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教案

更新时间:2023-05-24 10:52:26 阅读: 评论:0

尽日-环形网络

《忆江南》教案
2023年5月24日发(作者:学会闭嘴)

《忆江南》教案

【精华】《忆江南》教案三篇

《忆江南》教案 1

教案示例

重难点分析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创作背景的介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写作背景介绍,“歌”的介绍。

2.描写,叙事、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

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

怒号(háo) 三重(chóng)茅 I(juàn)布衾(qīn)

大庇(bì) 突兀(wù)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找出例句分析诗中所用的表达方式。

3)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洒(散落) 冒(挂) 忍能(这样)

俄顷(一会儿) 漠漠(灰蒙蒙的) 向昏黑(渐近,将近) 衾(被子) 丧乱(战

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彻晓,到天亮) 寒士(贫寒)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

2)诗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明确)诗中采用的表达方式有:①描写,如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狂风肆虐的景象。“茅飞渡江酒江

郊……下者飘转沉塘拗。”描绘了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态,再如第3段“俄顷风定

云墨色,秋风漠漠向昏黑。”写出了接近傍晚时的凄凉。

②叙事,如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一

个“自”字,总收一二两段,写出了诗人在茅草被抢之后的孤独、悲苦。再如第三

段“布衾多年冷似铁,……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了国家

的安危。

③抒情,如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

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明确]诗歌篇末点题,“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乃是画龙点睛之笔,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学生再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参加感情朗诵诗歌竞赛。

7.集体背诵诗歌。

(四)总结、扩展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在雨夜屋漏、长夜难

眠之际,诗人心忧天下,想到的是普天下的受苦人,而宁可舍弃自己。这是多么高

尚的情操啊!作者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而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更令人肃然起敬。全诗

语言浅显,却有极强的震撼力。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

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

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请同学们课后找资料阅读,更好地感

受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学习《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l.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爱国的忧思。

(二)整体感知

这两首都是抒情言志之作,李贺怀才不遇,犹思弃文习武,为国立功;陆

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梦赴战场。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 戍(shù) 阑(lán)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够比较两首诗。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①吴钩(刀名,刃稍弯。)②关山五十州(泛指当时藩镇割据地区。)③

凌烟阁(楼阁名,在唐朝首都长安,这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阁。唐太宗贞

观十七年643年,在阁上画了24位开国功臣的像。)④若个(哪个)⑤万户侯

(食邑万户的侯,指很高的爵位。)⑥不自哀(即不为自己悲哀。)⑦戍(守卫。

戍轮台。戍守边疆。轮台,轮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汉武帝时曾派兵在这里

屯田驻守。这里借指我国北方边疆。)⑧夜阑(深夜。阑,尽,指夜深。)⑨铁马

(披着铁甲的战马。)⑩冰河(泛指北方冰冻的河流。这里指寒冷的北国战场。)

⑾入梦(指进入梦境,梦见。)

2)指名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明确]①②句: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

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

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③④句:夜深了,躺在床上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我不由得梦见自己骑着

身被铁甲的战马,奔向冰天雪地的战场。

这两句诗记梦,写因关心国事而形成的戎马征战的梦幻,从而以梦的形式

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

排斥而无由杀敌,一腔御侮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

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

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3)比较:《南园》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①相同点:都饱含着爱国忧思。李贺愿意弃文就武,为国效力。《十一月

四日风雨大作》通过僵卧孤村,夜听风雨及梦思为国征战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强烈

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②不同点:两诗在格调上有所不同:李诗辞愈显豁,情怀激越。而陆诗则

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为国成轮

台”的壮志巧妙地融合起来,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更完满的表现。

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诗歌。

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

(四)总结、扩展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忧思,课后阅读《南园》的另十二首及《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另一首更好地体会,学习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第三课时

(-)明确目标

学习《已亥杂诗》和《忆江南》

1.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己亥杂诗》是抒情言志作,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思为

国效力。温庭筠的小词,绮丽清新,描摹出江南女儿的相思之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字词 吟鞭(yín) 脉脉(mò)

