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通用21篇)
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我们中国人,已经过了几千年了,从小
时候起,就被告知,端午节,我们中国人要吃粽子,为的就是纪念屈
原,那位千年前的楚国忠臣,但长大后,过的端午节越多,听到的相
关故事也就越多。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了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供大家
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1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
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
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
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
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
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
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
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
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
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
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
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
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
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
传下来。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2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
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
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
碑,让他的弟子作辞颂扬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3
勾践,姒姓,别名鸠浅、菼执,夏禹昆裔,越王允常之子,年齿
末年越国国君。和吴国争霸失踪败之后,在范蠡的副部下,颠末卧薪
尝胆,越国很快规复气力,终极击败吴国。
在规复气力进程中,越国做了许多事,充塞了诡计和伶俐。但有
一条是:以划龙舟来操演海军。这么做是不让吴国觉察越国练兵的念
头。《越地传》中对此有记实。
因为勾践练兵采用的划龙舟的办法,而现在端午划龙舟角逐是此
中一个紧张的项目。是以有人说,端午这个节日,也是为眷念勾践而
设立并沿用的。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4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人们也将这一天称为端阳节、午日
节、五月节、艾节、端五、夏节等。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天,人们总是举办很多活动,其中吃粽子、赛龙舟、喝雄
黄酒等是必不可少的。端午节的由来众说纷纭,有纪念屈原说,纪念
伍子胥说,还有纪念孝女曹娥说。不过流传最广的要数纪念屈原了。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为
了国家富强,倡导联齐抗秦,不料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之后楚
王听信了贵族子兰的谗言,将屈原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在流放中
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的诗篇,至今仍被人传
诵。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屈原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国任人
侵略宰割,于是在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怀沙》,然后投汨罗江自
尽。
传说楚国的百姓知道屈原投江之后,悲痛万分,他们纷纷来到汨
罗江凭吊屈原。正巧那天下着小雨,渔人们也不顾雨水,自发地行动
起来,他们奋力划动着船只,在江上走了很多个来回,但终究没有打
捞到屈原的尸体。后来人们为了寄托哀思,常常荡舟于江水之上,渐
渐的,就发展成了龙舟竞赛的活动。
当时有位老渔夫拿出饭团等吃食投到江水之中,说是这样就能使
鱼虾吃饱,免得侵蚀屈原的尸体。人们见了纷纷效仿,回到家中拿来
吃食投到汨罗江中。
这时有位老医师站出来,拿了一大坛酒倒人江中。人们不解,纷
纷问为什么倒酒?老医师解释说:“老一辈的人说过,这汨罗江中有条
蛟龙,侵害了屈原的尸体就不好了。这是雄黄酒,可以药晕蛟龙,这
样它就不会伤害屈大夫的尸体了。”后来就发展成了喝雄黄酒的风俗。
后来人们怕吃食太少,如果很容易被河里的鱼虾等生物吃掉了,
屈大夫的尸体必定会遭到侵害。于是想到这样一个办法即用叶子把饭
包起来,外缠彩丝,这样鱼虾就不会吃得太快了。之后,这种做法流
传起来,就成了今天我们吃的粽子。
后来,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都要赛龙舟、吃粽子以及喝雄黄
酒、以此来纪念爱国自尽的屈原大夫。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5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小渔村。村里有个姓
曹的渔夫。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
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曹娥她爸怕错过
渔汛,他不顾曹娥反对出江去捕鱼。
父亲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后来,
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寻还没见到父亲。太阳快落山了,曹娥从她父
亲的伙伴口中得知: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父亲的小
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父亲、
父亲”,拔脚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边来回哭叫。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看见她爹在跟水搏
击。曹娥纵身向江水扑去。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
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赶过去,发现正
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
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
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水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当地百姓
认为,那是因为江水自觉愧对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
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
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
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
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
视作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6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
这个节日,是我们裹粽子的日子。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
会包裹粽子,许许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种类的粽子,都会在这个粽香的
季节纷纷涌现。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
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
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
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
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
祭五瘟使者等。
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
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
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现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
的年轻人对于屈原的故事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了。他们知道的是,这是
吃粽子的节日,如此而已。
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种:
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
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
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
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
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
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
杀。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
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
