笔
下才得无一点尘俗气。他的作风认真:从书法作品上来看,未见有任
意草率的笔札。甚至是文稿,如元祜间作《王长者墓志稿》,和晚年
的《史诗老墓志稿》都可看出他一笔不苟,全神贯注的认真精神。
现存首部断代帖《凤墅帖》宋
《凤墅帖》是一部宋代刻的宋人墨迹汇帖,辑刻者为南宋曾宏父,
字幼卿,江西庐陵人。根据曾宏父《石刻铺叙》的自述,《凤墅帖》
分前帖、续帖、画帖、附录,共四十四卷,刻于宋嘉熙(1237-1240 )、
淳祐(1241-1252 )年间。因刻成后石片置于凤山书院,故名《凤墅
帖》。不过,这部刻帖的全帙早已失传,现在还能见到的仅有一部宋
拓本残帙,计存前帖卷十一、十五、十八,又续帖卷三、四、十至十
六,总共十二卷,为上海图书馆珍藏,属海内孤本。
《凤墅帖》全帙虽不存,但仅从现存各卷的标题看,可以知道这
部汇帖集刻了宋代政治、文化、学术方面知名人物的墨迹,尤其是宋
南渡前后重要人物的墨迹,上自帝王的奎章御翰,下至名臣、学者、
文士的公私信札、文章诗词、翰苑制稿等等,其中不少人都是《宋史》
具名,也是书法家。尤其可贵的是,这部刻帖是宋人集刻的本朝人墨
迹,大多数帖子都是曾氏根据自己家藏的和借来的真迹原本上石,刻
工精细,其可信程度绝非那些一再翻刻而辗转失真的刻帖可比。
《凤墅帖》集刻了数以百计的宋代名人墨迹,即以现存的残帙看,
也保存了近百人的墨迹,而这些书札的内容又涉及到文史各个方面,
那么不仅对欣赏、临摹、研究宋代的书法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对研究
宋代的历史、文学也是有用的资料,对验证宋人笔迹还是一个难得的
可靠工具。
例如,传世的岳飞墨迹,比如前后《出师表》、“还我河山”题
字等,真伪莫辨,但《凤墅帖》的续帖卷四中就有岳飞的《与通判学
士书》等墨迹三种,一加比较,真伪立辨。岳飞的书法是学苏轼的,
即“东坡体”,由此可知传世的所谓“岳武穆墨迹”均是后人伪作。
只因《凤墅帖》失传,世人不见真迹,故难以判断。又例如,南宋文
坛“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他的文章久已散失,今人根据方志、宋
人笔记等辑出范氏的佚著,但《凤墅帖》中就有范成大的信札墨迹多
种,可供补充今人辑佚之不足。所以如果拿宋人的总集、别集同《凤
墅帖》中的书信及诗词、文章墨迹原文核对,相信在补遗漏、正讹误
方面也会有所收获。
这十二卷的宋拓《凤墅帖》的残帙,曾先后由清代梁蕉林、叶志
诜、姚觐元及民国张伯英分别收藏,今归上海图书馆。
宋刻《凤墅帖·黄庭坚手札》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10:0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666421796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宋黄庭坚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宋黄庭坚简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