2.学习《已亥杂诗》

l)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①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古代诗人咏叹落花的作品很多,其中也不乏俊爽昂扬者。但像龚自珍这

样歌颂和肯定落花的名作尚不多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二句的

构思,境界如何访谈谈你的理解。

4)检查自读情况:

①解释下列字词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落红(落花)

②指名赏析:

[明确]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作者自幼居住北京,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北京做官,他从二十九岁起在北京

任官职,和许多有革新思想的朋友交往。对他来说,北京可称第二故乡。如今壮志

未酬,行将远离,不能不勾起无限的愁思。

②句:这句化用唐刘禹锡“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长安东门)外即天

涯”诗意,说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东指:作者

当日从北京外城东面的厂渠门出城。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楚辞庄忌《哀时命》“处卓卓而目远兮,志浩荡而伤

怀”的诗意,表现作者关心国事而又志不得伸的愁苦感情。

蒋红二句说,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

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

竭尽余力的怀抱。

5)学生自山朗读直至能背诵。

6)指名背诵后集体的背诵。

3.学习《忆江南》

1)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

①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词句的意思。

②你是怎样理解《忆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的意蕴的?展开想

像,写片段作文,描绘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

4)检查自读情况:

①解释下列字词:

斜晖(夕阳的斜光。)脉脉(静默的样子。指含情之状。)悠悠(娴静的

样子)

肠断(形容极为伤心。)白O洲(开满白色O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

代诗词中常用以代指分别的地方。)

②指名赏析

[明确]斜晖句的意思说:对着夕阳欲下,以含情而视,但终不见来船,

只见一片江水悠悠。

肠断句:因过尽千帆皆非所欲观者,所以遥看白O洲而为之极度伤心。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使读者字视野陡然开阔,感受到寄情于景之

时,有一种情思荡漾、空中传恨之感,形成绵远悠扬的风致。而结句的“肠断白

O洲”,则又令人从“惟见分手处,白O满芳洲”的联想中,使感情落在实

处,有一种“加重?“倍增”的效果。二句相连,可谓虚实并列。

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

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

(四)总结、扩展

《己亥杂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

想至在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忆江南》主要描摹了――江南好的相思之梦。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其余的《已亥杂诗》《忆江南》,比较它们在内容与艺

术上的异同。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探究活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

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两句话是说那些儿童的品行不好吗?为什么?

解说:不是。这是一幅顽童戏谑的场景。作者据实写来,以此引出对“家

贫如此”、“长夜沾湿”的描述,最终是要引出作者对天下寒士的关注。

《忆江南》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生字“谙”。能正确读写“江南、风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看注解、阅读相关资料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

话说出整首词的意思。

4、通过对这首词的理解、诵读和欣赏,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

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这首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词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创情境巧导入

1、请学生说一说对江南的了解。

2、(播放课件)请学生欣赏江南的美丽景色。

二、解背景了解“词”

1、理解题意: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三个字的意思。

2、介绍写作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过杭州刺史,在杭州生活了两年,后

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有一年多,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晚年,回到故乡洛

阳。在他67岁时,写下了这首《忆江南》,可见江南美丽的景色在他心中留下了

极为深刻的印象。

3、了解“词”:让学生比较这首《忆江南》与以往学过的诗有什么不

同。请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说一说对“词”的了解。

三、明词意悟深情

1、自主合作解读整首词:请同学们轻声读这首词,然后借助书下注释和

阅读资料读懂这首词的大意,并与同学交流学习所得。

2、集体交流探究:

1)请学生说一说,通过读这首词你了解了江南的哪些景色?(品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品重点词:请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词中哪个字用得好,最值得研究?

(重点品析“胜”“蓝”“红胜火”“绿如蓝”的意思)

★朗读指导

层次一:请学生按照自己的朗读习惯读词。

层次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人读词的方法朗读。

层次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迁移拓展:“异色相衬”写作手法在其他诗词中的应用。

3)品析“谙”“好”。体会作者为什么不说江南“美”,而说江南

“好”呢?

