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12篇
《目送》读后感1
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为母亲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母亲的第一个反应是
“好,我学会了,以后可以做给你吃了。”,儿子却认认真真地说:“我是要你
学会以后做给自己吃。”
家是什么?有父母在、伴侣在、儿女在的地方,就是家。家的存在,是成长
的催生剂,“躲在书房里的小姐”做了母亲后马上变成一个很能干的人,可以在
十分钟为四个孩子端上色香味加营养到位的食物。家的存在,也模糊了家庭成员
个性的意识,特别是女性,即使如龙应台这样的公知人物,“等孩子大了,发现
独自生活的自己又变成了一个不会烧饭做菜的人。”
人生有太多的意外,再怎么顽执,躲不过生老病死之自然规律,“有些事,
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这是《目送》
书里《山路》一文里的一句话,也是作者在叙写亲情的基础上,对生命和人生的
最真实的体验:哪怕是我们还能彼此拥此的现在,我们也必须找到自我,素颜修
行。若没有这份独自承受人生的勇气,我们无法安放生命中一次次的“伤逝”和
“舍”,做不到火葬场的炉门前对父亲的最后一次目送,当不了给失忆母亲带来
温暖的“雨儿”,为儿子送行时控制不了“母亲的深情”。
《目送》读后感2
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经历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淀下来,更容易忧伤。很
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经惊不起涟漪,不知不觉中,父母慢慢的年岁大了,孩子渐渐
长大了,学生们送走了一拨又一拨……忽然一日,开始在乎起镜
中的白发,开始回忆起以前让自己心动的点点滴滴,微笑中提醒着自己不必
追,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
个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万千,水有万千,月却只有一个。然后
永嘉正道歌中写到,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
水月一月摄。知否?识否?
不必追,说的真好!三个字,涵盖了人的一生。佛说人是由十二因缘:无明、
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所缘起,并且如此轮回流
转、生生灭灭,所谓一念生万物,不必追,每时每刻心相随,
只要有一份爱意深深的藏在心里,把时光雕刻起来,不必追。《目送》中的
孩子告别母亲,然后母亲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让我莫名感伤,不必追,孩
子已经长大,不必追,该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亲的爱永相伴,母亲的目光
永相随……
《目送》读后感3
《目送》中一共有散文七十二篇,主要是对亲情和作者周边人物的感悟,写
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老去,各种真实的情感。
已是不惑之年,再来读《目送》,颇有共鸣感,经历的事情多了,感悟也多
了。我最喜欢《目送》中的一句话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
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
渐远,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
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让我想起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时自己走向教室那
小小的身影,上一年级时那大大的书包几乎能把孩子带到,到现在,孩子却不愿
依赖你了,独立,她成了少年。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是多少次这样目送孩子的
离去。父母的日渐老去,我对父母的依恋依旧继续着。岁月的流逝匆匆,心里更
加深深地体会着父母情,子女情,父母子女这世世代代的轮回,上苍早已安排好
了一切,没有人能改变上苍的决定。而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陪着父母老去,陪着
父母,一直走下去……
《目送》读后感4
读完整本书有种悲悯感,有些路,只能我们自己走。
对书印象最深的是描写父母亲老去后的模样以及生活状态。书中父亲第一次
老去是在儿女制止他开车后,她们说要他不要心疼,去打车,打车也打不了八万
块钱(车祸修车的钱),可人老了就越发胆怯了,可怜的父亲为了省点钱,出门
都很少,害怕给儿女添麻烦。想想我们的长辈,特别是爷爷奶奶他们,能靠双腿
走的就决不会多花费钱。很多老人身体不舒服却硬撑着,不想让儿女有更多的负
担,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可是,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也想待你像你们小时候待
我们一般。
人一生中记得最多的是年轻时候的样子,仿佛自己永远不会老。父母老了,
可他们依旧是爱美的。但现在的市场大部分都是迎合年轻人的,老年人的娱乐场
所少而且没有跟上时代。现在中国的老年化加快,以后会不会有很大的改变呢?
日本的老龄化很严重,目之所及,很多都是老人。看车展的是老人,开车的还是
老人。现在的日本模样会不会是中国的明天?
