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15篇)
《苏州园林》教案1
教学目标
1、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
2、了解__的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脉络
3、体会__自然贴切的说明语言
教学重点
感知、感悟课文内容,了解__脉络,体会__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__自然贴切的说明语言。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程设计
一、导入设计
1、谈苏州:
因“风物雄丽为东南冠”而成为“五方毕至”的旅游胜地,这个地方就是苏
州。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水色山光美丽怡人,自然环境赏
心悦目,“人家尽枕河”,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放幻灯片:苏州风物)
紧乘引出苏州园林,作简介:苏州园林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人以回
归大自然的大智慧,于红尘之中构筑起理想的生活环境,再那亭榭楼阁、荷塘山
石、古树奇花、楹联匾额之中蕴藏了丰富的人文信息,又何尝不值得人们留恋往
返、细细品味?
2、简介作者叶圣陶,引入新课
让我们从文字入手,深入领会苏州园林的风采。
二、初步感知
教师组织学生读课文,感知内容
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有什么特征?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形成认识(幻灯片:园林总特征)
进而引导认识:正因为如此,才具有很高的地位: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除了这些整体认识,读书中还有那些收获?(这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幻灯逐步显示,形成直观体验
引导小结__的脉络:__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方式,属于逻辑顺序(幻灯
显示)
三、重点研读
引言:__介绍苏州园林,它不是一个园子。而是整体上介绍苏州的园林。苏
州有许多名园,比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最突出。就这
些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草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具有各自的风
格和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
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
不同之中找出“同”来,尤其体现在文中的“四个讲究”上。
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3——6段,看看苏州园林在设计上是
如何体现这“四个讲究”的?
提出阅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2、和邻桌讨论,尝试划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出问题:
1、四个语段按什么顺序?这个顺序是否能调换?
2、“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用得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
“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
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
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
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
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四、欣赏园林
1、幻灯片展示:狮子林、环秀山庄、网师园、留园、拙政园、沧浪亭、藕
园等图片,组织欣赏。
2、朗读课文,再一次从文字角度领略园林风采。
五、作业设计:
这节课上,我们领略了苏州园林的风采,感受到了浓厚的园林文化。苏州是
美丽的,我们济源市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是有着秀丽景色而又有着深厚文化底
蕴的地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生活的农村,也变的越来
越美丽。请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地方,给大家作个介绍。
《苏州园林》教案2
(一)复习结构导入
1第一部分1—2 (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
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
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
的标本。
(3)①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设计理念)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四个“讲究”,涉及苏州园林的总的设计原则,又从大处体现了苏州园林
的图画美,也极好的领起了下面几段的分别说明。
(二)精读课文,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3—6段,看看苏州园林
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1)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2)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
“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
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
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
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
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3—6),体会__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3段,思考:
(1)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
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加以说明?
明确:作者运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
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精讲)
(1)苏州园林是怎样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的?(学生默读第四节)分假山和
池沼两种景色加以说明。
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有“自然之
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
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
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
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2)教师追问:为什么游览者攀登假山时会“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
间”?
明确: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和“技术”
两个词恰切地解说了原因。艺术,指能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
面的技能。苏州园林假山堆叠是一种创造美的劳动,决不是机械的堆叠。
(3)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明确: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布置景物;桥梁安排决不雷同;
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并点缀一些石头或花草;池沼里既养鱼又植
莲。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1)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
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2)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
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
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
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1)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
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
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四)分析第二层(7—9)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
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
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提问:第7、8、9三节也在于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什么
在第2节不加提示(如四个“讲究”)?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第一层的内容在第二节用四个“讲究”作提示以
示重要,比较起来,这一层比较次要,这样安排显得主次分明。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
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
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
美的败笔”之句。
3先叫学生思考:第7节主要是讲什么?用什么方法说明?
归纳:着重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举例子
教师追问:举了几例?为什么读的时候感到不呆板?