4)品析“能不忆江南?”一句,讲述作者挥泪告别江南的.感人故事。

四、激情读诵全词

1、激情朗读整首词,读出词中蕴涵的情感,读出词的韵味。

2、背诵整首词,不会背的可以适当的看一看手中的参考资料。

五、巧拓展重积累

1、欣赏歌曲《忆江南》,请学生边听歌曲,边加上恰当的表情和动作。

2、拓展《忆江南》其二、其三,请学生课后搜集资料,弄懂白居易在这

两首词中还“忆”了江南的什么?并把这两首词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忆江南》教案 3

一、导入新课

进入春天已近一个月了,我们刚刚感受到春的气息,可一场雨雪又把我们

带到了洁白的冬季。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江南春》中已告诉我们此时的江南已是千里莺啼绿映

红了。今天,我们就

随著名诗人白居易去领略江南的神韵。板书课题

1、解题:同学们对江南了解多少?

师:江南洒湖纵横交错,小桥流水,隽秀的古典园林,朴实动听江南丝

竹,柔软华丽的江南丝

绸,精美的刺绣等等。江南的苏州、杭州还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无数的文

人墨客对此地总是流

恋往返。

2、介始背景:

白居易年少时旅居杭州。50岁时曾在杭州当太守三年,后在苏州为官一

年。江南的旖旎风光给

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67岁时写下了千古绝唱

《忆江南》。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谁谈一下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你对词有多少了解?还知道哪

些词牌名?

3、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自学这首词。在学习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

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配乐)

4、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校的意境?

三、品味

1、诗人一开口就用通俗的“好”字来赞美江南,你认为这个“好”是指

的什么?(换成江南

美行不行?)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句中,哪个词写出了诗人是在“忆”江

南?“谙”又怎样讲?

:江南的好是诗人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一切那么熟悉,诗人仅在杭

州为官时,就写

了多首诗,写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

3、江南的山山水水已刻到诗人的心中,可江南这么大,诗人抓住什么来

写的这“好”呢?

1)指读,齐读

2)这两句抓住什么来写的?(理解意思)

3)自读这两句,齐读。说说诗人写的这两句好在哪里?

A同色共染。比喻B异色互衬

4)想象:师读,生想象――说说眼前是怎样的画面

4、多么熟悉的江南,多么美丽多姿的江南。

你就是站在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日出,花开得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

春来,碧水悠悠,纯净优雅,女生读

5、江南如此的好,记人“能不忆江南”?

齐读――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在哪里“忆江南”?(洛阳)

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之时,洛阳的春天依然是春寒料峭,到处一片灰

色。(欣赏江南的图

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再读“能不忆江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拓展升华

1、诗人所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根据你了解资料来谈

2、学生补充

3、师补充:

白居易在杭州治理西湖,修白沙堤,与杭州百姓交朋友;与当地风雅之士

诗酒唱和;有名的“

白乐天醉酒茅家埠”

诗人与杭州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离别杭州时,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

酒壶,万众夹道,洒

泪送别。他的好友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一诗中写道:“闻有白太

守,抛官归旧奚,苏州

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4、指

诗人不仅眷恋江南美景,他还忆什么?更深深地念着与江南人民的浓浓情

意。带着诗人对江南

人民的无限思念,读:能不忆江南?

五、升华

1、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美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

南”的眷恋之情来收

全词。但这已勾起了他对江南人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忆江南》

2、出示其二、其三

1)自读,讨论三首词的异同。

2)从这两词中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3)江南的一草一木,均让诗人魂牵梦绕。多么深的江南情结!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齐读:

3、师生共读三首《忆江南》,师生唱和,师读前面的,学生接后面的。

4、背《忆江南》

5、唱

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独在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仅在于

写景如画,更在于借

景抒情。词开始就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今天,我们也来试着唱一

唱。可以用我们学过

的歌。

板书:

↓ 美景

江南 赞美、思念

浓情

虽然却-主题班会设计

《忆江南》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10:52: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96746524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忆江南》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忆江南》教案.pdf

标签:忆江南其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