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我写的是手足情谊,今天我想讲讲曾国藩对读书的见
解以及对我的影响。在“曾国藩家书”中,他曾经提到“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
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
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读完这段我只能用醍醐灌顶来形容此时此刻的感受了,同时暗暗感叹为什么
我总结不出来这么精辟的见解。读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我这里谈t
的读书不是指读小说,更不是指看漫画,而是指读那些有知识,有智慧的书。通
常这类书都会有些枯燥,读起来很生涩,读久了会昏昏欲睡。所以,曾国藩在书
中提到读书第一要有志,吊着一口志气读书才会坚持下去。
我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体会,几年前我去一所学校面试,因为不是研究生学
历,试讲完之后校长说,“嗯,讲得不错,但是你这学历应该只适合教幼儿园的
小朋友吧。”说实话,得到这样的评价我的内心是极其不服气的,虽然我的学历
不高,但是我的教学经验绝对丰富。不服气也抵不过现实,灰溜溜的离开学校之
后,我就暗下决心,你说我不行是因为我没有体面的学历,那我就偏要读一个体
面的学历。
凭着这口志气,我走到了今天,在教育学世界排名第九的大学读master。
但是,我始终认为不应该以一个人的学历作为他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唯一
标准。孔子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个人中难道每个人都要有一个
漂亮的学历背景才会成为别人的老师吗?如果一个企业只用一种标准来识人,那
么在这样一个严格又统一的标准之下难免会漏掉一些真正优秀的人才。
有点儿跑题,我们接着聊读书,关于“识“,是指着无论我们读多少书,我
们都应该保持低调的态度,不要因为读了几本书,就觉得已经饱读诗书,可以指
点江山了。据我观察,那些越是成功的人,越低调,越亲和,越愿意倾听。相比
尚未成功的人来说,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身份放的更低。前几天我遇到我们的院
长,我以为他已经不记得我了,没想到他笑眯眯的走过来问我:“粤语得不得啊?”
还告诉我以后他跟我说话可以用粤语,因为他的粤语非常标准又容易理解,可以
帮助我很快的掌握粤语。然后,笑咪咪的离开了,留下受宠若惊的我在原地转圈
圈。虽然我知道以后我跟院长交流的机会可能屈指可数,他也不会真的有时间教
我讲粤语,可是就是这种亲和的态度和平等的姿态让我对他的印象大大加分,虽
然院长大人根本不需要我给他加分啦!
然后,我们再聊一下“恒”,“恒”就是恒心嘛。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讲究
一个坚持,因为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会看到坚
持的结果。就例如健身,马甲线不是一天练成的,翘臀也不是几个深蹲能促成的。
当然,满腹经纶也需要时间来验证,今天读一本书,明年再读一本书,注定体会
不到坚持的益处。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而在坚持的道路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
障碍阻挠着我们,克服这些障碍需要靠强大的意志。
最后,我想再聊一聊曾国藩的“不二“读书法。其实,他主要讲的是当我们
读一本书的时候,需要读完这本书,然后再接着读下本书,不要一本没读完,就
拿起另一本书。以前,我读书的时候会下载很多本书,然后一会儿读这本,读烦
了就打开另外一本接着读,如此重复导致读了很多本都只有开始没有结尾,书中
的思想也没有领悟到。因为同一时间读好几本书,每本书的精华都领略不到了,
读书需要思考和反思,为了读而读的确掌握不到其中的精华。
看完“不二”读书方法之后,我就改变了自己的读书策略,其实这样并不会
降低我的阅读速度,相反还会push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做出相应的反思,大大提
高了阅读速度。读书最好的状态就是会有反思,这样才会更深刻的记忆书中的内
容,融会贯通,从而达到运用的目的。不知道我讲了这么多,大家对读书的方法
有没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或者你们也可以跟我分享一些读书心得,让我们一起
进步嘛。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
曾国藩有一晚在家读书,恰好来了一个小偷蹲守在窗外,准备等他睡觉后入
室行窃,不料曾国藩一篇__读了许多遍仍然不能背下来,小偷实在等不及,在外
面大声说:这么笨还读书干什么?我都背下来了!然后将__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去年读了唐浩明的《曾国藩》,从第三者的角度认识曾国藩,对他佩服不已,难
怪毛泽东、蒋介石都将其视为最佩服的人之一。现在读《曾国藩家书》又从第一
人称的角度了解曾国藩,他对于读书的态度,他的读书方法以及待人接物间的显
露的极高的修养,更是令人钦佩。
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有二: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读书的目的,
一为提高道德修养,二为有立足之本。现代人读书似乎更注重后者,使读书功利
化之风气愈演愈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立足之本则无心潜心读书,读
书的过程不注重道德修养就会成为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二者也是共进共退的过
程,如有偏颇应及时矫正。与其思考读书何用,不如把时间用在读书上,去书中
寻求答案,而不是靠一颗空洞的大脑去苦思冥想而不得解。“思而不学则殆”,
很多疑问前人智者已经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解答。“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
已矣。”一分努力一分收获,与朱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想通。正是专注的读
书习惯,持之以恒的坚持,让曾国藩能够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读书、日记、书
法。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课,即使身居高职依然坚持如一。这正是比你厉害的人比
你还要努力,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之心
态。曾国藩每日坚持日记可谓“吾日三省吾身”之极致。很可怕的是我们自身有
时候不敢反省,明知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却不敢面对,一昧逃避再逃避,这应
该也是堕落的根源吧。真的很佩服古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总觉得自己身上的浮躁
之气太重,不能完全归结于大环境,还是自己不能做到内心恬淡宁静。归根结底
是古人注重品德修养,而现代人更喜欢流于表面之事,任内心杂草重生也置若罔
闻。“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且读好书才是正道。(无痕)曾老师点评无痕书
