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心得感悟五篇
《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
想和生活。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
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
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
体会多了一些。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
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
“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
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老子
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
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
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
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
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海纳
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
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
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留
意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
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
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试想,
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
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之后的结果恐怕是以
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
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
的。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
略军。在此刻和平时代,我们国家一向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
就是不逞强,以低调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而美国凭借他的霸主地位,到处惹是生非,国际声誉每况愈下。
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
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
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
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
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
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
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
成为最后的赢家。
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能
够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
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适宜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
大的事业。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能够说起初
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
推荐了《道德经》等书,最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
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
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
《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
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
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
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
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
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
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
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十分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
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
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
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
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向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
是人类礼貌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标准,是文化一座座高耸入云
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
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
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
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
我们,一个人不仅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就应了解自己有勇气战胜
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
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
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
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物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
贴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
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
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
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
也具有现实好处。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
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
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
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
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
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
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
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
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
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
证。
三、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
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
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
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
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此刻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
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
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
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四、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
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
众人之中;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
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贴
合民众的利益,贴合道。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性欲,食欲,
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
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因此好的
政府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带给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
却步。这样的政府往往使公务员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
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政府的公
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
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
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
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
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
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
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
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
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
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
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
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
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
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
道德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
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
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能够
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
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
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
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
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
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
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
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
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
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能够帮
忙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
觉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
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
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
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道德经》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
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
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
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
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
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分
为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
宙的根本,到处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
讲述处世的方略,到处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
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必须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
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
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必须会遭到残酷
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
地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
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事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
索。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
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那《道德经》究竟内涵和好处何在呢下面是我们组对《道德经》的一
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们把它概括为两点,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
“处下无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大
道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大道就不
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语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
意会不可言传的!第二道是运动变化的,不断展开的,而说明他的语言是
固定的,不能随时运动变化的!举个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问我到底
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为什么不直接形容证明到底有多爱,而是
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为这种爱太深沉,太永恒。所以无法用语言表
达出来,不能够道明。任何华丽的词藻,在这深沉而又永恒的爱面前是那
样的苍白无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说的越是深沉普遍的东西越无法表达、说
清与道明!那既然道是无法说清与道明的,所以我们认为那只能“悟”那
怎样去悟呢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悟呢我们认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
念才能领悟到道的真正内涵与真谛!
善有好多种好处。《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那里德善是好人意思,那里要求我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要做到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要还我们天真纯洁之本色,显我们君子坦荡之气度!《道德
经》第二十七章说“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意思是说好人
施不好人的老师,不好人是好人的借鉴,因此光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
去影响,领导别人,同时也要从别人身上得到借鉴。做到“日三省尔而乎
己”。善还要做到宽容不争。《道德经》第八章说“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说处在大家都不愿一去的地方,所以与大道的特性接近。停居喜爱
卑下之地,心灵喜欢深渊宁静。与人交往能够仁爱,说话能够讲信用。正
物能够安治,做事能够贤能,行动能够适时。正是因为与世不争,所以就
没有怨恨!这说明上善之人与世无争和普利万物的特性!《道德经》第十六
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
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是
说返归到本源叫做静,静下来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了性命叫做守常,明
白守常叫做明。不明白守常就会盲动,盲动就会招致凶祸,明白守常才能
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
大道才能永恒,终身不会出现困阻!这教育我们要静心,要宽容!
前面讲的都是指善要对别人好,其实善也要对自己好。道德经第十三
章“故贵以身为天下,则能够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
意思是说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获得天下还重要的人,才能够把天下交给他;
对自己的生命比对获得天下还爱惜的人,才能够把天下交给他。老子的意
思用此刻比较流行的话解释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要求我们学会一种
养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什么是大道!善是贯穿于整部
《道德经》的。里面关于善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
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又如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
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再如地四十
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
者不知”等等。
我对《道德经》德第二点领悟是“处下无为成大德”。《道德经》第
三十九章说“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是其以贱为本也”意思是说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低为基础,因此王候
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孤的含义是孤立无助。寡的
含义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称职。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道德经》第
六十六章还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
是说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附的汇聚之所,是因为他们能处在百川的下位。
所以能成为百川!这也是在要求我们要学会处下!《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说已经有了知识,还以为没有知识,
只是上等的有知。没有只是,还以为有了知识,这是有知的弊病。这也是
在教我们要处下,要谦虚!
