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马马灯”的由来 2

更新时间:2023-05-25 16:55:12 阅读: 评论:0

前题-干部管理制度

名山“马马灯”的由来 2
2023年5月25日发(作者:作文我想对你说)

名山“马马灯”的由来

自古以来,逢年过节,名山城乡都要举办各种灯会,有龙灯、狮子

灯、牛灯等,最为有名、最有特色的则是“马马灯”,而周围其它的县市

甚至没有该彩灯。看有人多,表演的也多,若问到“马马灯”的由来,

则茫然不知。本人考证:“马马灯”在川西地区乃至中国是特有的文化现

象,它的产生与发展演变由文昌帝君张亚子在名山应化示迹①和祭拜活

动而来。

一、名山遍布有关张亚子的遗迹和文献

名山区城东面隔水有一山横亘,是原名山县治的案山,原名叫紫霞

山,又名石壁山、观坪山,名山县志记载和现本地老一辈七、八十岁以

上的人都得,原山顶中间有一文昌宫,内有修于清光绪年间的木塔,叫

奎阁,山的右侧是现在的灯光坪、七支角,《名山县志》(民国版)载:

“后于山左建奎阁与之对峙,邑中科第文采之盛,钟灵于此。”左侧山下

取自山偏北方小南水与名山河交汇处,即是古代闻名川西的道家仙府—

—紫府飞霞观。

古代,从名山县城出来过大板桥约一华里向东过飞凤桥(后改名为

同心桥)十几丈的一条大道从水田横过,山脚茂林修竹掩映之处就是紫

府飞霞观。紫霞观依山而建,《县志》载:“国朝乾隆四十九年知县李文

雅重修。嘉庆五年知县王渡重修拜厅正殿三间,拜厅五间,后启圣宫左

右二小阁,中为崇台。台下即紫府飞霞洞,俗称汗龙洞,中有石龙屈居

灵妙,文昌帝君行化处也。”据过去老人回忆:文昌宫现位置在同心桥东

1

约五十米,依山而建,总面积约6亩多,正门对西北方向,正殿前檐正

中挂有“天上文衡”匾额,两檐上挂有木刻楹联,殿内塑有文昌帝君泥

塑像,左右两童子侍从塑像,左边叫天聋,右边叫地哑。天聋专管禄运

簿册;地哑专管文昌帝君张亚子的大印。道光中知县汪百禄为了增加县

邑中文明、科第文彩,在县署相正对的紫霞山上创建奎阁,奎阁整体全

用桢楠木,雕梁画栋,内塑魁星点斗,魁星坦胸露腹,身挂飘带,鼓眼

金面,右手持朱笔,左手拿禄运簿册,斗笔还未点下来,一脚独立于龙

头上(意为独占鳌头),一脚向后翘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成为名山

又一景点。

二、张亚子曾在名山应化示迹

《名山县志》(光绪版)载:宫中有先师张亚子亲手所撰神碑二块,

“……山左有紫府飞霞洞,中有石龙屈曲,灵妙相传:文昌帝君示化之

所,又有亲制碑二通,自宋建梓潼观,颇极闳敞。”后有清康熙知县朱景

辰《鼎勒梓潼风洞碑记》、明督学济南王 《敕紫府飞霞洞诗三首》、参

议内江《张应登诗》、岭南《周光镐诗碑》、知县《徐元禧诗》、知县《高

第诗》、遵义《赵懿次韵》等为证。民间流传当年文昌帝君——张亚子曾

在此修道传善,在蒙顶山上采摘仙茶仙草与民治病解灾。上世纪五十年

代后期,紫府飞霞观改作为城东乡医院,几经改造、损毁,龙断洞塌,

已无洞府之貌,令人痛惜。九十年代后现已建为区妇幼保健站。

《晋书》载:张亚子,即蜀人张育,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

立庙祀之。道家又把天上的星神与张亚子合而为一,封张亚子为文昌帝

君,属二十八宿中的文曲星。另一说:张亚子为越西人,越西厅志记载:

2

“张亚子于晋太康八年,七十一降生在中所芦林沟张老夫妇家中,字雾

夫。后勤学苦修,羽化成仙。”后居梓潼七曲山修道传善。

三、张亚子的座骑“驴特”

据越西厅志载:张亚子小时聪慧机灵,学习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家乡学堂的先生觉得不能胜任他的老师了,建议送他到名师云集的蜀都