目送,我想就是看着子女去外面的世界成长,送走离世的父母以及自己的青
春。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目送》读后感5
看完这篇,我强烈感觉到要活好当下,当父母子女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
在缘分中尽自身可以尽的职责和任务,当他们需要独立可以独立的时候,我们要
能放下,明白不必追也追不上。这点,对现在孩子尚小的父母而言,尤其更为重
要。
生活中,总有很多父母爱替孩子包办很多,不舍得让孩子尝试很多第一次,
觉得这样才能体现父母的爱,才能让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其实,可能适得其反,
在该做什么的年纪没有能够得到相应锻炼的孩子自我效能感会较低,与周围孩子
比较会让他没有自信……
如此下去,他们不仅不会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厚爱”,连与父母间正常的缘
分关系恐怕也很难保持,新闻中常看到的母亲给儿子下跪,晚辈要杀长辈,虽然
是极端,虽然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想,和最初父母没有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应
该是有关系的。如是,今后更要时时提醒自己,别假以“爱”的名义去包办孩子
的事务,以避免自己的失落。
《目送》读后感6
天边的云或淡或浓的飘着,像一团一一团一棉花糠似的,悠哉悠哉地趴在这
蓝色的席梦思上。合上被风翻一动的书,怅然所失地叹了口气。
真是不违应台所言“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
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也许第一次并没有怎么察觉
到,但渐渐的,你会发现,你在他往后的生活中已无关紧要,甚至成为多余。因
为在他的眼中,你只是个碰到什么事都大惊小怪的“乡巴佬”或是一个茫茫人海
中的碍物。
告别时都懒得说声“再见”。
上天真的是很不公呵!它让孩子在长大后忘记了你曾经对他灌输的种种一爱
一,而让你一直天真的以为:孩子还 是和小时候一样,会朝你撒娇,讲故事......
谁都不知道所有都变了,没了。只有上天。
你说,久别重逢难得吗?你说,海枯石烂的诺言会成为永恒吗?你说,快乐
会被定格在永恒吗?
那么,你说,你一生与几个人说过再见并实现了呢?
很多时候,缘分尽了,多少个“再见”也弥补不了。
最后,你和他站在地球的两端,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是啊,为何要再道一声添与负担的“再见”呢!
《目送》读后感7
儿子长大了,母亲依然目送他离开,就像曾经她的母亲目送她走远。父亲老
了,走了,女儿想要抱起他,再走一次尘世的路,就像她的儿子,总会有一天“在
小路转弯的地方”目送她的老去。这是一场轮回,一场目光和
生命的轮回。儿子的疏离不可避免,父母的老去无法抵抗,他们的离开不能
停,而你我不必追。
“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记忆衰退的母亲认不出自己的
女儿,电话里一遍遍重复:“你是谁?你是我的女儿?”但她知道她“只有一个
女儿”。
女儿陪母亲买衣服、做按摩,给母亲涂指甲油玩。长长的夜,空荡荡的街,
女儿牵着母亲散步。母亲已看不懂写着安慰话语的便条,母亲衰老得手背只剩一
层皮,母亲一遍又一遍回到四十年前的记忆。韶华逝去,时光不
返,但她的女儿,还是那个谁也夺不走的女儿。
“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母亲拨开女儿的手,恐惧溢满
深陷的眼睛。她要回到她的旧时光。旧时光里,她的家在小溪尽头、群山深处,
那儿有一座传下几代的房子,开着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田里种着
豆,杨梅和桃子挂在树上,晒辣椒的竹篾子靠在井边。
《目送》读后感8
下班路上,忽来大雨,匆忙赶路之际,手机声响,原来是父亲来电,“你带
了伞了吗?要不要给你送一把过来?”寻常的问题,却轻轻易易地击中内心的一
隅。
初为人母,相比小女儿时更能体会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于人生的意义,
愈加变得害怕“断、舍、离”,拜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强烈的代
入感,一路跟着游走在女儿和母亲双重角色间,经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
的离,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内心的痛点,读罢全书最后《魂归》一文
时泪已满了面。
龙应台说,此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不知道什么时候父母
走路的步子开始慢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呀呀学语的小儿有了自己的主张,从被目
送到目送,人生何尝不是一场轮回,在时间面前,我们在原地等待目送,还是在
彼此拥有的当下做该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龙应台为我们上了一
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课”。
《目送》读后感9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目送》的书,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
