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部编高中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5-26 05:58:30 阅读: 评论:0

高空作业施工方案-方法研究

部编高中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2023年5月26日发(作者:春节小报简单又漂亮)

部编高中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渡江云

周邦彦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

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 潮溅乌纱。今宵正

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

州时作了此词。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委曲:曲折延伸。指长安日下:是指向

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

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

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

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

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

苏轼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

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摩诘本

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

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暾:太阳升起。至人:指释迦摩尼。

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交柯:枝叶交叉。翮(),鸟

翎的茎,即指鸟。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

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亦若其诗清且

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C.诗歌最后两句,苏轼赞画圣吴道子和王维之画,认为二子皆神俊,但对摩诘敛衽无间

,可见作者认为王维画艺更胜一筹。

D.全诗富有节奏感,开始似话家常,从容而谈;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结尾余音袅

袅,悠扬无尽,整体形成和谐优美之韵律。

2)结合王维、吴道子绘画作品分析二人绘画的主要艺术特点?作者认为吴、王绘画最本

质的区别是什么?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

(三国·魏)阮籍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阮籍(210-263年),三国魏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

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时代

B.韵脚

C.句数

D.平仄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3)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

4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

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

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西江月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层霄:弥漫的云气。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

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

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

达,而杜宇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

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E.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现了与

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

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

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

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

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

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

不失洒脱。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

·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出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

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

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

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

清和萧瑟的景象。

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字,极为传神地勾画

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面

的抒情做铺垫。

D.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

词人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上琴兴

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 可以徽黄金

【注释】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同榜进士,长期什室不得意,躺拜陶醉于山水名

,过着漫游生活,②梧桐,可为琴木,③,琴系琴弦的绳,徽黄金,金琴徽,言琴的珍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弹琴的地点和诗人对琴声的独特感受,琴声可以荡涤心灵,使人平静。

B.颔联用琴声的悠扬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澄明,突出表现了此地环境的静谧美好。

C.颈联与唯见江心秋月白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写琴声的美妙动人。

D.本诗清新素雅,既表现琴声的美妙,又描绘了一个清幽动人的意境。

2)诗的最后两句表面写琴,实则另含人生深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

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

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

不尽的情思。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

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这首诗是宋仁宗景佑三年(136年),29岁的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

省宜昌市)县令时所作。元珍是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春风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

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字是想象之

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欲。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

被贬伤感之情。

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落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自己全不在意。与首联

有呼应效果。

2)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

做赏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赞公房

杜甫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注)赞公:诗人旧友,原长安大云寺住持。乾元年同,因宰相房琯案被牵连,两人都

被贬秦州,僧人先到,诗人后至,诗人在此与赞公偶遇。杖锡:柱着锡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何来此发问,表达了诗人在贬谪地见到老友时内心的惊讶。

B.颔联的景物描写既暗示了友人处境的凄凉,也赞美了友人品格的高洁。

C.尾联以陇月象征诗人和友人的团圆,也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的祈愿。

D.诗歌借居所写友人,借友人说自己,达到友我统一、心境相通的程度

2)诗歌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

【唐】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螃蟹咏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释】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者本人曾参加黄巢起义

军,做过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空黑黄:这里指花

样再多也徒劳。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螃蟹呈浙西从事》是七言绝句,首句写诗人早知螃蟹之盛名,表达爱慕之情。

B.《螃蟹咏》是七言律诗,首联写环境,人们坐在飘散着桂花香气的桐阴下喝酒吃蟹。

C.薛宝钗认为纵使螃蟹再横行,最后还是要落入汤锅被蒸煮,落得被人吃掉的下场。

D.两首诗均以物取喻,寓意深刻而尖锐,极尽讽刺之能事,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2)这两首以为主要内容的诗作,都是以小见大。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手法的一

项是()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C.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D.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坡杏花》)

3)这两首诗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归雁(其一)

·杜甫

万里衡阳雁 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 愁寂故山薇

【注释】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

瞻:往上看,往前看。浪语:妄说;乱说。故山:喻家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用万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作了铺垫。

B.颔联中的”“前后呼应,更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

C.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D.诗人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里没有什么妄说乱言,字里行间都是自己一片衷情。

E.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这是作者的虚笔。

2)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

[]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寒挂屋山头。

注释: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黄十七:黄介,字几复。沈:

污染。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

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斗杓:指北斗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C.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2)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

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赠别几复

[]黄庭坚

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

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

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注释: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催试官考较戏作(节选)

苏轼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注释】此诗为熙宁五年,诗人任杭州通判监考贡举时作。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

秋节,这一年却延迟至八月十七日放榜。组练:指军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为催促试官考较而作,却从描写钱塘江大潮入手,构思别致新颖。

B.诗人用鲲鹏水击组练长驱两个比喻表现江潮气势磅礴、壮美雄奇。

C.诗的五、六句将红旗与青盖、黑沙与白浪进行对比,突出江潮盛况非凡。

D.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阅卷考官的催促,希望考官们点起蜡烛加班阅卷。

2)这首诗题为戏作,但其中包含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

1979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

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

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

B.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

地。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

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

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

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D.“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起,以终,既烘托了全诗的

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3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如何理解?