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
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
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7
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二十二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板大
夫,辅助楚怀王。其时楚怀王受到奸臣的进谗,没有接受屈原关于联
齐抗秦的主张,被说客张仪骗到秦国软禁起来,逼他割地献城,后因
忧虑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国。
屈原知道后悲愤欲绝,上书请求顷襄王为怀王报仇。但顷襄王窕
宠信奸佞,不思振复,将屈原削职放逐江南,其后楚国被秦国攻陷,
亡在旦夕。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在极度忧愤悲恸的心境下,于公
元前278年(屈原六十二岁时) 农历五月五日纵路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
江。
楚国人民闻讯,纷纷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屈原
的身影。这便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
候,都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端午节的故事传说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但由于人们祭屈原的米,都让江上的蛟龙吃掉,故后来人们改用粽叶、
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棕
子的风俗。
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
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
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
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
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
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
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
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
大怒,令取伍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
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
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
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
碑,让他的弟子作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
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
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
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
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
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
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8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被人们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
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
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每
家每户都会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
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
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一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
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的做官,以形
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
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
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
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
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
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还是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活动。列如赛龙舟,挂香囊,香囊
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
成索,作各种不同的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还有挂
艾叶、菖蒲的习惯。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啊!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9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1.纪念屈原说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
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 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
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
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
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
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
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
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
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
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
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
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
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
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纪念伍子胥说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
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
“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
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
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
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
“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 纪念孝女曹娥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
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
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
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
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
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
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
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
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
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
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5.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
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 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
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
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
“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
“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6.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
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
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
