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泽东诗词意境⾼远,蕴涵丰富,表达了⽑泽东的⼼路历程、伟岸⼈格和光辉思想。⽑泽东诗词因为“有我”,显得⾃
然真切;因为“⽆我”,彰显伟岸崇⾼。下⾯是分享的经典⽑泽东诗词鉴赏【五⾸】。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泽东诗词鉴赏
沁园春·雪
⽑泽东〔近现代〕
北国风光,千⾥冰封,万⾥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河上下,顿失滔滔。(余通:馀)
⼭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原驰原作:原驱)
须晴⽇,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作:银装)
江⼭如此多娇,引⽆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射⼤雕。
俱往矣,数风流⼈物,还看今朝。
赏析
词上⽚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展⽰了⼤⽓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对祖国壮丽河⼭的热爱。下⽚
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
炉,意境壮美,⽓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上⽚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祖国的壮丽⼭河。
“北国风光,千⾥冰封,万⾥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了⼀个冰天雪地、⼴袤⽆垠的银⾊世界。“北国风
光”是上⽚内容的总领句。“千⾥”“万⾥”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都是冰封,千万⾥都是雪飘。诗⼈登⾼远望,眼界极为⼴
阔,但是“千⾥”“万⾥”都远⾮⽬⼒所及,这是诗⼈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魄⾮常宏⼤。天地茫茫,纯
然⼀⾊,包容⼀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统领下⽂,直⾄“欲与天公试⽐⾼”句。这⾥的“望”,有登⾼远眺的
意思并有很⼤的想像成分,它显⽰了诗⼈⾃⾝的形象,使⼈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脉、
⾼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河上下”,这
是⾃西向东,地域如此⼴袤,正与前⾯“千⾥”“万⾥”两句相照应。意境的⼤⽓磅礴,显⽰了诗⼈博⼤的胸怀,雄伟的⽓魄。“惟
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字,强化了⽩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使⼈联想到未冰封时⼤河滚滚滔滔的雄壮⽓势。这四句⽤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
⽓象的奇伟雄浑。
“⼭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势。加上“欲与天公试⽐
⾼”⼀句,表现“⼭”“原”与天相连,更有⼀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
想像,固然因在⼤雪飘飞中远望⼭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然也显得
⽣⽓勃勃,⽣动活跃。
“须晴⽇,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想像雪后晴⽇当空的景象,翻出⼀派新
的⽓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美景⽐做少⼥的⾐
装,形容红⽇与⽩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表。
下⽚由⽑泽东主席对祖国⼭河的壮丽⽽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物,纵论历代英雄⼈物,抒发作者伟⼤的抱负及胸
怀。
“江⼭如此多娇,引⽆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缝。“江⼭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的写景,
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的抱负。这⼀过渡使全词浑然⼀体,给⼈
严丝合缝、完整⽆隙的感受。祖国的⼭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天下⽽奋⽃。⼀
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写出⼀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了每位英雄⼈物为之倾
倒的姿态,并揭⽰了为之奋⽃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射⼤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展开
对历代英雄⼈物的评论。诗⼈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物,展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
如同翻阅⼀部千秋史册,⼀⼀加以评说。⼀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有批判。然⽽措词
极有分⼨,“略输⽂采”“稍逊风骚”,并不是⼀概否定。⾄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
且⽤了“只识”⼆字⽽带有嘲讽之意。“弯⼸射⼤雕”,⾮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不知⽂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有尽⽽意⽆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笔带
过,转向诗⼈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
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的英雄⼈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的业绩,是
诗⼈坚定的⾃信和伟⼤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刻思接千载,那⼀
刻洞悉未来,那⼀刻豪情万丈,那⼀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泽东词风的雄健、⼤⽓。作为领袖⽑泽东的博⼤的胸襟和抱负,与⼴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
同构,作者⽬接“千⾥”“万⾥”,“欲与天公试⽐⾼”;视通⼏千年,指点江⼭主沉浮。充分展⽰了雄阔豪放、⽓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字遣词,设喻⽤典,明快有⼒,挥洒⾃如,辞义畅达,⼀泻千⾥。全词合律⼊韵,似⽆意⽽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
者以⾯貌⼀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
易记。
2.经典⽑泽东诗词鉴赏
沁园春·长沙
⽑泽东〔近现代〕
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头。
看万⼭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由。
怅寥廓,问苍茫⼤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意⽓,挥斥⽅遒。
指点江⼭,激扬⽂字,粪⼟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浪遏飞⾈?
