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先⽣于右任
⼀千年前,
北宋思想家、⽂学家范仲淹
为了赞美严⼦陵的⾼风亮节,
曾经感叹道:
云⼭苍苍,江⽔泱泱,
先⽣之风,⼭⾼⽔长。
范仲淹先⽣的这段长叹,
⾜以见得,
“先⽣”这个词不仅是⼀个称谓,
更是⼀种修为,⼀份崇敬,⼀种精神。
今天我们所要讲的这位民国先⽣,
他不仅是⼀个超逸绝伦的名⼠,
还是⼀位明经兴修的通儒,
更是⼀名淹贯古今的⽂化巨匠,
⼀代令⼈⾼⼭仰⽌的书法⼤师。
他,就是于右任。
在上个世纪初,
于右任先⽣开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新格局。
他对社会的关注、对民族的忧患、
对道义的担当,
使他的书法作品风⾻凛凛、别具神采。
他⼼系天下,为天地⽴⼼、为⽣民⽴命,
为国之⼤业献计献策,付出⾝⼼,
他在风云动荡的时局中,
⽰范了民国的风⾻与风度。
于右任先⽣像
⽰范了民国的风⾻与风度。
⽆论是他的⼈格还是书法作品,
都⽆愧于“先⽣”这个称谓。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于右任,原名伯循,
1879年4⽉11⽇出⽣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
两岁丧母,⾃幼由⼆伯母房太夫⼈抚养成⼈。
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
他16岁以第⼀名考取秀才,
19岁参加岁试,再以第⼀等的成绩补廪⽣,
被誉为西北奇才。
1900年慈禧出逃西安,
于右任先⽣甚为愤懑。
照了⼀张披头散发的照⽚,
两边题写“换太平以颈⾎,爱⾃由如发妻”的名句。
⾃幼埋下的民族理想随着成长更化成了⾏动。
于右任先⽣将谴责清廷的诗篇汇集为《半哭半笑楼诗草》刊印,
以“倡⾔⾰命,⼤逆不道”的罪名遭到清廷通缉。
幸⽽西安电报局和路驿同时发⽣故障,
家信才⽐缉捕公⽂先到,
他闻讯马上逃往上海。
1904年,
26岁的于右任离开家乡,
奔逃3000⾥来到上海,
对他来说,
上海是躲避清廷追捕施展抱负的地⽅,
他化名刘学裕,
进⼊马相伯先⽣创办的震旦学院读书。
于右任和马相伯
1906年4⽉,
于右任先⽣为创办《神州⽇报》赴⽇本考察,
得遇孙中⼭,加⼊了同盟会。
《神州⽇报》创刊后仅30多天,
即因邻居失⽕之殃⽽受累。
两年后,
于右任先⽣⼜连续创办了
《民呼⽇报》、《民吁⽇报》、《民⽴报》,
当时影响⼒均甚⼤的三份报纸,
《中华民报》、《民国新闻》、《民权报》
被合称为“横三民”,
⽽于右任先⽣⼀⼈创办的这三份报纸,
就被称为“竖三民”。
《民呼⽇报》揭发各省的腐败吏治,
却被诬陷有侵吞赈款嫌疑,
于右任先⽣被关押了⼀个多⽉,
《民呼⽇报》仅仅92天就被封杀了,
即便如此,
于先⽣依旧没有停⽌⾰命宣传,
出狱之后,
他继续⽤⼿中的笔为匡复神州⼤地⽽努⼒,
于右任的另⼀份报纸《民吁⽇报》就诞⽣,
于右任创办的“竖三民”
于右任的另⼀份报纸《民吁⽇报》就诞⽣,
创刊不久,就风⾏⼀时,
也因为连篇累牍地报道⽇本侵略东北的事实,
⽇本上海领事馆向清廷施压,
开办仅仅48天的《民吁⽇报》遭到清廷封杀。
《民呼⽇报》《民吁⽇报》两报先后被封,
并没有动摇于右任先⽣办报的决⼼。
创办了他的最后⼀份报纸《民⽴报》,
把于先⽣的报界⽣涯推向更⾼层次的辉煌。
后来⼆次⾰命开始,《民⼒报》被迫停刊。
⼈称“元⽼记者”的于右任先⽣
七年来的办报⽣涯⾃此画下休⽌符。
这⼀时期正是⼈们所说
“先⽣⼀⽀笔,胜过⼗万⽑瑟枪”的时期。
于右任先⽣创办的”竖三民”,
对⾟亥⾰命的成功奠定了很好的舆论基础。
如果说清王朝是被⼀封封的报刊给轰塌的,
那么于右任的“竖三民”就是这个炮群中的主炮。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后来在孙中⼭先⽣的⼒邀下,
于右任先⽣⼊阁担任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
⾸创了国内⽕车夜⾏的先例。
这样的⽂官在民国初年,
依然要抡起枪杆保卫西北的家园,
1917年,于先⽣两次回陕督导军事,
1918年,于先⽣成⽴陕西靖国军,担任总司令,
5年保卫家园的⾰命志业,让他感到⾝⼼俱疲。
5年保卫家园的⾰命志业,让他感到⾝⼼俱疲。
访碑写诗成了这个时候于右任先⽣排忧解闷的良⽅。
