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计数和运算方法
5月16日下午我听了汇师小学张圆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从算筹到
计算器》(沪教版),本教学内容属于数学史知识,在人教版数学教
材里不是教学任务,只出现在“你知道吗?”等阅读环节供学生有大
致的了解。大概因为授课教师从教时间短(才工作两年)又承担着区
级研究课的压力(此次是磨课),所以课上得有点散。本节课的教学
线索记录如下:
用计数器、小棒数数(引入)→手指计数→石子计数→结绳计数
→算筹计数(展开)→筹算(简单加法)→算盘计数→珠算→计算器
计算→总结
我是第一次听这样的数学课,相对于教学方法而言我对本课的知
识内容更感兴趣。听完课的最大感受是:数学是中华古学的一支,与
今天我们称而赞之的唐诗宋词、儒道法禅、书画琴棋、兵法武术等一
样博大精深!认识到这一点后随之而来的是我无可躲闪的羞愧:对于
如此丰厚的祖宗遗产我究竟了解多少?更不论继承和弘扬了!我们总
习惯于被告知西方数学的发达,我们总习惯于欧氏几何、非欧几何、
代数、微积分的伟大——当然它们的确了不起;但我们在努力学习这
些的同时,要不要也努力温习一下我们自己的数学遗产?那么就让我
从本节课中的“算筹”起开始一番“亡羊补牢”的学习和思考吧!
第一、什么是算筹?
网上有这样的描述:算筹是中国古代用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
数与式演算的一种工具。又称为筹、策、算子等。它最初是小竹棍一
类的自然物,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计算工具,质地与制作也愈加
精致。算筹在中国的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中就有“善
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中国古代的算筹不仅是正、负整数与分数的
四则运算和开方的运算的工具,而且还包含着各种特定的演算。算筹
是在珠算发明以前中国独创并且是最有效的计算工具。中国古代数学
的早期发达与持续发展是受惠于算筹的。
算筹的计数法则是: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
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孙子算经》);满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积
算,五不单张(《夏阳侯算经》),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十进制计数法,采用纵横交错的摆法区分不同
数位上的数字,遇零则空位。
第二、如何筹算?
算筹不仅可以计数,还能进行计算,称为筹算。下面是正整数四
则运算的筹算过程:
加法:23+73=96
减法:247-128=119(分四步)
乘法:49×36=1764(分四步,积在中间)
除法:309÷7=44又1/7(分五步)
如果再学下去,明显感觉吃力,只好作罢。稍稍一瞥中已是姿容
万千,其实后面的内容相当丰富,我们会感叹于自身的孤陋和愚钝,
正如一位网友在学习筹算除法时所说:这个是我绞尽脑汁的,至今无法
参透筹算的除法方法(能理解微积分,居然被除法玩死了)。
第三、算筹的意义何在?
算筹作为中国独创的在古代相当长时间里十分先进和成熟的计算
工具曾发挥过十分强大的作用:其一、支撑起古代发达的计算及数学
体系。我国古代数学的突出特点是以计算为中心。经几代人整理、修
订而成的数学经典——《九章算术》,形成的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中
心就是筹算计算。在有史料可查的记载中,从春秋时期的“运筹”到
筹算达到极盛的宋元,起码在长达二千年的时间里,我国与计算有关
的数学成就,几乎都是应用算筹来进行计算的。可以说,没有算筹,
也就不可能有我国古代辉煌的数学成就。其二、支撑起发达的古代自
然科学及社会经济。中国古代依赖于计算的实用自然科学如天文学、
地理学、农学(田亩、水利等)、土木工程学等曾取得过至今令世人
惊叹的杰出成就,这些均受益于算筹的运用。在此基础上,才会出现
我国古代那繁荣的社会经济、强大的国力及灿烂的文明。其三、催生
算盘的产生。筹算在具有简便实用、形象具体、容易操作的优点的同
时,也存在着纵横记数和置筹不便、占用地方面积大、运筹的数字较
大和计算速度加快时摆放容易出现失误等缺点。唐宋以来筹算已经简
化,并且形成了一套运算口诀,这些口诀用字极少而意义完整。到了
元代,这种简化筹算乘除法的歌诀更加简练和完备。比较重要的歌诀
有“化零歌”、“归除歌诀”、“撞归诀”、“起一诀”等,如朱世
杰《算学启蒙》记载有“化零歌”:“一退六二五,二留一二五,三
留一八七五……”。筹算的的简化,使计算过程中,用手摆放算筹的速
度已不能适应计算的速度,这就产生了计算时得心不能应手的矛盾。
于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算盘应运而生,这是古代中国人民长
期使用算筹进行不断优化的结果。到了明代,由于商品经济繁荣、使
用数学和商业数学的发展,要求计算更简洁、更迅速。筹算的弊端暴
露的也日益明显。珠算因“随手拨珠便成答案”的优点,而备受青睐。
加之珠算吸收了筹算的运算技巧,很快筹算被珠算取代。明代的后期,
算筹最终被送进了历史的博物馆。其四、沉淀成宝贵的数学遗产。现
在虽然进入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以其超强的计算能力将算筹和算盘
远远地抛进历史尘埃里。但是,算筹算盘附带着筹算与珠算那精深的
数学思想与方法却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不会随时间的流
逝而泯灭。当下不是流行对古代经典的重读吗?央视《百家讲坛》一
类节目已对《论语》、《三字经》、《道德经》、《诫子书》、《易
经》、《山海经》等古学进行解读,并掀起过一波波的争论。什么时
候也有人来解读解读《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到时候我一定做
一名最忠实的听众!我想其意义绝不比前者差。这不仅仅是对古代数
学经典的了解及对我国灿烂文化的感受问题,更重要的是正视我们祖
先几千年积累的传统数学成就、领悟数学经典中包含的深刻而独特的
数学思想与方法。我相信从中我们不仅仅能收获古人的知识,更能传
承古人的智慧,获得创造的灵感与启示。我也相信其中隐藏着通向数
学创新的密码,关键是我们要具有识别他的意识与智慧。写到这里我
越发觉出自身的局限,面对如此美妙的数学遗产我却是个十足的盲人!
深呼吸——夜,已很深……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20:50: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190421786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代人的计数和运算方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代人的计数和运算方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