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

更新时间:2023-05-26 05:33:22 阅读: 评论:0

事倍功半的意思-golf

崔颢《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
2023年5月26日发(作者:金融学校)

崔颢《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

崔颢《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

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

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

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崔颢《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

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崔颢《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 1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文解释】

前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黄鹤楼。黄

鹤飞去后就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拂。晴朗的汉江平原

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天色渐

暗,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生出无限的

哀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

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

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词语解释】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

黄鹤楼:旧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处。

历历:清楚分明。

汉阳:指今武汉市汉阳县一带。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在今武汉西南长江中。

②历历:清楚可数。

③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④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⑤空余:只留下。(空:只)

⑥乡关:故乡。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

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

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

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

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登上今天的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岁月流逝,人去楼空;惟一

还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世事茫茫,真令人有无限的感慨!

诗人触景抒怀,一发不可收,一气呵成,气贯长虹。

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

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这正是先放后收,完全合乎格律上「起、承、

转、合」的要求,文势波澜起伏,而末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又重

回开篇的渺茫境界,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赏析二: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

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

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

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

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

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

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

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

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

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

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

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

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

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

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问乡乡不语,

迷蒙

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

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

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

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

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

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

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

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

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没有自恋自迷

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

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崔颢《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 2

本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

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本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登黄鹤楼,

有人请他题本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本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本诗话》评:“唐人七言律本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

第一。”

《黄鹤楼》前四句写登临怀古。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开了,此

地只空余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朗朗碧空千百年来只有白

云悠悠。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几分繁华与热

闹逝去后的失落与惆怅。本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

道出,语言俗白,却一气呵成,文势贯通。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

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

载,遐思悠悠。

《黄鹤楼》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眼前美景如画,

内心乡愁难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

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

草如茵。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

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愁”是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

悄悄地在江心聚集,乡愁也在本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气氤氲,乡

愁依附在飘渺的烟波中。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

渺茫的意境。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

百首栏目。

「原文」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

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

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注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的骑鹤仙人。已:已经。乘:乘坐。去:离去。指

离黄鹤楼而去。此地:这个地方。即黄鹤楼所在的黄鹤矶。空:副词,

只,仅。余:剩下。○即题叙事,起调平稳自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语出《史记·刺客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副词。一旦,一经。

千载:千年。悠悠:这里形容白云浮荡的样子。○即事抒怀,感叹宇宙

无限。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

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平川。这里指汉水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

汉阳:武汉三镇之一。因在汉水北岸,故名。树:树木。全句意思是

阳光照耀看汉水平原,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芳草:香草。

萋萋:春草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

水冲没。○描绘登楼所见景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太阳将要落山。乡关:故乡。何处是:意思是在何处。烟

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寄寓故土之思。

「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

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

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

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

深的愁绪。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黄鹤楼介绍」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面对鹦鹉洲,与湖南岳阳楼、

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1981年重建,以清代

“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址仍在蛇山头。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

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

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出了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

回廊,陈列有关本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

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

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黄鹤楼是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它雄踞长江

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

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

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

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

流传至今的本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

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 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

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

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

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

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

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雄奇多姿。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

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点评」

在唐代,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号称长江南岸三大名胜,黄鹤

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滕王阁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岳

