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诚实的故事
导读:
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下面是写古代名人的诚
实故事资料。与大家分享阅读学习。
郭汲不失信于孩子
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为官清廉信义为先,一
心为百姓谋福祉。他做并州太守时,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解决
民生疾苦,整顿吏治,平了许多冤假错案,有功于民,因此百姓一直
感念他的恩义,敬仰他的为人。郭汲每经过一县一乡,老老少少都夹
道欢迎。
一次,郭汲至各地州县巡查吏治情况,带着几名随从骑马赶往西
河郡美稷县。还没有进城,就看到有几百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
旁拜迎。郭汲问道:“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
说使君来到,非常高兴,所以前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辞让
致谢,在众小孩的簇拥之下进了县城。
郭汲在美稷县衙,详细阅读了近年所积案卷,有错判疑案的就马
上调出重新审理,又查访农民情,慰问贫苦,所致之处,百姓欢欣,
多有馈赠礼物者,然则一律不取。事办完了,又要到下一个县考察。
刚到城门口,没想到众孩童骑着竹马又来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
问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郭汲叫别驾从
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
郭汲巡视在下一个县非常顺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来。他为了
不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
城……
郭汲以太守之尊,与骑竹马的小孩子在道边野外说的话,都不肯
失信,更何况于重大的事情呢!回来早了一天,宁可夜宿山野小亭也
要信守自己说出的归期,因此而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光武帝称赞他
的德行说“信之至矣”。后以“郭汲待期”为重守约信之典实。(《后
汉书》)
李勉诚实无欺
李勉,唐代中期名臣。他幼通经史,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学,
为官做人更是正直无私,为民所信服。
李勉年少时很贫困,一次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同借宿在河南
商丘的一家旅店中。不到十天,这个书生忽然得了重病,一病不起,
李勉对他竭力照顾,他在临死前从布袋中拿出一百两银子交给李勉说:
“我家住在江西南昌,想不到在这里得病将死。请您拿着它为我料理
后事,剩余下来的都送给您。”李勉答应为他料理后事,后事办好后
却把剩余的银子放在其墓穴中一起埋下。隔了几年,李勉担任开封县
尉。那死去的书生的兄弟来寻找这个书生,一路寻找他的行迹。到了
商丘,打听出李勉曾经为书生主持过丧事,就特地来拜访他。李勉陪
同那个书生的兄弟前往商丘墓地祭奠,并挖出了剩余的银子全部交给
了他。
唐德宗时,李勉任吏部尚书,他不畏权贵,遇事敢言,特别注意
维护朝廷礼仪。唐德宗非常宠幸奸臣卢杞。卢杞时任澧州刺史,遭到
给事中袁高的弹劾,认为卢杞奸邪败政,贬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责,然
而唐德宗却不予罢免。一日,唐德宗对李勉说:“众人皆言卢杞奸邪,
朕怎么不知道!卿知其状乎?”李勉回答:“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
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这是一句极佳的对答,流传天下,人们都
佩服他的正直。(《新唐书》)
欧阳修治学严谨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官至副宰相,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
用,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
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德的修养,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他的`诗词和文章在当时就被称为“极品”,受到文人学士的广泛赞
誉,这源于他的治学严谨,做文章务求精益求精。他每写文章,草稿
出来后,即贴在室内墙壁上,反复推敲修改,有的文章甚至改得不留
原稿一字,直到称心如意为止。
例如他写完《醉翁亭记》后,诚心向人征求意见,他读给一位樵
夫听,当读到“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
北有白米山”时,樵夫说:“您文章的字好象多了点。我打柴上山,
站在南天门,放眼一望,四周都是山……”顿时,欧阳修明白了,于
是提笔将前边一串文字划掉,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人
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赅的开头,只这一句便总括了滁州
胜状,也总领了全文气势。
欧阳修不仅严谨治学,也严谨做人、做事。他待人真诚坦荡,始
终注重提携奖掖后俊,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等人皆出于他的提拔,
使北宋文坛出现了人才辈出的繁荣景象。欧阳修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书成后,按惯例修史在书前只署官位最高者一人的名字。当时欧阳修
比宋祁的官位高,因此,御史决定《新唐书》只署欧阳修一人的姓名。
但欧阳修却说:“宋公于《列传》亦功深者,为日且久,岂可掩而夺
其功乎?”宋祁知道后很受感动,说:“此事从所未闻也!”
