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让书法家们闻风丧胆的问题:你的作品表达了什么意思
⼀
图⽚发⾃简书App
笔者学习书法多年,经常会听到书法圈的朋友们向我抱怨被⼀些书法爱好者说了些莫名其妙的话。排在第⼀位的是:你写的真好看;排在第⼆位的
是:你的作品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我的这些朋友们经常被这些问题搞得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第⼀句话的可怕之处,在于浅层的书法认知。在很多⼈不太了解书法的⼈眼⾥,书法只有好看秀美的⼀种。殊不知,书法⾥⾯还有与美相对应的丑
书。如果单纯的夸赞“你字写得好看”。或许别⽆恶意,但是在我们专业从业者⾓度来看,可能会听出画外⾳(你这是在骂我?!)。因为书法史
上写的好看的作品⽐⽐皆是,⽐如明清时期的馆阁体,科举⽤的⼩楷。但书法家们并不以此为好,因为书法上批评的匠⼈⽓是和漂亮基本等同的。
在初学阶段,字写的漂亮有匠⼈⽓,那是证明⾃⾝技法娴熟;到了⼀定⾼度的时候,还被⼈夸以漂亮,那就意味着书法上没有长进,不能达到返璞
归真的境界。
第⼆句,你的作品要表达什么意思。在于书法鉴赏者看来,我看不懂你的作品,问⼀下作品想表达什么,难道不很正常吗?
的确,古典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字体结构。⽂化素养⾼的⼈,也可以通过⽂意理解到他们所谓的书法家的情感表达。可到了现当代书
法,尤其是前卫书法,“难懂”的作品⽐⽐皆是,外⾏⼈⼀不留神就会闹笑话。
⽐如著名的艺术家徐冰在从1987年动⼯⼀直到1991年完成、创作的《析世鉴-天书》作品,就很难⽤传统书法的标准去评价。如果有直肠⼦的热
⼼观众⼀定要问徐冰的作品:你写的什么,要表达什么情感的话。
估计徐冰也是仰天长叹,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因为这些汉字本⾝就不属于汉字范畴,⽽是徐冰以汉字为型,拉丁⽂为体,结合创造了近四千多个“伪汉字。如果⾮要问出每个字形的意思,那你
这就是来踢馆⼦了。
图⽚发⾃简书App
正所谓“⽆知⽆畏”。艺术圈⾥曾经闹出过很多的⼤乌龙事件。
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就曾经遭遇过这样的尴尬。上世纪⼋⼗年代初。北京某著名酒店邀请林散之为⾃⼰酒店的⼤厅⾥创作巨幅作品⼀张。谁知送去琉
璃⼚装裱的时候,写好的作品直接扔在了满是尘⼟的地上,被风吹得作品都出现了裂痕,更别说⽤什么保护措施了。
林散之当年创作的那幅作品,⾄今还能在那家酒店看到。
图⽚发⾃简书App
当时有关单位为此曾找到酒店的负责⼈,指出以林散之在书法界的影响⼒,不应遭到如此怠慢,有关单位还提议应向林散之登门致歉,才好。
不料酒店负责⼈的回复是:“全中国写得好的⼈多得是,我们不差林散之这⼀家。登门道歉,⽩⽇做梦呢。”
我想这位酒店负责⼈恐怕并不知道林散之作品的艺术价值。
2017年六⽉林散之草书⼗⼀⾔对联⽴轴现⾝北京匡时拍卖春拍现场,并以644万的⾼价成交。也就是说⼀个字22万,是真正的⼀字万⾦。
2015年,意⼤利的南蒂罗尔博尔扎诺艺术馆展出了⼀件名为《今晚我们去哪⾥跳舞?》的艺术品,它由散落⼀地空酒瓶和彩⾊纸屑组成,结果由
于长得太像垃圾,真被清洁⼯当成垃圾给扔了。
图⽚发⾃简书App
就是因为清洁⼯们看不懂这些艺术作品要表达什么意思,或者是他们的思维⾥压根就没有这种艺术作品的意识,所以就会简单粗暴的把这些艺术作
品,当做垃圾处理掉了。
所以艺术家们要注意了,⼀定要善待各美术馆的清洁⼯们,⼀不留神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把你们珍视如宝的作品,揉吧揉吧当垃圾处理掉啦!
书法这么抽象难懂,要是不好好问问⼀件作品要表达什么,说了外⾏话多丢⼈啊!相信很多⼈都是这样想的。
但⼀个可能让你惊讶的真相是,书法家们对“你想表达什么”这个问题,通常是闻风丧胆的。听到这个问题,他们轻则⼀时语塞,重则头晕⽬眩,
落荒⽽逃。
⼆
肯定有⼈不相信:哈!⾃⼰写的字,难道⾃⼰还解释不了吗?开什么玩笑!
