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15篇)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15篇)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1
武夷山中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古诗简介
《武夷山中》是宋末元初诗人谢枋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遗
民诗。这首诗作于南宋亡后,谢枋得隐居在武夷山中,但国破家亡的
哀痛始终不能忘叹,眼见祖国河山沦入敌手,反抗的呼声早已沉寂,
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可是他还是用
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表示永远要坚持民族气节,决不向
敌人屈膝。
翻译/译文
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
面对着野水无涯。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
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
注释
1.武夷山:在福建崇安西南,群峰林立,溪流回湍,是著名风景
区。
2.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
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3.青峰:苍翠的山峰。
4.几生:何年何月,几时。
赏析/鉴赏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
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
可见其决绝之情。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遗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
总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政权。他的“无梦得还家”,正是表
明前此十年之志:抗节隐居。这一句领起下文。决绝到连还家的梦也
不曾有过,栖息山间也就怡然自得了。
“独立青峰野水涯”,“独立”使诗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于天地
之间,是诗人直冲云霄的气节,是诗人不可一世的风骨。“青峰野水
涯”是眼前景, 奇峰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但这又不
是纯写武夷奇观,当年宋朝的河山,空旷,寂静,没有着落;独立于此,
诗人的心情,有些悲怆孤独,有些若有所失。没有人烟,脚底的青峰是稀稀
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缭乱逐春生”;不见渔舟,眼前只是烟波
浩淼的野水,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
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
第三句一转,“天地寂寥山雨歇”, 天地寂寥,淅淅沥沥的春雨
在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么时候停住了,田野清旷,冻云黯淡,有青草
的气息,有天地的空旷,有黄昏的寂寞。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
山中气象,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
末句“几生修得到梅花” ?梅花向来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贞的品
质,如王安石写寒士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游
写高士的梅:“零落成尘碾做泥,只有香如故”;还有苏轼写的梅:
“不知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梅花在数九隆冬这样最寒冷
的日子里开放,百花之中,一枝独秀。到次年春来草长,在群芳之中,
依然默默无语,卓尔不群。人要几生几世才能修得到梅花这样的境界
啊!诗人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
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间,以梅花品格相
期许。诗风自然朴素不加雕饰,清旷之中已带着几分苍凉沉郁,诗人
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深远绵长,发人深省。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
茶。
赏析
序文
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桥,进山。
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
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戌边;女松倚近些,端茶递水,红袖添
香。老松可对奕,小松可共舞。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
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我非樵非渔,便拥有一切,无路则处
处是路。
山中何事?
闲闲地餐风饮露,忙忙地耕云种月。
写几行骈文骊句,用松针钉在篱笆上,花朵来读有花香,蝴蝶来
读有蝶味,萤火虫来读有萤光,山鬼来读有鬼意,仙人来读有仙气……
诗越读越厚,日子越读越薄,生命越读越轻。
明天有明天的飞花,后天有后天的落叶。
反正这山中没个忙人,反正这山中没个闲人。
蓄了一春的露,檐前的小瓴也该满个七八分了。日头下端进新垒
的红泥小炉。用去岁晒干的花尸燃火,才不会把水煎老。宠自己一回,
今年就用那把不曾舍得用的养得釉亮的晚唐小壶。一盏香茗、一柱檀
香,一人独对一山,一心静面一世。往日的尘缘都不得记不起来了,
就喝眼前的茶吧。
茶要独品,酒需共酌。
这好山只归我一人所有。让我如何能信?可不,山中无甲子,大
约在三个秋天之前就有山背后的白 飘胸的老翁来访,用一串铜钱来换
我的松花酒。我说如如今通用银子,他不懂。好说歹说,用三双草鞋
换去我两竹筒的酒。并向我打探山外的世道,我故意很使劲地想,然
后说是元。他诡诡地一笑,笑得我心里发虚。再问我进山的道,我指