4)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

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野航为范子俊赋

(明)袁凯

一舸夷犹野水边,渚禽沙鸟各纷然。

幽花满棹初维岸,春水连堤忽上天。

世上风波终未已,江南烟雨正堪眠。

他日匏尊留我饮,更凭孤鹤问坡仙。

【注】袁凯:松江华亭人,元末明初诗人,因说实话,不断地遭朱元璋批评,多次请求

归乡而不允。夷犹:从容之意。维:系。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纷然写出了水边禽鸟从容飞起的样子。

B.“春水连堤描绘出一幅风波险恶的画面。

C.“江南烟雨营造了烟雨蒙蒙的冷清氛围。

D.“坡仙借用了《赤壁赋》中苏轼的形象。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慷慨激昂

B.幽默诙谐

C.恬淡自然

D.刚劲凝练

3)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1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过黄河

许有壬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神浪狂飙,奔腾触

裂,轰雷沃日。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雄壮势、隆今昔。

鼓枻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我欲乘槎

穷银汉,问津深入。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

【注】槎:竹、木複。传说汉代张赛乘槎寻河源,见妇人浣纱,问之,曰:此天河

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从大处着笔,从时空角度写黄河气势之大、存在之久,奠定全词基调。

B.黄河浪涛激越飞腾,气势磅礴,声响如震天之雷,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

C.“歌声、响凝空碧描写手法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相似。

D.下片中鼓枻”“乘槎为实写,直穷银汉为虚写,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2)前人认为本词风格豪放,请结合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作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

府士曹参军。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

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 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杨颖士西亭

白居易

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中的”“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2)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诗歌鉴赏

11D

2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 表达了作者对春

色的喜爱。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隐含着作者对

仕途的担忧,要到京城

解析: 1D

2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 表达了作者对春

色的喜爱。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隐含着作者对

仕途的担忧,要到京城了,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因新旧党之争问题,词人也不知道此

次进京情况会是如何。孤独寂寞之情。诗人夜深不成眠,还要自剔灯花表现了词人水

程夜泊的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D“以乐景衬哀情错,下片描写的不是乐景,而是悲凉之景。

本词的上片描写沿江舟行所见两岸山村春色,通过晴岚、暖回、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

妍华、陌头杨柳等景物,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下片描写江

边饯别及逆水行舟的情景。"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实际蕴含对蒙召赴京一

事的矛盾恐惧之心。愁宴阑、 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作者马上就写出了他的矛盾恐惧的

症结之所在,原来他所愁惧的仍是政争翻覆之无常。于此词结尾之处的今宵正对初弦月,

水驿、深舣蒹葭。沈恨处,时时自剔灯花数句,才是此词中真正全用写实之笔之处,表现出水

程夜泊孤独寂寞中满怀心事的情景。

故答案为:D

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色

的喜爱。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隐含着作者对仕

途的担忧,要到京城了,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因新旧党之争问题,词人也不知道此次

进京情况会是如何。孤独寂寞之情。诗人夜深不成眠,还要自剔灯花表现了词人水程

夜泊的孤独寂寞。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

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

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1D

2)第一问:吴诗:特点:雄放:亭亭相排六句为吴画内容,画面生动

地表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

排竞进者状貌情急,情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

解析: 1D

2)第一问:吴诗:特点:雄放:亭亭相排六句为吴画内容,画面生动地表现出释

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相排竞进者状貌情急,

情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笔如风雨扑面而来、气势不凡。王诗:清且敦(形象清美、意

