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后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滥竽充数①
齐宣王使②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为④王吹竽,宣王说⑤之,
廪食⑥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⑦,好⑧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不会吹竽。充数:凑数。②
使:让。③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
生”。④为:给,替。⑤说:通“悦”,对……感到高兴。⑥廪( lǐn)食:拿
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⑦立:继承王位。⑧好:喜欢。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中“请”的意思是( )
A.邀请 B.请求 C.请示 D.请教
[2]根据句子的意思,下列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B.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C.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D.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3]“处士逃”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湣王讨厌南郭处士 B.南郭处士犯法逃亡
C.湣王不喜欢听吹竽 D.南郭处士不会吹竽
[4]“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这句话是什么意
思?请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节选)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
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
语》)
注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
[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理解。
嫦娥奔月
1 / 8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
精。
(译文)后羿在西王母娘娘之处得到了能够脱离死亡的仙丹,但是后羿的妻子嫦
娥却偷偷的吃掉了仙丹,并奔到月亮上,居住于此,变化为蟾蜍,这就是人们传说
中的月之精灵。
[1]“嫦娥奔月”中的“奔”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________),意思是
(________)。(A紧赶,赶忙或赶急事;B奔走,急跑。)这个读音还能组成词
语(_________)。它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_),可以组成词语
(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羿(________)请不死之药 蟾蜍(________)(________)
[3]嫦娥是怎样飞上月亮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为什么说嫦娥飞上月亮变成了丑陋的蟾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远古人借助神话寄托自己的幻想,在《嫦娥奔月》中,人们的幻想是什么?
实现了吗?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还积累了哪些带“月”字的成语,请写在下面。(至少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
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
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文中多次出现“度”。根据你的理解,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A.尺码,标准。 B.刻度。 C.量,计算。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____)
(3)曰:“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情境,想象人物的表情或动作,填入句中横线上。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他_____________,说:“宁信度,无自信也。”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外阅读。
文彦博树洞取球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
2 / 8
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1]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______)
A.一群儿子 B.一群孩子
C.一个叫群儿的孩子
(2)彦博以盆取水。(______)
A.所以 B.于是 C.用
[2]“群儿谋取之”中的“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
[3]球掉进树洞之后,群儿和文彦博分别是怎样做的?(用原文回答)
(1)群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彦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彦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小古文阅读。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zhì)地
②。鸡子于地圆转未止③,乃下地以屐(jī)齿蹍(niǎn)④之,又不得。瞋
(chēn)甚⑤,复于地取纳口中,啮(niè)⑥破即吐之。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掷地:扔到地上。③圆转未止:旋转不停。④蹍:
踩。⑤瞋甚:愤怒至极。⑥啮:咬。
[1](词语解释)文中有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猜一猜:它们分别
是什么?(填序号)
箸(______) 屐(______) A.筷子 B.木鞋
[2](提取信息)王蓝田对这个鸡蛋先做了什么?后来又做了什么?请按照事
情发展的顺序将下列短语重新排序。(填序号)
①纳口中,啮破即吐之 ②以箸刺之 ③举以掷地 ④以屐齿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体感知)用“ ”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4](提出建议)面对如此性急的王蓝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外阅读。
獐(zhānɡ)与鹿
王雱(pānɡ)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
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
[1]“王雱数岁时”中的“数”的读音是_____,“数岁”的意思是
__________。
[2]“何者是獐”中的“何者”的意思是( )。
A.为什么 B.哪一个 C.哪个人
[3]王雱____(A.认识 B.不认识)獐和鹿,这从文中“_________”可以知
道。
3 / 8
[4]请写出画“____”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客大奇之”,你认为客“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开心阅读。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
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④邑人:同县的
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3]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古文阅读训练。
文徵(zhēnɡ)明习字
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lǜ),书遂④大进。平生
于⑤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
愈老而愈益⑧精妙⑨。
(注释)①临:临摹。②日:每天。③率:标准。④遂:于是,就。⑤于:
对,对于。⑥尝:曾经。⑦苟且:随便,马虎。⑧愈益:愈加,更加。⑨精
妙:精致巧妙。
[1](理解字词)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以十本为率(用) B.书遂大进(书写)
C.或答人简札(有时) D.故愈老而愈益精妙(因此)
[2](感知句义)写出画“ ”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确选择)能说明文徵明练书法练得多的是( )。
A.日以十本为率 B.书遂大进
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D.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4](正确选择)文徵明“愈老而愈益精妙”的原因是( )。
A.有兴趣,肯用功 B.练得多,人聪明
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
[5](评价人物)读了短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理解。
衡①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
读之。
4 / 8
(注释)①衡:匡衡,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②逮:到,及。③映:照耀。
