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践活动的主体 客体 中介
1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3 二者的区别:客体首先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客体又不是与客
观事物相等同的概念,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为主题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存在。
4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二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客体的关系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是限定和超越的关系,客体限定主体,主体超越客体。
二者相互作用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实践目的的确立,实践手段的实施,实践结果的出现和检
验。人类实践活动正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相互作用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客观过程。
三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五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反映论是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哲学立场,先
验论是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哲学立场)
2 能动的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其特点是把人的反映 看做是消极被动的接
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
和客体关系,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3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是主体多客体的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都是主体以观念形态再现客
体。客体即客观对象对认识的出发点,没有客观对象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认识。一
定的客观对象规定着一定的认识指向和内容。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认识过程中包含着主体的作用,主体的思维结
构具有选择和重构功能。
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反映和创造是主体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反映在创
造的过程中实现,创造受到反映的制约,有反映所形成的的观念的映像,既是一种反映又
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创造性反映。
4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辩证发展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理性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
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区别: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 直觉 表象,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 判断 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其特点
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
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
识的作用;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唯理论和经验论
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要性: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现象 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a 用于实践,深入调查,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
动的现象,尽可能获取十分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这是正确实
现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b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揭示
本质。
④从认识到实践 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a 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
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
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 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b 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
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是认识受到实
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 补充 丰富和发展。
⑤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及作用
理性认识是指人的理性直观 理性思维等能力,其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 解释作用 预见作
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 意志(动机 欲望 信念 信仰 习惯 本能)和以非逻辑形式出现
的幻想 想象 直觉 灵感。有动力 诱导和激发的作用。
⑥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有理性认识到实践的
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
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制
约。(人难免犯错误的原因)
⑦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 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 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
哲学范畴。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原理以唯物主义
反映论为基础。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具有主观形式,真理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真理符合
客观规律,但真理并不是客观规律本身。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客观对象的客
观性,不能把真理当做客观实在。
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
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
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从广度上说,它
只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 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
的一定程度 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从进程上来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
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2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无数相对真理
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
的一个环节
3 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至上性是指人类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非至上性是指人的思维的有限性和相对性。
4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理论意义----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
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客观性。
实践意义----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喝发展的辩证关系
5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是全面的(盲人摸象)
真理是有条件的(范围)
真理是客观的(过程)
6 真理和谬误
真理是表示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谬误是主观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
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二 真理的检验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实践的特点是指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直接现实性是
指实践可以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产生现实的结果)。
逻辑证明是对实践标准的补充
2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是经过
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尔后的实践做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
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实践检验真理是一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
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三 真理与价值
1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衡量实践的客观标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评价实践的主体标准。
2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对人与社会的积极意义
其特性有:
客观性
主体性(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社会历史性
多维性
3价值评价及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关系的认识活动。为了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就要对客体
可能具有的价值,实践改造后的意义进行评价。
价值评价的特点:
价值评价以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为对象,知识性认识的标准是真理,评价性认识的标准
是价值。
价值评价以价值的主体性为标准
价值评价以价值的客观性为基础
4价值评价的标准:
价值评价的主体差异,价值评价不同于真理标准,真理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在社会结构上分为跟人主体,集团主体 社
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只有既有利于社会主体 人类主体生存发展,又对个人和群众有意义的
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体利益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需要。由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历史发展
的基本趋势相一致,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利益。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
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利益相一致,与历史进步趋势相符合,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因
此,人民利益是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18:13: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095921784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一 实践活动的主体 客体 中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一 实践活动的主体 客体 中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