蕴深厚):只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鹤然独立,情态安然;后

四句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人物景物于清秀中而蕴藉深远。

第二问:吴画妙绝于绘画技艺高超(画工),限于画面(形迹);王画得之于象外

(意境悠远自然),超脱形迹)。

【解析】【分析】(1D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理解错误,诗的中间写吴道子一

层,形象奇突,如峰峙涛涌,使人悚异;而写王维一层,景象清疏,如水流云在,使人意

远。作为诗的中心的这两层,意象情调,迥然异趣。吴道子和王维的画作风格以及意象情

调是不一样的,故选D

2)本题中,苏轼对吴、王二人的绘画成就作了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

地位。诗歌先介绍了吴道子画作的特点。道子实雄放之下十句写吴道子画。雄放二字

概括地道出吴画的艺术风格特点。浩如海波翻句以自然界的现象尽致地形容出雄放的气

势。当其二句是诗人从画像中所感受到的吴道子运笔时的艺术气概。亭亭双林间以下

六句写吴画的形象,极精要地勾勒出画的内容,生动地显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

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而那些相排竞进者的状貌,又表现得非常情急,

这一切都栩栩如生。摩诘本诗老以下十句写王维的画。摩诘从王维的身份提起,寓含

王维画品的精神特质。即所谓画中有诗佩芷句是对王维的人品和艺术的高度赞赏,

即王维的人品和诗画艺术都是芳美的。今观二句照应前面诗老句,引用人所熟知的王

维的诗的成就来喻其画风。清且敦意谓其画亦如其诗之形象清美而意味深厚。祇园

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情态,不似吴道子画表现的强烈,而意味颇蕴

蓄。后四句写画中景物,为吴画所无,俨然是一幅竹画,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

神姿。诗末吴生六句,就对王、吴二人画的观感作总的评论,在尊重之中又对二人艺术

造诣的境界,有所抑扬。对吴道子画评为妙绝,是对吴画中听众情态毕现形象的评价,

妙绝仅在迹象,只是画工的高艺。诗人认为王维画得之于象外,如神鸟离开樊笼,

超脱于形迹之外,精神自然悠远,于是心中佩服,觉得无所不足。这里也体现了诗人美学

理想的又一个方面。认为绘画不能但求形似,正如赋诗不能只停在所赋事物的表面,而要

在形迹之外,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启发,有所感受。

故答案为:D

第一问:吴诗:特点:雄放:亭亭相排六句为吴画内容,画面生动地表现出释迦

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相排竞进者状貌情急,情

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笔如风雨扑面而来、气势不凡。王诗:清且敦(形象清美、意蕴

深厚):只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鹤然独立,情态安然;后四

句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人物景物于清秀中而蕴藉深远。

第二问:吴画妙绝于绘画技艺高超(画工),限于画面(形迹);王画得之于象外

(意境悠远自然),超脱形迹)。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

项都有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题主要的错误是曲解

诗意,内容理解错误。

2)本题是对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概括总结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可以

结合注释,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艺术特点,再结合艺术形象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31B

2C

3)要点: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

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

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

解析: 1B

2C

3)要点: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

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

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

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整首诗寄托遥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辨析古代诗歌的体裁。从时代、句数、平仄方面看,本诗

从体裁上看,属于古体诗。

2C项,错误。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传说中鸿鹄精神高居,以象征鸿

鹄之高洁,而不是仅仅写其现实习性

3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双翮两句以

,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量方面,写出了鸿鹄的高洁品

质。诗的前六句通过对鸿鹄相随相伴,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神高洁的描绘,表达了自

己逃遁世俗、超凡高标,不为世俗所束缚的志向。抗身二句语气强烈,运用反语,收束

了前面六句对鸿鹄描绘。结尾岂与两句,从描写 鸿鹄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

气,表达了对谄媚之人为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

的批判。本诗是借物咏怀诗,托物言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借鸿鹄抒发诗人

自己高洁的志向,抒发了对乡曲士的极大蔑视。整首诗寄意深远。

故答案为:BC

要点: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

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

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

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整首诗寄托遥深。

【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古代诗歌的体裁的基本能力。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一、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

受到格律的限制。二、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

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

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三、以句数分类: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四、以用韵分类:古体诗: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

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诗中

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允许散文化

的句子。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

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

相同;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都用平声韵。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近体诗,又称今体

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

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

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

析概括。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的基本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诗,指出表现

手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

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41)凄凉悲切;送别

2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

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杨柳依依是《诗经.

.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

解析: 1)凄凉悲切;送别

2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

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

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

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最后两句,引用《史记. 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

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

扬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日暮独立图。天寒日暮时分,友人离去,

作者独立于苍茫山林中,久久不愿离去。"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

与时间,表明作者的孤寂,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归去来

",说明叶衡离开建康奔赴京城,道出了送别友人的中心。由此可见,词的上片前三句渲

染了凄凉悲切的氛围。并由内容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2)本题中,归去来兮表达的

是的不舍;今我来思,杨柳依依传达的是悲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引用,借李广

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考生围绕这些要点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凄凉悲切 送别

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

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

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

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最后两句,引用《史记. 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

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

情。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意境以及题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读懂全

诗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意象,内容以及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

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考生要找出诗歌使用的典故,

并分析该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

51B,C

2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

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

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叠词,弥弥”“隐隐

解析: 1B,C

2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

月光朗照,月色美好。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

情。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对仗,照野横空弥弥隐隐浅浪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解析】【分析】B项,是借喻,不是借代。故B错误。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

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翻译: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

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

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

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

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

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

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

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

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

融化到大自然中。此两句暗写月光。

故答案为:BC

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

光朗照,月色美好。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仗,照野横空弥弥隐隐浅浪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