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
渐远。使我的心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本书是龙应台老奶奶写的,她分别以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的视角,用细腻
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阐述在她的认知里最为珍贵
的东西——亲情。
《目送》中没有歇斯底里的语气,却在你读每一句时,心灵总是一次次地被
滚烫地冲刷,从头至尾,眼眶都是湿润的。那一字一句间隐隐的悔恨和忧伤,仿
佛不是龙应台的忧伤,而是我们的父母的忧伤:读得也仿佛不是别人的.心情,
而是我们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在孩子尚未领悟之前,总是这样:一方予取予求,
一方感觉这些是天经地义?我小时候爱吃虾,却很讨厌剥麻烦的虾壳。于是每次
吃虾我妈总是最忙的那一个,她要帮我剥虾壳,弄得满手酱油也顾不上吃饭,而
我还厚脸皮地说:”妈妈,虾没了。“她一个劲地往我嘴里塞,即使自己不吃也
显得相当愉快。
我愿意捧着这样的书,看着如此睿智而充满魅力的文字,静静地回想起曾经
的过往,遥想即将到来的未来,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目送》读后感10
我读每一本书,并不是因为她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只是希望能在其中发现
几个美丽的、能让我感到融入其中的句子。《目送》,看得人心酸,几度忍不住
落下泪来。的确,并不只是为书里的描写,而是想到未来可能遇
到的窘境。
我可以不怕死,也可以说不怕老,但我怕老了会麻烦别人,会因为不能自理
生活而让别人受累《。我不想要那样的生命质量,但是也要承认,有些时候,不
由自己作主。
而另一方面,虽然我自己还没有孩子,但是侄子侄女的成长,我都有目睹。
她们从出生到长大,中间的转变。我有时候的确怀念,她们的婴儿时期,可以软
软的抱在怀里,对大人充满了依恋和信赖,会说:我最爱姑妈了
。而当她们长大,情感上虽然不变,但是会有不耐烦,有她们自己的想法,
也会象大人一样教育我:姑妈,你这样是不对的——我得承认,我伤过心。
看着书里的描写,触动我自己的心怀。而且我也知道,不只是我自己。
所以书里的“爱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也许我也可以成立一个这样的组织,
互助互扶,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以自己想要的方式。
《目送》读后感11
有时候,父母莫名地会打个电话过来,却没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有时候,
他们会突然想到我几天前说过的一句话,继续深究一下。有时候,我会觉得背井
离乡很苦,希望回家发展,他们却鼓励我不要放弃。我知道他们在想念我,却无
法定义出他们想念的形状。
龙应台在她的《目送》里说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
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
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
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很感动,就与妈妈分享。妈妈对我说,她去年也在网
上看到过这篇__。我说我很感动。妈妈说,一代传一代,都是这样的,没什么应
该特别感动的。
妈妈的淡定和从容出乎我的意料。大概,亲身目睹了孩子的长大和离开,才
能真正体会“目送”中的深意。当我还陷在目送的伤情中时,妈妈已然明白了“不
必追”的境界。父母子女一场,永远亲密无间是不可实现的目标,孩子的成长,
总是意味着不可抗拒的告别。
《目送》读后感12
我尚未为人父母,无法了解与孩子的深情。我在猜测,我的父母是不是也有
同样的感触,看着我成长,且喜且忧,无法茁壮成长的小雏鹰总有一天会独自飞
翔,却无力抗拒我的成长。
小时候,父母是子女最亲密的人,晴天雨天都相伴,阳光下,星光里,都是
一路同行。曾有时候,我以为一辈子大概都是这样了,以为父母子女是一生不变
的缘分。
每每谈及我的小学时代,我妈妈总会念叨,第一天送我去上学,在教室的窗
外看我,看了整整一节课。爸爸最会烧面条,只要我说想吃面条了,爸爸就会一
大早去买新鲜食材,等我起床,已经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在等我了。一样的配
料,一样的味道,天天吃都吃不腻。我家在镇上,不大不小,生活所需一应俱全。
小时候常常会觉得,世界大概就这么大了吧。
高考之后,我来到了上海求学,毕业以后,也选择了继续留下。工作了就没
有寒暑假了,能回家与父母团聚的日子越来越少。聚少离多,父母不再是一个眼
神一碗面条,而是电话那头的声音和时不时的牵挂。与父母的联系像蒸发的水汽
一般,从可以触摸的材质变为了无形和抽象的存在。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15:29: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9133591775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目送》读后感12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目送》读后感12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