的东西南北,他丢下两句没头没脑的话,径自去了。此后也就是隔山
说些阴晴圆缺的话,也没什么来往。
年前找他对酌,只见两间茅屋,一间紧闭,草绳紧紧拴了门环,
另一间住人,极其简陋。奇的是窗上糊纸竟是三尺棉宣,依稀可辨三
五字句:“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
庙寒鸦。”倒是好句,只是意未尽而气未结,加上无奈的沧桑像一件
短衣,终究遮挡不住曾经的少年血气,不知那双倦了的诗眼在后句中
将望向何处,无从寻觅。更奇的是宣纸已泛黄,浮着一层虚幻的锈色,
却明明白白一阵墨香。再偷觑那间紧闭的屋,门缝里逼出来一股霉味,
欲近还难,老翁面有愠色,边忙知趣告退,疑惑便自此悬于心头。
眼看秋叶落尽,陈酿也快见底。日日忙着拾掇松花酿新酒,我叫
它花雕它就叫花雕。想着借开春送酒话个暖,再一探究竟。
孰料面对的竟是一堆废墟,老翁已绝了踪迹。捡出一残破条幅。
却是新纸鲜墨写着:“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
紧接着是一枝疏笔墨梅。想来或是一时无句信笔点梅;或是墨尽而笔
已秃,扔之不舍,意犹未尽,想想,也罢也罢,秃笔余墨画梅正好。
点点梅瓣,拙得很有逸气。我心中悬石砰然而落,方知是我的眼拙了,
那紧闭茅屋乃藏万卷诗书,山中潮气重,书霉得也重,而这布衣老者
便是隔世的骚人墨客,隔世,隔几世?唉,千古繁华原只是一道薄风,
他在山中避过这道风。于世间的缺漏与错过,究竟是遗憾还是那幅墨
梅枝桠间的最好留白?
老翁与书此去何往?
山更远的山……天以外的天……
若下一世能相遇,在红尘便罢了。若还在山中,我必送他一壶花
雕,外加两句:“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他自当会心一哂。
一盏淡茶,一壶薄酒。
山是空了的山,老翁是空了的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千古岁月,兴亡更替就像一场幻梦。诗人用疲倦的眼睛远望着天
边。孔子家族墓地中长满乔木,吴国的宫殿如今荒草萋萋,楚庙中只
有乌鸦飞来飞去。
临到老回到了村中生活,几间茅屋里,珍藏着万卷诗书。山中有
什么事呢?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注释
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
取以为名。《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
须连用。
诗眼:诗人的洞察力。
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
吴宫:指吴国的王宫。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
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投老:临老,到老。
赏析二
这首曲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
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
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
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
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
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二句总写兴亡盛衰的虚幻,
气势阔大。“千古”是“思接千载′’,纵观古今;“天涯”,是“视
通万里”,阅历四方。诗人从历史的盛衰兴亡和现实的切身体验,即
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这样两个角度,似乎悟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
一切朝代的兴亡盛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梦幻,转瞬即
逝。正如他在(《普天乐·道情》中)所云:“北邙烟,西州泪,先朝
故家,破冢残碑。”
“诗眼”,即诗人的观察力。作者平生足迹曾遍及湘、鄂、皖、
苏、浙等江南各省,可谓浪迹“天涯”了。然而终其碌碌一生,仅做
过路吏、扬州民务官、桐庐典史、昆山幕僚等卑微杂职而已。一个
“倦”字,包含了多少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
难怪他常为此喟叹:“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
蜀道难,红叶吴江冷!”(《普天乐·秋怀》)难怪他常为此愤激不平:
“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误”;“半纸虚名,十载功夫。人传梁甫
吟,、自献长门赋,谁三顾茅庐?”(齐天乐过红衫儿)如此坎坷悲
辛,书剑飘零,怎能不令人厌倦思归呢?“倦”字,已遥为后文写隐
居伏根;“天涯”又先替“孔林”三句张本。
“孔林”三句具体铺叙千古繁华如梦的事实,同时也是“诗眼”
阅历“天涯”所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在今山东曲
阜城北,密植树木花草。“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扩建的宫殿,
名馆娃宫(包括响屟廊、琴台等),后被越国焚烧,故址在苏州灵岩
山上。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李白诗:吴宫花草埋幽
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可证。三句用鼎足对,
具体印证世事沧桑,繁华如梦的哲理: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儒家圣贤,
吴王那样的称霸雄杰,楚庙那样的江山社稷,而今安在哉?惟余苍翠
的乔木,荒芜的蔓草,栖息的寒鸦而已。
“数间”以后诸句写归隐山中的淡泊生活和诗酒自娱的乐趣。
“投老”:即到老、临老。“松花”:即松木花,可以酿酒。“茅
舍”、“村家”、“山中”,既缴足题面《山中书事》,又突出隐居
环境的幽静古朴,恬淡安宁:这里没有车马红尘的喧扰,而有青山白
云、沟壑林泉的景致,正是“倦天涯”之后的宜人归宿。
“藏书”、“酿酒”、“煎茶”,则写其诗酒自娱,旷放自由的
生活乐趣。“万卷”书读之不尽,“松花”“春水”取之不竭;饮酒
作诗,读书品茶,足慰晚年。联系作者“英雄不把穷通较”(《庆东
原·次马致远先辈韵》);“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风月
无边,海上神仙”(《水仙子·次韵》);“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