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

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步骤:准确地指出用了

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

情。本题中,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可从侧面描写、借景抒情、叠词

的妙用和对仗等角度分析。

61C

2)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

虑;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

(答有志难伸的深沉感叹、世事艰难的感慨、失意时自我

解析: 1C

2)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虑;吴词写超

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答有志难伸的深沉感

叹、世事艰难的感慨、失意时自我宽慰亦可得分。

【解析】【分析】(1C项,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错,没有议论。故选C

2)本题中,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这是词人的想象、词人的愿望:我如何也能

像鸥鹭一样飞上天空、离开这嚣嚣扰扰的尘世。其实他是非常留恋人世,神往于英雄的事

业的,这是一种非常复杂而矛盾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有志难伸的深沉感叹、世事艰难的感

慨、失意时自我宽慰。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

的忧虑;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廉颇老

矣,尚能饭否,辛弃疾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

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

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

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

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

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故答案为:C

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虑;吴词写超脱

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答有志难伸的深沉感叹、

世事艰难的感慨、失意时自我宽慰亦可得分。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

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

行分析概括。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和比较阅读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

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

本题中,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这是词人的想象、词人的愿望:我如何也能像鸥鹭

一样飞上天空、离开这嚣嚣扰扰的尘世。其实他是非常留恋人世,神往于英雄的事业的,

这是一种非常复杂而矛盾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有志难伸的深沉感叹、世事艰难的感慨、失

意时自我宽慰。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

虑;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辛弃疾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

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

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

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

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

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71A

2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

雪飘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

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

解析: 1A

2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

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

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③“东风渐绿西湖岸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

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解析】【分析】(1A项,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原野中

移动的旌旗耀眼飞扬,朝觐天子的车马浩浩荡荡,平沙万里,云天低旷。词人描绘出的是

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故选A。(2)下阕抒写对友人远去的伤感和对友人出仕元朝的担心

与不满等复杂情绪。酒酣应对燕雪山三句进一步设想友人远去冰河之城的情景。接着词

人笔锋一转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意思是说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不愿仕元而隐居江

南,又有谁会常常记起我呢。这两句不仅包含对友人离去、无人顾念的伤感,还有国家沦

亡的痛苦。人未南归是说词人担心有人到了北方,有了高官厚禄,忘了自己,忘怀故

国,不仅表达了词人身为遗民的惨淡心情,而且含蓄透露出对友人仕元的不满。最关情,

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是说词人的相思之情即使折尽梅花也难以表达,表达出对友人极为

真挚的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A

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

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

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③“东风渐绿西湖岸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

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

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

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

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

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

等,进行综合解读。本词的下阕中,词人抒发的感情既有对友人远去的不舍,也有对国家

沦亡的伤痛,还有和友人离别的伤感以及对友人出仕元朝的不满。结合词句具体内容简要

分析,意思对即可。

81B

2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为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

饰,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声咅。

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徜徉于山水之间,未必不是

一种自我价值的实

解析: 1B

2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为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

如此美妙的声咅。

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徜徉于山水之间,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价

值的实现。

【解析】【分析】(1B项,突出表现了此地环境的静谧美好错误。泠泠七弦遍,万

木澄幽阴,主要写琴声的感染作用或影响。故选B

2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结合注释②③分析可知,主要讲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

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声咅。结合注释开元十五年与王昌同榜进

士,长期什室不得意,躺拜陶醉于山水名胜,过着漫游生活分析,此处主要表达诗人的心

境,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不一定要在仕途中才能展示才能。徜徉于山水之

间,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故答案为:B

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为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如此

美妙的声咅。 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徜徉于山水之间,未必

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

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

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

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与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需要

分析最后两句的深层含义,需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

进行分析。

91C

2烘托。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

惟见江心秋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写江月清辉烘托

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侧面描写。都用听众的反

解析: 1C

2烘托。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惟见江心秋

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写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

受。侧面描写。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琵琶行》以江州司马青衫湿

乐声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来写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侧面衬托也可给分)

【解析】【分析】(1C项,错在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应该理解为诗人听到归舟

晚唱时,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陶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但

是,由于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这一阕歌声还没听完,轻舟已经远逝了。故选C

2)首先分析此诗写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江月似乎看出了诗人心中的

迷茫,于是故弄清辉,照明诗人高洁澄清的本心,忽然水上传来渔歌,声音嘹亮悠远,诗

人用江月清辉烘托了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而《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东船西

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作者也以幽静的氛围烘托了音乐让人沉醉。两首诗都用月夜

的美景来烘托乐声,都使用了烘托的手法。另外,此诗以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

,勾画了诗人被触动的心绪,当他蓦然听到归舟晚唱时,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获得一丝

心灵的慰藉,陶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但是,由于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这一阕

歌声还没听完,轻舟已经远逝了,岳阳城外的一切又归于宁静。诗人用听不尽来写歌声

所具有的吸引力,属于侧面描写;而《琵琶行》也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的打动人心

的力量。两首诗都是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也可以叫侧面衬托的手法。

故答案为:C

烘托。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惟见江心秋月

,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写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

侧面描写。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琵琶行》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

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来写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侧面衬托也可给分)