赏析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命⽃争⽣活的回忆,抒写出⾰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任,蔑视
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语之间,融情⼊理,情景交融。
上阕描绘了⼀幅多姿多彩、⽣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红
遍,层林尽染”,⼀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橘⼦洲头所见到的⼀幅⾊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的写照,⼜
寄寓着词⼈⽕热的⾰命情怀。红⾊象征⾰命,象征烈⽕,象征光明,“万⼭红遍”正是词⼈“星⽕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
⾰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由。”则是词⼈对⾃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从⼭上、江⾯、天空、⽔底选择了⼏
种典型景物进⾏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氛。“怅寥廓,问苍茫
⼤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问道出了词⼈的雄⼼壮志,表现了他的博⼤胸怀,由写景直接转⼊抒怀,⾃然带出下半阕的
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稠”,以峥嵘形容岁⽉,新颖、形象,⾃然地引起对往昔⽣活
的回忆,将⽆形的不平凡岁⽉,化为⼀座座有形的峥嵘⼭峰,给⼈以巍峨奇丽的崇⾼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命者雄姿英发的战⽃风貌和豪迈⽓概。“中流击⽔,
浪遏飞⾈”,也是⼀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可以说,这⾸词的崇⾼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成的。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命⽃争⽣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和战友们为了改造
旧中国英勇⽆畏的⾰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3.经典⽑泽东诗词鉴赏
清平乐·会昌
⽑泽东〔近现代〕
东⽅欲晓,莫道君⾏早。踏遍青⼭⼈未⽼,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峰,颠连直接东溟。战⼠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赏析
这⾸词,如果说上阕主要是抒情,那么下阕则主要是写景。具体说,都是写的红⼆⼗⼆师在南线作战胜利的情景。“会昌
城外⾼峰,颠连直接东溟。”这是南⽅战线的蓝图,作为历史的回味。“战⼠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展
望。⽑泽东之词,之所以不⾛婉约⼀派,是因为他的词也仍然是⽤来⾔志的,且⼀直都是⽤来表述⾰命之⼤志,因此在这⾥虽
仅尝⼀脔,亦⾜以知⼀镬之味。这⾥会昌城外的“⾼峰”,直接东溟的“颠连”⼭势,战⼠喜指的“南粤”,所有“郁郁葱葱”之处,都
莫不是上阕“青⼭”亦即⽑泽东整个游击战略的写照,亦莫不是他开创新局⾯的“风景”的具体化。在⽑泽东胸中,它是整个中国
战场,岂⽌是“南⽅战线”⽽已。“战⼠指看南粤”,具体的我们可以读作这就是⽑泽东已打破敌⼈第五次“围剿”的突围之地。其实
作为意象的载体,它⽐字⾯上的意义要⼤得多,它是具有战略性的、路线性的,⽽决不只是地域性的。下阕的“指看”与上阕
的“好”遥相呼应。如果“好”作为⼀种战略的肯定,那么“战⼠指看”的欣喜之情,则表达了下层指战员们的由衷拥护。事实上,在
整个中国⾰命战争中,没有战⼠的同⼼同德,要想取得解放全中国这么巨⼤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泽东写罢这⾸词之后,很快就离开了会昌。他接到来⾃瑞⾦的急信,要他赶回去。就在他登上会昌⼭那天,中共中央书
记处和中⾰已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
向突围西征。这预⽰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4.经典⽑泽东诗词鉴赏
七律·长征
⽑泽东〔近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赏析
