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下·无过无不及》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无过无不及》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
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孟子·告子下·无过无不及》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无过无不及》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
无过无不及
【原文】 白圭①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②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
礼,无诸侯币帛饔飧③,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
去人伦,无君子④,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
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梁小梁
也。”
【注释】
①白圭:名丹,曾做过魏国的宰相,筑堤治水很有名。②貉(mo):
又作“貊”,古代北方的一个小国。③饔(yong):早餐。飧(sun):晚
餐。这里以饔飧代指请客吃饭的礼节。④去人伦,无君子:去人伦指
无君臣、祭祀、交际的礼节;无君子指无百官有司。
【译文】
白圭说:“我想定税率为二十抽一,怎么样?”
孟子说:“你的办法是貉国的办法。一个有一万户人的国家。只
有一个人做陶器,怎么样?”
白圭说:“不可以,因为陶器会不够用。”
孟子说:“貉国,五谷不能生长,只能长黍子;没有城墙、宫廷、
祖庙和祭祖的礼节,没有诸侯之间的往来送礼和宴饮,也没有各种衙
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够了。如今在中原国家,取消社会伦常,
不要各种官吏,那怎么能行呢?做陶器的人太少,尚且不能够使一个国
家搞好,何况没有官吏呢?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轻的,是大貉
小貉;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重的,是大桀小桀。
2、《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孟子
原文: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
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
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
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
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
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
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
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
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
邪说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
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
《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
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
也。”(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
译文:
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为什么?”
孟子回答说:“我哪里喜欢论辩,我是迫不得已!国家产生已经很
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国中
泛滥,毒蛇和蛟龙占据其中,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接连出现。他们毁坏民
宅把它作为玩乐的池塘,百姓无处安居繁衍。毁弃良田把它变成苑囿,
使百姓没吃没穿。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苑囿、池塘、
草泽多起来,各种禽兽出没。到商纣的时候,天下又大乱起来。周公
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把虎豹犀牛大象都赶到边远
地方,天下百姓都非常高兴。
“世道衰微,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有臣下犯上
作乱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孔子对此很忧虑,就写了
《春秋》。《春秋》,是关于天子大事的。因而孔子说:‘了解我的
大概是通过《春秋》,怪罪我的大概也是通过《春秋》啊!’
“圣明的国君再也没有出现,诸侯肆无忌惮,处士到处乱说,杨
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天下的学说不归杨朱一派,就属墨翟一派。
杨朱提倡只为自己,这是目无国君;墨翟主张兼爱,这是目无父母。目
无父母,目无君主,这样的人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肉,
马圈里有肥马,但百姓面有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大概像野兽吃
人啊!’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这
样,邪恶的言论就蒙蔽了百姓,阻塞了仁义。我对此很忧虑,才出来
捍卫先圣之道,反对杨朱、墨翟的学说,批判荒唐的言论,使那些邪
恶的言论无法传播。邪恶的言论从内心产生,就会有害行事;对行事有
害,就扰乱政治。即使圣人再次降生,也不会改变我的观点。
“从前大禹治水,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狄驱赶猛兽,百姓安宁;孔
子著成《春秋》,乱臣贼子心生忌惮。我也是想使人心端正,消除邪
恶的言论,反对偏激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
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我)哪里是喜欢论辩?我是迫不得已啊!能够表示
反对杨朱、墨翟的,就是圣人一类人。”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3、《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孟子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
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
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
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
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
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
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
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
才叫作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4、《孟子·告子下·比较》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比较》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
比较
【原文】
任①人有问屋庐子②曰:“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3),
则不得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
于岑搂④。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5)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
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6)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
重?往应之曰:‘紾(7)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
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8),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
之乎?”’
【注释】
①任:春秋时国名,故址在今山东济宁。②屋庐子:孟子的学生。
③亲迎:古代婚姻制度,新郎亲迎新娘。这里代指按礼制娶亲。(4)岑
楼:尖顶高楼。⑤钩:衣带钩。一钩金即一衣带钩那样一点点金。(6)
翅:同“啻”,只,止,但。97)紾(zhen):扭转。(8)处子:处女。
【译文】
有个任国人问屋庐子说:“礼和食哪样重要?”屋庐子说:“礼重
要。”那人问:“娶妻和礼哪样重要?”
屋庐子说:“礼重要。”
那人又问:“如果非要按照礼节才吃,就只有饿死;不按照礼节而
吃,就可以得到吃的,那还是一定要按照礼节吗?如果非要按照‘亲迎’
的礼节娶妻,就娶不到妻子;不按照‘亲迎’的礼节娶妻,就可以娶到
妻子,那还是一定要‘亲迎’吗?”
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邹国,把这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比较基础的高低是
否一致,只比较顶端,那么,一块一寸见方的木头可以使它高过尖顶
高楼。我们说金属比羽毛重,难道是说一个衣带钩的金属比一车羽毛
还重吗?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
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答复他:扭
折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就可以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吃的,
那会去扭吗?爬过东边人家的墙壁去搂抱人家的处女,就可以得到妻子;
不去搂抱,便得不到妻子,那会去搂抱吗?”
