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回答》赏析
【赏析1】
全诗共7节,北岛企图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内构建一个完整、
自足的“自我”形象,并依靠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关系来强化这一形象
的独立性。第1、2节,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黑暗体验并由此产生质
疑。在诗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卑鄙者以卑鄙的手段可以在世上畅行,
高尚者的高尚品行却使其自身走向墓地。“镀金的天空”喻示着以辉
煌的表象掩盖了一个时代真正的黑暗,到处是歌功颂德,到处是粉饰
太平,人性被扭曲成“弯曲的倒影”四处凋落。诗人在世界的混乱与
无序中,保持着清醒的痛感,对置身其中的世界提出了疑问:“冰川
纪过去了”“好望角发现了”,这个世界明明已经经历过巨大的变革、
阵痛,一个旧时代曾被庄严地宣告死亡,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和
“千帆相竞”的“死海”的现实,依然显示着诡异和不公正?从第3
节开始,“我”作为抒情主体,出现在一片死寂、冰凉、规则混乱和
缺乏公正的世界,以一种理性的声音,开始对世俗世界审判、否定和
挑战,对一切习以为常的规则表示质疑:“我——不——相——信!”
在6—7节中,这个傲岸的“我”在对这个不义的世界与历史宣战之
后,毅然表达了愿以个体的自我来承担属于全部人的一切,特别是人
的苦难,此时的“我”是一代人中最清醒和坚定的灵魂:如果一个民
族的历史,真的能重新开始,就让所有的苦难只存留在“我”的心中;
如果一个民族的再生,需要一代人的伤痛作为代价,这一切就由我们
来承担吧。这里,“海洋的决堤”、“陆地的上升”,都是以自然界
恢宏阔大的沧桑变迁,喻示人类历史的涅槃和新生。最后一节,对人
类与世界的未来新的转机充满信心和期望:“闪闪的星斗”缀满天空,
“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是一个民族悠久和坚实的力量。既然诗人从
一开始就自觉地承担起了重整乾坤的伟大使命,因而诗作中始终能感
到历史的目光在注视。
“文革”结束后,文坛上先“伤痕”继而“反思”的写作,纷纷
竞相展示苦难和控诉历史,在对历史的鞭挞中把现实指认为“新生”。
而北岛的《回答》却是以清醒的眼光审视过去,愤怒而又不失理性,
拒绝承认全部现实的新生性,以一种批判的立场,为了重新确立人类
的基本价值,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庄严宣告。北岛在《回答》一诗中向
世界喊出“我不相信!”传达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使由来已久的政
治意识形态和国家主义道德神话的大厦应声坍塌。
这里丝毫看不到任何撒娇的痕迹,只有愤怒和反抗挑战之声。新
的一代人成熟了。曾经撒娇和哭闹的孩童,如今喊出了独立的、自我
的声音。而作为一代人成熟的标志,倒不仅仅是他们已知道审时度势
和懂得事物要害,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然拥有了自己的原则和信条,那
就是“怀疑”,是说出“我不相信!”的勇气和能力。北岛的这些带
有“怀疑主义”倾向的诗歌,事实上标志着一个新的启蒙时代的到来。
它的伟大的精神光芒照亮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昏暗的天空。
但是,果真是什么都不相信了吗?也许。“怀疑一切”是理性
的根本尺度,是“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但是,在北岛他们看来,
有一样东西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自己的“声音”。因而,“我不
相信!”这样的语句,首先是喊给自己听的,它提醒一代人注意到自
己应有的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同时(也是更主要的)是喊给城
楼上的父辈听的,它宣告了新的一代人的成熟,并表明了自己的反叛
性态度。这是一次蓄意的、大胆的挑战。它典型地体现了朦胧诗中的
理性批判精神和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呼唤,以及对人的价值和尊严
等被践踏时的愤慨与反抗。
此外,作为北岛的代表作,诗作在抒情结构和意象的选用上,具
有“北岛特色”:“审视——怀疑——否定——挑战”的抒情结构,
以及“天空”“海洋”“陆地的上升”和“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
中”等意象的拼贴与组合,追求陌生化和距离感,使用密集的意象群
和飘忽不定的语义转换,从而产生“朦胧”的诗意和充满弹性与张力
的结构。这与同为朦胧诗人的舒婷诗作中对于“星星”、“风铃草”、
“鸢尾花”等意象的选用和诗意表达上的婉转、抒情和感伤相比,显
得冷峻、势不两立和剑拔弩张。
【赏析2】
单纯的控诉往往流于肤浅的自伤,和疯狂的仇恨,这样的控诉是
不能起到警醒历史的作用的,而一个民族的灾难需要的是理性的、深
入的、更加宽广的深层次的省思,没有这样的省思,这个民族就不会
吸取教训,就不会在灾难之后真正的奋起,真正地走向美好的未来。
这首诗之所以到现在为止仍然不过时,就在于它的强大的反思力量。
心中有愧的人,在过去年月里犯过这样那样错误的人,曾经盲目狂热
的人,受过欺骗的人,受过苦难的人,徘徊挣扎过的人,都能在这首
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些影子加在一起,重叠在一起,就是我们这
个民族多灾多难的缩影。我们曾经走过那么多的弯路,我们曾经经历
过那么的磨难,我们曾经那么地轻信幼稚,在看过这首诗之后,会有
一种浴火重生的感叹。
这首诗的成功首先是思想的成功,但承载这种思想的是高超的诗
歌艺术。北岛用他强健的笔触付与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它将抽象
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不
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
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