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
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
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
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
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
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
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
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
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
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7.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
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
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
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
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
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
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
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而众多说法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
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10
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
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
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
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
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
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
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
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
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
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
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
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了郢都,开始
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
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
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
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
如……”,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
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
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
“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
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
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
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在当年的五月五日,屈原
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11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
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
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
芷,赛龙舟的习俗。
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
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
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
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
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
国能与之抗衡端午节的传说故事300字端午节的传说故事300字。鉴
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
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
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
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
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
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
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
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
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乎?”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
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
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
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12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慈祥的奶奶,亲爱的妈妈,和蔼可亲的幼儿
园阿姨,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就
像一杯杯香气扑鼻的清茶,让我们回味无穷。下面就让我说一个我所
知道的民间传说吧!——端午的由来。
端午有个传说,在全国流传很广,是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因
为秦国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
始终不忍心放弃自己的祖国,然而又有心无力,一气之下,于当年的
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河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忧伤,纷纷涌到汨罗河江边,去凭吊屈
原。渔夫们划起了船只,托起他的身体滑来滑去,百姓们为了纪念屈
原,便把米饭捏成团蒸熟扔进江中,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五日就成
了我们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13
今天是端午节,我们全家在吃粽子,看得这么好吃的粽子,我问: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说:“这是一个传说,你上网找找。”
吃过饭,我就上网去查,原来是这样: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
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援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蓝等人
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公元278年,秦国攻破楚
国京都,屈原眼看的祖国被秦国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
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
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百姓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
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的还拿出食物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一位老医师则拿
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因
此,在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
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
我把查到的传说说给了爸爸听,爸爸夸奖我是个爱的好孩子。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14
《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
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
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后结识
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为使吴国能内可
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
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