欧阳修晚年时,仍常将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清理出来进行修改,
每字每句反复推敲,甚是认真,有时忙的废寝忘食。他的夫人道:“你
已年迈致仕(退休),难道还怕先生责难生气吗?又何必费心去一一
修改呢?”欧阳修认真地说:“我既然发现了错误的地方,那当然要
去修正。要不就会误导后人啊!”(《宋史》)
宋濂谨守诚信
宋濂,明初文学家,官居学士,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提出
做文章的风格要与道德内涵一致。他自幼守信好学,一生勤学不辍,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他自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
家里很穷,买不起书。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借来看,借来以
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的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
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诚实守信,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
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
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时值隆冬腊月,北风狂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
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有火来取暖?宋濂手指冻的都无法屈伸,仍
然坚持连夜抄书。抄完了书,一路跑着去还书给人家,决不超过约定
的还书日期。
面对贫困、饥饿、寒冷,宋濂不以为意,不以为苦,一心努力学
习,明白了很多做人之理。到了二十岁,他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圣贤
之道。但由于没有老师指点,遇有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他就步行一
百多里路,去找自己同乡中有成就的前辈请教。
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前辈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
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当宋濂准备上路时,他的母亲惊讶地说:“这
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
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今天不出发就会误
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
我都得上路。”他穿上草鞋,背上行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一个人
走在深山之中。当他到达老师家里时,四肢都冻僵了不能动弹,很长
时间以后才有了知觉,老师赞叹地说:“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
有出息!”
正是因为宋濂能忍受穷苦,把艰苦的生活当作是一种磨炼,是对
意志品质的考验,以苦为乐,他才能成就事业。他说道:“心中有足
以使自己高兴的事,读书明理是最神圣的事情,所幸自己还得以置身
于君子的行列中。”(《明史》)
杨瞻诚信无私
明朝名臣杨博的父亲杨瞻做过商人,曾经在淮扬地方经商,当时
有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将一千金的钱寄放在杨家,请杨瞻暂时代为
保管。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竟然一去不回,杨瞻不知如何才好,便
将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种植花卉,并派人到关中去寻找,后
来找到了盐商家,不料那盐商已经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个儿子。
杨瞻得知消息后,便邀请那商人儿子到杨家来,指着花盆说:“这
是你父亲生前所寄托的金钱,现在就交由你带回去吧!”那商人的儿
子感到非常惊奇,不敢收取。杨瞻说:“这是你家的财物,何必推辞
呢?”于是说出原由,那商人的儿子非常感动,于是叩谢携带那笔金
钱回去。
后来杨瞻生了儿子杨博,中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杨博的儿子
杨俊民,也中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杨瞻受人之托,自始至终忠人
之事,虽然托寄人发生变故,不来取回,可是杨瞻不为钱财所动,不
但一介不苟贪,而且千里迢迢,寻访其人,并将财物交还遗孤,具有
可以托孤寄命的人格操持,难怪终得贤德子孙,世代贵显。足证天报
厚德,丝毫不爽。(《明史》)
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把诚信作为人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内容,
古语云:“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只有诚信的人,才
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而诚信一旦缺失,就失去立身之本,而且还
会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
【古代名人诚实的故事】
1.关于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
2.名人讲诚实的故事
3.中国诚实名人的故事
4.名人诚实的故事精选
5.名人们诚实的故事
6.有关名人诚实的故事
7.关于名人诚实的故事
8.关于诚实的名人的故事
上文是关于古代名人诚实的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
谢谢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15:23: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9994361782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代名人诚实的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代名人诚实的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