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练习
一、海洋垃圾(14分)
①日本“3·11”9级大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大量的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了一个
长约111公里的“垃圾岛”。研究人员估计,这个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岛”两年内会漂至夏威夷,3年后
漂到美国西岸。
②其实,在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大量垃圾卷入海洋之前,人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中的海洋上就已经漂浮着
大量的海上垃圾。200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
个得克萨斯州那么大。虽然后来有人认为其面积被过分夸大了,但其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③海洋垃圾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可能威胁航行安全。但更可怕的是,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致命
的影响,进而对海洋经济产生负面效应。海洋垃圾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正采取措施,
尝试处理这一问题。
④由于海上垃圾大部分是塑料,所以处理海上垃圾的首选办法是焚烧发电。不过海洋垃圾的焚烧发电有几
个问题需要解决。除了打捞、运输、搁置脱水外,还会遇到二恶英的排放问题。由于塑料焚烧可产生大量
的二恶英,会危及环境和生态,需要有特别能控制二恶英排放的高级焚化炉。
⑤海洋垃圾的另一个处理办法是建造人工岛屿。1998年,新加坡政府在两个离岸的小岛实马高和西康之间
建造了1公里长的岩石长堤,并分出了11个相互连接的海湾单元;将单元里的海水抽干,排放好一层厚
厚的塑料膜;然后将垃圾灰烬倾倒在这些单元里进行密封,以防止泄漏。至于垃圾中那些不能燃烧和回收
的材料,比如石棉,也被塑料密封并掩埋在泥土中。此后,每个月都要对单元周围的海水取样检测,到现
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每当一个单元的垃圾填到二三米高时,就进行铺
沙种草,接着继续埋置垃圾。如此反复,垃圾最高可埋置到30米。最后在上面栽种植物,不再堆放垃圾。
(选自2011年4月20日《北京日报》,有删改。作者张田勘)
【相关链接】
材料一 目前,我国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平方米。全国660个主要城市中,有200
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以城市人口6亿为例,如每人每年产生440公斤垃圾,年产生垃圾量为2.64
亿吨。
材料二 英国的垃圾填埋率为90%,意大利为74%,美国为67%,法国为45%,德国为46%。瑞士的垃圾
焚烧率为74%,日本为72%,丹麦为70%。美国的废纸利用率为60%,铁罐头盒回收率为25%,玻璃回收率
为20%。
11.文章第①节,从日本大地震产生的垃圾岛写起有何用意?(2分)
12.结合上下文,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线部分的作用。(4分)
(1)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
(2)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得克萨斯州那么大。
13.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第⑤节中新加坡建造人工岛屿的具体步骤。(限60字以内)(4分)
14.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就垃圾问题进行探究,写出你的两点发现。(4分)
二、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
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
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
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
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
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
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A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
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B这种统
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
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C自1900
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
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⑤„„ (摘自2011.10《读者》,有改动)
14.选文第④语段中加点的“这种随机性”指代选文中加曲线的A、B、C中的 句(只
填字母),其理由
是
。(2分)
15.第④语段中加点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6.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在下面横线上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第⑤语段,要
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80字左右)。(3分)
三、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
①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
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并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由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原子核的某些物理性
质也有所不同,例如放射性,并不是所以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没有放射性的则成为“稳定同位素”。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目前已知的稳定同位素
约300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种以上。
②一般来说,原子质量很大金属,像鈈、铀、镭等,都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锕系元
素和镧系元素以及铀元素全部带有放射性。另外某些原子质量小的同位素也带有放射性,如碳14、钴60。
③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全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
是所谓“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衰变的时候,可放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对人体危害不大,而
γ射线对人体有较大的伤害,会诱发人体基因突变。
④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换言之,半衰期是指某个样品中一半
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差异很大,短的只有几天、几个小时、几分钟,
甚至不到1秒钟,长的却达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是几亿年,几十亿年,例如,日本“3.11”地震及海啸
引发的核辐射中的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铯137为30年,鈈239为24000年,铀238则为44.7亿年。
半衰期越短,其原子越不稳定。
⑤经过连接的几个半衰期后,放射性同位素的活度会因衰变而减至初始活度的1/2、1/4、1/8,等等。这
意味着我们可以预测任何时候的剩余活度。随着放射性同位素数量的减少,所发出的辐射也相应的减少。
⑥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放射性能够破坏活的细胞,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但在医疗上,可以用来杀菌消
灭微生物,并且可以用来杀灭癌细胞等。放射线也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它可以用来观察固体内部的目标,
就像x射线那样用于病灶的检查。在工业上,放射性也很多应用,例如用β射线来测量纸的厚度,用γ射
线照片来检查机器内部结构等。
⑦当然,如果应用不当,核辐射也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选自《中学科技》2011年第5期,有删改)
16.选文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17.选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选择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4分)
18.第一段画线句中的“大多数”“目前”两个词语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3分)
19.