【点评】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

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

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

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及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内容

来分析文本的艺术手法,然后根据要求作答即可。此题要求分析此诗和《琵琶行》对音乐

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

101B

2本诗的,主要是指对自己被贬山城,被朝廷遗忘的不满。首联运

用双关的手法。而委婉。春风疑不到天涯表面写春风难到山城,实际上

是说皇恩难以恩泽到自己,委婉传达出不满之情。

解析: 1B

2本诗的,主要是指对自己被贬山城,被朝廷遗忘的不满。首联运用双关的手

法。而委婉。春风疑不到天涯表面写春风难到山城,实际上是说皇恩难以恩泽到自

己,委婉传达出不满之情。着一字,而非字,愤而节制,作者以

比,而乐观。颔联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表达自己即使被贬也不改变自

己的志向,对未来充满信心。尾联今昔对比,用野芳虽晚不须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

豁达乐观。

【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

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

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

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

项,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错误,是以风雪摧残万物反衬橘能力抗风霜。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

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的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破早春之题:夷陵小城,地处偏远,山

重水满,虽然已是二月,却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 春风不到天涯之语,暗喻皇恩不

到,透露出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情绪,大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旨。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

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

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

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

治上的感慨。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

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

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

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此诗之妙,就妙在它既以小孕大,又怨而

不怒。它借春风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

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在他的内心中,他是深信明君不会抛弃智臣的。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

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

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

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

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

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

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

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

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

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111C

2对赞公虽被放逐也不违背自己的本性的肯定。同时暗示诗人和友人

一样,有一样的际遇和心境。

【解析】【分析】(1C项,也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的祈愿错,诗歌没有体现

作者对天下太

解析: 1C

2对赞公虽被放逐也不违背自己的本性的肯定。同时暗示诗人和友人一样,有一

样的际遇和心境。

【解析】【分析】(1C项,也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的祈愿错,诗歌没有体现作者对天下

太平的祈愿。故选C

2)本诗,颔联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写秋风、院菊、池莲,都是赞公禅房所见。

这些描写不仅借物写人,侧面写出赞公作为释门隐者清静淡泊的生活与性格,还运用

雨荒霜倒等词语,象征着赞公平白受屈被贬的不幸遭遇,僧人赞公不以自身的

遭贬境遇的凄凉而悲伤,对事态变迁来之不拒,处之淡然。诗人肯定赞公的行为,暗示诗

人和友人一样,有一样的际遇和心境。

故答案为:C

对赞公虽被放逐也不违背自己的本性的肯定。同时暗示诗人和友人一样,有一样

的际遇和心境。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

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

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

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

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

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

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

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21D

2A

3)皮诗中的螃蟹是个有着铮铮铁骨、不惧强权的叛逆者形象。身有傲

骨,不怕天帝雷电,不惧龙王的强权,敢于在龙王的龙庭中横行

薛诗中的螃蟹是个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

解析: 1D

2A

3)皮诗中的螃蟹是个有着铮铮铁骨、不惧强权的叛逆者形象。身有傲骨,不怕天帝

雷电,不惧龙王的强权,敢于在龙王的龙庭中横行

薛诗中的螃蟹是个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的反面形象。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

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

【解析】【分析】(1D.第一首诗无讽刺之意。

2)贺知章《咏柳》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

序井然,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但没有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谈

不上以小见大。故选:A

3)在皮诗中,诗人热情地赞扬了螃蟹的铮铮之骨、无畏之心和不惧强权、敢于犯上

的壮举,寄托了他对无私无畏、敢于横行、冲撞人间龙庭的反抗精神的热烈赞美和大

声呼唤。

薛诗中描写螃蟹的句子有: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于今落釜成何益。结合注

心机诡深”“花样再多也徒劳可以得出形象特点。

故答案为:(1D

2A

3)皮诗中的螃蟹是个有着铮铮铁骨、不惧强权的叛逆者形象。身有傲骨,不怕天

帝雷电,不惧龙王的强权,敢于在龙王的龙庭中横行

薛诗中的螃蟹是个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的反面形象。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

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

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

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

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艺术手法的能力。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艺术手法。

译文:《咏螃蟹呈浙西从事》:还没有游历沧海就知道蟹的名声,它的肉上长着骨头,长

相奇特无比。不要说它没有心肠,它哪里怕什么雷电,大海龙王那里也是横行无忌。《螃

蟹咏》:桂花香中梧桐阴里大家饮酒飞觞,那些嗜酒的人垂盼着佳节重阳。你横行霸道眼

前没有东西南北,你表面不知可否实际上也没有心肠。酒洗不去腥味还得用菊花茶漱口,

为防止蟹冷伤人一定加上点生姜。如今落入汤锅被蒸煮还有什么好?月夜水边只有那禾黍

在飘着清香。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形象的特点能力。需要结合诗歌中相关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鉴