这是⼀⾸记叙⼆万五千⾥长征这⼀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
历程,⽽且⽤⾰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畏⽓概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联开门见⼭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思想,
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
“不怕”⼆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段⾮凡的历史过程,“万⽔千⼭”则概写
了“难”的内外蕴涵。这⼀联如⾼⼭坠⽯,滚滚⽽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了诗⼈视⾃然之敌
若梯⽶,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具有强烈的感情 ⾊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命精神作了突
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如,⽆往不胜的铁军风貌。⾸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联展
开。
从⾸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千⼭”之多之
险;⼀个是主观的、⼼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反衬,熔铸了全诗浩⼤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理空
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和⽔两⽅⾯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千⼭”和“万⽔”⽽来。诗⼈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
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的天险,⾼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千⼭”。与其他诗词相⽐,以地名
⼊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的空间距离也更⼤。尤为不同的是:上⾯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军速度迅
猛,⽓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中具有强烈的动感;⽽在该词中诗⼈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思想展开,强调红军
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两个动词使⼭
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般说来,以地名⼊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泽东却运⽤得很成功,这不仅是
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的诗情。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绵亘于江西、湖南、⼴西等之间“逶迤”的、峰峦起伏的
五岭,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河⾥泛起的细浪;⽓势“磅礴”,⼴⼤⽆边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滚动着⼩⼩的“泥
丸”。这两句诗既具有王维的“太⼄近天都,连⼭到海隅”、“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
通”(《汉江临泛》)的⽓势,⼜具有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夜浮”(《登岳阳楼》)、孟浩然的“⽓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境界,更具有以上诸⼈因时代、阶级的局限⽽缺乏的战天⽃地的乐观主义精神。王维、孟浩
然、杜甫等⼈的诗句,或总揽终南⼭脉,极写它的⽓势磅礴;或鸟瞰汉江,极写它的⽔势浩荡,流域⼴阔;或写洞庭湖的浩
⼤、开阔和包容天地的⽓概。⽽⽑泽东这两句诗所表现的不仅是⽓象阔远,磅礴峥嵘,⽽且是以⼭写⼈,含蓄隽永,洋溢着⼀