友是我同行,也是老师,妄测也应该是语文老师。她的题目是“读书贵有恒心”,
既然都是老师,我想就学生学习这一点来说说“读书贵有恒”这一点。
我们现在的学生读书,看似条件好多了,但是细细考究起来,则不然。一方
面,他们很难立常志,因为现在家庭富裕的太多了,如果从小家庭教育在立志方
面的教育缺失,很多学生不知道读书是为了干嘛?我们那会出身贫苦,于是从小
就为了改变自身甚至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而努力考大学,所以从不懈怠。如今的
学生不努力也可以获得衣食无忧的条件,那么考大学干什么呢?另一方面,现在
的学生相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而言,需要抵抗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有人说,
想要毁掉一个学生,给他一个手机就够了。对于成人而言,手机的诱惑都无法抵
御,何况心智尚未完全的孩子?读书确实是有趣的,但是对于尚未培养出趣味的
学生而言,游戏肯定要比读书有趣得多。那么想要他们读书且有恒地读书,更是
难上加难了。
所以“读书贵有恒”,说来容易,实行起来很难。一方面,要立远志。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要是父母或者老师给孩子德志向不过就是温饱或者小康等物质理想,孩子不努力
也能达到,那怎么怪他不努力呢?二是心无旁骛。只有在志向远大的基础上,有
恒地读书,才能有一番作为。这时,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就显得格外重要。正如
无痕书友所说:“总觉得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气太重,不能完全归结于大环境,还
是自己不能做到内心恬淡宁静。”内心的恬淡宁静,才是读书有恒的初始和皈依。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
近来夜读《曾国藩家书》(附家训),其文风朴实,叙事细致,所述内容包
罗广泛,从国家政策,读书成才,修身养性,到为人处世,求医看病等等,甚至
到养花养草,无所不谈,就像听一位长者在和你聊家常,感受到的是孝顺、亲情、
友悌,展现出来的是良好的家风。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习俗作风。家风是中华
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
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
倡家庭要“积善”。明代《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
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等内容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
富的值得我们去认真借鉴的“好家风”。通过曾国藩家书体现出来的曾家家风中
就有着至今都值得学习的内容。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
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曾国藩在治家和教
育方面的过人才能,却是人人佩服的。这一家风教育在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
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记录
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曾国藩
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
人生智慧书。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
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
在平淡家常中蕴含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在曾家,男子“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女子“食事、衣事、细工、粗
工”须样样精通,形成了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他以“勤”字为
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当年无论公务多么繁忙,他有两件事必做:一是
每天读书,二是坚持写家信。从写信时间上就可以看到曾国藩与家里写信的频繁,
当年通信极不发达,只能靠人捎带,却能如此坚持写家信,足见其勤。除自己身
体力行,他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
学煮茶烧菜。”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时,见到世家子弟一味
的
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欧阳夫人一直带领子
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
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欧阳夫人在家手无余钱,只能事事躬亲,
下厨烧灶、纺纱织布。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
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食、衣、细、粗四字缺一不可。”
他为曾家妇女规定“日课”四项为:“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
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中饭后做针黹刺绣;“粗工”,傍晚即晚饭后做
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曾国潘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
自抓落实。可见其家风中对学习的重视。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在曾家家风的熏陶教育下,曾氏家族却代
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
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
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
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
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
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4
曾国藩,一位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风云人物,其所建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
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