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
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他忠心耿耿帮助吴
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吴王
阉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伍子胥分析
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
灭掉越国。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
并将伍子胥赐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伍
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
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
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15
我们这里不种植糯米也没有粽叶,所以过端午节没有吃粽子的习
惯,但却有过节的隆重,煮鸡蛋,包水饺,对于刚好勉强填饱肚子的
苦涩童年来说,端午节是丰腴而充满诱惑的。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平
时没有什么丰富的吃食,能够美美地吃上水饺和煮鸡蛋就是盼望很久
的事情了。端午节那天,母亲会早早地把我们叫醒,她说,要在太阳
出来之前吃完鸡蛋与水饺,这样可以保佑一年的平安吉祥。在缭绕的
艾香里,揉着惺忪的眼睛,抬起头,那种染着艾草淡绿色煮熟的鸡蛋
和热气腾腾的水饺总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那年月生活困难,我家一般就养几只下蛋的鸡,平日里舍不得给
我们吃,积攒到十几个到集市上换些钱,回来给我们一家换来煤油、
食盐、酱油、针线什么的,有时我们上缴课本费或者买作业本铅笔等
也指望着它们。所以尽管是端午节也仅是象征性地煮上为数不多的鸡
蛋,我们小孩子各3个,我们迫不及待地剥掉了蛋壳,亮晶晶,光滑
滑的乳白蛋清吃到嘴里有丝滑的感觉,一小口一小口细细地品尝着,
而黄灿灿、圆溜溜的蛋黄,又是别样的感觉,为这满口的清香,我们
不知等过多少个黎明和黄昏,用指头数过多少个日月。母亲和父亲往
往分得1个,常常留着给我做玩具,很多时候他们1个的权利也被我
们剥夺了。我们吃下鲜美的鸡蛋,等待我们的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喝下艾叶汤,艾水的味道苦,实在不愿喝,这时的母亲总会扮演多
重角色,说什么喝下去会保佑一年的平安,说什么先吃苦才能品尝甜,
说什么中午给我们买糖吃,说什么不喝不能吃水饺……在母亲的“威逼
利诱”下,我不得不喝下自己极不情愿喝的艾水汤,每每此时,总会
看到母亲一脸流淌着艾香的阳光,这成了我最温暖的记忆。从那时起,
我知道了,原来,艾蒿的味道,是苦涩的。那苦涩的滋味,如同童年
乡村艰难的日子,深深地浸润到我的骨髓,融入我的生命,流进我的
血液,让我学会的是一种直面现实的坚韧与勇气,是一种对未来生活
的憧憬与期盼,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这类似一种仪式的节日一直伴随着我们走过童年,走过坑坑洼洼,
长大成人,那散发着一股浓烈的清香的艾蒿,那流淌着一种隽永禅意
的端午,那饱含着甜蜜温馨而又丝丝缕缕苦涩的童年,总是我心灵深
处最最柔软的角落,最最宝贵的财富,最最温暖的回忆……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16
年底是母亲最忙的时候。日子再艰难,过年时母亲也会把我们打
扮得风风光光的。那盏昏暗的煤油灯,陪伴母亲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不
知道。那个铁红的针线笸箩,装载着母亲多少愁思?不知道。只知道每
年的大年初一,母亲便静静地躺在床上,大姐和二姐则轮流守候在她
的病榻前。
小妹两岁多的时候,瘦成一把骨头。哭的声音像小猫。母亲担心
她活不下去,还拖着病体挣工分。一次生产队派她捡种子,母亲便随
身带着她的针线笸箩,准备休息时抽空做活计。一天,母亲回来后神
色有些慌张,她让我站在门口看着,然后从针线笸箩的碎布下面捧出
几捧豆子来。母亲在锅里把豆子炒熟捣碎,配上野菜做成菜糊糊。每
天给小妹吃点,终于从死神手里捡回了小妹的一条性命。
我不知道善良正直的母亲,为了她的子女不至于饿死,做这种事
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那个油光发亮、铁红的针线笸箩里,该藏着她多
少无奈和愧疚!她一定经过了剧烈的思想斗争,在良心和生存的两难抉
择中,她艰难地选择了后者。阴森森的道德力量最终向母爱作了妥协。
生活的窘迫常常使暴躁的父亲脾气更加暴虐。母亲一生都在默默
地忍受着。10岁那年的冬天,我实在忍受不了父亲的惩罚,决心一个
人逃到无人知晓的地方,永远不再回来。天渐渐暗了,乌鸦从远处飞
了回来,村子里冒起了缕缕炊烟,寒冷和恐惧袭上心头。我没有勇气
往前走了,又不敢回家,就在村子外徘徊。
“亚——子——”,寒风里卷着一声声呼叫从远处传来,绵长而
飘忽,颤抖而凄然。那是母亲的呼叫,是一个体弱多病的母亲对儿子
声嘶力竭的呼唤。这一声声带血的呼唤,在我母亲逝世后的20多年里,
一直在我耳边回荡。
我被母亲牵着手回到了家里。我觉得她的手微微打颤。母亲从针
线笸箩里取出一个布包,掏出了一沓毛票。那是她终日劳作的'报酬,
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救命钱。她取出一张两角的,塞在我手里,说:
“你,买点什么吧。”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17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磨快镰刀收割麦子的时候,路旁河畔,
田头地角,荒山野岭,坑坑洼洼,艾蒿长得挨挨挤挤,热热烈烈,已
经高过了麦子的个头,齐刷刷站立在山村乡野,如一面猎猎作响的旗
帜,迎风飘展,如同淳朴善良的村姑,一日比一日更显妩媚风韵,她
散发出浓烈馥郁的芳香,氤氲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心间,这
当儿端午节便姗姗而来。端午前一天的下午,母亲忙完农活,让我在
不远处等着她,她便会跨过一道一道田埂,穿过一畦畦麦田,登上高
而陡峭的山崖或者深入到很少有人去的山沟。
五月的阵阵热风伴着麦香混合着艾蒿的气息追赶着母亲的背影,
风一吹,那些艾蒿就摇曳起来,在母亲的灰蓝衣衫映衬下,艾蒿露出
银白叶背格外亮眼,母亲一面采撷艾蒿,一面叮嘱我别过去。她走一
步,采一株,放入竹篮,采一株再一回头,看看远方的我,母亲采撷
的动作,似优美的舞蹈,似诗中节律的跳动。她那近乎苛刻挑剔的态
度,让童年的我甚是好奇,我问母亲:“我们田间也有野艾呀,为何
去那么远的地方采集?”母亲笑着说:“近处的艾蒿是人们脚踏、牛马
驴羊所啃啮的,而远处山沟里山崖上是人们少去的地方,那里的艾蒿
光洁鲜亮、枝大叶肥。”母亲采撷艾蒿免不了被露水打湿裤脚、前襟,
甚至被山树刮破手臂,但母亲毫不介意,宝贝似的挎着一篮子鲜嫩的
艾蒿从山坡上披着夕阳的余晖走来,母亲的笑声流淌在艾香里。
一路艾香把我们送回家,母亲又开始忙活着插艾,她插艾蒿是极
有讲究的,她总是洗净手,换上干净的衣衫,先是坐在庭院,一一遴
选野艾,叶大厚实的插用,嫩叶、叶尖放在簸箕里晾晒留做他用,然
后像一位虔诚的信徒,小心谨慎地在我家门楣上、门板上、门环上、
窗棂上,甚至床头上都插满了艾叶。末了,在我们衣襟上也别上一些
鲜嫩的艾尖,之后在胸前比画着什么,嘴里念叨着什么,在一旁的我
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做祷告状,不住地问母亲:“为什么插野艾呀,你
在念着什么?”母亲一脸的严肃说:“野艾是一种仙草,能保平安。”
顷刻之间,淡淡的艾蒿草浓浓的香味,也在院落里弥漫开来。这些白
白亮亮的闪着淡绿色的精灵,如菊一样在晚风里羞涩地摇曳,如同节
日的盛装,如同美丽村姑头上的蝴蝶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
夜,许多蚊蝇不叫、毒虫不咬了,我们枕着郁郁的艾香甜甜入眠。艾
蒿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成了一种有灵性的仙草,有时身上生了毒疮,母
亲用艾叶熬水擦洗患处,用不了多少时日就好了,有时肚子疼痛,用
隔年存放的艾草熬汤喝下,肚子竟奇迹般地好了。每每此时,母亲总
会认为是祷告起了作用,认为是艾蒿这种神奇的仙草在冥冥之中庇护
着我们一家岁岁平平安安,年年健健康康。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18
《纪念勾践伐吴说》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而龙舟竞渡活动,
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
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卧薪尝胆,重用范
蠡、文种,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
始操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
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
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
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
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19
《纪念曹娥说》
《后汉书·曹娥传》记载,曹娥,虞皂湖乡曹家堡人。父曹盱,为
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
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投
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
旬有七日。遂自投于江而死,三日后抱父尸出。”
译文:“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
十四岁,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
了江,三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
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县官度尚
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后
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
齑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曹
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
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
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
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20
端午节,一个特别的节日,吃粽子,踏青,赛龙舟,挂灯笼,戴
彩线美妙吧?今年的端午节就要到了,我们去哪儿呢?我们干什么呢?