下面表述和推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人体基因突变是受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衰变时放射出的γ射线影响造成的。
B.原子质量大和原子质量小的金属都可能带有放射性,一般来说原子量大的金属放射性更强。
C.医学上,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放射线来杀灭癌细胞,但不会对人体造成其他方面的伤害。
D.某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虽然很长,但由于它的活度越来越小,所以它对人类与自然的影响不
大。
答:【 】
20.2011年3月22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堆,导致核辐射,造成
了难以估计的损失,也引发了人们是否继续开发利用核能的争议。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4分)
四、子贡的语言艺术
高广永
1子贡喜欢扬人之善。有一次跟孔子在一起闲谈众弟子的学习情况,师徒有这样一段对话:
2“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
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3意思就是:你跟颜回相比谁更优秀呢?子贡就回答:我端木赐哪里敢跟颜回比呢?颜回听说一件
事便能推知十件事,而我只能推知两件事情罢了。孔子说:是不如他,我赞同你说的,不如他。从这一段
对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贡的品格,不矜功更不矫情,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却把别人的成绩说得极高,
其实在这种谦逊的情况下不会使自己变得渺小,反而会让你的形象高大起来。
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
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5叔孙武叔诋毁孔子的为人和学问。这话传到了子贡的耳朵里,子贡便对叔孙武叔说:“这样做是
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是个小土丘,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
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这段话不
仅表现了子贡对老师孔子的仰慕和尊敬之情,更体现了子贡高超的语言艺术。只有寥寥数言便让孔子的形
象如日中天,有谁能再用别的比喻超过孔子的高度呢?
6还有一次,弟子们认为孔子有学问有境界,可就是不愿出来做官做事,不愿为天下所用,所以就
公推子贡来劝说老师孔子。子贡与孔子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7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8子贡见到孔子并没有直接劝说孔子应该以天下苍生为念,一类的官话套话,那样也许一句话就让
老师给堵了回去,子贡先是跟孔子打起了比方,他说:这里有一块精美的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呢,还是
让那些识货的商人把它卖了呢?孔子就回答说,要卖,要把它卖了啊。我是等待着那些识货的人来,等到
那些真正认得美玉的人来买啊。这是很重要的。孔子并不是不愿意出来为天下做事,而是等待时机。要用,
但是要有选择地用。古代人用玉比喻君子,君子的品格像玉一样温润华美。这种赞美会让所有的人都笑逐
颜开的,想来孔子也是不能免俗的。一句话就能让老夫子开心不已,这水平也许只有子贡有吧。先把您老
人家的耳朵给理顺了,心情自然就会大好,再跟您说点什么,也不会招致一顿猛烈的回击了,对话的双方
把自己的意思都表达出来,而且还都能开开心心,这正是子贡所具有的高超的谈话艺术。
15.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子贡的语言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6.为了说明“子贡的语言艺术”,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来进行说明,请你简要概括这三件事并说明还各
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6分)
17.子贡除了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外,他的品格也令人称道。从文中来看,他有怎样的可贵品格?(4分)
18.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读罢此文你有怎样的启示?(3分)
五、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
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
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
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
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
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
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
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
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
排踏板。当行人从踏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踏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
心轴旋转,启动与之相连的发电机。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
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
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
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
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19.用“‖”在下面段落番号间划分这篇文章的结构。(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0.选文介绍了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依次
是 ,
,
。(3分)
21.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3分)
22.第④段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
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
六、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
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
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
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
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
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
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
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
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
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
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
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
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
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 010是由
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
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
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
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
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
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
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
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
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11.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
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3分)
1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4分)
七、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陈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
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
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
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
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
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
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
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
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
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
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
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
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
角色。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
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
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
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
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
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
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
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自《中学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动)
13.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3分)