种⾰命豪情。诗⼈居⾼临下,宛如⼀位站在昆仑之巅的巨⼈,极⽬万⾥,将整个的五岭、整个的乌蒙⼭纳⼊眼帘,视野是如此
的开阔,境界是如此的浩⼤,⽓势是如此的雄浑,情感是如此的豪放。本来是红军在沿着五岭、乌蒙⼭攀登前进,本来是红军
在翻越,在动,⽽五岭、乌蒙⼭是处于静⽌状态的。现在诗⼈不写红军之动,⽽写五岭、乌蒙⼭之动,这种以甲写⼄,此显彼
藏,变静为动的艺术表现⼿法,⼤⼤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增强了表达能⼒。
“⾦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索寒。”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滩多流急,惊涛拍岸,浪花飞溅,⽔雾蒸腾,势若⼭
崩的⾦沙江和只剩下⼗三根铁索的⼤渡河上的泸定桥都先后渡过了,在彼岸企图阻挡我红军渡江过河的敌军被击溃了。颈联这
两句是写⾦沙江,写⼤渡河上的泸定桥,实是写红军所进⾏的巧渡⾦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战⽃。1935年5⽉初,中国⼯农红军
先头部队到达云南省禄劝县⾦沙江畔。此处除⼏个渡⼝以外,两岸全是悬崖绝壁。要渡过⾦沙江,必须控制渡⼝和船只。在皎
平渡附近,红军俘获了两艘敌船,奇袭对岸守敌,胜利前进到泸定县⼤渡河铁索桥附近,⼤渡河两岸全为⾼⼭峻岭,⽔流湍
急,其险恶之状⽐起⾦沙江来是有过之⽽⽆不及。为阻⽌我红军前进,敌⼈不仅加强了对⼤渡河铁索桥的防守,⽽且毁掉了桥
上所铺的⽊板。红军⼆⼗⼆名勇⼠,冒着对岸敌⼈射来的密集⼦弹,攀着桥上的铁索抢过去,消灭了守敌。“⽔拍云崖”描绘了
⾦沙江⽔流湍急,岩峻浪⾼这种险恶的地理形势,描绘了“惊涛触岸层澜碎”的景象。“云崖暖”之“暖”,既不同于“今⽇天⽓暖,
东风杏花坼”(沈千运《汝坟⽰弟妹》)句中表⽰⽓温之“暖”,也不同于“吴宫夜长宫漏款,帘幕四垂灯焰暖”(元稹《冬⽩
纻》)句中表⽰热度之“暖”。它具有以下的内涵,⼀是状写红军因江⽔咆哮翻滚,汹涌澎湃,⽔⽯相击,浪花飞溅,⽔雾蒸腾
⽽产⽣的江⽔沸腾的感觉;⼆是表现红军因征服了⾦沙江天险⽽产⽣的欢乐⼼情,表现红军万众欢腾,⾼呼胜利的热烈情景。
“铁索寒”之“寒”不⽌是形容铁索的冰冷,它既与“天⼭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路难”(李益《从军北征》)句中⽤来形容⽓温
的“寒”不同,也与“飗飗青丝⼯,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幽琴》)句中⽤来形容有如“松风”的凄清琴声的“寒”有别,它重在渲
染,重在烘托,既烘托出了⼤渡河铁索桥凌空⾼悬,下临⽆地,令懦夫⼼寒的艰险之状,⼜渲染了红军战⼠冒着敌⼈的炮⽕,
浴⾎奋战,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激烈的战⽃⽓氛。颈联两句虽然只是写江之险,写桥之险,没有从正⾯具体描绘红军是如何巧
渡⾦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但红军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所挡者破,所击者败的英雄形象,却从侧⾯得到了表现。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对反义词,是诗⼈精⼼设计的两个感情⽳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
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穷之趣于其
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联的回应。开端⾔“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
喜”承上⽂⽽来,也是对上⽂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沙、抢⼤渡,从敌⼈的重围中杀出⼀条⾎路,⾃然令⼈
欣喜。红军⼜翻岷⼭,进陕北,胜利⼤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转移的⽬的已基本实现,与前⾯的种种喜悦相⽐,它⾃然更胜
⼀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步的兀现。
《七律·长征》境界浩⼤,⽓象阔远,意境雄浑,⽓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它是浩瀚诗海中⼀颗熠熠发光的明
珠,是中国⽂学⼀⾸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历史事件的史诗。
5.经典⽑泽东诗词鉴赏
⼘算⼦·咏梅
⽑泽东〔近现代〕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之。
