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读后感2000字
《红岩》读后感2000字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
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
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
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这首出自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中的《我
的"自白书"》一诗,是年轻的共产党员、革命烈士陈然(《红岩》中成岗的现实原型)面对
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在狱中留下的著名诗篇。1949年10月28日,陈然被国民党特
务杀害,牺牲时年仅26岁,他以自己的生命履行了对党的庄严誓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
要为革命斗争到底!"半个多世纪匆匆过去了,然而站在新世纪的开端,我们蓦然回首,诗
歌孕育的那种激情澎湃的豪情依旧未变,它随着涛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荡起涟漪翩翩。
《红岩》的作者是杨益言和罗广斌。杨益言是1948年9月被捕的,关在重庆渣滓洞。
他和关在这里的近300多名革命先烈,受尽了严刑拷打和非人的折磨。当时,年仅23岁的
杨益言刚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胸怀救国之心回到故乡重庆,就被国民党特务盯住了。他是
渣滓洞监狱中在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大屠杀前被亲友多方营救出的幸存者之一。
罗广斌是由江竹筠(江姐)介绍入党的,被捕以后被关押在白公馆。就在1949年11 月27
日深夜军统特务先对渣滓洞进行大屠杀时,由于兵力不够,他们把白公馆的所有看守特务人
员抽调到渣滓洞集中起来屠杀共产党人,在白公馆特务空虚的情况下,罗广斌等18 名革命
趁机逃出了敌人的监禁。亲身经历了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并且作为幸存者和最直接
的见证人,这两位作者在1959年写作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并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搜集整理先烈们的斗争事迹,加以集中、提炼、进行艺术再创造,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
出这部气势恢宏的长篇小说《红岩》。
《红岩》记述的是1948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共产党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展
开的激烈斗争。小说的主要情节集中在"中美合作所"这个关押政治犯的监狱里。在这样的魔
窟里,避免不了对酷刑的描写,但小说着重表现的是两种政治力量和两种精神力量的较量。
对许云峰、江姐等共产党人,敌人尽管可以进行严酷的肉体摧残,但在由革命精神和必胜信
念筑成的铜墙铁壁面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在狱中斗争的中心线索之外,小说还以地下党
组织的城市运动与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做为另外两条支线,这三条线索融合成一个整
体,揭示了在敌人统治的地区和严密控制的监狱里,共产党人将生命化为胜利的高尚风貌以
及反动派在濒临灭亡之际垂死挣扎的种种丑态。在情节的构造上也独具的匠心,作者没有去
追求离奇的情节,而是重点把活动天地极为有限的狱中斗争写得迭宕起伏。作者善于安排事
件的突变,善于在斗争的尖锐处用笔,这使得在情节的转折变化中,人物的精神鲜明地显现
出来。在人物的塑造上,《红岩》没有采取围绕一个中心人物贯彻始终的手法,而是围绕着
狱内、狱外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英勇坚强的许云峰、江姐,充满传奇色彩的
"双枪老太婆",疯老头儿华子良、天真可爱的"小萝卜头"等,都已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典型形
象。作者将这些人物放置于具体的事件当中,通过对具体细节、行动的刻画而将不同的个性
鲜明地呈现出来。江姐就是这众多典型人物形象中的一个。江姐是政治上成熟的共产党员,
她稳重精细安详深沉坚强,处处表现出纯洁的党性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如她第一次出
现在成岗家里,就表现出地下工作者机敏干练的特有风度。在去川北的路上,她看到挂在城
头的丈夫的头颅,顿时热泪盈眶,禁不住要痛苦出声。但她以想到当时的处境和新的战斗任
务很快就控制了悲痛的感情,更英勇的投入了新的战斗。作者细腻的写出了作为妻子的江姐
所具有的丰富感情,写出了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被捕后,她经受了更大的考验,
深受们的爱戴。就义前,她从容地向们告别,庄严地实践了自己的无比高尚的世界
观和人生观,使人不禁声泪俱下。
小说《红岩》问世以后,不久就被搬上了舞台和屏幕,还被绘制成连环画,可见《红岩》
的深入人心。邓颖超在1985年重回重庆时,激动地写道:"红岩精神,永放光芒。"1991
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重庆时,特地参观了红岩村纪念馆,题下"发扬红岩精神,沿着
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的词句。1996年的红岩图片展览,在全国引起空前轰动,
参观者络绎不绝。人们无不为红岩精神所吸引,所感动,所激励,所振奋。
捧起《红岩》便爱不释手,我全部的身心都被它所深深吸引,即使将他读完,头脑中仍
时时会浮现剧中的人物形象。"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
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
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
数的英雄志士用鲜血换来的果实,血染红岩,才挣得今天的安居乐业。我要衷心的感谢《红
岩》,不仅因为它为我树立了榜样,更由于它使我深入的体味到什么是光辉的历程,什么是
血染的风采,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珍贵的青春,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与认
识! 凶残的敌人最终失败了,我们的革命先烈用"顽强的精神"与"不屈的气节"谱写了一曲
荡气回肠的胜利之歌!所有为了我们今天的和平而牺牲的先贤们,不管岁月如何改变,你们
将永远是赤子心中恒不褪色的"红岩"!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04:07: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452361792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红岩》读后感2000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红岩》读后感2000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