但处下并不是懦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内不化。所谓外化就是要与他人友
好和睦相处,对他人谦和礼让,时时以比较低的姿态去应对生活。体此刻
你能够为他人为社会改变和放下多少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外化。那什么是
内不化呢所谓的内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纷繁复杂多变而又充满诸多诱惑的社
会,你能持续多少内心的世界不变!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价值
观和人生理念,持续自己的本色永不变,从而到达内心的宁静与闲和,使
自己能够遇事不忧,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无故加之而不怒!进而使自己
的内心将不会受外在事物的影响、触动和改变!这就是内不化!只有真正做
到了内不化才能做到处下!
老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无为又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是“以
无为之心处有为之事”。所谓的无为之心就是指对待事物不能看得太重,
要淡泊名利不要被功名利禄所羁绊。以这样一种简单心态去做一些有所作
为的大事!古之圣贤就是如此,他们都是以一种无为的心态去处事,但谁
又能说老子、庄子、孔子无所作为呢
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为”意思是说用自然无为的方法去处
事,就能无所不成。“无为”指的是不要去个性地提倡什么、鼓励什么,
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还是要“实其腹”,
“强其骨”满足人们地要求,让人好好活着。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需,
这些是还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闲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闲!”能够
把世人所忙禄的事情节省下来,才能有时间去忙世人所清闲放下的事情!
无为是有为的根,只有无为才会有有为。老子第十一章中说到“故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载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
有蜜水。我们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为,为了各种欲望不停地追逐,为名
利不停去行有为之事。殊不知万物“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
夫以有为为器,行无为之大道。有为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见的,而无为是
道,好象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是确实客观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响着、决
定着我们的生活里的一切。
读《道德经》给我的感悟颇深,读之前我时常感慨“学业未成,事业
未定;名不远扬,家不成立;待吾处者,烦劳甚忧。君子存,必,誉响四方,
功成名就,流传千古!”那里表达的更是一种壮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
轻别离的情怀!读完《道德经》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变“求学在外,忆
往事南寻,虽为堂堂君子,难免痛苦流泪,欲拭无巾;久居在外,怎不叫
人坏乡!忆亲人之语,无一不催人泪下;怀乡之山水,无一不触动心弦;念
友人之助,无一不深为感动.”那里更多表现的是回到人最本质的“情”
上去了!去感受那亲情,友情和大自然当中的情趣所带给人的简单与感动。
体味亲情的滋润,去欣赏久违的风景,去呼吸阔别已久的空气!
在如今诱惑颇多烦恼也颇多的社会,我们马不停蹄地追逐着功名利禄,
我们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书中的气定神闲,宁静致远,淡泊
名利似乎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需要
读《道德经》这样的古书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
来寄托我们无所栖息的灵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他们的成果如同
一面面明镜照亮我们的面容,如同一个个烙印镌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
股气流催动我勇往直前!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
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
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
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
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
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而老
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
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
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
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
—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
进而构成世间万物。可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
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可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
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这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
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
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必须的方
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
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
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
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
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
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能够理解理解的,是人们
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
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
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
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
而梦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
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
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
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
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可是在
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
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
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
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
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
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
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觅求自我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
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
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
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
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
融于社会,所以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
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我内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够
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
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
行的。可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
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
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_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
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一样,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
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一样人不一样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
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09:31: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647151796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老子道德经心得感悟五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老子道德经心得感悟五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