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赛试卷(初中各组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05-24 11:16:09 阅读: 评论:0

心放-一个号一个鸟

第二十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赛试卷(初中各组含答案)
2023年5月24日发(作者:爸爸生日送什么)

一、默写题(共25分,每题1分)

1.__________________,岁月忽已晚。

2.旧时王谢堂前燕, __________________

3.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5.同来望月人何处,__________________

6.夜深知雪重,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春来还发旧时花。

8.潮落夜江斜月里,__________________

9.撩乱边愁听不尽,__________________

10.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

11.骁腾有如此,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

13.长江一帆远,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_____,苍苍横翠微。

15.荷风送香气,__________________

16.树阴满地日当午,__________________

17.交情得似山溪渡,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9.__________________?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0但去莫复问,__________________

21.__________________。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2.一春鱼雁无消息,__________________

23.__________________,而重寸阴。

24.日计不足,__________________

25.失之东隅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共25分,每题1分)

26.以下关于“四部”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把所有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B. 经部包括儒家经传和小学方面的书

C.史部包括各种历史书,也包括地理书、科技著作

D.子部收录诸子百家的著作和类书;集部包括诗、文、辞、赋总集和专集等

27.以下句中的“谢”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薛谭乃谢求反 B.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C.父斥之,儿谢 D.帝怒,群臣谢去

28.古代父母变世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称为(

A.出殡 B. 丁忧 C.夺情 D.归宁

29.古代的“冠礼”是( )时举行的加冠之礼,表示其成人。

A.男子十八岁 B.男子二十岁 C.女子十五岁 D.女子十八岁

30.以下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A.人莫之知 B.人莫与言

C.臣请献一朝之贾 D.一旦而马价十倍

31.以下诗句中描写上元节的是(

A.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B.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C.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D.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32.下面句中的“之”与“观者讶之”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的是(

A.引手作推敲之势 B.炼之未定

C.退之立马久之 D.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33. 下列“射”字的词性,不同于其他选项的是(

A.常羊学射 B.使虞人起禽而射之

C.王引弓欲射 D.不知其所射

3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是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A.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 B.余爽然

C.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D.若欲闻射道乎?

35.以下和“方知亮直者不见容于冗辈中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章后为王莽所杀 B.平陵人生为立碑于吴章墓侧

C.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6.以下对“执而鞭之”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陶侃)执法并拿鞭子打那人 B.(陶侃)拿着鞭子并打那个人

C.(陶侃)抓住那人并鞭打了他 D.(陶侃)执意要用鞭子打那个人

37.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固之自裹——我固自杀

乃丧厥躯——汝乃枵腹而营口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乃”字不同

B.两个“固”字不同,两个“乃”字相同

C.两个“固”字相同,两个“乃”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乃”字不同

38.以下句中“而”的意义和另外 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勤学而无烛 B.邻舍有烛而不逮

C.以书映光而读之 D.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9.以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召忽死之”的“死”用法不同的是(

A.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B.伤仲永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渔人甚异之

40.以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A.困窘织履 B.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

C.破痈溃痤者 D.破痈溃痤者

41.关于“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非实指年龄,而是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

B.“思君”是“令人老”的原因,思念深重而致身心憔悴

C.“晚”指归期未到而岁月已晚,强调相思苦盼年复一年

D.“忽已晚”说明时间倏忽而逝,行人为青春易逝而担忧

42. 以下诗句中“等闲”一词,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B.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七)》)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43.下列句中的“见”《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中的“见”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是

A.乃今日见教,谨闻命矣(《史记》)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

C.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D.曹刿请见((左传》)

44.以下句中“晓”字意思与“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清明》)

中的“晓”不同的(

A.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六)》)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炭翁》)

D.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陆九渊《读书》)

45.以下诗句中“遥”字的意境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D.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46.以下诗句中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 ②马无故亡而入胡