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

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

的差异性。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131B,D

2)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寄托着诗人无限

感怀,表达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

绪。

【解析】【分析】(1B项,写出

解析: 1B,D

2)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寄托着诗人无限感怀,表达

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解析】【分析】(1B项,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不当,颔联写大

雁避开人飞行,写出大雁北归时的苍凉与落魄。D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不当,系书

虚写,不是实景。系书:系帛书,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浪语:妄说;乱说。此句意

指欲写信让大雁传递而不敢随意乱写。

2)首联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表明本诗所写之雁是递归之雁。雁是候鸟,秋来南

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颔联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写大雁飞

行时的状态,写出大雁的苍凉与落魄。颈联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写出大雁互相急

切地呼唤,沙滩独自栖息的孤独与凄凉。尾联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写诗人想让大雁

传书,又不敢随意乱写,想到家乡的薇草忧愁寂寞,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BD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寄托着诗人

无限感怀,表达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

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

作为鉴赏的角度。

141C

2《汴》诗中的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意指澄明的秋月

倒映在汴河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明月依然澄明。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

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

解析: 1C

2《汴》诗中的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意指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

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明月依然澄明。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

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赠》诗

中的,是虚写之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月),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倾

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之愁。

【解析】【分析】(1C项,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有误,原诗意为不如像叔度

般一醉方休,指不妨酒中陶醉而内心澄澈明净,如东汉黄宪的怀抱。

2)《汴》诗颔联宕开写景,黄流不解涴明月中的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

用,写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之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澄明者依然澄明;在明月高秋的景

色描写里展现的是澄漱明洁的人格境界,而这正是作者与朋友的共同向往与追求,作者在

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

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赠》诗中的,是虚写之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

月,诗人与朋友相遇满坐且樽酒,心中当然快乐,但是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

人邂逅倾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心生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愁情,由眼前欢聚想到

别后此地的空寂,虚实结合,更能表达诗人不舍的愁绪。

故答案为:(1C

2)《汴》诗中的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意指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

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明月依然澄明。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

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赠》诗中

,是虚写之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月),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

倾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心生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愁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

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意象对表达诗歌情感的作用。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

景象,它作为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

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作答时,需要仔细体味意象在诗中

的作用。

151C

2诗人描绘八月十八钱塘江潮盛况,催促考官尽快改卷,以免影响考生

观潮,此为戏言;描绘考生伸着脖子盼望放榜的形象,语言诙谐生动;

虽说是戏作,但其中饱含诗人对考生焦虑心情的理解和对考

解析: 1C

2诗人描绘八月十八钱塘江潮盛况,催促考官尽快改卷,以免影响考生观潮,此为

戏言;描绘考生伸着脖子盼望放榜的形象,语言诙谐生动;虽说是戏作,但其中饱

含诗人对考生焦虑心情的理解和对考生的关爱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

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突出江潮盛况非凡这两句诗,写的是观潮人群的青色雨伞和周围的红旗相呼应,

白色的浪花打在黑色的河岸上黑白颜色互相闪灭。既突出了江潮的盛况,又突出了观潮人

的众多。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

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是熙宁五年八月,苏轼监考贡举时作。诗人写作此诗为的是催促考官尽快改卷,免

得考试等得焦急。虽为戏作却饱含真情。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先言钱塘潮的盛况

天下少有,不能错过。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诗人描

绘八月十八钱塘江潮盛况。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再设想观潮人的众多,

催促考官尽快改卷,以免影响考生观潮,此为戏言。门外白袍如立鹄,描绘考生伸着脖

子盼望放榜的形象,语言诙谐生动。此诗虽说是戏作,但其中饱含诗人对考生焦虑心情的

理解和对考生的关爱之情。

故答案为:C

诗人描绘八月十八钱塘江潮盛况,催促考官尽快改卷,以免影响考生观潮,此为戏

言;

描绘考生伸着脖子盼望放榜的形象,语言诙谐生动;

虽说是戏作,但其中饱含诗人对考生焦虑心情的理解和对考生的关爱之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

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

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

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

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诗歌简析:

这首诗是熙宁五年八月,苏轼监考贡举时作。贡举是封建社会朝廷开科取士的地方选拔阶

段,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日。这一年却迟了两天——八月十七日放榜,不消说

那些考生们是等得颇为焦急的,所以作者有催试官之作。

钱塘江大潮就像传说中鹏鸟的翅膀拍击在水面上,也像十万个人不停地向前奔驰,浩浩荡

荡,形成一条巨大的白玉的腰带。观潮人群的青色雨伞和周围的红旗相呼应,白色的浪花

打在黑色的河岸上黑白颜色互相闪灭。这么多人汇集于一个地方是多难啊,观看钱塘江大

潮和考试这两件事也不能同行,希望考官可以加夜班看试卷,门外未仕的士子伸着脖子、

踮着脚盼望着发榜。

161C

2B

3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所经历的数十年

时空阻隔的时间距离;距离让诗人心跳,表达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4乡愁本来是无形的思想感情