杯戒,还李杜吟诗债”(《殿前欢·次酸斋韵》等多次自白,则不难窥
见此篇那表面恬静的诗酒自娱中,隐藏着一股愤世嫉俗,傲杀王侯的
潜流。
此曲风格豪放,直抒胸臆,不作含蓄语,感情由浓到淡,由愤激
趋于平静,语言较浅近朴实。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当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作
者借菊自叹,抒发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之
情。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3
天平山中 明朝
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天平山中》译文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山,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
慢变熟了。
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
送到了家。
《天平山中》注释
天平山: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山顶正平,称望湖台,山上有白)
泉、白)寺、万笏林等名胜,杨基家在赤山,离天平山很近。
茸茸(róng):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
楝(liàn):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枇(pí)杷(pá):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
成熟。
徐行:慢慢地走。
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天平山中》赏析
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
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
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
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
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
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
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可以清楚地感受
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
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
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
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
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
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
“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
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
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
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
着婉转的歌,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
美妙的山行图。
《天平山中》创作背景
天平山是吴中名胜之一,林木秀润,奇石纵横,诗人自幼生活在
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对他来说,都十分熟悉,十分亲切。元末,
为避乱世,诗人曾隐居于故乡,这首诗便是诗人隐居时漫步山中,有
感而作。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4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注释
(1)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
(2)怡悦:取悦;喜悦。
译文
你问我我山中有什么。
那我就告诉你,这个山中只有白云,我拥有白云。
只有在山中,我才拥有它,只要看到它,我才会有好的心情。
所以我不会也不可能把它赠送给您。
赏析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
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颇不以弃功名、隐林
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
意却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
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在迷恋利禄的人
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麼;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
生活境界的象徵。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
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
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
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像山中白云悠悠,难
以持赠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
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译文:
清晨起,打开门看到的是满山的皑皑白雪。雪后初晴,白云惨淡,
连日光都变得寒冷。
房檐的积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清高坚韧
的性格,是多么不寻常啊!