B.①此独以跛之故 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C.①马无故亡而入胡 ②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①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②其虞、虢之谓也

48.“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中“田”的用法是(

A.名词活用为动词 B.名词的使动用法

C.动词活用为名词 D.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9.对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使动,使……穷困)

B.召忽死之(使动,使……死)

C.知我不羞小节(意动,以……为羞)

D.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意动,以……为耻)

50.以下对句子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一犬吠形,百犬吠声:比喻人云亦云,随声应和

B.人一能之,己百之:别人一学能成功的事,自己则用百倍的功夫学好它

C.不以一眚掩大德:不能因为一次小的失误,就抹杀过去的大功劳

D.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忧没自己的立场,而应该反省自己为什么持这种立场

三、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

51.《礼记》是__________家经典,与《 __________》《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

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52.《战国策》是一部__________体史书,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

53.被称为“文章西汉两司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前者又和__________

称为“史学两司马”。(均填写人名)

54.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__________为中

元节,__________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55.我国古代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是《__________》,作者是南北朝时期

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__________

56.《史记》与《汉书》《__________》《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它们都是纪传

体史书,不同在于《史记》是__________,而后三部是__________

57.“大小谢”是指南朝宋时的__________和南朝齐时的__________。李白的诗句“蓬

莱文章建安骨,__________”便提到了“小谢”;而“__________,身登青云梯”则提到了

“大谢”。

58.苏轼是难得的艺术全才,其散文创作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为“韩如潮、柳

如泉、欧如澜、__________”;他的词作为“豪放派”代表;他的诗与__________并称“苏

黄”;他的书法作品《__________》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59.《梦溪笔谈》的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__________,这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

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

__________上的里程碑”。

60.中国古代有不少父子两代均成为文坛大家的佳话,如“三曹”指曹操、曹丕、

__________;“两晏”指晏殊、__________;“三苏”指__________、苏轼、苏辙。

61.张籍,唐代诗人,和_________齐名,两人的作品被称为“_________”。

62.元代戏剧作家关汉卿与_________、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其戏剧创

作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元杂剧鼻祖”“东方莎士比亚”。代

表作为《_________》《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等。

四、阅读理解题(共20分)

(一)阅读以下语段,完成6365题。(10分)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

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

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

‘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选自《庄子·秋水》)

63.以下故事中和庄子、惠子相关的两项是( )。(2分)

A.濠梁之辩 B.运斤成风 C.涸辙之鮒 D.鼓盆而歌 E.望洋兴叹

64.面对惠子之“恐”,庄子用“鹓鶵”比喻______,用“鸱”比喻_______,用“腐鼠”

比喻_______,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的态度,也讽刺了惠子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笑行径。(5分)

65.“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请从语言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这句

话的作用。(3分)

(二)阅读以下诗歌,完成6669题。(10分)

塞下曲(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66.对诗歌前四句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五月”点明时间,“天山”点明地点,极写边塞之苦寒

B.军中短笛吹奏起折柳曲,聊以慰藉将士们对春天的渴盼

C.边塞将士只能在笛声中听折柳,眼前的现实是无柳可折

D.“无花”、无柳,所以“春色未曾看”,内容上前后呼应

67.诗歌第五、六两句,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宵眠抱玉鞍”的意思可以用

成语“____________”来表示。(2分)

68.诗歌最后两句借__________计斩楼兰王的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___________。结尾

雄快有力,与王昌龄《从军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

工之妙。(3分)

69.古人作诗讲究锻句炼字,“百炼为字,千炼成句”。请简析“宵眠抱玉鞍”中“抱”

的表达效果。(4分)

五、鉴赏题(共20分)

(一)阅读以下诗歌,完成70题。(10分)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70.本词集中体现了“豪放派”词的特点。试联系具体词句加以分析(不少于200字)。

(二)阅读以下语段,完成71题。(10分)