求学。越嶲②距蜀都远隔千里,观音菩萨显灵送亚子一根竹竿。那竹竿

只要被亚子往胯下一夹,就变成了一匹长着鹿角、马面、驴身、牛蹄的

四不像奇兽,这就是后来人们传说中的“驴特” 有一次张亚子骑驴特

到蜀都去读书,将竹竿放到房门的后面,老师的娘子正在厨房做饭,不

知怎么的,火燃不起来,整个房子被搞得乌烟瘴气,师娘见家门后有一

竹竿,随手拿起去拨弄火塘,谁知一声嘶鸣,一匹怪兽从火塘口出奔而

逃,其四蹄已被烧成黑黑的……这就是张亚子的坐骑“驴特”的脚为什

么是黑色的来历。张亚子每天早上在金马山左侧象鼻山下的巨石上骑驴

特去蜀都求学,上完学后又骑驴特回到金马山,往返数千里只须一瞬间。

后来,张亚子成仙后常骑――“驴特”往来四方,讲学云游。越西

金马山上曾留有胜迹“紫府飞霞洞”“上马石”等。上马石上镌刻有“文

昌胜迹”四字。另刻字“泉涌月明”相传为神亲书。又有镌字于帝君赏

憩处:“金阙化身”“守泉涌月明”数字。文昌帝君张亚子踏脚的石上曾

留有脚印,据说是踏石上“驴特”留下的印迹。在文昌的另一修道地梓

潼也有许多关于张亚子的记载。如《文昌化书》《清河内传》《文昌本

传》记载,张亚子原籍越西,生于晋太康八年(287年)二月初三,后

徙居梓潼,在七曲山修道劝善数十年,直至终生。因此梓潼成了越西藉

3

善士张亚子的第二故乡。

四、道教及张亚子思想对名山百姓影响深远

张亚子传播的道教脱胎于道教,富有儒家特色,融有佛教意蕴。自

成一体,独树一帜,具有宗教性、儒学性、崇文性和世俗性。史书记载:

文昌一生“劝人好学”,倡导“助弱助贫” 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

人之孤,容人之过”,追求“行善积德”,主张“百事孝为先”,树立“仁

爱仁厚”思想。演绎了他由人到神,劝善劝孝、劝学劝养生的精神,传

承了以“利物利人、修善修福、为国救民”的人生理想追求,强调“忠

主孝亲,敬兄信友,不徇私忘公”;主张“扶持斯文”“耕读家风”“以

长文儒”,又宣扬可以入士的说教。

由于张亚子传道,道教在名山大行其道,演绎出很多与张亚子有关

的民俗文化,蒙顶山上和全区道观众多,很多地名如蒙顶五峰名字也在

当时命名(有待进一步考证)蒙顶五峰分别是上清、菱角、灵泉(毗罗)

甘露、玉女峰,明代在灵泉峰上建毗罗石殿是佛家之名外,其它都是道

家自然之名。蒙顶山茶古代茶品中的仙茶、雷鸣、黄芽、石花、甘露、

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均出自道教。但,一直流传并最受群众喜闻乐见

的是“马马灯”

