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 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更新时间:2023-05-26 01:21:01 阅读: 评论:0

贵州教师誓词-观观的朱朱

近代史论文 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2023年5月26日发(作者:小学教学方法)

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内容摘要】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

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马关条约》

的签订,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正因为

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

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甲午战争,政治,经济,军事,中日实力对比,钓鱼岛

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它以1894725日(清光绪二十年,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417日《马关条

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趁中国战败之际非法窃

取了我国的钓鱼岛。如果我们仔细查看甲午前后的历史数据,发现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

清政府已经远远超越了日本,但是这场战争为什么会以战败而结束,导致中华民族逐渐走

向深渊?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

. 政治方面

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

我们输在哪里?

我们输在制度上的腐朽落后。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资

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同时日本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

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日本政府还积极进行

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反观此时

的中国,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

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

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队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在对待西方科

学技术的方面,清政府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清朝的洋务派虽然积极寻求富国强兵

的方法,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由此可见,封建地主阶级主

观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为中国的

发展埋下重重危机。

所以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

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试想,如果中国准备充分的话,

可能会改变战争进程,甚至把战争中止于初起阶段。但是,中国丧失了这个机会,清政府

1

在甲午战争中一味地表现出软弱、消极、急于求和投降的态度,做出了一系列妥协、退让、

求和投降的行为,其根源就在于封建统治制度的腐朽性。这样一种落后的政治制度、这样

一个腐败的朝廷、这样一批无作为的官僚、这样一支战斗力低下的军队能捍卫国家主权、

维护国家安全、战胜外敌侵略吗? 甲午战后短短17清王朝走完了它最后的路程这是

历史的必然。一个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政权没有理由长期存在

下去。这些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汲取的深刻教训。

. 经济方面

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其经济基础是密不可分的。

兴起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努力之

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此期间,中国在经济取得较大的突破,当时中国的经济实

力也居世界前列。而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

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用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当时日本共有工

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

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

的经济实力并不比中国强盛,甚至可以说中国在经济整体上是占优势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国力处于相对强盛地位的中国败给日本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由相关资料可知,战前,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

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的北洋水师6年才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

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甲午海战旗舰“定远”更是因年久失修,开炮竟震塌舰桥,

让整个舰队失去指挥。还有一帮清朝的军需官腐化堕落暗饱私囊,购来一些低劣的炮弹充

数。因此虽然有多次日舰中弹,却未见炮弹爆炸。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其军费却严重不

足,试问这样,中国又如何能在战争中战胜军费雄厚的日本呢?

另一方面,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

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

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日本

军国主义思想极具扩张性和侵略性,一个小国家却随时准备着发起规模庞大的侵略战争。

而与之相比,清政府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

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

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不断削减军费预算。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

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准备严重不足的中国早已注定

损失惨重。

. 军事方面

甲午战争前的十几年间,国际环境较为和平,中国各方面的军事经济力量都得到了一定

的恢复和发展,并且建立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集团——北洋水师。到了甲午战争前期,中

2

国已是一个是拥有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而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

六分之一。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

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

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

力。而中国在自己的本土进行正义的反侵略斗争本身就比日方拥有更多的有利条件。

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悬殊,在很多方面中国都比日本占优势。那为什么这号称“亚

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舰队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呢?

很多史实资料表明,北洋水师虽然引进了先进的舰只,但是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

僵化。这支舰队自组建以来就很少进行训练演习,舰艇也不知保养,以至于炮管上经常晾

满水兵的袜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曾有一位日本将领参观舰队后说:“这种舰队,吨

位再大也是没用的。”

有着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却忽视训练,无疑,这样散漫的军队和管理成为了中国想

要在战争中获胜的一大阻力。把最重要的军事训练置之度外,其原因就在于清政府根本就

不重视舰队的存在与发展。如果说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那么政

治腐败必然是影响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因。在北洋海军中严重存在着军纪涣散、操练废弛、

贪污腐化、精神萎糜等问题,并且北洋舰队也缺乏爱国主义、民族观念和英雄主义的教育,

缺少视死如归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对此近年来研究近代海军史的姜鸣教授感叹地说:“这

样一支缺乏精神支柱的军队在和平年代还可算是一种摆设,而当风云突变强敌压境时,他

们能克敌制胜保卫国家吗?”

总结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味割地赔款,国库空虚,再加上统治者还在挥霍,没有实力增加军

备,以至海军武器陈旧,最后就是军队作战力实在低下,毫无战斗力,不堪一击,一触即

溃。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问题导致北洋水师已无力再战,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

必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甲午战争惨败的钟声时时撞击,提醒整个中华民族清醒地面

对中华发展之大计。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侵夺了中国大片领土,以实现扩张主义野心。在其获得的土地中,台

湾是通过《马关条约》公然割占的,澎湖列岛是在战争中抢先攻占的,钓鱼岛则是在《马

关条约》签订前乘人之危,不进行谈判,也不缔结任何条约偷偷侵占的。这个历史事实是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否定不了的。日本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台湾、澎湖列

岛已在二战后收复,钓鱼岛也不应例外。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加强海洋的开发、利用、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长远发展。

在前不久结束的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我国首度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

发展战略高度,宣示中国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国适时提

出建设海洋大国战略目标,致力构建“和谐海洋”,既是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也是着眼于我国领土主权和发展权的维护。

有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教训,我们更加明白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维护国家海洋

3

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正是因应周边的复杂形

势而作出全面性战略选择。可以预期,未来中国在海洋上的维权力度将会不断加大,并且

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国际社会上捍卫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发展权益。个别国家倘继

续无视中国立场和反制措施,只会自食其果。

我相信,未来中国将坚持和平走向海洋、平衡发展、不谋求海洋霸权,对于周边地区和

世界和平发挥更积极作用,这不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更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

文明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中日甲午战争全史》 作者:关捷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8月出版

(P23~P29)

2《洋务运动史话》 作者:丁俊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8月出版

P22~P25

3《甲午战争新讲》 作者:戚其章 中华书局 20097月出版

(P56~P59)

4《清日战争》 作者:宗泽亚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4月出版

(P10~P20)

5、李文海教授在“甲午战争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4

新春对联-家喻户晓的意思

近代史论文 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01:2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352611790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近代史论文 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近代史论文 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甲午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