闻《诗》解颐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

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

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

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71. 选文是如何塑造匡衡的人物形象的?试加以分析(不少于200字)。

一、默写题(共25分,每题1分)

1.思君令人老

2.飞入寻常百姓家

3.野渡无人舟自横

4.黄沙百战穿金甲

5.风景依稀似旧年

6.时闻折竹声

7.庭树不知人去尽

8.两三星火是瓜洲

9.高高秋月照长城

10.一夜征人尽望乡11.万里可横行12.海上生明月13.落日五湖春14.却顾所来径15.竹露

滴清响16.梦觉流莺时一声17.不管风波去又来18.悲欢离合总无情19.若问闲情都几许20.

白云无尽时21.是非成败转头空22.则见双燕斗衔泥23.不贵尺璧24.岁计有余25.收之桑榆

二、选择题(共25分,每题1分)

26.C 27.B 28.B 29.B 30.A 31.C 32.B 33.A 34.D 35.A 36.C 37.B 38.C 3

9.D 40.A 41.D 42.B 43.A 44.D 45.C 46.D 47.C 48.A 49.B 50.D

三、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

51.儒;仪礼 52.国别;刘向 53.司马迁;司马相如;司马光54.七月十五;十月

十五 55.颜氏家训;颜之推 56.后汉书;通史;断代史57.谢灵运;谢朓;中间小

谢又清发;脚著谢公屐 58.苏如海;黄庭坚;寒食帖/黄州寒食诗帖/黄州寒食帖59.

括;科学史60.曹植;晏几道;苏洵61.王建;张王乐府62.马致远;窦娥冤

四、阅读理解题(共20分)

(一)(10分)

63.AB2分)64.自己(1分);惠子(1分);魏国国相的职位(1分);无意于功名利

/淡泊名利(1分);汲汲于富贵名利/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1分)65.“梧桐”在古代

文学中常常是高洁品格的象征,“竹”则象征了坚韧挺拔的君子品格。这句话三次运用

“非……不……”的句式,通过排比的形式从栖息处、食、饮三方面强调了鹓鶵不苟且、不

从俗的选择,从而传递出庄子的高远志向和对高洁品行的恪守。3分)(二)10分)66.B

1分)67.戍边将士紧张的军旅生活(1分);枕戈待旦(1分)68.傅介子(1分);望建

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爱国激情1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分)69.“抱”

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准备应战的景象;

表现了将士们生活的艰苦与气氛的紧张;还表现了将士们忠君爱国、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4分)

五、鉴赏题(共20分)

(一)

70.答题要点:选择恰当的句子,如“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

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苏轼政治上受大挫折,忧惧苦恼,向道家思想寻求超

脱之方。这两句颇富哲理的议论,冲破了传统词的清规戒律,扩大了词的表现力。这种语言

上的特色正表现出词人“横放杰出”的独特个性,也表现出“豪放派”词恢弘雄放的特点。

又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

当全身避祸,趁良辰美景,驾舟任意东西,把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这是一

种潇洒的旷达襟怀,是词人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也表现出“豪放派”词气势恢弘、

不受羁束的特点。(10分)(二)71.选文首先从正面描写匡衡勤学,并以“凿壁偷光”的

例子来加以证明。之后,又从佣作主人的惊讶、询问、感叹和帮助,从侧面表现了匡衡求知

若渴的特点;时人对匡衡的赞美、畏服,听他讲《诗经》后的开颜欢笑,也从侧面表现了匡

衡在治学上的成就;邑人作为讲解《诗经》的同行,无言以对、离席而去的言行,表现了他

对匡衡的折服,也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匡衡治学的严谨以及成就之高。选文正面描写与侧面

描写相结合,生动全面地塑造了匡衡的形象。(10分)

强壮反义词-关于合作的故事

第二十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赛试卷(初中各组含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11:16: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981691771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第二十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赛试卷(初中各组含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第二十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赛试卷(初中各组含答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