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纪”、
“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特别是“死
海里千帆相竞”,就是对文革十年群魔乱舞、人妖颠倒、是非不分、
白色恐怖、正义不彰的高度概括。诗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诗人对黑暗势
力的连珠炮般的轰击,那么激烈而坚定,那一连串“不相信”所代表
的正是善良与正义的呼声,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历史的大浪淘沙。
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将强烈的感情和控诉进行了高度的升华,从而使
诗具有了哲理的意蕴,历史的深度。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向
往,对于人民的坚定信心。其浪漫主义情怀和象征主义意象高度融合,
严肃、冷峻、庄重、热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
深沉的回顾,又有热烈的希望。
当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不是完美无缺,它也有一些小小的
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诗的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
高尚者的墓志铭”,铺天盖地,从天而降,语携风雷,势不可当。但
从第三句开始,语气再也无法达到前两句的力度和气势。从第三句一
直到诗最后一句,仿佛都是为了论证前两句而存在的。整首诗好象就
是为了提出“卑鄙——高尚”这个警句而写的。这使得这首诗显得有
点“头重脚轻”。不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
志铭”确实振聋发聩,是开启一个时代的名句,也必将流传千古。它
的意义已经不限于诗歌,它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剖析远远大于它对于中
国诗坛的贡献。也许所有的艺术都是缺憾的艺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
上的微瑕并不影响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它的不朽是可以预见的。
这首诗中最有名的就是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
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一种愤慨的呐喊,但是我依然不相信。或许
卑鄙能够畅行于一时一地,但是也只是一时一地而已。高尚尽管会被
死神与苦难纠缠,但是毕竟总有一种光芒让你想亲近,就如同那斑斓
的天光。
当然,人生在世,我们无须时时刻刻以玩味的眼神审视卑鄙与高
尚,也没有必要自以为高尚,去贬低他人。道德的优越感最容易让自
己以高尚的名义掩饰卑鄙,犯下真正的卑鄙。因为每个个体中都蕴涵
着卑鄙和高尚的因子,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是活生生的尘世中的人,
而不是魔鬼或者天使。作为人的存在,卑鄙与高尚交织在灵魂之中。
我们只有微笑地看待自己,无论在自以为高尚的时候还是自以为卑鄙
的时候,因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同时,也以这样的心态去看待别人,
因为那就是真实的他人。
当然,卑微的我们还是会被美丽、真实、高尚感动,会被丑陋、
虚伪、卑鄙扭曲。或许人也是堕落的天使,只是堕落的程度不如魔鬼
而已。或许,我们本就没有抵抗卑鄙诱惑的能力,但是只要灵魂中还
存有一丝对高尚的自然亲近,那么我们或许还拥有救赎或者被救赎的
机会。
【赏析3】
《回答》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初刊于《今天》创刊号(1978
年12月23日),后作为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刊载于《诗刊》
1979年第3期。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
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北岛是带着对“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强烈的否定倾向进入
诗坛的。他在小说《波动》里曾借主人公说过这样的话:“我喜欢诗,
过去喜欢它美丽的一面,现在却喜欢它鞭挞生活和刺人心肠的一面。”
诗人已经从顶礼膜拜、盲从苟合、随波逐流的状态中挣脱出来,他以
怀疑、指控的态势切入与之格格不入的现实,表现他对生活的决绝的
批判、否定和毫不妥协的反抗。他的诗集表现了一代人所特有的悲愤
和沉思。
《回答》是北岛最著名的诗作。这首诗对那个变异社会表示了怀
疑和否定,诗人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生存的忧患,面对黑暗
和荒谬,以挑战者的身份发出“我不相信”的回答,与此同时,在挑
北岛的诗具有强悍的阳刚之美,呈现出深沉雄浑的艺术风格。“如
果海洋注定要决堤,/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显示了诗人悲壮
的英雄气概和勇于自我牺牲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如果陆地注定要上
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则又表现出对未来充满信心
的乐观豪迈的情怀。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14:47: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910871527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岛《回答》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岛《回答》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