阳楼建于开元四年(716)。据《入蜀记》卷五:“黄鹤楼,旧传费祎升

飞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滕王阁是唐

高祖子李元婴受封滕王,他曾官洪州都督,在任期间所建。岳阳楼是

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时在旧阅兵台基础上所建。若论来历,黄鹤楼最

为久远。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

连大本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本诗在上头”而搁笔,那么,崔颢《黄

鹤楼》本诗究竟好在何处呢?这涉及对黄鹤楼本质特征的把握。因为就

得江山形胜而言,黄鹤楼的俯瞰江汉,与滕王阁的前临赣江和岳阳楼

的下临洞庭,三者难分优劣;就构筑形制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在伯

仲之间。设若从这些方面落墨,既使有生花妙笔,充其量只能仿佛其

状貌。崔颢《黄鹤楼》本诗高明之处在于:它根本舍弃了黄鹤楼位置、

形制等这些外在特征,而紧紧围绕它的得名这一根本要素大做文章。

而就得名论,黄鹤楼与神奇传说相联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为岳阳楼、

滕王阁所难于匹敌。本诗的.前两联写身在黄鹤楼下仰观寥廓天宇所见

所感。当本诗人第一眼看到黄鹤楼时,无穷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

昔人于此升飞的故事。那位“昔人”本来也是凡夫俗子,由于学仙得

道,羽化登入仙境。后来他乘黄鹤重游旧地,黄鹤楼应当记得他的仙

风道骨。那黄鹤自然也是得道的仙鹤了,自那次飞过眼前这一片天空

后,再上,还是属于人间。面对白云,本诗人意识到宇宙中时间的永

恒和人生的短促。虽然没有发生一连串《天问》式的感慨,但读者已

感觉到本诗人心潮的起伏,领悟到本诗人借助“黄鹤”、“白云,,

等意象所传达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真谛的思考。前四句本诗好就好在

它是因黄鹤楼而触发的,不能移于别处。它是自然而成,如冲口而出

一般,丝毫没有斧凿的痕迹。它是形象化的,并没有将思想和盘托出,

却能让人低回思索于无穷。这样写,虽然没有具体描绘黄鹤楼的形态,

却成功地展示了它的精神风貌。

本诗的后四句转换角度,写登上黄鹤楼俯视江汉所见所感。本诗

人居高临下,如从天上观察人寰一般,油然而生超然物外之慨,这感

慨也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展开。与寥廓的宇宙空间相比,人世间

的距离感应该是微不足道的,晴日下,辽阔的江汉平原上景物历历在

目;鹦鹉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我的乡关却很遥远,非目力可

及。人一生的活动范围实在太有限,与仙人相比,真像翱翔蓬蒿之间

的小雀与展翅九万里的大鹏鸟一样悬殊。至于从时间角度言,人的寿

命以岁月计,积日成月,积月成岁,转眼之间便是百年,一个人的一

生就过完了,比起“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来,已经短

得可怜;比起“天上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神仙来,更不可同日而

语。在人世这个空间和人生这段时间的座标系上,此时此地的我处在

什么位置?当此一日将暮、江上烟波泛起之际,身在黄鹤楼上的“我”

真说不清楚。可见本诗人之“愁”有丰富的内涵,不是单单为了乡愁。

后四句中,写景比较突出,但都是信手拈来的眼前景,作者并非着意

刻画;特别是当这些景语融入本诗人深沉的感慨后,它们作为景物的

特征更趋淡化。推知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之语,很大程度上为此

而发。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

目。

前人推许此本诗,有人说它“鹏飞象行,惊人以远大”(王夫之语)

有人说它“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潜

),都是着眼于此本诗意境的开阔和运笔的飘逸,这正是此本诗艺术

魅力之所在。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悠悠

“悠悠”是形容词,在古汉语中有许多义项:①思念、忧思的样

子。如《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其出处是《·郑风·子

衿》)②辽远,遥远。如《本诗经·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

哉?”③长久。如《长恨歌》:“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

梦。”④连绵不尽的样子。如《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

脉脉水悠悠。”⑤飘动的样子。如《本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悠悠旆旌。”⑥飘忽不定的样子。如《酬乐天得微之本诗知通州事》:

“知得共君相见否,近来魂梦转悠悠。”

萋萋

“萋萋”是形容词,有四个义项:①形容草木茂盛。本本诗“芳

草萋萋鹦鹉洲”即取此义。②云行弥漫的样子。如鲍溶《范真传侍御

累有寄因奉酬》:“萋萋巫峡云,楚客莫留恩。”③华丽的样子。如

潘岳《藉田赋》:“袭春服之萋萋兮,接游车之辚辚。”④衰飒的样

子。如王嫱《怨本诗》:“秋木萋萋,其叶萋黄。”

「赏析」

本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

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

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本诗人心中布上了一

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本诗中颔联。江天相

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本诗人

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

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

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

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

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本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

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

句。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本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

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

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

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

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

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些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

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汉水

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伫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

江面,温暖着亲人。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

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

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

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

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

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

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本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

暮时分本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

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

音。

本诗作具有的浓郁民歌风味,景到言到情到,语如联珠,自然天

成,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本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

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把乡愁情怀抒发得波澜壮阔、

豪迈昂扬,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本诗作的峰巅,成为被

后人推为唐朝七律本诗中的第一佳作。

「讲解」

崔颢早期本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

本诗慷慨豪迈,本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本诗最负盛名的则是

《黄鹤楼》。相传这首本诗为大本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

本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本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

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本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本诗以较胜

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

颢此本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

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但李白的

《登金陵凤凰台》本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至于其《鹦

鹉洲》本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

长洲孤月向谁明?”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本诗,而且全本诗格调逼

肖。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本诗乃是效崔颢

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本诗犹未甚拘偶也。”因而

这首本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南宋严羽《沧浪本诗话·本诗评》认为:

