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温习:文言文浏览(五)
一、文言文浏览
1.
浏览文言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
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
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
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
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
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说明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出入之迂也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遭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
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照,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成效。
C.文章运用了对照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应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势和坚强毅力。
2.
浏览下文,回答问题
(甲)侍中、……,可计日而待也。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
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说明划线词的意思。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③其谁可而为之
④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②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3)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
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 ;乙文中祁黄羊推荐贤人的特点是:
(用原文回答)
(4)挑选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3.
浏览下文,完成各题
岳阳楼记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
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
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
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涛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
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
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下列对文章内容知道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先描写“岳阳楼之大观”,再过渡到开始讨论“览物之情”。
B.文章以“览物之情”贯穿全文,写了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不同的“情”。
C.第③④两段转达出景与情相互交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D.第⑤段侧面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4.
浏览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
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
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
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
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
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
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
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
夜惊骇。旦日,卒中常常语,皆指目陈胜。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
①①
杀狄令,自立为齐王,以齐反击周市。市军散,还至魏地,欲立魏后故宁陵君咎为魏王。时咎
②
在陈王所,不得之魏。魏地已定,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不肯。使者五反,陈王乃立宁陵君
③
咎为魏王,遣之国。周市卒为相。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
④
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
⑤
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尾月,陈王之汝阴,
⑥
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葬砀,谥曰隐王。
⑥⑦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注释】①周市、田儋(dān):人名。②宁陵君:魏王后代,名咎。③陈王:指陈胜。④周章:
人名,陈县人。⑤假王:这里指代理王吴广。⑥汝阴、下城父:均为地名,指现在的安徽阜阳和涡
阳。⑦庄贾:人名,陈胜的车夫。
(1)说明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楚人怜之 怜:
②周市卒为相 卒: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②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
(3)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和意思与例句“辍耕之垄上”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复立楚国之社稷B.然足下卜之鬼乎
C.时咎在陈王所,不得之魏D.非诛之,事恐败
(4)【甲】文中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乙】文中陈胜、
吴广终究均被手下所杀,根据文段内容,你认为起义失败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5.
浏览下面的古文选段,完成小题。
丈人曰:“是皆不足以执信也①。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怅然从之,信②足先生。
先生复缚置囊中,肩举驴上,而狼未知之也。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先生曰:“有。”于
是出匕。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
(选自《东郭先生和狼》)
【注】:①是皆不足以执信也:这些话都是口说无凭的。②信:同“伸”。)
(1)说明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试再囊之
②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狼怅然从之,信足先生。
(3)“而狼未知之也”中的“之”指代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结合课文《东郭先生和狼》,说说狼的形象。
6.
浏览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众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
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
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
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
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幽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
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
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线人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
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
异香。⑤芙渠:荷花。
(1)说明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不蔓不枝
②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2)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 )
A.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无一时一刻,不适线人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爱好和歌颂之情,但歌颂和爱好的原因
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7.
浏览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秦有一士人,酷好古物,价虽贵,必求之。一日,或携致席而告之曰:“此昔鲁哀公命孔子所坐
之席也。”士大闲适,以为古,遂以附郭之田易之。逾时,又有持古杖以售,曰“吾此杖乃太王
①②
去邠所操之箠也,”士倾家资与之。既而,又有持朽碗一只,曰:“此碗乃舜作。”士愈以为远,
③④
遂虚所居之宅而予之,三器既得,而田舍资用尽去,无以致衣食,好古之心,终未忍舍三器。于是
披哀公之席,持太王之杖,执舜作之碗,行乞于市。
(注释)①附郭:靠近城墙边②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③邠:古国名④箠(chuí):杖
(1)说明下列句中字词。
①遂以附郭之田易之 易:
②无以致衣食 致:
(2)秦士“行乞于市”的原因有:① ;②
(用原文语句回答)
(3)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 )
A.练好眼光不盲从B.能知节制不任性
C.为人大方不吝裔D.及时觉悟不固执
8.
浏览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
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
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
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
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
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
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
之过于余者乎?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益慕圣贤之道 策之不以其道
B.尝趋百里外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稍降辞色 草色入帘青
D.计日以还 夕日欲颓
(2)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以其境过清
B.当余之从师也 往之女家
C.足肤皲裂而不知 窥镜而自视
D.烨然若神人 怅然起行
(3)下面对文章内容知道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眼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B.作者对“同舍生”的奢华生活绝不敬慕,是由于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巨: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
之苦。
D.作者终究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请教、不怕吃苦。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1)曲折,绕远;通“慧”,聪明;即便
(2)①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②你思想固执,固执到
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A
2.【答案】
(1)给予;痛心遗憾;做、担当;过了
(2)①一定能补偿缺点和疏漏之处,增益实效。②您问的是谁可以担当(县令),不是问谁是我的
仇人。
(3)亲贤臣,远小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独,但要联系文章内容解答。
3.【答案】
(1)北宋;范仲淹
(2)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3)D
4.【答案】
(1)酷爱;终究,终于
(2)①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装(或冒充)称作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②各个将领攻城占地的
人,数不胜数。
(3)C
(4)天下苦秦久矣;内部不团结,争权夺利
5.【答案】
(1)①装进袋子中;②用眼睛示意
(2)狼高兴地听从这个建议,把腿伸给了东郭先生。
(3)“之”代“东郭先生将自己捆住,放进布袋中,然后掮在肩上放至驴背上”的真实意图。
(4)忘恩负义、笨拙可笑
6.【答案】
(1)长枝节,生出枝节;停止
(2)C
(3)①(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②无时无刻不合适人观赏。
(4)甲文:借歌颂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明哲保身的生活态度。
乙文:歌颂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线人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
(5)甲文作者爱好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明哲保身又不孤高自诩的品行。乙文作者爱好荷花是由于
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7.【答案】
(1)交换;获得,得到
(2)田舍资用尽去,无以致衣食;酷好古物,价虽贵,必求之
(3)C
8.【答案】
(1)B
(2)D
(3)A
(4)①(我)提出疑难,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②由于(我)内心有值得快乐的
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05:33: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776201767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五).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