五、祭拜仪式演变为“马马灯”表演

名山“马马灯”不同于龙灯、狮子灯、牛灯等彩灯表演,也与浙江

的马灯舞、安徽的竹马灯、元霄灯会中走马灯是不同的民间艺术。相传

农历的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生辰日、八月初一是修成正果日,各地信

众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南宋、明代和清代,官方还要率民众举行隆重的

4

祭祀活动,焚香、跪拜、念诵《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心经》,可以开大

智慧,有跳神仪式,同时还举行文昌会呤诗作书,以示文化昌盛。藏

区从明代中期始文昌宫举行“跳神会”,跳神舞蹈模仿神的活动和动作,

伴以音乐,以此宣扬神君的道法。“马马灯”表演最初是祭拜文昌帝君跳

神仪式之一,表现张亚子在幼年学习和后来传道骑“驴特”的过程中,

追思帝君积善行德、扶弱助贫、仁爱仁厚思想,弘扬道教无尽的法力。

相关的音乐后来成为道教中著名的洞经音乐之一。宋、元、明清一直作

为祭拜文昌帝君张亚子仪式中的一个程序。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众多宗教

中常有的传教方式之一。

南宋光宗绍熙年(1190 )间,梓潼神和文昌星被合二为一,敕封张

亚子为“文昌帝君”。文昌帝君主管文昌,宋代崇文抑武。《辞海》“唐、

宋屡封至英显王。据道教传说,玉帝命梓潼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故

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加封为辅元开化司禄宏仁帝君。按传说

梓潼原是人,死后被封为神,同天上文昌星无关,但后来经乩坛一番制

作,并在元代加封,与文昌星合而为一,即成文昌帝君。”于是,中国尚

文的历史便开始有了“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说法。历代科举制度以

其强大无比的统摄威力,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在科考晋阶的前夜,一定会

到文昌宫去拜祭文昌帝君。明、清皇帝曾把文昌帝君列为重要祭典之一,

凡是读书人必要奉祀文昌帝君。每逢文昌帝君诞辰,进士、举人、贡生、

秀才、童生以及私塾老师都要准备全牛及供品,至文昌庙行「三献礼」

祭祀之。历代官府都要通令天下学校,来奉祀这位文昌神这也是中国各

地文昌宫和观音殿、关帝庙一类,看似宗教,实际却更能迎合民俗而广

5

布,且存量最多的根本原因之一。

名山紫府飞霞观因是张亚子七十一降生应化示迹之一,官方和民间

都非常信仰和崇拜文昌帝君张亚子,作为本地方文化昌盛标志、文人学

士科第文采的寄托,紫府飞霞观和文昌宫香火长盛不衰。祭拜中表演马

灯的仪式大约是明以后逐渐传于民间,到清代、民国时期,名山官方和

民间逢年过节都要耍“马马灯”,表演队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向接灯

人户表演、敬拜,祝住户文星高照、中举上榜、祈福纳祥,至今还在农

村中盛行。目前全国有“马马灯”的地区已知的只有帝君化示之地——

名山与帝君故乡——越西县两地,越西县逢年过节也流行表演“马马灯”

其名称、表演形式、装束、马的扎法等都与名山的基本一致,可见其同

宗同源,绝不是巧合。

六、“马马灯”的形式与内容

“马马灯”成为民间彩灯后,与跳神分离,经不断演变,简便为人

员精练,道具独特,形式简单,动作单一,表演灵活,易教易学的地方

彩灯戏,这也符合道教简要、自然、随心的教义。现有“演唱”“破阵”

两种形式表演。表演队一般为四个人:两个幺妹、两个马牌,四个人且

歌且舞,一唱众和;在舞完一段后,由马牌领唱,幺妹相随。乐队主要

以川剧锣鼓中的四大件:锣、钵、鼓、马锣等打击乐为主,讲究排场的

还伴以唢呐吹奏,更显热烈气氛。道具以竹扎彩布糊成马头状、持马鞭,

辅以彩杆灯笼,上书“五谷丰登”“恭贺新喜”等吉祥用语。幺妹提起

“马头”,每段唱词后用粘粘步穿线把子(跑8字)表演“驴特”奔走于

山川平原的场面,十分喜庆热闹。“马马灯”表演者的服装都是大红大绿,

6

唱词语言也多为村言俚语,内容主要为恭喜发财、年年有余之类的祝词,

幺妹是由男角反串。耍“马马灯”程序:一是耍灯开始之前择吉日沐浴、

更衣、燃烛、焚香、跪拜、念唱帝君经文,然后演示其需表演内容,使

“驴特”元神符到表演的“马”身上有灵气,保佑表演顺利平安、保

佑被拜的人家平安、如意。二是表演队先派人进村入户送红贴,到愿意

接贴的人家中进行表演,主人赏红包。一般初二开始一直耍到正月十五,

将需要耍的人户走完。三是配合“马马灯”表演的还有“扎灯”,即“马

马灯”表演队在远离自家的城乡表演中晚上住扎在殷实家庭或即将要参

加乡试、会试及现代高考的人户中用餐、住宿,除一般表演外,同时也

要向“扎灯”的人户表演难度更高的节目,如“五月朝天”“天鹅抱蛋”

等,还有猜迷语等,耍得好还有奖励。人们在辛苦的劳作之后,在过年

过节中,“马马灯”表演热闹、祈福纳祥成为一种很好的自娱自乐的方式。

200610月,名山马马灯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名

山城乡表演的“马马灯”人员、装束和舞步上没大的变化,只是唱词改

用了当代话语,加入了现代的一些祝福和教化的思想内容。

“马马灯”作为名山特有的文化遗产,现在已日渐式微,急需进一

步挖掘、整理和弘扬,以推动当今名山文化复兴、旅游强县的目标。

①应化示迹:简称化示。指佛或仙以常人现身于凡间进行修行、传

道、弘扬教义活动。

②越嶲:古县名,现四川凉山州越西县。

③跳神:我国民间巫卜风俗。道教的神汉、端公跳神的目的是请神

7

来消灾治病、驱邪撵鬼,也可请亡灵对话。跳神人先焚香叩首,闭目假

寐,意为前去请神;继而跳起称已请来神灵。然后全身战傈,边跳边舞

边唱。手中有时持皮鼓敲打,有时持铜锣敲打,唱的内容或为咒语,或

为回答术神者问话,或厉声驱邪,直到口吐白沫仆倒于地。

④耍:名山称玩、表演灯为耍。

元神:在神话道家引领域中一种高于肉体而可以单独存在的某种

物质。如灵魂。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六日 钟国林 于壶翁斋

8

屋脊线-还来就菊花

名山“马马灯”的由来 2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16:55: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049121783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名山“马马灯”的由来 2.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名山“马马灯”的由来 2.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石壁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