于先⽣有诗云“愁来且遣兴”,
发愁的时候便去访碑排遣,
访碑以后还有“得失两开颜。”
⽆论访到或者没访到,⼼⾥都觉得舒服。
就在苦闷的情绪找到宣泄的出⼝,
那蓄积⼼中已久的民族⽓节
更⼊潮⽔般尽情涌现。
⼤⽓的表现在于右任先⽣的书法上。
从碑版、墓志到摩崖,
于右任先⽣的书法在这个时候
开创出⾮常辉煌的时期。
尚武精神穿透了于右任先⽣的书法作品。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任何⼀个成功的书家,
⽆论天资多⾼,
如果没有“退笔成冢”“池⽔尽墨”,
殚精竭虑、⼒耕砚⽥的⾟劳,
想取得卓越的成就⽆疑是痴⼈说梦。
于右任先⽣曾⾃述学书:
“朝临⽯门铭,暮写⼆⼗品。
⾟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
可见其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所⽤⼼⼒之多。
于右任先⽣崇尚碑学,
不仅朝临暮写,
还冥⼼搜求了从汉代⾄宋代的墓志近400余⽅,
铭其斋⽈“鸳鸯七志斋”,
其收藏碑⽯因之也被称为“鸳鸯七志斋藏⽯”。
后悉数转赠西安碑林,
为中国书法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下不灭之功。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主张教育救国的于右任先⽣,
依旧打起精神办学与建设,
陕西三原的南郊中学和民治⼩学
都是上世纪⼆、三⼗年代
于右任先⽣以靖国军的名义兴办的学校。
除去上述两所学校,
于右任创建的学校还有渭北中学、
渭北师范(后改为陕西省⽴第三师范学校)、
三原中学、陕西中⼭军事学校、
思恭⼩学校等多所学校,
并在故乡设⽴了“右任奖学⾦”,
位于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学
也是当年于右任先⽣和部下杨虎城先⽣
为了改善农民⽣活兴建的学校。
于右任和杨虎城
于先⽣⼀⽣参与创办的还有
复旦公学(今复旦⼤学)、上海⼤学、
中国公学(1949年因经费匮乏停办,部分院系合并到华北⼤学和北京师范⼤学)、
等在全国范围内影响极⼤的著名学府,
于先⽣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和优秀⼈才培养作出了巨⼤贡献。
于右任先⽣始终最为挂念的还是⽼百姓的⽣活。
1929年,陕西年馑,⾚野千⾥,⼫⾻遍地。
于先⽣彻夜难眠,西望故⼟,长泪满襟,
于先⽣将⾃⼰的全部积蓄和集资来的钱
带回陕西赈灾第⼀线。
于先⽣相信只有科学治农才能解民倒悬之苦。
1931年,于先⽣毅然以⾃⼰祖遗
和本户族⼈的300亩⼟地为基础,
并⽤公平价钱购进湖北等地客户转售的⼟地千余亩,
创办了⽃⼝村农事试验场。
向农民免费传授农耕新技术,种麦植棉,栽种果树。
并撰⽂刻碑:“本场即⾏奉归公家……⼦孙不能⾃⽤……”
于右任⽮⾔:“不置私产”。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古⼈云:前⼈栽树后⼈乘凉,⼦承⽗业。
于右任反其道⽽⾏之,
他“栽”树,拒绝⼉孙享福。
此为“⼤道为公”佳话中的佳话。
于右任与检察院全体委员合影
1931年2⽉2⽇,
于右任先⽣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
于先⽣是民国史上在任最久的五院院长,
从⼤陆到台湾,担任监察院院长长达34年,
他除了到院办公之外,
他除了到院办公之外,
公暇之余,
总是在案头写写书法。
1932年于先⽣在上海成⽴“标准草书研究社”,
于1936年集出了百衲本标准草书千字⽂,
揭开了中国⽂字发展史上草书标准化的第⼀幕。
同时形成了独具⼀格的“于体草书”。
审美情趣和书法风格的转变,
使于先⽣的书法顿时脱胎换⾻,
从流美隽秀的⼆王、欧、赵体系
转向浑穆朴拙的魏碑体系,
其草书也由早前的舒放纵逸变得内敛简洁。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1948年之后,
于先⽣开始了对其草书的⾰新创变,
由平正⼊险绝,
由流畅⼊厚拙,夸张变形,
追求雄浑苍朴、不齐之奇,
渐开新境,终成⼀代草圣。
于先⽣到了晚年,
锋芒敛尽⽽真⼒弥满,
⼤朴不雕,由巧返拙,
将笔法丰富的变化隐于平淡的⽓韵之中,