事实上艺术这⼀门类,都是先有艺术作品,⽽后才有艺术理论。艺术理论是滞后于艺术作品的,往往是⼀个新的艺术形式已经出现了,⽽新的理论
还没有应运⽽⽣。因此,我们⽤⼀些艺术理论去赏析艺术作品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不搭界的现象。
⽐如所谓楷书的欧颜柳赵四⼤家,这⼀称呼在他们⽣存的时代是没有这种说法的,楷书四⼤家的产⽣,必须要在赵孟頫的时代之后,才会出现。这
个组合的产⽣,时间跨度⼤约⽤了⼋百年的时间。⼜如历史上的北宋和南宋,也是后⼈为了便于研究,才冠名的称呼。当时的宋⼈可都是以⼤宋国
⾃居的,哪有什么南北之分。
艺术创作中,有的多是⾃由创作,写的多数是作者当下的⼼境。⽽预设主题,意在笔先的创作⽅式,并不是书法创作的常规途径。这种预设主题的
创作⽅式,因为⼀开始⽴意就⽐较明确,所以更容易向读者展⽰及解释。然⽽这种创作⽅式所出来的作品,多是⼀些平庸之作。
艺术家的头脑是天马⾏空的,不可能被这些俗世陈规束缚的,萧散怀抱之后,执笔书写,写到当停的地⽅便会驻笔。
如果像写论⽂那样,条分缕析,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话,那是有悖于艺术创作规律的。毕竟艺术属于哲思范畴,太多的考据论证,想必⼀定是乏
味⽆趣的。就像古代那些烈⼥忠⾂传,⼆⼗四孝图等,虽然⽴意清晰,但是其说教功⽤要⼤于艺术表现的。
这也就是我们此前⼀直在批驳的所谓“江湖书法”。它们刻意画的光鲜靓丽,实则空洞⽆物,唯⼀⽬的就是营造视觉上的甜腻感,骗你赶快掏腰
包。
鲁迅曾在《幸福的家庭》⼀⽂中讽刺过⼀类知识青年,想迎合所谓的⼤众⼝味,写⼀些“幸福家庭”的⽣活,投给杂志社。结果⾃⾝没有真实的⽣
活体验,全靠瞎编,稿⼦越写越难写,最后不得不扔进废纸篓。
艺术家的灵感源泉,⼀定是来⾃艺术家的内⼼的某⼀种真实情感。这种情感,⽆物⽆象,⼀旦⽣发,则势不可挡。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搜索枯肠,⼀定带来⼲瘪的意象创作。
只有那种全⾝⼼融⼊到创作过程的时候,艺术家也会成为艺术创作的⼀部分,与内⼼深处的灵魂进⾏对话、碰撞以激出更多的艺术⽕花来。艺术⽕
花本⾝就是转瞬即逝,不可捉摸的,⽽再加上艺术家本⾝就是那种天马⾏空的群体。如果⽤⼀个⽅向去禁锢他们的想法,那么完成的作品必定是⽀
离破碎的。
苏东坡所说的“我书意造本⽆法,点画烦推信难求”的那种融通⽆碍的境界,就是要打破各种藩篱,使⾃⼰的作品⾏到当⽌处的⾃由。
换句话说,⼀件艺术作品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本⾝不是固定的。初创期、创作中、创作后的情感体验是绝不相同的。就连艺术家⾃⼰也要重新提
取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契合当下的情感体验。
就像⽇本前卫书道家井上有⼀说的,“⼀旦我进⼊书法,我意识不到我在写什么。只有在完成以后,我才明⽩我做了什么。”
图⽚发⾃简书App
井上有⼀“随性书写”般的创作,并不谋求对笔触的精准控制。
井上有⼀ 作品
古⼈云:“得意忘象”。
艺术家⾃⾝的精神体悟已经达到了,然⽽诉诸⾔语表达的时候就会发现⾔语的苍⽩,并不能把⾃⾝的体悟表达清晰。因为情感体验,本来就因⼈⽽
异,恍兮惚兮,惚兮恍兮。这时候艺术家就会借助书法、绘画、装置之类的艺术形式来分享他们的精神体悟,讲述⾃⼰的感受和理解,艺术本来就
是他们借⽤语⾔⽂字之外的形式来说话的。
在⼤众认知中,艺术家确实也属于怪⼈辈出的⼀类群体,⽶南宫的对怪⽯的痴迷,徐青藤的半疯半傻,在很多⼈看来就是典型的“艺术家性情”。
别说艺术家,有时就连最好的⽂⼈也会遭遇语⾔痛苦,必须借⽤画⾯来表达那些难以⾔说的情感。
⽐如李⽩的名句:“⽩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北宋词⼈李清照:“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
你要⾮让他们解释⼀下,这两句到底表达了怎样的“愁”,那可真能愁死他们了。
其实“不容易讲”还不是最打紧处。我接下来要说的才是最让艺术家头疼的地⽅:当你向艺术家索取⼀个“标准答案”的时候,你事实上是在强迫
他亲⼿伤害⾃⼰的作品。
好的艺术作品,肯定会具备“开放性”。
什么叫“开放性”? 就是虽然它体现的是艺术家的⼼境,但它不会试图规定观众的理解和感受,不会设置⼀个“标准答案”。
三
很多⼈之所以会向艺术家要答案,⽆⾮是害怕⾃⼰理解有误。其实没什么,艺术是⼀个很宽容的学科,它很难分出对错来,这不是考试。
当你问艺术家他的作品要表达什么感情的时候,⽆⾮你就是在向原作者要⼀个既标准有权威的答案,来⽅便⾃⼰理解罢了。⽽这种做法,虽然得到
了原作者的权威解读,同时也把艺术本⾝所蕴含的⽆限可能性给扼杀掉了,从⽽使艺术作品的本⾝价值⼤打折扣。
有这样⼀句话:“艺术是路标,但绝不是⽬的地。⽬的地藏在每个⼈⼼中,千差万别,却各⾃受⽤。”
亦如毕加索所⾔:
“每个⼈都想了解艺术。但是为什么不去了解鸟叫呢?为什么⼈不必了解就会爱夜晚、花朵,爱他四周的⼀切呢?⽽如果是⼀张画,⼈就⾮得‘了
解’不可?”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08:06: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86802175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一个让书法家们闻风丧胆的问题:你的作品表达了什么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一个让书法家们闻风丧胆的问题:你的作品表达了什么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