赏析:
《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清晨,诗人推开门,
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院子里,
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
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
彩淡淡(描图景);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点氛围)的画面。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手法)
“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
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绘图景),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
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析情感)。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
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
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翻译
雪花打在竹丛和树枝上,不时发出沙沙响声;浓密的雪片从空中
飘落下来,聚集在地面上。
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又好像重新开放了;山岩积雪融化后
的流水,却又结成寒冰。
要把驯养的小鹿栓牢,严防它们乱跑而被雪天打猎的人捉去;将
煮茶的壶水添满,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尝、吟诗。
可以将春雪同春雨的功劳相比;春雪过后,松间小路上的莓苔,
将会更加浓密。
注释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而无声。
散:飘散,指空中的雪。
凝:凝结、凝聚,指飘落后的雪。
重妆蕊:指雪凝结在花谢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开放了一
样。
岩水:山岩积雪融化后的流水。
鹿儿:驯养的小鹿。
猎客:打猎的人。
鼎:古时一种炊器,多为三足两耳的青铜制品。
僧:和尚。
雨:滋润土地的雨水。
功力:功能,功劳。
莓:植物名,果实小,花托球形。
苔:植物名,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生在潮湿的地方。
赏析
这首咏雪诗,紧扣诗题中的“春日"、“山中"描绘,点明了时间
地点与环境状况,形成了一幅别具特色的山村春雪景图。
首联第一句写春雪落竹丛,“无声”之中仿佛“有声",把春雪的
那种温柔,缠绵和细密,写的惟妙惟肖,韵昧很浓。首联第二句写春
雪的“霏霏漠漠"及其“散”、“凝”的形态,把雪花密而无声的那种
状态写的十分逼真,“散”和“凝”这一组反义词同时加在了雪花的
描述上,直接从状态上突出了雪花“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点,
矛盾而又统一,这样的雪才富有特色。
颔联,第三句中的“重妆蕊",“妆蕊”本就是用来描写梅花的,
而作者所面对的却是雪白洁净的雪花,冬天刚刚过去,梅花早已凋零,
而作者在这里点睛一笔,生动地再现了春雪缀满枝头,宛如梅花再放
的景象,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千古名句有异曲
同工之效。第四句中的“却结冰",写出了春雪带来的春寒,连山岩积
雪融化后的流水都又重新结冰,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天气
状况,为当时景色的大环境坐下了铺垫,不得不说,作者在词语的拿
捏,内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工的。
颈联,第五、六两句则是平铺直叙地描写了春雪中的人事活动:
系鹿防猎客、添茶候吟僧。看似普普通通的乡家活动,却在这里赋予
了雪景的一种动感,动静结合,从朴实中见真感情,使整篇诗欣赏起
来更富有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充分体现了山村农家
的特点,诗中所描绘的这幅春日雪景也因这生动的农家描写而显得更
加有生命力。
尾联写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给山间松径带来一
片生机。春雨素来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赞美,而此处,
作者直抒胸臆,“同功力”三个字将春雪对大地做的贡献直接提升到
了与春雨等价的高度,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无尽喜爱与赞美之情。最
后又用了“松径”和“莓苔”两个意象将春雪所作的贡献具体化,正
是因为春雪的滋润,这两种植物才会“又一层”,更加有力地论证了
作者的观点,在此处,也可见作者逻辑之严谨,思维之紧密。全诗以
写景为主,虽无华丽之辞藻,却有真实之感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春
雪之后山村所特有的清新、闲适、淡泊的特色,全诗读来朗朗上口,
读者细细品味之时,脑袋中就能浮现出那样一番雪景,雪景无限风光,
着实令人神往。
创作背景
诗人身处唐末乱世,王室的生活则越来越奢侈糜。.百姓们处在暗
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境地。诗人一生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对劳动人
民和现实生活有广泛的接触。他作此诗,实际上是借此乡村美景,反
衬乱世不平,从中可以品味出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7
武夷山中 宋朝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武夷山中》译文
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
面对着野水无涯。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
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
《武夷山中》注释
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
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
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武夷山中》赏析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
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
可见其决绝之情。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遗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
总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政权。他的“无梦得还家”,正是表
明前此十年之志:抗节隐居。这一句领起下文。决绝到连还家的梦也
不曾有过,栖息山间也就怡然自得了。
“独立青峰野水涯”,“独立”使诗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于天地
之间,是诗人直冲云霄的气节,是诗人不可一世的风骨。“青峰野水
涯”是眼前景, 奇峰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但这又不
是纯写武夷奇观,当年宋朝的河山,空旷,寂静,没有着落;独立于此,
