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前赤壁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更新时间:2023-05-24 06:01:06 阅读: 评论:0

客服英语-游子心声

赤壁赋前赤壁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2023年5月24日发(作者:培新中学)

赤壁赋前赤壁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赤壁赋 / 前赤壁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赤壁赋/前赤壁赋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

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

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

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

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

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

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

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

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

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

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

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

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

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

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

成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

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

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

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

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

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

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

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

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

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

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

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

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

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

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

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

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

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

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

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

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

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

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

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

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

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

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

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

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

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

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

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

白色的曙光。

注释: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

(tiǎo)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既望:既,过了;望,农历

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徐:舒缓地。兴:起,作。属:通

“嘱,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少焉:一会儿。白露:白

茫茫的水汽。横江:笼罩江面。横,横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

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

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

风凌空飞行。冯:同"",乘。虚:太空。御:驾御(驭)。遗世独

立:遗弃尘世,独自存在。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miǎo)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

吹洞箫者,倚(yǐ)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

(niǎo)袅,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击空明兮溯流光:

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

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

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怀,

心中的情思。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君主。

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

倚:随,循和:应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

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余音:尾声。袅袅:形

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

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孤舟上的寡妇

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jīn)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

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

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

破荆(jīng)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

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

(piān)舟,举匏(páo)樽(zūn)以相属。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

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áo)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危

坐:端坐。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缪:通“缭”盘绕。郁乎苍

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盛的样子。舳舻:战船

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酾酒:斟酒。横槊:横执长矛。侣鱼虾而友

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侣: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

动用法。麋:鹿的一种。扁舟:小舟。匏樽:匏制的酒樽,亦泛指饮

具。寄:寓托。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

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

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须臾:片刻,时间极短。长终:

至于永远。骤:数次。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

如彼,而卒(zú)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

瞬(shùn);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

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

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

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

共食)

逝:往。斯:此,指水。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卒:最终。

消长:增减。长:增长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以:用。一

瞬:一眨眼的工夫。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

无尽藏: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共食:共享。苏轼手中《赤壁

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相与

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更酌:再次饮酒。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狼籍:凌

乱的样子。枕藉:相互枕着垫着。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赏析: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

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

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

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

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

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

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

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

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

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

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

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

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

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

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

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

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

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

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

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

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

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

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客的回答,表现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把

人类社会同宇宙自然对立起来,又把个体的人同社会整体加以分割,

那当然看不到全部历史舞台上威武雄壮剧的持续演出,也看不到人类

虽然依赖自然但更有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是悲观厌世或

消极出世思想的认识论根源。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

们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惘。

苏轼也是如此。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

一个方面。《念奴娇》词不也说“人生如梦”么?而这样的思想感情,

作为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却被苏轼结合着景物地点的特征,从历史

到现实,从具体到一般,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出来,使读者一点也不

感到任何枯燥的说教意味。更为重要的是苏轼同样结合着景物、地点

的特征,同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批评了客的回答,表现了苏轼当时思

想感情的另一个主导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苏子曰”开始而进入第四

段。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

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

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

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

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

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

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

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

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

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

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

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进而深化之。

因为客曾表示“羡长江之无穷”,又希望“抱明月而长终”,所

以苏轼还是拾取眼前景物,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说起: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这一句仿佛京剧行腔中的“导板”,将引出

一节精彩的唱段,而那种疑问式的语调则又表明客其实不能从江水、

月亮得出关于短暂与永恒这一哲学范畴的正确认识。关于江水,苏轼

认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

作为某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长流

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关于月亮,苏轼认为“盈虚者如披,

而年莫消长也”,意思是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但它缺了之后又

恢复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因此可以说“莫消长也”。

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作者再归纳到一般的认

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

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

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

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

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

样绵延不息。因此,对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

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前人说过“清风明月不用一

钱买”,恰好切合苏轼眼前的景物,“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

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他正可以

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这,又回到了“乐”字上来。?

文章写了主客对话,表达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最后以第五段作

结。第五段写客被苏轼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却愁颜。“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这次更加欢快,不免开怀畅饮,直到“肴核既尽,杯盘

狼藉”。客解决了思想问题,心情舒畅,无所忧虑,于是同苏轼“相

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

遥相呼应。一枕好睡醒来了,一宿晚景过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结束了,

一篇《赤壁赋》也随之收尾了。而读者则在经历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

听取了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之后,却还久久地沉浸在作者优美笔

调所表现的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只能说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

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不能认为

是科学的,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而相对主义否认衡

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煞事物与量的实际界限。同时,苏轼这种宇宙

观和人生观固然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

持,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但也表现了他随缘

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包含着无

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从流连光景中寻求精神寄托。所以他在“而又何

羡乎”一句之后,掉转笔锋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

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

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

须臾”而羡慕其“无穷”,反倒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

所享受,从中得到乐趣。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

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

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

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

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

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

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

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

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

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

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

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

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

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

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

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

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

“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

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

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

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

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

趣的完美统一。

描写乡村的诗-关于山的成语

赤壁赋前赤壁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06:01: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79266520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赤壁赋前赤壁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赤壁赋前赤壁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pdf

标签:正襟危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