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吉祥寺赏牡丹》诗词赏析

更新时间:2023-05-26 02:43:40 阅读: 评论:0

二十四节气的谚语-第一次英语

苏轼《吉祥寺赏牡丹》诗词赏析
2023年5月26日发(作者: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导语】苏轼(10371101),北宋⽂学家、书画家、美⾷家。字⼦瞻,号东坡居⼠。汉族,四川⼈,葬于颍昌(今河

南省平顶⼭市郏县)。⼀⽣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诗⽂书画皆精。其⽂汪洋恣肆,明⽩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唐宋⼋⼤家之⼀;诗清新豪健,善⽤夸张、⽐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派,对后世有巨⼤

影响,与⾟弃疾并称苏⾟;书法擅长⾏书、楷书,能⾃创新意,⽤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画学⽂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苏轼

《吉祥寺赏牡丹》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吉祥寺赏牡丹

宋代:苏轼

⼈⽼簪花不⾃羞,花应羞上⽼⼈头。

醉归扶路⼈应笑,⼗⾥珠帘半上钩。

译⽂

⼀个五⼗多岁的⽼头戴上⼀朵鲜艳的牡丹花⾃⼰并不感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头上⽽感到难为情。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哄笑。⼗⾥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

注释

吉祥寺:寺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簪(zān)花:在头上插花、戴花。

羞:难为情。

扶:搀扶。

珠帘:珍珠缀成的帘⼦。

半上钩:帘⼦全部卷起来。

创作背景

宋熙宁五年(1071年)五⽉⼆⼗三⽇,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跟随知州沈⽴去吉祥寺僧⼈守璘的花园中集会赏牡丹,赏花

第⼆天沈⼤⼈向众⼈展出⼗卷《牡丹亭》,苏轼看到赏花画⾯的壮观、恢弘的书籍以及与诸位市民⼀同游玩的快乐有感⽽写下

这⾸《吉祥寺赏牡丹》。

赏析

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和诗⼈簪花的情趣。

第⼀、⼆两句是写诗⼈簪花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簪着花成群结队⾛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

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态,作者掀起⼀道波澜,花应羞上⽼⼈头,说花不愿上⽼⼈的头。⽽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

是上了⽼⼈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字,⼀说⼈,⼀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在内的官吏最终

还是乐于在百姓⾯前亮相的。花活了,⼈更活。从⽽进⼀步缩⼩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醉归⽽路⼈嗤笑的场景。这⾥诗⼈恰当地⽤了杜牧之诗:春风⼗⾥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街市上的⽼百姓把帘卷上,⾛出门来观看这⽀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

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说全上钩,⽽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前⼈句意,⽤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四字有意重复使⽤,更使诗的⾳节

回环往复,有助于

这⾸诗运⽤夸张、拟⼈修辞⼿法并且连⽤⼏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极⾼的⽂学造诣。表现

出诗⼈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对⼈⽣、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敏锐反义词-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是谁说的

苏轼《吉祥寺赏牡丹》诗词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02:43: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402201791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苏轼《吉祥寺赏牡丹》诗词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苏轼《吉祥寺赏牡丹》诗词赏析.pdf

标签:赏牡丹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