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与氏族的区别
氏族为人类社会最原始之血缘集团,其制自古重之。境内古今各姓氏族的流动变迁甚大同姓不同宗的情况
也较普遍。汉代就知名的严、朱、陆、顾等四大著姓,至今犹存。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大迁移,对
嘉兴氏族的发展均有极大的影响。4世纪初晋室东迁,河南新蔡干氏和河北容城许氏迁入盐官。12世纪初,
宋高宗迁都临安,当时“扈跸”南渡而迁入嘉兴各地的氏族较多,例如汤阴岳氏、肖县高氏、颖川陈氏、洛
阳项氏、沼阳陶氏、洺州李氏、河南褚氏等迁入嘉兴,洛阳贾氏、汝南周氏、东平马氏、汗梁居氏和沈氏
等迁入海宁,汴梁戚氏迁入平湖,开封吕氏迁入桐乡,黎阳郁氏迁入嘉善。宋末,吴门张氏避兵乱而迁入
海盐。元代,陈留刘氏迁入海,广陵盛氏由钱塘迁居嘉兴,宁阳贺氏迁入嘉兴,婺源查氏迁入海宁袁花,
黄县邹氏因戍卫而迁入海宁。明代洪武年间山阴谭氏因躲避戍役而迁入嘉兴,江阴李氏亦迁入嘉兴;嘉靖
年间,临安钱氏因为官而定居嘉兴,容城杨氏避乱迁入嘉善,慈溪师桥沈氏避候乱而迁居嘉兴;崇祯年间,
休宁吴氏、歙县方氏、京兆宋氏等均因避兵乱而迁入嘉兴,临安另一支钱氏迁入海宁。清代,康熙年间有
温陵陈氏迁入海盐,钱塘高氏迁居平湖,湖州钮氏迁入嘉兴;雍正年间,休宁金氏迁入嘉兴。嘉庆年间,
青州劳氏由山东阳信迁入桐乡。咸丰、同治年间,经太平天国战争,嘉兴各地人口减少,田园荒芜;当时
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省及本省宁、绍、台地区各地人前来搭棚垦荒,乡间村落往往有聚族而居者,
迩后其后裔繁衍生息,即今俗呼之“客帮人”。
兄弟民族如回族,元代即有定居于嘉兴的,历明清两代,出现了徐、郭、金、沙、马、杨等回族大姓。近
现代,由河南、山东迁入嘉兴的回族人氏,以河南拓城韩氏的人数最多,为现有嘉兴回族之大户。
解放以前,尤其在乡间,各姓氏族多聚族而居。解放后,随着社会大变动,除有些农村(例如嘉兴郊区建设
乡旧岳头和平湖胜利乡吴家栅),聚族而居的氏族已不多见。
宗族亦称“家族”、“族”。指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姓为中心(称“宗子”或“族长”),按照父子相
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主线旁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血缘关
系的远近而决定。族内有家,因此族又是家庭的联合体。家之父受制于族之宗子,即所谓“父,至尊也”,“大
宗,尊之统也”。宗族是一单系结构,其世系是按男姓而非由男女两姓共同排列的。宗族中的所有女姓都是
男性的附庸,所谓“妇女有三从之义,无专门之道”。文明社会伊始,面对严酷的自然及社会的生存斗争,
家族只能以较小的规模存在,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子、孙逐渐脱离父族另立宗族。春秋战国以后,一个宗族
所包含的人口往往可达几千;魏、晋、隋、唐时,个别豪门大姓甚至有上万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战国策.韩策二》:“臣之仇,韩相韩傀。傀又韩君之
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人,终莫能就。”《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汉班固《白虎通.