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闲暇之余,我仔细欣赏了《曾国藩
家书》,只憾才疏学浅,未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思想精髓,但曾公给我留下的深刻
印象是“国之栋梁,家之支柱”,心中不知不觉中涌起了敬意,感触颇深。
《曾国藩家书》收录其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分为修
身、劝学、治家等部分。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公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
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阐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家书是一
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
生动反映。而面对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家书中劝学、修身等思想,都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百行孝为先”,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曾公的家书中最让我感动的
是他对父母的孝心。“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数诸
弟,是大不孝者也。”他认为对父母的孝道,作为长子,应该承担起教育诸弟,
养育孩子的责任。在信息很不发达的那个年代,他信守对父母的诺言,时时不忘
作为哥哥的家庭责任,无论公务多么繁忙,远隔千里给亲人送去精神食粮,用频
繁的家书勉励弟弟们劝学思齐,对长辈要敬爱兼至,平辈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晚
辈面前要做出榜样,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殷切希望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
曾公用行动实现了他的承诺,着实让人敬佩。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国无信
不强,诚信是做人之根本。反观当下,恶意碰瓷、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事件屡
见不鲜,对社会的诚信敲响警钟,我们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是否该反思
有无丢失做人之根本呢?
曾公认为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
读书明理的君子。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
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
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公对此独到的见解,他不但自己做到言有矩,动有法,
并且开列了自己修身养性的课程,每天都纠正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
的心理素质,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和儿子们能够效仿。他告诫亲人满招损,谦
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
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这些都
是影响进步的因素。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谆谆教诲亲人立志有恒,力戒
自满。得此深刻的教益,使我受益匪浅。
在曾公的眼中,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德,而后是才。“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
恃。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功名声望这些人生是需要的,但是不
可以长久依赖着它。其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他笃
学力行,老而不懈,规行矩步,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
修、自省、自律,同时教育子弟耕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有广厦万间只睡卧榻
三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曾公以立德为先,我们的
干部考核制度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见无论在哪个年代,“德”都是居
于第一位,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吾日三省吾身,是为警钟长鸣。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逸,继而浪荡,
终而沟壑,能延庆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
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曾国藩家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5
读《曾国藩家书》,隽永意深,句句体现文正公独到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回想起当初决定了解文正公,只因偶然听到他说的“聪明人都是下了笨功夫的”,
觉得很有道理。再去看他的家书时,又受到很大触动。
都说文正公是清代理学大儒,但是家书中却并非句句都是大道理,在教导自
己的子女和兄弟姐妹,包括写给父亲的信中,记载的是曾文正公苦闷纠结的一生,
毫无隐晦,如实记录,而这些苦闷和纠结大多也是我们人生中会遇到的,而书中
的文正公的心路历程,给人的不是别的,正式克服苦闷纠结的`力量。我在书中
感受到最深的是文正公身上的儒学思想,是修身齐家的中华智慧。
先从对文正公修身智慧的感想说起,他确实是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继承者的代
表。他曾给自己订“日课册”,在给家人的书信中也有许多自省内容,确实做到
了“吾日三省吾身”,他也向师傅学习“静”功夫,每日静坐不间断,但若要我
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文正公每日必读史十页,且必读经典。家书中写道“为
读书可以变其气质”,我细细思来,应是指接受书中经典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可
以改变人身上的气质。而更令人感动的是,日日读经典这件事文正公竟坚持至死,
人都说简单的事重复做便不简单了,确实如此。文正公写给四位弟弟的信中也说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恒为主”,我心中极敬佩。这一“恒”字,不也是中华
文化的内涵吗?