诗人的心情,有些悲怆孤独,有些若有所失。没有人烟,脚底的青峰是稀稀
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缭乱逐春生”;不见渔舟,眼前只是烟波
浩淼的野水,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
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
第三句一转,“天地寂寥山雨歇”, 天地寂寥,淅淅沥沥的春雨
在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么时候停住了,田野清旷,冻云黯淡,有青草
的气息,有天地的空旷,有黄昏的寂寞。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
山中气象,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
末句“几生修得到梅花” ?梅花向来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贞的品
质,如王安石写寒士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游
写高士的梅:“零落成尘碾做泥,只有香如故”;还有苏轼写的梅:
“不知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梅花在数九隆冬这样最寒冷
的日子里开放,百花之中,一枝独秀。到次年春来草长,在群芳之中,
依然默默无语,卓尔不群。人要几生几世才能修得到梅花这样的境界
啊!诗人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
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间,以梅花品格相
期许。诗风自然朴素不加雕饰,清旷之中已带着几分苍凉沉郁,诗人
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深远绵长,发人深省。
《武夷山中》创作背景
此时,信洲失守,抗元失败后他已在武夷山中转徙十年,妻子和
两个儿子被掳,许多南宋旧臣纷纷投靠新主,孤忠的谢枋得面对国破
家亡是怎样的心情?他已经离家十年了,独立青峰之上,雨后的山中
显得更加寂寞。但是,他追求梅花的品格最终成就了自己高洁的人格。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8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
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从我山中小屋的屋檐上飞过,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
地飘了出来。
《山中杂诗》注释
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烟:指山里面的雾气。
竹中:竹林丛中。
窥(kuī):从缝隙中看。
檐(yán):房檐。
这句是说山上的房屋地势很高,所以云从窗户里面穿进穿出。
《山中杂诗》赏析
本篇是诗人吴均《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作品通过对山居小屋
悠远、静谧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诗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闲适自在
的心情。
“山际见来烟。”“这里的山际”说的是目所能及的山与天相接
的地方,写的是极目远望之处。“来烟”,写的是诗人远望所见的动
感物象,即远远地看见岚气云烟从天边飘来,这一描写有力地再现了
山居小屋环境的深邃和悠远,给人创建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幽深神秘的
美感想象空间。
“竹中窥落日。”这句的“竹中”,从一个“窥”字可以看出说
的应该是竹林的空隙,“落日”就是诗人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见到
的明亮清新的一个动感物象。从这个“窥”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这
里写的是近景,即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视到的红红的落日。这一“窥”,
巧妙而又生动地增强了夕阳余晖洒落竹林时刻山居小屋环境优雅、明
亮的美感。
如果说在前两句中诗人不惜笔墨为我们再现了山居小屋的环境,
那么下边两句写的则是小屋本身的特点。
“鸟向檐上飞。”“向”可以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在”。
“檐上飞”,说的是傍晚了,鸟儿们快要归巢了,于是在房檐儿上悠
闲地,自由自在地,叽叽喳喳地,一会儿飞过来,一会儿又飞过去。这
一句写的是山居小屋的近景,是近距离的所见,描绘的是一种清新、
明快的场景,它在向人们透露着一种愉悦与欣喜的情怀。
“云从窗里出。”“云”是不可能从“窗里出”的,诗人写的其
实也就是一种感觉,我们不妨体会一下,如果站在山脚下,远看山居
小屋窗前的景象,那洁白的云朵在小屋的窗前悠闲地飘动,仿佛就是
从窗户里飘出来的。这感觉是何等的神奇呀。
诗写得十分精炼。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
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
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由这一片寂静,
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观
赏着这一切。如果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
分新奇感。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
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
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句是
二、二、一。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句式的不同
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
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
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
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
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9
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古诗简介
《山中雪后》是清代诗人郑燮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此诗
作托物言志。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
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此诗也含蓄地表现了词人清高坚韧
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翻译/译文
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此时,天空已
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
房檐的积雪尚未开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
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不寻常啊!