解析: 1C

2B

3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所经历的数十年时空阻隔的

时间距离;距离让诗人心跳,表达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4乡愁本来是无形的思想感情,诗人却把它和望远镜联系起来,并说它在望远镜中

扩大数十倍,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

重量。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

肺的乡愁。(或者:一朵是植物,咯血又是鸟了。杜鹃鸣时啼血,血滴花红,同名的

动植物交叠成一个双关意象。诗人运用具有民族文化沉积的意象 ,扩大和加深诗的纵深内

涵,激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

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

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

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

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时空错,没有空间,此句从时间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

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

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

分析判断。

B项,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错,应当是化听觉于视觉与触觉。因为鹧鸪的声音是

,而”“冒烟是触觉和视觉。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艺术的魅力。具体考查理解词语的丰富含义和作用。本题主要

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

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

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距离的表层含义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因为本诗的创作背景是19793月,洛夫访

问香港时创作《边界望乡》。当时洛夫在余光中的陪同下,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

陆,洛夫离乡三十年,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近乡情切。于是写下了此诗,表

达其游子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也是诗人与故乡分离的时空距离,诗人在外

漂泊几十载,如今才能够在落马洲之边界用望远镜拉近与故乡的距离,表达了诗人作为

游子的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

当诗人举起望远镜来眺望的时候,魂牵梦绕的故乡近在眼前,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

情更怯的心理,远山把我撞成”“内伤,显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悲苦之

情。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诗中用到的意象,看看

这些意象对传达情感所起的作用;再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意象的,运用了什么手法和词

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

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写出了乡愁之广

之深;而乱如风中的散发则写出了乡愁的乱与不绝如缕,极大地冲激了人的视觉形象。

诗中还运用了杜鹃鹧鸪这一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原型意象。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

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蹲、咯血

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人、

物合一,写景即是写人,写心灵的现实化、现实化的心灵,意象奇妙。

故答案为:C B

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所经历的数十年时空阻隔的时

间距离;距离让诗人心跳,表达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乡愁本来是无形的思想感情,诗人却把它和望远镜联系起来,并说它在望远镜中

大数十倍,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

量。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付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

的乡愁。(或者:一朵是植物,咯血又是鸟了。杜鹃鸣时啼血,血滴花红,同名的动

植物交叠成一个双关意象。诗人运用具有民族文化沉积的意象 ,扩大和加深诗的纵深内

涵,激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点评】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

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

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

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

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

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

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

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

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

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所谓句子丰富的含意一是指句子的表面含

义,一是指句子的隐含含义,即言外之意,包括临时指代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

象征意义以及句子中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内涵、特征和缘由等。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

含义。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

离篇的原则,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

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

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

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

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171D

2C

3)前四句借景抒情,通过对野舸从容、禽鸟纷飞、幽花满棹、春水连天的优

美恬静的画面的描写,表达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第三联以世上不止的风

波和江南堪眠的烟雨对比,第四联化用《赤

解析: 1D

2C

3)前四句借景抒情,通过对野舸从容、禽鸟纷飞、幽花满棹、春水连天的优美恬静的画

面的描写,表达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第三联以世上不止的风波和江南堪眠的烟雨对

比,第四联化用《赤壁赋》中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远灾避祸,以及对逍遥自由的生活的

向往。

【解析】【分析】(1A项,水边禽鸟从容飞起的样子错误,渚禽沙鸟各纷然意思是

沙洲上的禽鸟各自纷纷飞起落下。纷然写出禽鸟纷纷飞起的样子。B项,风波险恶的画

错误,春水连堤写的是春天水涨,水面荡漾连接着堤岸的优美画面。C项,冷清氛

错误,江南烟雨正堪眠意思是说,江南烟雨季节正适合睡眠,营造的是一种温馨惬意

的氛围。故选D项。

2)本诗从内容来看,诗中所写是江南之景,选择了”“”“”“幽花”“春水等意象,

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画面优美而恬静。本诗作者袁凯,由诗后注释可知,他是元末明

初人,因说实话不断地遭朱元璋批评,多次请求归乡而不被允许。据此可知诗中还流露了

诗人的归隐之意。诗歌整体风格恬淡自然,答案为C项。

3)本诗中,开篇两句一舸夷犹野水边,渚禽沙鸟各纷然是写一条小船在水边从容行

驶,沙洲上水鸟纷纷飞起;第二联幽花满棹初维岸,春水连堤忽上天是写划着船刚刚停

靠在满是幽香的花的岸边,春水满堤,与天相连,景色优美,诗歌的前四句都在写景,描

绘出江南春季优美恬静的景致,表达的是对江南的喜爱之情,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第三联世上风波终未已,江南烟雨正堪眠,意思是世上的风波终究没有停止,江南的烟