[1]借助注释读懂这个成语故事,并写出它的题目: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穿壁”的意思是“在墙上穿一个洞”。(______)
(2)第二句中的“其光”,联系上下文,指的是“匡衡家里的烛光”。
(______)
(3)第二句中“之”是指“书”。(______)
[3]这个故事中的匡衡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古诗文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
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精卫填海》选自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少女”指__________。
[2]故事讲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去东海游玩时不幸_______,化为_________,她
衔来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子,填塞 _________的故事。
12. 文言文练习。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
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选自《精编神话故事一百篇》)
共工原来是一个驾波驭浪、争强好胜的水神。他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
怕,要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夺帝位。争战中,怒气冲天的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
结果,撑着天宇的巨柱被撞折,兜着大地的网绳被撞断。天空向西北倾斜,日
月星辰一下也向西北移了位;东南大地塌陷,水土向那里流灌成了海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昔者:____________________争:____________________
触:____________________折: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
是: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体现共工性格的句子,用“ ”画出来。
[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
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 / 8
[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盂(______) 沧(______) 孰(______) 汝(______)
[2]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
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请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鸡
母鸡孵卵,数周成雏①。随母出行,未尝远离。母鸡每得食,必先唤其
雏。若遇猫、犬,尽力护之。与父、母之爱子无异②。
注释:①雏:小鸡。②异:不同。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母鸡每得食,必先唤其雏。(______)
A.它的,指母鸡的。 B.别的,其它的。
(2)若遇猫、犬,尽力护之。(______)
A.它,指母鸡。 B.它,指小鸡。
[2]从文中找出与“小鸡们紧紧地跟在鸡妈妈身边,从来不曾远离过”意思一
致的句子,并用“_____”画出来。
[3]文中用四个字写出了小鸡遇到危险时母鸡的做法,请用“○”圈出来。
15. 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
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 )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
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
的,细丝和小圆片( )变成灰色。
[1]在短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词。
[2]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的描写的。一是形状,我是
从____等词语感受到的。二是动作,我是从____等词语感受到的,三是颜色,
我是从____等词语感受到的。
16. 读文章,完成练习。
羿①请②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③,羿妻姮娥④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
蜍,而为月精。
6 / 8
旧言月中有桂,有端。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⑤之,树
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注释〗①羿: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 ②请:
求。 ③西王母:仙人名。④姮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
“嫦”。⑤斫:砍。
[1]请你给这篇神话故事起个名字。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故异书言:______________
(2)名刚:___________
[3]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嫦娥“窃之奔月”的行为,你怎么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比较阅读两篇小古文,回答问题。
(一)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shào shǎo)女,名曰(yuē rì)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
(nì ruò)而不返,故为(wèi wéi)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二)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
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2]读句子,选择合适的停顿,画上“√”。
①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
②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
[3]下列每组句子中带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常衔西山之木石 诸儿竞走取之 B.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
C.夸父与日逐走 诸儿竞走取之 D.树在道边而多子 道渴而死
[4]读课文,照样子填一填能表达故事经过的关键动词。
(___________)——(溺)——(__________)——(堙)
[5]“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都表现的是一种 的精神。下列各项中,也体
现这种精神的有(________)(可多选)
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B.大禹坚持十三年,耗尽心血和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
C.东汉时,一个叫孙敬的读书人,夜间读书时,用绳子的一头绑住头发,另一
头绑住房梁。一打瞌睡,绳子就扯痛他的头皮,提醒他继续读书。
D.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十几年的奋斗,终于建成世界上
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
18. 课外类文阅读。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
7 / 8
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所
(zhuó)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zhé)令伐
树。
——选自《淮南子·览冥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羿请不死之药 ②常斫之
③学仙有过 ④过故人庄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2]嫦娥为什么变成了“蟾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有一人”指的是________。
[4]短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月桂的神奇?请你用“ ”画出来。
[5]仿照“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介绍一下自己
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8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03:30: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430151792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1年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后练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1年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后练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