“唐人七言律本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直至清人孙诛编

选的颇有影响的《唐本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

言律本诗”的首篇。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

本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

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

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

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本诗人登楼眺远,浮想

联翩,本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

有象。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

千载悠悠。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

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

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 更多唐本诗欣赏

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

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本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

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本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

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

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

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

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

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

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

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愁。”本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

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

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本诗别裁集》

卷十三中对此本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

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本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本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黃

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

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

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

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

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

景。本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

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

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

缤纷。全本诗在本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本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

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

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本诗的句法,而第五、

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其所以被认为是

“七言律本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

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此本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

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五、

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清人方东树评

语,见高步瀛《唐宋本诗举要》卷五。)由于全本诗一气转折,所以读

来自然流转。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

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

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本诗声

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原载:《唐本诗名篇赏析》,北

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评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本诗,因见崔颢

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本诗在上头。"传说或

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本诗拟此本诗格调。

其《鹦鹉洲》本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

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本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

凰台》本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本诗。为此,说本诗者众口交誉,如严

羽《沧浪本诗话》谓:"唐人七言律本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

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

记》引《图经》)。本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

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

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

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本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适鹤楼的人们

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此本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年首就整伤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

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

这是先放后收。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本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

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

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

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本诗格律上之大忌,本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

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

"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

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本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

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本诗

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的律本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

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本诗时所

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颇

是依据本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

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本诗句。沈德潜评此本诗,以为"

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本诗别裁》卷十

),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

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本诗前后似成两截,其

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

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本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

杨载《本诗法家数》论律本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

(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本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

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

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

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本诗转折处,格调上

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

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

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

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

不归,春草生分萋萋。"本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

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本

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

能绕额的"",也是很符合律本诗法度的。 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

“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正是由于此本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

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者介绍」

崔颢(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公元704?—

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

本诗,系盛唐本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并提,但他宦海浮

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

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

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

气势宏伟。

读过一点唐本诗的人都知道一则佳话:崔颢《黄鹤楼》本诗,后

代学者也是好评如潮。例如,宋人严羽称其为唐人七言律本诗第一名。

崔颢不但本诗做得好,为人的风流,也少有人能企及。新旧《唐书》

崔颢传、《唐才子传》等文献都记载:崔颢跟东方朔有相同的爱好,

娶妻必须是美貌女子。结婚之后,稍有不满,很快就会把她们给休了,

另外聘娶美貌女子。《新唐书》说崔颢“凡四五娶”。更多唐本诗欣

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崔颢,少年时代居住在河南开封。关于他离开河南老家,赴长安

科考,得中进士的时间有多种说法,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直斋书

录解题 二十二卷,南宋陈振孙撰。陈振孙(1186—约1262),曾名

瑗,字伯玉,号直斋,湖州安吉(今属浙江)人,一说湖州吴兴(今浙江

湖州)人,著名目录学家。宁宗、理宗之际,历溧水、绍兴、鄞县教更

>>》卷十九内注,“唐司勋员外郎崔颢开元十年进士”。元辛文房

《唐才子传》说他“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

明正德十年刻《崔颢本诗集》则注“开元十二年姚重晟下进士”。

不论哪个说法正确,崔颢中进士时也不过是18岁~20岁。(据闻一

多先生《唐本诗大系》的说法,他认为20岁左右中进士已很年轻,18

岁左右未免小了一些,所以闻先生说崔颢的生年可上推至公元700

左右。这就是本文开头将崔颢生年704年打上?的原因。)这也就是

说崔颢最迟是20岁离开故乡汴州去长安赶考的,然后他在外地漫游20

年,再到京都西安居官。而在故乡开封,除青少年时期外,时间是很

短的。

在他所遗的本诗篇中,只有一篇是写他回乡的,《晚入汴水》: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

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本诗中第一句楚,指楚

州。唐时楚州,治所在山阳,即今江苏淮安县。故由淮安回开封,始

有溯汴水而上之说。)从本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

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

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

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但作为开封人,在做大做好文化产业的今天,

我们还是应该对崔颢有一个全面、正确、恰当的认识,不应当因为其

人格低下,就否定其成就。历史应给以适当评价的。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出生证补办-感谢遇见你们

崔颢《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05:3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504021793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崔颢《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崔颢《黄鹤楼》古诗赏析及翻译.pdf

标签:芳草萋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