雨季节正适合睡眠,上下句之间形成对比,表明诗人有远灾避祸的想法;第四联他日匏尊

留我饮,更凭孤鹤问坡仙意思是他日你用匏尊留我饮酒,更要让那只孤鹤去询问一下苏东

坡,这一联化用了《后赤壁赋》中的典故,《后赤壁赋》中写了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苏轼游赤壁后入睡,梦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并与道士交谈,诗人借这一典故表

达出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DC

前四句借景抒情,通过对野舸从容、禽鸟纷飞、幽花满棹、春水连天的优美恬静的画面

的描写,表达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第三联以世上不止的风波和江南堪眠的烟雨对

比,第四联化用《赤壁赋》中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远灾避祸,以及对逍遥自由的生活的

向往。

【点评】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

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该题考查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关注诗人,诗人一般倾向一种

风格;还需关注用词,分析词的特点;最后关注意象,分析意象特点。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情感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

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181B

2从意境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

有开阔感,飘飘有洒脱感,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从诗人形象角度,诗

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不羁。诗人胸怀壮志,

解析: 1B

2从意境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开阔感,

飘飘有洒脱感,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

不羁。诗人胸怀壮志,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并希望能够咏唱吟颂。从情感角度,表达了

作者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解析】【分析】(1B项,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无中生有,结合诗歌神浪

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只是写出黄河波浪气势磅礴。故选B

2)从取境角度,壮游指怀抱壮志而远游,绵邈指辽远,这里指山川绵远辽阔,

表现人物的洒脱自在,所以说用词雄壮,取境开阔,意境深远;从创作主体角度,这几

句写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由黄河之壮美联想到祖国河山之壮丽,激发了词人想要历尽祖

国名山大川,饱览天下胜境,随处吟咏的愿望,展现了一个豪迈飘逸,狂放不羁,洒脱自

由的诗人形象;从抒发情感的角度,这几句写了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对祖国大好山河的

热爱之情。这几个方面都体现了豪放词的特点。

故答案为:B

从意境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开阔感,

有洒脱感,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不

羁。诗人胸怀壮志,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并希望能够咏唱吟颂。从情感角度,表达了作

者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

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

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语言不是高频考点,但是应该知道。先指出来语言

特点,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指出来表达效果。本题已经表明诗歌风格豪放,因此需要结

合诗句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分析该句是怎样表现豪放特点的即可。如用词角

度,壮游”“绵邈两词写出了所游地之景的广阔无边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从形象角

度,诗人游览祖国河山称为壮游,可见其豪迈狂放,洒脱不羁。该句表现了诗人壮游天

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也体现出本词风格豪放。

191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

却不屈服的品性。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

美元稹的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承上启

解析: 1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

的品性。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

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

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

构严谨。

2)想象,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归去;重逢后,望着枝叶繁茂的

关树,轻敲金镫,吟唱诗作。表达了诗人希望同友人尽早结束贬谪生活的愿望。照应标

题;收束全诗,以明心志。

【解析】【分析】(1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

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运用拟人手法,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

服的品性。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翠

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宝贵的。诗人对壁州鞭浑身是

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

意志。诗人巧妙地运用竹节节操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联系在

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和不畏强暴的品格。承上启下。上联写目睹竹鞭而

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末尾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

扶疏敲镫吟,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这表

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

2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我们何时才能策马同归去,在扶疏的关树下

敲镫高吟?运用想象手法,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

的。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问。诗人

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

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照应标题《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收束全诗。

故答案为: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

的品性。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

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

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

构严谨。

想象,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归去;重逢后,望着枝叶繁茂的关

树,轻敲金镫,吟唱诗作。表达了诗人希望同友人尽早结束贬谪生活的愿望。照应标题;

收束全诗,以明心志。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

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分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还可以整体分析诗句的语言特色。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诗句的一般的答题思路是,指出所给诗句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然后加以解说,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201C

2①“”“二字皆一语双关。既写竹叶上露水是冰冷的,又写诗人烦

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既写穿过杉树的风儿是清爽的,又写诗人心情好转,

病容消除。这两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抒

解析: 1C

2①“”“二字皆一语双关。既写竹叶上露水是冰冷的,又写诗人烦躁的内心平

静下来。既写穿过杉树的风儿是清爽的,又写诗人心情好转,病容消除。这两句融

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西亭景观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C项,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错。故C错误。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既写竹叶上露水是冰冷的,又写诗人

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既写穿过杉树的风儿是清爽的,又写诗人心情好转,病容消

除。这两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西亭景观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C

①“”“二字皆一语双关。既写竹叶上露水是冰冷的,又写诗人烦躁的内心平静

下来。既写穿过杉树的风儿是清爽的,又写诗人心情好转,病容消除。这两句融情

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西亭景观的喜爱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

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

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 、象征、用

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

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

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

七届三中全会-停止的反义词

部编高中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05:58: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519101794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部编高中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部编高中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pdf

标签:螃蟹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