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别名多种多样,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
史文化。 中华,中国别名之一。最初,中华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
部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文化盛美,故称之为中华。其
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之地,皆称“中华”。《三国志·魏书》云:“下迄
魏晋,赵秦二燕,地据中华。”晋人桓温《请还都洛阳疏》云:“强胡陵暴,
中华荡覆,狼狈失据。” 华夏,中国别名之二。较早见于《左传·襄公二
十六年》“楚失华夏”。“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参见《说文》)。
《书·孔氏传》中说“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日夏”,孔颖达疏谓“中国有礼仪
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并认为华夏连称“谓中国也”。曹植《七
启》中有“威摺万乘,华夏称雄”之说。 中原,中国别名之三。中原原指
黄河中下游地区,有时意义扩大为中国。唐人温庭筠《过五丈原》云:
“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张衡《东京赋》云:“文德既昭,武
节是宣,三农之隙,曜威中原。” 九州,中国别名之四。传说我国上古行
政区域划分为九州,故以九州代称中国。《阿房宫赋》:“直栏横槛多于
九州之城郭。”陆游《示儿-2·诗
》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
明古国,除称中国外,还有许多别称。
《三国志·魏书》:“下迄魏晋,赵秦二燕,地据中华。”最初,中华系指黄河
中下游而言。其后各朝奖土渐广,凡所统辖者,皆称“中华”。中华,中国别称
之一。
《后汉书·班固传》:“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中夏,中国别称之二。
魏文学家曹植《七启》中有“威摺万乘,华夏称雄。”华夏,中国别称之三。
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阴阳学家邹衍提出“大九州”学说,谓中国名曰赤县、神
州。故赤县,中国别称之四。
神州,中国别称之五。
《汉书·司马相如传》:“世有大人兮,在呼中州。”颜师古注:“中州,中国
也。”中州,中国别称之六。
《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中原”义
同“中州”,系中国别称之七。
唐王昌龄《放歌行》:“清乐动千门,皇风破九州。”九州,中国别称之八。
《左传·襄公四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谓大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
禹迹,中国别称之九。
又大禹既首先划分九州,并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既相沿称中国为“禹
域”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15:50: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0010391783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的别名多种多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的别名多种多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