风⾬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鉴赏
此词塑造了梅花俊美⽽坚韧不拔的形象,⿎励⼈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
开放的美好⾝姿,描绘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
信⼼和谦虚的风格。
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俏丽⾝姿。起始⼆句叙季节的变换,既平直⾃然,⼜蕴含哲理。第⼀句才说“春归”,第⼆句就
说“春到”。春归是梅花在风⾬中所送,春到是梅花在飞雪中所迎。很显然,这⾥的“迎春”、“送春”者,不是“风⾬”、“飞雪”,⽽
是梅和梅花。在风⾬中送⾛春天时,梅花虽已凋谢但在飞雪中迎来春天时,梅花却正吐艳。这两句对仗⼯整,拟⼈形象,⽣动
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民坚强不屈的⾰命英雄主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畏的战⽃精神。“已是悬崖百丈
冰,犹有花枝俏”承“飞雪”写出,极⼒渲染梅花开放时的冰雪环境,这是⼀种衬托的⼿法,在“百丈冰”的时节梅花开放是⼗分难
能可贵的。这样⼀来,“犹有花枝俏”⼀句就格外醒⽬。梅花不仅在如此严寒的环境中开放,⽽且开放得还特别俏丽。作者以冰
雪衬托风⾻铮铮的梅花,以梅花的品质、梅花的形象象征中国共产党⼈。作者笔下的梅花形象是全新的,不仅是诗⼈眼中梅花
的形象,也是诗⼈⾃⼰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下阕是对⽆私⽆欲的梅花的礼赞。⾸句承“俏”字写出。俏丽的梅花开放于寒冬之时,它是春天的信使,预报春天就要到
来,当春天真正到来时她已经飘零了。这就是梅花乐于奉献的性格,所以作者说梅花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俏”字浓
缩了千种⽣机,万般⽓,是这⾸词的诗眼,是新时代梅花精神风貌的外现。“俏”字也是上下阕之间过渡的桥梁,使整⾸词的境
界浑然天成。“待到⼭花烂漫时,她在从中”两句,描写春天降临繁花似锦的时候,梅花那种舒⼼⾼兴的样⼦。写出了花不仅有
俏丽的⾝姿,⽽且有崇⾼的精神境界。“笑”字写出了新时代梅花谦逊脱俗的品质,豁达⼤度的精神风采极⼤地升华了词的艺术
境界。新时代的梅花形象象征了共产党⼈⽃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美德和⽆私奉献的伟⼤精神。
这⾸咏物词是运⽤逆向思维写作的典范。词前序中说的“反其意”是读者进⼊这⾸咏梅词艺术境界的极佳通道。陆游当时主
张北伐,皇帝不信任他,朝廷中主和的投降派⼜排挤、攻击他,他难酬壮志,伤感悲凉,便作了《⼘算⼦·咏梅》。陆游以梅
⾃况,表⽰要坚持爱国情操,⾄死不向恶势⼒屈服。但是,陆游词中的“梅”太孤寂了,要听任群芳的嫉妒,没有阳光普照,却
有风摧⾬浇,尽管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但始终保持了固有的芳⾹,⽽⽑泽东词中的“梅”则完全相反。陆游笔下的“梅花”是⼀
个孤独的爱国者形象,⽽⽑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伟⼤的共产主义者,她是⼀个⼈,更代表了先进的⽆产阶级群体。陆游笔下
的“梅花”⽣长在“驿外断桥边”,在凄风苦⾬中⽀撑,⽽⽑泽东笔下的“梅花”与飞雪为伍,在“悬崖百丈冰”时,傲霜⽃雪成长。陆
游笔下的“梅花”寂寞⽆主地开放,在黄昏中独⾃发愁,颓唐哀伤,⽽⽑泽东笔下的“梅花”在春天即将到来时绽放,⾃豪,乐
观。陆游笔下的“梅花”“⽆意苦争春”,与世⽆争,明哲保⾝,⽽⽑泽东笔下的“梅花”“只把春来报”,要把春光迎到⼈间,⽆私奉
献。陆游笔下的“梅花”“⼀任群芳妒”孤芳⾃赏,⽆可奈何,⽽⽑泽东笔下的“梅花”在⼭花烂漫的花丛中欢笑,永远与百花在⼀
起。陆游笔下的“梅花”最终结局是“零落成泥碾作尘”,被⼈遗忘,⽽⽑泽东笔下的“梅花”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在春天⾥得到
永⽣。
《⼘算⼦·咏梅》是⽑泽东诗词中⽐、兴⼿法⽤得极好的⼀⾸。作者将梅花的⾃然美与⼈的德善美有机地融为⼀,达到
了“天⼈合⼀”的境界。词中象征、拟⼈、衬托、⽐喻、夸张、对仗、顶针等多种修辞⼿法的巧妙运⽤,写出了梅花富于挑战性
的个性和谦逊⽆私的⾼风亮节,较完美地实现了托物⾔志的⽬的。
本文发布于:2023-05-26 00:02: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305381789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经典毛泽东诗词鉴赏【五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经典毛泽东诗词鉴赏【五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