注释
①山中雪后:这是一首寓托身世的诗。
②檐流未滴梅花冻:屋上积雪未化,庭中亦因寒而未开放。
③清孤:凄清孤独。
④等闲:寻常、一般。
创作背景
郑板桥出身贫寒,年轻时“为忌者所嘱不得入试”,曾流浪街头
卖画,有时甚至靠乞讨度日,饱尝人间辛酸。生活中遭遇的不幸,给
他的心灵带来严重创伤,所以他经常在诗词作品中,抒发对自己身世
的感慨。《山中雪后》就是作者在大雪之后见景生情所做的`诗歌。
赏析/鉴赏
《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清晨,诗人推开门,
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院子里,
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
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
彩淡淡(描图景);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点氛围)的画面。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手法)
“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
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绘图景),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
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析情感)。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
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
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10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翻译
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一杯又一杯,真是乐开怀。
我喝醉想要睡觉您可自行离开,如果余兴未尽,明天早晨抱着琴
再来。
注释
对酌:相对饮酒。
“我醉”句:此用陶渊明的典故。
鉴赏
李白饮酒诗特多兴会淋漓之作。此诗开篇就写当筵情景。“山
中”,对李白来说,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盛开的“山花”更增
添了环境的幽美,而且眼前不是“独酌无相亲”,而是“两人对酌”,
对酌者又是意气相投的“幽人”(隐居的高士)。此情此境,事事称
心如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次句接连重复三
次“一杯”,采用词语的重复,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
至。读者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
(《将进酒》)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由于贪杯,诗人许是酩
酊大醉了,玉山将崩,于是打发朋友先走。“我醉欲眠卿且去”,话
很直率,却活画出饮者酒酣耳热的情态,也表现出对酌的双方是“忘
形到尔汝”的知交。尽管颓然醉倒,诗人还余兴未尽,还不忘招呼朋
友“明朝有意抱琴来”呢。此诗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狂士与“幽人”
间的感情,诗中那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神情,挥之即去、招则须
来的声口,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态度,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个高度
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诗的艺术表现也有独特之处。盛唐绝句已经律化,且多含蓄不露、
回环婉曲之作,与古诗歌行全然不同。而此诗却不就声律,又词气飞
扬,一开始就有一往无前不可羁勒之势,纯是歌行作风。惟其如此,
才将那种极快意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这与通常的绝句不同,但它又
不违乎绝句艺术的法则,即虽豪放却非一味发露,仍有波澜,有曲折,
或者说直中有曲意。诗前二句极写痛饮之际,三句忽然一转说到醉。
从两人对酌到请卿自便,是诗情的一顿宕;在遣“卿且去”之际,末
句又婉订后约,相邀改日再饮,又是一顿宕。如此便造成擒纵之致,
所以能于写真率的举止谈吐中,将一种深情曲曲表达出来,自然有味。
此诗直在全写眼前景口头语,曲在内含的情意和心思,既有信口而出、
率然天真的妙处,又不一泻无余,故能令人玩味,令人神远。
此诗的语言特点,在口语化的同时不失其为经过提炼的文学语言,
隽永有味。如“我醉欲眠卿且去”二句明白如话,却是化用一个故实。
《宋书·隐逸传》:“(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
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此诗第三句几乎用陶潜的原
话,正表现出一种真率脱略的风度。而四句的“抱琴来”,也不是着
意于声乐的享受,而重在“抚弄以寄其意”、以尽其兴,这从其出典
可以会出。
古典诗词,是通向美的桥梁,是人生境界,是生命的沉醉。闲读
诗词,是心灵的旅行,地图由汉字组成。趣味念歌诗。
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感悟诗人的人生故事。今天欣赏的是
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绝句《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
抱琴来。
在山花丛中,你我相对饮酒,喝了一杯一杯又一杯。我喝醉想要
去睡,你可暂且离开, 如果有意明天抱琴再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表
现了诗人李白和幽居朋友随心所欲、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
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
幽人是指隐居的高人。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诗的一开头就点明了诗人李
白与朋友喝酒的地点——山中。对李白来说,山中是“别有天地非人
间”的所在。盛开的“山花”更加增添了两人喝酒的气氛。此情此境,
称心如意,就“一杯一杯复一杯”开怀畅饮。一杯一杯复一杯,接连
重复三次“一杯”,不但写饮酒之多,而且写快乐的程度。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由于贪杯,诗人李白的朋友
喝得大醉,就告诉李白“我已经喝醉,想要睡了,你回去吧!明天你
若还觉得有意的话,就请顺便抱只琴来!”“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典
故出自晋代伟大诗人陶渊明。《宋书》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
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醉了
就和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欲眠卿且去,几乎用陶潜的原
话,表现出一种天真超脱的风度。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山中与幽人
对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特的所在。盛唐时期,绝句已经格律化。
而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却不迁就声音格律,语言上又有飞扬的
气魄,有古代歌行的风格。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11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古诗简介
《山中杂诗》是南朝文学家吴均所作。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
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
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
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
式齐整,以五言为主,多用工整的对偶,又间以六言,使文句整饬匀
称,节奏疏宕谐婉,语意转折灵活。此诗以素笔淡墨,描写了深山幽
丽的自然景色,流露出诗人喜爱山水的生活情趣。
翻译/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注释
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烟:指山里面的雾气。
竹中:竹林丛中。
窥(kuī):从缝隙中看。
檐(yán):房檐。
这句是说山上的房屋地势很高,所以云从窗户里面穿进穿出。
赏析/鉴赏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
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
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
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
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
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
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
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
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开头两句说,但见阵阵烟雾从山与山的交接处飘来,又见太阳在
竹丛后渐渐落下。“来”、“落”两字写出了动态。“见”、“窥”
两字用得很恰当:烟来则举目可见;日落则是透过竹子间的空隙所见,
所以用“窥”字。“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
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三、四句说,鸟儿向
着屋檐上飞翔,白云从窗户里轻轻流出。这两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
所处地势的高峻。尤其是后一句:云本不可能生于屋内,但因屋宇处
于白云缭绕之中,云气从屋后、屋侧飘过,所以看起来就像从窗中飞
出。“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
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诗写得十分精炼。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
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
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由这一片寂静,
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观
赏着这一切。如果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
分新奇感。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
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
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旬是
二、二、一。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旬式的不同
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
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
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
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
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原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滞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
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注释
⑴滞(zhì):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⑵万里:形容归程之长。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⑶况属:何况是。属:恰逢,正当。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
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赏析: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
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