宗教》:“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
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汉书.韦玄成传》:“宗族至吏二千石者十余人。”
《后汉书.天文志上》:“夷灭述妻宗族万余人以上。”唐蒋防《霍小玉传》:“卢亦甲族也,嫁女于他门,聘
财必以百万为约,满此数,义在不行。”《红楼梦》第四回:“这他氏亦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
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
介绍中国道教史上几位著名的道派人物,其思想
马钰(1123-1183年)原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故
亦称马丹阳。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家富,号“马半州”。弱冠能诗,擅针
灸。金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阳到宁海传道,遂与妻孙不二师事之,
后抛弃巨大家业,皈依重阳君出家,励行苦节,专务清静。重阳君临终时授以全
真秘诀、托以弘教大业。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赠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
世称“丹阳真人”。为“北七真”之一。
丘处机(1148-1227年)或作丘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
世为显族,敏而强记,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十九岁出家宁海昆仑山(今牟
平东面),次年拜王重阳为师。曾先后在陕西磻西和龙门苦修达十三年。穴居、
乞食、日携一簑,人称“簑衣先生”。大定廿八年(1188年)受金世宗召见,名
声大振;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遣使臣刘仲录召之,翌年与十八名弟子同往
西域,被成吉思汗尊为“神仙”,赐爵“宗师”,掌管天下宗教。升霞后元世祖褒赠“长
春演道主教真人”。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
成玄英,字子实,唐初道士,杰出的道教学者。陕州(今河南陕县)人。曾隐居
东海。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高宗永徽(650
-655年)中,被流放到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
刘一明(1734-1821)为清代著名内丹家。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平
阳府沃县(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闵一得(1758-1836年)为清代著名内丹家。字小艮,道名一得,自号懒云子。
浙江吴兴(今潮州市)人。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世为望族,生而体弱,九岁犹
艰于行,后拜龙门派第十代高东篱(名清显,字东篱)为师,习导引术。乾隆
33年(1768年)高东蓠去世后,又以师礼侍高之弟子沈一炳(号轻云),为龙
门派十一代。后服官滇南。在此期间,曾于乾隆55年(或云57年)谒云南鸡
足山鸡足道者(月支人,拜王常月为师)。一得以戒律书授道者,道者则传一得
斗法。与龙门西竺心宗之金怀怀(王清楚,云南人)、白马李(李清纯,湖北江
夏人)、李蓬头(名字,里籍不详)辈相往还。约于乾隆末年去官归吴兴,隐金
盖山,后主持该山教务,并从事著述。他隐居金盖山四十馀年,于道光十六年
(1836年)年仙去。
傅圆天,四川简阳县九龙场人,生于1925年农历4月27日,俗名长林。贫农
家庭,父母皆信仰道教。1946年因病到成都灌县水磨乡黄龙观出家修道,为全
真龙门派道士,师父为张永平道长。1955年到青城山常道观参拜易心莹大师,
留驻聆教。1956年主持青城山上清宫事务,积极组织道众种粮种茶,劳动自养。
1964年正式被上清宫道众推选为住持。
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仍率道众尽力维护宫观,务农自养,后又将道家
秘传之猕猴桃酒配方反复勾兑实验成功,创办了道家乳酒厂,营薄利以解决青城
山一百多道众的衣食问题。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认真
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傅圆天这时亦奋力为恢复青城山道场之原貌而辛劳。先
后收回了青城山上清宫、常道观、祖师殿、朝阳洞、玉清宫、圆明宫、建福宫。
1980年青城山道教协会成立,众望所归,当选为会长,兼任常道观监院。同年
当选为中国道协常务理事、成都市道协会长、灌县政协副主席、成都市政协常委、
四川省政协常委。1986年中国道协第四届代表会议,被推选为中国道协副会长,
1989年又被推选为道教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和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1989年
12月北京白云观举行隆重传戒仪典,被授予“大师”称号。1992年3月,中国道
协第五届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被推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
院院长。1997年因病羽化。
陈莲笙,上海市人,生于1917年10月25日,原名吴良叙,5岁时,出嗣于姨
父陈荣庆为子,遂更姓名。现任中国道教协会顾问,上海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
上海城隍庙主持,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陈荣庆为上海道教正一派道士,知名法
师,陈莲笙便从小生长在这世代信奉道教的家庭。1927年,12岁时,皈依朱星
垣道长门下,从此便为道教正一派道士。
1930年代初,上海斋醮旺盛,道业甚兴,陈莲笙随师诵习道教经书,且不辞辛
苦,四处参师求学。1933年求道于张村甫道长门下,拜为度师,修习正一斋醮
科仪,1934年便成为上海道教界最年轻的法师。1935年,蒙江西龙虎山第63
代天师张恩溥颁授“万法宗坛”和“都功箓”。1940年,因他的道学和演法根底厚实,
被上海保安司徒庙聘为高功。1947年,张恩溥特邀担任在“大世界”主办的第二
次大型宗教活动“罗天大醮”的法师。1947年,担任上海道教会理事和沪中区主
任,负责调解和处理各帮派道徒之间的教务和矛盾。新中国建立后,他致力于研
读道书及整理道教斋醮音乐工作。1956年,上海市道协筹委会成立,被推选为
秘书长,主持教务并大力搜集、整理道教历史资料。“文革”中受冲击,转入南市
区立新电器厂参加生产劳动。1981年上海道协筹委会恢复工作,仍担任秘书长。
1985年上海道协正式成立,被推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86年创办了上海道协
道学班,亲自主持教学工作,为上海道教界培养管理知识人才;1987年与原上
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潘雨廷先生等一起创办上海道教文化研究室,并创刊《上海
道教》杂志,曾先后任社长、主编等。
陈莲笙从事道教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一心为道教事业。以其赤忱的爱国之心和
虔诚的爱教之情,受到道教界的尊敬,历任中国道协第一、二、三、四届理事、
