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俗知识元宵节

更新时间:2023-05-25 18:11:37 阅读: 评论:0

中国界首-心灵手巧什么意思

中国传统民俗知识元宵节
2023年5月25日发(作者:正则图)

中国传统民俗知识元宵节

简介

元宵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

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

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

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

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

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

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

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

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

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

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

元宵节的节日起源

节日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

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

“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

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

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

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

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

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

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

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

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其它传说

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

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

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

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

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

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

“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

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

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

宇宙一切之神)。据说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

为重大节日。

火把节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据说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

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

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

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

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

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

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也有认为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

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

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

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

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

官十月十五生。魏晋道家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

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

“三元”。这样,正月十五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

录》中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

燃灯。

元宵节的历史发展

节期节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

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

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

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

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

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演变发展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

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

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

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南北朝时,元宵节燃灯已成气候,而真正让元宵节燃灯之俗发

扬光大的则是隋唐。隋朝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盛况空前。

自隋、唐、宋以来,元宵节曾盛极一时。唐朝,在国力空前强

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

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

分繁华热闹。

宋朝,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灯活动。宋代元宵除了

“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

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

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

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

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

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

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

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

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

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异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

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民间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

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现代,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2015年,代表委员

建议元宵节放假。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发展至今,赏灯与烧

烟花仍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

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

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

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

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

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

“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

同的食品。

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

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

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

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

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

五的“观灯”已经成为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

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

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

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

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

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

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

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

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

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

《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

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

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

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

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

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

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

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

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

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

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

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

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

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

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

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

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

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

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

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

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元宵节的社会影响

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

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具

有许多不同节日独特的食品。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

""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

中。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易于产生爱情。

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

娱乐。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元宵节也是求子

的佳节良辰。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

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

"谐音"",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偷灯

就是祈求子嗣绵延。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

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节日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春节如此,元宵节也不例外。亿万国

人的热情、奔放、张扬,可与巴西、德国等国的狂欢节比肩。

历史价值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

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

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

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

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

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

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元

宵节正从家庭走向社会。不论元宵、彩灯、烟花如何变化出新,这

些元宵节延续的古老传统风俗依然没变。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它

始终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

经济价值

元宵节临近,花灯、汤圆和花炮等商品生意火爆,山东省日照

市元宵经济“红红火火”。商家吹响元宵经济“集结号”。2011

217日是元宵节,吃汤圆、品美食、看庙会,每一位市民都在努

力的抓住春节的尾巴,享受元宵节中的年味。在元宵节到来时,节

日经济再度被搅热,酒店订座爆满,超市元宵卖得火。近年来一些

春节期间没来得及聚会的同事、亲友将元宵节作为一起聚餐的机

会,使得元宵节酒店的订座率大幅增加,元宵节订餐数量几乎不亚

于除夕年夜饭,部分酒店针对市民过年喜吃大鱼、大肉的习惯,特

意在元宵节推出"忆苦思甜"菜肴,粗粮、野菜、窝窝头颇受市民青

睐。

元宵节的节日意义

简介

元宵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传统节

日,事实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远远胜于其他节日,有着非同寻

常的意义。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

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

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

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

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

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

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

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

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

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

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

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信任的作文-警言警句

中国传统民俗知识元宵节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18:11: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094971784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传统民俗知识元宵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传统民俗知识元宵节.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