忽的想起一件事,那日我到舅父舅母家拜访,却发现舅舅以前极喜爱的《曾
国藩家书》《菜根谭》《大学》等承载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都被束之高
阁,我感到疑惑,便问舅舅,舅舅却答“工作忙,表弟也不爱看”,看着表弟书
桌上垒起的高高的教辅书籍和舅舅书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又想起舅舅以前来我家
给我讲国学经典当做睡前故事的情景,一瞬间我感到国学之殇。国学经典应是中
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这些经典里我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不同于现代快餐阅读文
化和外国文化的温润与柔和。经典不被青年一代接受,经典渐渐被遗忘在步履匆
匆的人们的身后,这都是在折射出一个信号: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边缘化这样一
个尴尬的处境。我读《曾国藩家书》,书中写到曾先生劝勉自己兄弟多读经典,
才能修身,我觉得确实该是如此,并对曾先生日日必作字,虽有事也不间断读史
的做法感到敬佩,这真真是一个以身传承中华文化的榜样。
再说我对文正公家书中的齐家智慧的感想。家书中曾写道“今人都将学问看
错了,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文正公齐家一直秉持的是“和”字。在
文正公得到了一千两白银的时候,寄给父亲的信中建议六百两留给自己家里还
债,四百两分给家族亲戚改善生活,在接到两个弟弟的书信中对于分给亲戚四百
两银子的不满后,仍坚持分二百两给家族亲戚,后来又写下“和气致祥”教育弟
弟。这都体现了文正公齐家时“和”的大局观,我想这也是曾家数代不出一个纨
绔子弟的原因之一。虽家风严谨,文正公却也“养活一团春意思”,这又是文正
齐家的另一个字“趣”,文正公虽然严格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也没有忘记,
让他们在努力生活的同时,体味生活的乐趣。在家庭教育中,文正公营造了一种
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而我们今天的一些家长,可能更关注孩子在学业和事业上
的进步,这就不够文正公高明了。这一“和”一“趣”,体现的也正是中华传统
文化的高明。
以上都仅是我挖掘《曾国藩家书》的一小部分,我除了感叹文正公厉害之处,
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厉害之处,这本书一定值得我在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中反
复阅读,我相信届时一定会有更丰富的见解。而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每一
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那必须是从现在做起的。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
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
内心颇为触动。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__一样,虽说是家书,但是
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书里的信件是按
时间序列排序,通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窥到他个人成长进步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
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助。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
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非常人之
处。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
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
“尊敬的”或“亲爱的”,但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
大人万福金安”。我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但是他是融入到
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非常虔诚。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
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
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
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
还是要扭转一下自己的待人方式。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
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
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
他认为自己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弟弟们。
很有趣的是,在开始几篇信中,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也
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是我想作为他的弟弟们估计不会开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们回信“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
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
曾及时开导“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
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何也?盖使父母
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
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
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
快......”。
从他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开明,可以很快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
人,他们兄弟之间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来来往往的过程,也是对于事情、
彼此认识加深的过程,所以说他们家族、他的成功不是说一蹴而就,是有根源的。
最后一点就是关于健康。他本人有些耳鸣头疼的毛病,看多书,思虑过度就
身体吃不消了,在跟父母、弟弟们写信时,他时不时提到要“保身谨遵大人手谕:
节欲,节劳,节饮食”、“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意思跟我们的“身
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一样的。由于我对于健康非常重视,基本上每一篇他都会提
到“保身”,所以无比赞赏他这一点。
看人信件是不道德的,不过好在他的信也不涉及隐私。家书都是对亲朋好友
说的掏心窝子的话,他说“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通过他的家书,我
觉得这个人很形象具体,就像是我们周围的人一样,非常生活化,有血有肉。推
荐大家读一读,肯定比我更有感触。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17:0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919165529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曾国藩家书》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曾国藩家书》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