有没有好玩的惊喜呢?终于,老爸、老妈告诉我,去松花江畔看赛龙
舟,还准备叫上好朋友李明,耶耶,老爸、老妈万岁!
我们生怕江边人多没有地方坐,一大早,也就5点钟吧,就冒着
凉凉的晨风出发了。哎,我们还是去晚了一点点,松花江边已经人山
人海,一条长长的人墙堵在我们眼前,啥也看不着了。我们走呀走呀,
找呀找呀,走了很久,找了好久,老爸跟人说了许多感谢话,才终于
在人海中挤了一个地方,让我和好朋友李明坐下。
哈哈,这里真是热闹啊!两架直升机,骄傲地挥着翅膀,沿着松
花江在天上轰隆隆地飞过来飞过去,活像两只大大的蜻蜓;美丽的江
鸥,在宽阔的松花江上,一会儿飞起来,一会儿落下去,好像在向人
们宣告,这是它们的地盘,不许来占领;一条条的三角帆船在江面快
速滑过,一艘艘摩托快艇在表演水上舞蹈,它们又转圈又蹦跳的,激
起浪花朵朵,真是太酷了
赛龙舟快开始了,快活的江水已经做好了准备,它们让龙舟骑在
自己的背上来进行比赛。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一阵阵鼓声响起,
果然是赛龙舟开始了,随着鼓声,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一二!三条长长的龙舟,满满的一排排赛手,他们穿着红红的彩衣,
一弯腰一弯腰,整齐用力地划着大桨,龙舟在水上像一条条机灵的海
豚在穿梭,像一条条飞起来的飞鱼,呼呼向前、向前,岸上的人们飞
舞着节日彩旗,大声呼喊着加油、加油、加油、加油,三条龙舟从江
上游了出发,飞快地从眼前冲了过去,几条江船挡住了,看不见了,
让它们争夺冠军去吧,这是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
组,一会儿就赛完了,结束了!哎,龙舟太少了。
走吧,我们去坐江船,上太阳岛!老爸说。于是,我们乘坐江船
到江对面,再坐旅游观光车,四处游玩,哈哈,我们还去江里游泳了
呢!
丰富的端午节过去了!我去外婆家吃着丰盛的美味,感觉没有一
点兴趣!只盼望明年的端午节快快到来!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篇21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家乡的端午节有许多的风俗习惯:有包粽子。赛龙舟。洗龙舟水。吃
鸡蛋但在我的记忆里,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最有趣的是——端午的洗龙
舟水。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妈妈就带着表姐。弟弟。还有我一起去洗
龙舟水。我们带上一些干净的衣服去换。拿几条粽子。几个熟鸡蛋。
我们来到洗龙舟水的地方,立刻下到水里不停地嬉戏。打水仗,我用
水泼一下你,你用水泼一下我,大家互相泼水。互相玩乐,彼此之间
毫不介意地弄湿了身上的衣服,我在一边非常自傲地说:你们快来看
我学运动员跳水嘢,我学得还差不多吧。妈妈在一边说:小心一点。
说时迟,那时快,刹那间,我立刻往水里跳,谁知却被灌了几口水,
引得表姐跟弟弟哈哈大笑,而我哭笑不得,随后,妈妈就说:别玩了,
快天黑了,快上来吃个鸡蛋吧,吃了个鸡蛋就岁岁平安了。
家乡的风俗真的有许多的花样,包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每
到端午节的那一天都会有各式各样的粽子映入眼帘,有咸的。甜的。
辣的家乡的粽子别具风味,任何地方的粽子都不如家乡粽子呀,我到
中山吃过粽子,觉得它根本就不是什么粽子嘛,哪里有家乡粽子的好
吃啊,凡是故乡明家乡的粽子令我回味无穷,久久忘怀。
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通用21篇)】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13:57: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907880527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端午节的传说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端午节的传说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