(1)
(2)
(3)
14.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
是 。
15.第②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
理由是什么?(2分)
16.第⑥段文字,在结构上起着 的作用,在语言上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 的特点。(2分)
17.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出两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2
分)
八、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①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
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
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
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
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有时浪高
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
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
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
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
“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
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
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
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
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
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
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⑦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
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15.选方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分)
16.请根据选文第②段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海啸”?(1分)
答:
17.选文第⑤段“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
啸。”句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18.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有什么作用?(2分)
19.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归纳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2分)
答:
初二说明文阅读练习参考答案
【答案】一
11.引出海洋垃圾的话题,激发阅读兴趣。
12.(1)“到目前为止”,限制了时间,准确地说明了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现象只是现
在的运行状况,并不表示以后一定不会发生。
(2)(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地介绍了“太平洋垃圾岛”面积之大,海上漂浮的垃圾之多,
使读者对“太平洋垃圾岛”的印象更直观、更清晰。
13. 建长堤,分单元;抽干海水,排放塑料膜;倾倒并密封垃圾;(定期检测);反复地铺沙种草掩
埋垃圾;栽种植物。
14. 参考示例:
(1)我国城市面临严重的生活垃圾问题,加强环保教育刻不容缓;(2)海洋面临着人类生
活垃圾危险;(3)发达国家在处理垃圾问题方面有各自成熟的技术。
【答案】二
14.B(1分); 理由: B句中的“何时何地,有什么样的强度” 即“这种随机性”;A句指地震分布的
规律性,C句指平均每年发生的地震次数(1分,只要说到前一句则可给1分)。
15.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答1种给0.5分,答2种或3种给1分);作用:运用这些说明方法说明
了地震是随机性的,没有一定的规律,或说明2010年来,地震算不上频繁(2分) 。
16.“2012末世论”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近年来地震频发并不能证明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1分,要求
明确提出),因为地震的发生,有一定规律可循,但至今人类还没有弄清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1分),
地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是地壳自然运动的结果,地震频发是正常的(1分)。
【答案】三
16.⑴放射同位素⑵放射同位素的半衰期⑶放射线的应用
17.列数字、举例子、作诠释、作比较。示例1.列数字。如: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
目前已知的稳定同位素约300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种以上。作用:通过列数字,准确具体地
说明放射性同位素品种比稳定同位素品种多的特点。2.举例子。如:日本“3.11”地震及海啸引发的核辐
射中的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铯137为30年,鈈239为24000年,铀238则为44.7亿年。作用:列
举典型示例,用事实说话,更具体真切地说明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差异很大这一特点,易于读者理
解。3.作诠释。如: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作用:通过诠释对
同位素具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特点进行了解释说明,便于读者理解。
18.不可删去。“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目前”从时间上限制,说明只是现在的发现,
去掉这两个词,说明就不够准确、严密了。
19.B.
20.提示:核能的开发利用有许多优点:它不像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那样产生大气污染。也不会排放温
室气体二氧化碳。但每种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伴随着种种弊端,如福岛核电站造成的核辐射。科学是一把双
刃剑,优点和缺点共存,只要我们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就一定能够很好地开发利用核能源。
【答案】四
15.能言善辩;含蓄委婉;富有哲理(3分)
16.子贡喜欢扬人之善。作比较。孙叔武叔毁仲尼(孙叔武叔诋毁孔子的为人和学问)。打比方。子贡劝
孔子做官做事。打比方。(6分)
17.谦逊、不矜功、不矫情,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把别人的成绩说得很高;敢于直言,勇于担当,仰
慕和尊敬老师。(4分)
18.例:子贡高超的语言艺术,成就了诸多大事。我们生活中一句得体的话,给人无限温暖;一句恶语,
让人心痛不已。用心学好语言不仅能架起人与人之间交际的桥梁,还会让我们的生活快乐无比。(3分)
【答案】五19. ① ‖ ② ③ ④ ⑤ ‖ ⑥
评分说明:每划对一处得1分,共2分。
20.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评分说明:依次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21.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就可以转化为电
能。(2分)
22.举例子(1分) 通过列举美国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发电的例子,具
体地说明了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2分)
23.不能去掉(1分),“据专家介绍”增强了对人体生物电池电极说明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更具有说服力,
去掉后,就不能体现其权威性,所以不能去掉。(2分)
【答案】六10.B
11.不能去掉。(1分)“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
自然的承受能力;(1分)“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
并非全部。 (1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 .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②
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⑧沙尘暴有害也有利。④沙尘
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每个要点1分)
【答案】七
13.(1)地质条件;(2)暴雨或强降雨;(3)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4.列数字 表明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锐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
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评分:共2分。列数字1分,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15.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更加切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评分:共2分。结合所给句子回答,意思对即可。
16.过渡或承上启下 生动
评分:共2分。每空1分,第2问只要答出“生动”即可得分。
17.略。评分:共2分。每条1分,建议合理即可。
【答案】八5、开篇由新闻事件自然引出说明的话题——地震与海啸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6、海啸是一种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具有
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意近即可)(2分)
17、不能删去(1分)。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
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意
近即可)(1分)
18、举例子、列数字。(1分)运用实例和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1分)
19、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有: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海底地震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
上升等。(2分)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23:50: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298341789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二说明文阅读练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二说明文阅读练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