上海市政协委员、常委。1990年当选上海市道协会长。1992年3月,在中国道
协第五届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国道协副会长。1998年,为了提携新秀,主动提
出,不再担任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只担任顾问。2000年底,正式升座为上
海城隍庙主持。2008年10月29日晚在上海瑞金医院羽化登真。
名称:张陵 后名:张道陵 世称:张天师 性别:男 所属年代:汉代 生卒
年:34—156
张道陵因在蜀汉之境设二十四治,为布化行道的机构,凡入道者交五米为信,后
人因称其教为“五斗米道”。因张陵为该教第一代天师,故教徒尊称“祖天师”。人
们又称其教为“天师道”。张天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
并自撰《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
相提并论,宣称即是“一”,“二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汉祖天师在唐僖宗时
被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代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
君”;元成宗封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因嗣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
由陕西汉中迁居江西省龙虎山中。现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即其遗脉。
主要著作
《老子想尔注》:道教经典,又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道教传说此书为中
国东汉张陵或张鲁所作,用于教化道民。原书2卷,已亡佚。20世纪初于敦煌
发现六朝残抄本一件(S6825),内容相当于原书上卷第3至37章。此书为现
存五斗米道重要经典,以道教思想注解《老子道德经》。以道为最高信仰,宣称
道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神灵。道即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则为太上老君。
注文教人信守道诫,按“道意”行事,“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又反对
世间“伪伎”指形名道,存神守一之术。是为研究早期道教思想的重要资料。今人
饶宗颐根据敦煌抄本,撰有《老子想尔注校笺》一书。
张道陵可是道教的重要人物,楼上的竟然忘了
李耳[1](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楚国苦县厉乡曲仁
里(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老子标准
像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
读音和“李”字相同)。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
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老子为苦
县人,今当河南鹿邑。其地本属陈国。陈为楚灭,恰当孔子之卒年(公元前479
年),故老子出生于苦县时,尚属陈国所有,故当为陈人。陈国?苦县厉乡曲仁
里,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余岁。
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长孔子20余岁。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
言老子“犹龙”。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
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
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传老子在此关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
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
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
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
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去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
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
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
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道教称其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
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
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
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
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
“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
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
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
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
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
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
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
两种猜测。“或曰:老莱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
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现在很多学者都采用第一种说法,认为
老子就是李耳,春秋末年人。
道教的创始人,最最重要的。老子即太上老君
民族和种族有什么区别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04:1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455441792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宝典]宗族与氏族的差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宝典]宗族与氏族的差别.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