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旦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更新时间:2023-05-26 01:57:02 阅读: 评论:0

人生必看的10部电视剧-什么的课堂

关于元旦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2023年5月26日发(作者:兰溪三日桃花雨)

关于元旦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目录

元旦的由来和习俗

中国古代元旦的饮食习俗

我国古代的“元旦”是不是元旦

元旦的由来和习俗

一、中国元旦的由来

中国元旦的由来,据说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

期。在古代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开始

的意思,而旦指的是日子元旦合称并是“初始的日子”。而

在历法上,专家们习惯称地球围绕太阳1周为1年。到解放

后元旦节被政府定为11日,在立春前后并且还有假放,

而在民间有的地方会举行“庙会”等欢庆活动,传承古代的

民俗。

二、元旦的习俗

元旦的习俗种类很多,地方不同习俗也不同。存在着饮

食、服饰、活动、交互、过礼、娱乐等方面的差异!是由于地

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的!但大多数

1 / 7

还是一样的。

元旦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

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

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吕氏春秋》记载,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

“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

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

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

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

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其 实因春联(包括对联

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

春」。而广东地区将春条称为挥春,有别于春联,实有以讹

传讹之嫌。年廿九,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以及增

加过年的气氛。

3)放爆竹:

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传说

「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过年放爆竹是为了吓走吃人的

年兽,保护家人的安全而来的。这也是为元旦添加喜庆、热

2 / 7

闹的气氛。

4)拜年: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到亲友家「拜年」也就是走亲戚。

大家见面互相恭贺,说:恭喜发财!祝福对方在新的一年,

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在中国,像元旦的习俗还有很多,元旦的到来预告着旧

的一年将要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新一年春回大地的开

始,新一年岁月辉煌的开始,是展现自己新的一面开始。元

旦的气氛会渲染整个民族。

中国古代元旦的饮食习俗

中国古代元旦饮食丰富多彩,《荆楚岁时记》的记述就

是集中体现。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

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táng)、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

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桃汤、饮料、食品,还有药物,

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

椒柏酒

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经出现。椒是花椒,古人说椒

是玉衡星之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

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

放入酒中饮用。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南朝庾信《正旦蒙赉

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

来。”描绘了元旦朝贺受到赏赐椒柏酒的喜悦心情。而唐代

3 / 7

武平一《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一诗,以“愿持柏叶寿,长

奉万年欢”之句,表达以健康长寿之身服务万年天子的愿望。

饮椒柏酒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明代山东历城、浙江嘉兴均

有此俗。

桃汤

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古人以桃为五行之

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故饮之。

胶牙饧

隋杜公瞻解释《荆楚岁时记》胶牙的含义是“使其牢固

不动”。胶牙饧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

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隋注还说“今北人亦如

之”,可见此俗的广泛性。自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

呈张侍御殷判官》有“春盘先劝胶牙饧”之句,反映了唐代

元目的食俗。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

地从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盘

作为元日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

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玉烛宝典》卷一引)

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

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

是祈求健康的东西。《荆楚岁时记》注引《庄子》说:“春

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可见元日食辛菜的传统由来已久。

4 / 7

隋唐时代的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

辟厉气。”(《岁时广记》卷五91)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又说:“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

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

日春盘细生菜’是矣。”这种食辛盘迎新当是晚起的意思。

鸡蛋

各人吃一个鸡蛋的习俗,在吴晋间的《风土记》中已出

现。《风土记》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练形是道家用语,指修炼形体,认为可以成仙。生吃鸡蛋是

为了长生。《太平御览》卷二九引《荆楚岁时记》说:“梁

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即梁武帝

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属于小荤的鸡蛋。

汤饼

是指古代凡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后魏贾思勰《齐

民要术》汤饼卷九“饼法”中,讲了“水引馎饦法”,其中

“水引”制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

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馎饦“挼如大指许,

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

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馎饦

属于同一类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条,馎饦似今长揪皮。

其实宋人说的“年馎饦”是一句概括语,也包括了水引。北

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

5 / 7

饦,或此之类。”(《岁时广记》卷五引)索饼就是前代的长

引。长引是说拉长的东西,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两

个名称讲的都是形状细长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

吃面条之类的食品。

年糕

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年糕

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

“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

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

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

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

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

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志称“节糕”,

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

(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

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天的生日蛋糕。

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

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

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亲戚朋友

间的赠答。此外,还有细长的“条头糕”、宽大的“条半糕”。

过节时富家雇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购买。

我国古代的“元旦”是不是元旦

6 / 7

不是。因为,元旦是公历的11日,而在我国古代,

实行的历法是农历,所以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元旦。

实际上,我国古代的元旦,指的是春节。王安石的《元

日》诗里,又是放鞭炮又是贴春联的,写得很明白了。宋代

吴自牧的《梦粱录》里的记载就更明白了:“正月朔日,谓

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朔日即农历

每月的第一天,正月朔日,就是正月初一。

但是,哪个月是“正月”,在汉武帝之前,也是很不统

一的。夏朝的夏历把春季一月作为正月,商朝的殷历把冬季

十二月作为正月,而周朝的周历则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

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冬季十月为正月,于是元旦是十月初

一。

到了汉朝之后,各个地方由于传承不同,用哪个月当正

月的都有,那叫一个乱啊。汉武帝一看,这哪行啊。赶紧命

令几个大臣完善历法,最后规定春季一月为正月,正月初一

为元旦,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

7 / 7

个性自我介绍-扎染教案

关于元旦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01:57: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374221790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元旦的由来和风俗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元旦的由来和风俗简介.pdf

标签:关于元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