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古诗原文朗诵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
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
《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
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
“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
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
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
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
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
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
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
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
“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
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
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
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
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
无尽。
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
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
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
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
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
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
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
“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
以千古传诵了。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12:14: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901652525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虞美人古诗原文朗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虞美人古诗原文朗诵.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