达到了不经意处妙天然的“中和”之⼤美。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1949年先⽣被迫抵台,
1949年先⽣被迫抵台,
从此,他与夫⼈⾼仲林和长⼥于芝秀天各⼀⽅,
与⼤陆隔海相望,
开始了孤独的晚年⽣活。
先⽣在台湾的最后15年,
⾮常渴望落叶归根,但未能如愿。
先⽣的最后岁⽉是在疾病和忧戚中度过的。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林语堂曾⾔:
“当代书法家中
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
⼈品、书品为最好模范。”
先⽣虽贵为民国⾼官,⼀⽣不敛私财。
但他是真正的⼀介布⾐。
30年代,他患伤寒,
上海的名中医陈存仁为他治愈,
他⽆钱付诊费,
亲书⼀帖怀素体的《千字⽂》赠之。
耄耋之年患⽛疾,
想装⼀⼝假⽛,
因付不起8000元新台币⽽作罢。
⽣病住不起医院,
对⼩⽅副官闹着要回家。
1948年国民⼤会选举,
先⽣竞选副总统,
为选民代表送上“为万世开太平”的条幅⼀份。
⽽其他的⼏位竞选者都是⽤汽车、⾦条来拉选票,
纸弹敌不过银钱,
于右任先⽣虽然落选,
但是他谦谦君⼦的作风
依旧赢得了满堂彩。
于右任先⽣竞选总统照⽚
北洋政府曾出每⽉3000⼤洋聘他,
还赠⽂虎⼀等勋章,
于右任拒绝道:
“钱,我见过。
什么⽂虎章,
狗也给,猫也给,
我看不值半⽂钱。”
1962年1⽉12⽇,
先⽣⼋⼗三岁,
重病缠⾝,⾃知不久于⼈世,
于是考虑后事:
“我百年之后,
愿葬⽟⼭或阿⾥⼭树⽊多的⾼处,
⼭要⾼者,树要⼤者,
可以时时望⼤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陆”
1962年1⽉24⽇,
于右任先⽣写下了这⾸令⼈肝肠的诗句:
“葬我于⾼⼭之上兮,望我⼤陆;
⼤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
⼤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之上,国有殇。”
⼀字⼀泪,成千古绝唱!
于右任望⼤陆⼿稿
1964年11⽉10⽇,
于右任先⽣在台北荣民医院与世长辞,
享年84岁。
⾄此,
这位风云际会的民国⼤佬
传奇的⼀⽣画上了句号。
⼈们打开他珍贵的保险箱,
既没有⾦银财宝,
也没有股票证券,
有的仅是三公⼦于中令店铺筹集旅费所出具的借款单,
平时挪借副官宋⼦才数万元的账单,
以及夫⼈⾼仲林早年为他缝制的布鞋和袜⼦。
⼈们赞誉:
“右⽼遗产,仅有账单,
清廉⾃苦,元⽼典范。”
台湾评价其:
“三⼗功名袖两风,
⼀箱珍藏纸⼏张。”
台媒纪念于右任先⽣逝世报纸
于右任先⽣墓园牌坊两边的⽯柱上刻有:
西北望神州,万星风涛接瀛海;
东南留圣迹,千秋豪杰壮⼭邱。
牌坊背⾯的题字是:
⾰命⼈豪,耆德元勋尊⼀代;
⽂章冠冕,诗雄草圣⾜千秋。
德风堂考藏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1967年8⽉,
台湾登⼭协会的青年学⽣⾃筹资⾦,
在台湾的最⾼⼭(也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峰)⽟⼭之巅,
塑造了⼀座于右任的半⾝铜像。
于右任先⽣⽣不能回⼤陆同⾻⾁团聚,
死⽆法安息故⼟,
只能长眠于海峡彼岸。
这尊铜像的建造,
也算是满⾜了于先⽣遥望故乡的遗愿。
西安市徳风堂画廊以“传承弘扬、诚信求真”为宗旨。长期购、销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当代名家、名⼈字画订制(带视频
或作者本⼈与作品的合影),帮您免费鉴定字画。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13:20: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905624177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民国先生于右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民国先生于右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