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
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
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
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
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
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
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
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
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
“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古代诗人
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
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
化。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
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
伤心悲痛,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
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
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所以,
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
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
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
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
深感叹。“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
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
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
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
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
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
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
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
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悲”、“念”二字,是全篇之
“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诗的前两句中“长
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
“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
紧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
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
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
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
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
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
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
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
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
“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
零旅况的象征。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
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
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诗来说,
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
情的成分。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
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
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
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妙。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道:“寄兴高远,情景俱足。”从
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
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
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
绪无穷的艺术效果。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
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
耐人寻味。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13
原文:
夏日山中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
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注释
①裸袒:指诗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
②青林: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赏析:
“夏日”和“山中”是理解这首小诗的关键。因为是夏天,所以
有“白羽扇”;因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诗仅四句,描写的场景也不大,但却真实、贴切地把夏日的山中
和山中的夏日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夏日的清风吹来,山中的松叶沙沙
作响,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全诗写出
了作者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14
原文: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
道。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
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
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
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注释
借问:犹询问。古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
飞空:飞入空中。
深涧:两山中间很深的水。
恬澹:同“恬淡”。清静淡泊。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作者储光羲以写田园山水诗著称,其诗多
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
然、生动。《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
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
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
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
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
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
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
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
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
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
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
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
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
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
“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
的秉性。
由此看来,《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
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
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泠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
者面前。《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
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
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
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
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
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殷璠《河岳英
灵集》)。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15
原文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译文
梅子熟了,从青色变成了黄色,地里的菜和麦子也都成熟了,又
到了忙着养蚕缫丝的时节。
山寺里悠闲自在的僧人,烹煮着老茶树的茶汤,村里的姑娘站在
酒垆边煮酒,酒香四溢。
注释
当垆:对着酒垆;在酒垆前。
赏析
祝枝山(字允明)的《首夏山中行吟》所写苏州西郊一带村女当垆
煮酒的景象,让人读起来像吴语一般,轻快闲谈,很具姑苏特色。他
的“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书生富贵时”,表达了那份满足,那份陶
醉,一切功名利禄、人世烦恼,在诗酒风流前,烟消云散。这首酒诗
反映了诗人人性的自由复归的愿望,重新发现自我,找到人生真正的
归宿。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
“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
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
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
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
“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
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
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23:00: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26828541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1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1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