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古典小说中的错位艺术

更新时间:2023-05-24 11:31:34 阅读: 评论:0

故宫博物院资料-说爱你不容易

古典小说中的错位艺术
2023年5月24日发(作者:中区域)

陈宫的眼睛在小说结构中的“错位”功能

作者的创造,还在于他把一个本来与这个凶杀案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人拉了进来,

陈宫原来非常崇拜曹操,说他和曹操生死与共,用陈宫的眼睛来看曹操,起初崇拜曹操,

后来和曹操一起杀人,等到杀错人再杀人,两个人分化了,“错位”了。这就更有戏了,

更有性格了,就有小说了,就有艺术了。这艺术还不够,陈宫就想,这个家伙原来以为

他是好人,现在这么赖、这么菜,我怎么能和他在一起?夜里起来的时候想把他杀了,

但是还没有杀。陈宫转而一想,我当时跟他跑,是为了国家,现在我无缘无故把他给杀

了,也是“不义”,我不。于是,陈宫溜掉了,跑掉再也不见他了。

陈宫后来去辅佐吕布,很有谋略。吕布这个家伙,很有本事,打仗很行啊,刘关张

三个人打他一个打个平手,但是他没有头脑,(听众:有勇无谋。)不但有勇无谋,而

且言而无信。不讲信义。这在《三国演义》可是很严重的道德缺陷。陈宫很有谋,他却

不能听从良谋。吕布还有一个毛病,相信老婆。后来陈宫好多计策都没听,都由于听老

婆的话,包括一个著名的小老婆貂婵。陈宫后来被捕。曹操很得意:你怎么样啊,那天

跑掉了,现在又被抓住了!陈宫大义凛然:你明为汉相,实为汉贼!今天我被你抓住了,

一死而已!曹操抓住了陈宫的心理弱点,他是个孝子,说:你死得倒轻松,那你老妈怎

么办啊?陈宫也抓住曹操的心理弱点,他说:你现在提倡以孝治天下,你不会为难我的

母亲。曹操居然被他打动了,把陈宫杀了,却很好地款待他的母亲,给他养老。

这里可以看出来,《三国演义》作者虚构的水平有多高啊!老是说人物要有个性,

怎么才有呢?在这里告诉你,让原来志同道合的人,在一件事情上分化,情趣和感觉发

生“错位”,势不两立。就像在一个美女面前,猪八戒和孙悟空的感觉“错位”一样,

就有个性了。你知错不改,俺就不跟你,从此以后势不两立,死在你手里也无所谓。

“错位”的幅度就越大,艺术水平就越高。我觉得,我有责任来讲一讲陈宫这个人物在

小说结构中的功能。

首先,让读者又用陈宫的眼睛来看他作恶。这是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非常成熟的

手法。一般的小说只是通过作者的眼光看人物,坏蛋,坏透了。光是这样,可能单调。

除了作者鄙视他,又弄一个人来看他,构成双重视角的错位,这个视角,和作者不一样,

原来非常尊敬他,情愿为他而放弃官职、身家性命逃亡,做他亡命天涯的战友。但是,

看到他第二次把对他十分友善的人杀了以后,良心上就受不了。这个人物的功能,就是

从崇敬到厌恶曹操的凶残。对这样的人物,我无以名之,暂且名之曰:“错位中介人物”

让这个人物和主角(一个或者多个)发生感觉的“错位”发生冲突。这是《三国演义》

作者驾驭得很熟练的艺术的法则(如在草船借箭中赤壁之战中让鲁肃夹在周瑜和诸葛亮

当中)常常运用得很出神入化。

这种人物的“错位”结构,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想像、虚构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因为,这种想像和虚构和古典诗歌的审美显示了极大的不同。在诗歌里,情人可以心心

相印,生死不渝。而在小说作品中,情人、友人如果一直心心相印,生死不渝,就只有

诗意,但却没有性格可言了,所以在成功的小说中,情人友人,不管原来多么情投意合,

最后都是要发生分化,心心相错。两个人,各有各的感觉,即使是受得昏天黑地,也要

误会,闹矛盾,闹憋扭,对同一事物拉开感觉的距离,才有性格可言。《西游记》如此,

《红楼梦》亦如此。林黛玉和贾宝玉,如果感情知觉没有分化,没有错位,没有误解,

没有吵吵闹闹,哭哭啼啼,就没有《红楼梦》了。而在《西游记》里,一直没有自己的

感觉,一直不和朋友的感觉“错位”,随大流到底的沙和尚,就一直没有生命。照此推

理,如果陈宫眼看曹操一错再错,一杀再杀,陈宫的感觉如果没有什么分化,一直和他

一样,这个人物就浪费了。就像《西游记》中的沙僧了。陈宫之所以有生命,就是因为

他很快从情投意合,到错位,拉开了情感的距离。陈宫从与曹操有了不同的逻辑起,就

活起来了。相比起来,曹操身边许多谋士,如程昱、郭嘉、荀或(三撇)虽然有比之陈宫

更高的智慧,出过许多好主意,但是,艺术上并不见得有多精彩,原因是这些人和曹操

的直觉、想像、思绪没有和曹操发生严重的分化、错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么多人

都是跑龙套的,纸人纸马,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陈宫。

当时的陈宫,是有血性的,他想过杀曹操,但是作者不让他杀成,为什么呢?是不

是,杀了曹操,就没法安排后面的情节了,这是可以设想的。但是,我想,还有一个理

由,是为了避免雷同。曹操多疑,一旦对人不满,就动刀子杀人;陈宫一旦厌恶曹操多

疑,也杀人,就和他一样了,这样,是不是套路太简单了?《三国演义》里说,陈宫想,

我追随他,是为了国家,如今如果杀了他,就不义了。这是不但是有道理的,而且是很

艺术的。在《三国演义》里,知识分子,也就是谋士,都是要依附一个政治人物的,最

高的原则是从一而终。要改变主子是非常痛苦的事,内心挣扎是很曲折的。这是当时的

一般老九一下子做不出来的。他一走了之,不但和曹操拉开了距离,而且和其它谋士撇

开了距离。不要以为这是一点小技巧,其实是大艺术。我们当代不少的长篇小说(例如

陈仲实的《白鹿原》的某些章节)至今还不懂这个几百年前就在普及了的规律。在他们

笔下,许多同道人物,在同一场景中,感觉知觉,行为逻辑常常是永不“错位”的。人

物,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一加一等于零,两人物还不如一个人物。

风这首诗-申请离职怎么写

古典小说中的错位艺术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11:31: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990941772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典小说中的错位艺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典小说中的错位艺术.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