5、《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人善论》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
人善论
【原文】
曹交①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
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②,
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③之任,是亦
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
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
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
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④,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
师。”
【注释】
①曹交:赵歧注认为是曹君的弟弟,名交。但孟子的时代曹国已
亡,所以也不确切。②一匹雏:一只小鸡。③乌获:古代传说中的大
力士。④假馆:借客舍,意为找一个住处。
【译文】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
孟子说:“有。”
曹交说:“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
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说:“这有什么关
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
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
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
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比如说,
慢一点走,让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
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道,不过就是
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
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说:“我准备去拜见邹君,向他借个住处,情愿留在您的门
下做学生。”
孟子说:“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只怕人不去寻求罢
了。你回去自己寻求吧,老师多得很呢。”
6、《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
仁义与和平
【原文】
宋牼①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②,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③,我将见楚王说④而罢之。楚王不悦,我
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⑤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6)。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7)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
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
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
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
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
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注释】
①宋牼(keng):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②
石丘:地名,其址不详。③构兵:交战。④说(shui):劝说。⑤遇:说
而相合。(6)指:同“旨”,大概,大意。(7)号:提法。
【译文】
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孟子问:
“先生准备到哪里去?”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越王,劝说他罢兵。
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在两个国王中,我总
会劝说通一个。”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样
去劝说他们呢?”
宋牼说:“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
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先生
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
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
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
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
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
的。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
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
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
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问,兄弟之间都完
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
是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听‘利’呢?”
7、《孟子·告子下·国兵与义道》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国兵与义道》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
国兵与义道
【原文】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
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①,不志于仁,
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②,战必克。’今之所谓良
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
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释】
①乡道:向往道德。乡,同“向”,向往。②与国:盟国。
【译文】
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
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
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
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如今所说的
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
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从如今这样的道路
走下去,不改变如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
坐不稳的。”
8、《孟子·告子下·无过无不及》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无过无不及》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
无过无不及
【原文】 白圭①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②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
礼,无诸侯币帛饔飧③,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
去人伦,无君子④,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
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梁小梁
也。”
【注释】
①白圭:名丹,曾做过魏国的宰相,筑堤治水很有名。②貉(mo):
又作“貊”,古代北方的一个小国。③饔(yong):早餐。飧(sun):晚
餐。这里以饔飧代指请客吃饭的礼节。④去人伦,无君子:去人伦指
无君臣、祭祀、交际的礼节;无君子指无百官有司。
【译文】
白圭说:“我想定税率为二十抽一,怎么样?”
孟子说:“你的办法是貉国的办法。一个有一万户人的国家。只
有一个人做陶器,怎么样?”
白圭说:“不可以,因为陶器会不够用。”
孟子说:“貉国,五谷不能生长,只能长黍子;没有城墙、宫廷、
祖庙和祭祖的礼节,没有诸侯之间的往来送礼和宴饮,也没有各种衙
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够了。如今在中原国家,取消社会伦常,
不要各种官吏,那怎么能行呢?做陶器的人太少,尚且不能够使一个国
家搞好,何况没有官吏呢?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轻的,是大貉
小貉;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重的,是大桀小桀。
9、《孟子·告子下·顺天应人》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顺天应人》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
顺天应人
【原文】
白圭白:“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
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付谓之泽③水——降水者,洪水也—一仁人
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注释】
①丹之治水:白圭治水的方法,据《韩非子·喻老篇》记载,主要
在于筑堤塞穴,所以孟子要指责他“以邻国为壑”。②壑(he):本义
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③洚(jiang):大水泛滥。
【译文】
白圭说:“我治理水比大禹还强。”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
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所以使水流注于四海。如今你却使
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
慈的人厌恶的。你错了。”
10、《孟子·告子下·治天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治天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
治天下
【原文】
鲁欲使乐正子①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于强乎?”曰:“否。”
“有知虑乎?”曰:“否。”
“多闻识乎?”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②。”
“好善足乎?”
曰:“好善优于天下③,而况鲁国平?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
轻④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也也(6),予既(5)已知
之矣。’也也之声音颜色距(7)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
谄面谀(8)之人至矣。与谗诌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注释】
①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②好善:这里特指喜欢听取善言。
③优于天下:优于治天下的意思。优,充足。④轻:易,容易,不以
为难。⑤也也(yi):自满的样子。(6)既;尽,都。(7)距:同“拒”。(8)
谗:说陷害人的坏话。馅:巴结,奉承。谀:讨好逢迎。
【译文】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孟子说:“我听到这一消息,欢喜
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能力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有智慧有远见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见多识广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
孟子回答说:“他为人喜欢听取善言。”
公孙丑问:“喜欢听取善言就够了吗?”
孟子说:“喜欢听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况治理鲁国呢?假如喜
欢听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从千里之外都会赶来把善言告诉他;假如不
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就会摹仿他说:‘呵呵,我都已经知道了!’呵
呵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绝于千里之外。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不
来,那些进谗言的阿谈奉承之人就会来到。与那些进谗言的阿波奉承
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国家,办得到吗?”
11、《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
生死之论
【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
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
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①畎(quan)亩:田间,田地。②傅说(yue):殷武丁时人,曾为刑
徒,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
在两块墙版中,填人泥土夯实。④胶鬲(ge):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
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⑤管夷吾:管仲。
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
后,管仲随他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
公子纠,而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
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6)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
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宰相)。(7)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
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买回,任为宰相,
所以说“举于市”。(8)曾:同“增”。(9)衡:通“横”,指横塞。
(10)征:表征,表现。(11)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
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译文】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
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
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
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
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
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
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
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
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
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
亡。”
12、《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
教亦多术
【原文】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
矣。”
【译文】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
对他的教诲。”
13、《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孟子
原文:
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
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③恻隐之
心﹣﹣非所以内交用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
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
自谓不能者,自贼⑥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
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②孺子:小孩③怵惕:
惊惧。④内交:即结交,内同“纳”。⑤要(yào)誉:博取名誉。要同
“邀”,求。⑥贼:伤害、残害。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
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
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
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
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
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
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
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
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
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
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
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
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
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孟子·告子下·无过无不及》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28003字。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15:20: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9992211782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孟子·告子下·无过无不及》原文及翻译译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孟子·告子下·无过无不及》原文及翻译译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