三例:“阶砌旁边……”,“墙上……”,窗前……。举例时注意使用恰当
的动词,避免了呆板。一个“栽”字,足见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即使是
阶砌小处也不放过;“蔓延”一词表现爬山虎或蔷薇木香虎虎有生气,使平板的
墙头有了活气;一个“补”字,足见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
多彩。齐读
4指名学生朗读第8节。
明确:这一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
美术的上品以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
别具匠心”一句中的那几个词是用得恰切的。“尽量”表示工细的程度;“决”
表示“一定”的意思,对否定“庸俗”就显得更加坚决。“即使”是表示假设加
让步的连词,用它虚写一笔往往是为了强调后边的结论。这几个词准确地说明了
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能。
5第9节说明了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归纳:主要说明屋室装饰的色彩美,是运用作比较的方法
(五)第10自然段,最后的结束语留有余地,让人回味不尽。
让学生齐读这一结束语,体会文意。
(六)归纳中心思想:
__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
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苏州园林》教案3
[教学设想]:
一、__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
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的重点。
二、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就是画意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三、__以说明为主,有时也穿插使用了议论、描写等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
教学时应适当分析,这是教学难点。
四、__的语言很有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认真辨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等有关工具书,掌握生字的字形、读音,了解文中部分字
词的意义。学习__多样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
作者的思路,把握__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教学重点]:
一、整体感知把握__的主要内容。
二、理清全文的结构布局。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方法,领会描写句、议论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
苏州园林的图片、课件
[教学要点]:
1、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2、理清说明顺序。
3、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粗读课文,抓住__的说明中心,划分课文段落,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
二、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在西湖,苏
州美在园林,那么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伴着清雅的古筝曲,一起来
欣赏一组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三、课件显示图片欣赏,请同学们说说看图片后的感受。
[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趣,激发学生学习__的兴趣,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1、图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苏州四大名园)
2、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鼓励学生运用诗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感受画意美的同时,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理清__说明的思路,培养学
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请同学们听听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评价,看看叶圣陶先生跟你们有没有
同感。
[幻灯出示思考题] :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用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3、作者分项概括,又从四个方面体现以上特点,是哪四个方面?
4、课文余下部分又介绍了什么?
5、结合是上述问题,标明全文说明顺序。
(电脑播放课件: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原文文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自由发言。)
五、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将朗读训练与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相结合,
培养学生自信、有主见。]
1、结合图片,用语言再现苏州园林四个“讲究”的图画美。
(学生分小组合作,教师提供相应的图片、音乐,小组推荐代表表演,师生
共同点评。)
2、文中优美的句子很多,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3、从文中你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学生自由发言)
六、质疑问难。
[提倡学生有发问精神]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寻求老师和
其他同学的帮助。)
七、拓展训练。
[学文与作文成为一体,意在指导学生注意作文的条理性]
试以“我的家”为题进行写作练习,要求不实写哪一处景或哪一件事,而从
总的印象写起,引出对事物总的特点的概括,然后围绕中心多方面说明。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总印象:标本影响
《苏州园林》教案4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
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__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
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
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习要求。
(l)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看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3)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和__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
者构思和__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__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__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
有深刻的体会。__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
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
老的这篇__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
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
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
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__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__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
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__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
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
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__说明的对象——苏州
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__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
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
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__结尾有何特点?
__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__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
序。
提示:__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
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
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学习__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__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
__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
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
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
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
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
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__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__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
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__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
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
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
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__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
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__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
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__运用词语的特点。
(l)准确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
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
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__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__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
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
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__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
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__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
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__的两个学习重点,从
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1.笔答课后练习五、六、七
《苏州园林》教案5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15)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掌握文中字词
2、再读课文,分析__的结构
3、三读课文,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一、课前花絮
写古诗,品韵味,师生共欣赏。
二、先学:
1、读课文,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
2、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
3、粗读课文,使用已掌握的说明文的知识分析__的结构;
4、在分析__的结构的基础上,总结苏州园林的特点。
三、后教:
1、学生提出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小结。
四、当堂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池zhǎo嶙xún丘hè
lu空qiáng薇xuān榭
2、解词: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3、__作者原名字,江苏苏州人,家家家
4、根据语境分析加点词的含义: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
败笔。
败笔
(2)、落叶树常青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
到寂寞。
寂寞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学习本课,完成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16)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课前花絮
讲故事,谈感受,师生共赏。
二、先学:
1、这是一篇说明文,以说明为主,但也可以使用别的表达方式,试从文中
找出使用别的表达方式的句子,并分析其效果。
2、结合课后第二题,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后教:
1、学生提出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小结: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四、当堂训练:
1、读课文第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⑴第五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⑵第五段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⑶第五段把苏州园林的树木与,突出说明了
⑷第五段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其中第句是说明;第句是描写;第句是议论;
五、课堂练笔
观察一处园林的特点,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结构,把它写下来。
《苏州园林》教案6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揣摩用词的准确、严密、生动。简要了解部分
说明方法。
3、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特点、部分说明方法,理解并掌握抓
住说明对象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梦境”形式导入:以老师的一个梦来引出对于苏州园林美景的介绍,“人
在画图中”,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画图中”的
情境中。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1、2段
学生继续配乐朗读余下部分
读完课文,思考
1、__的体裁是什么?——说明文
2、__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
3、那么苏州园林是具体存在的事物,还是抽象难以感知的道理呢?——具
体存在的事物
知识归纳整理(板书)说明文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三、自主式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明确
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
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2、采取你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并参与小组讨论,找出概括苏州园林总体特
征的句子。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四、合作式解读课文
1、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请同学再仔细阅读课文,用“圈点法”找
出带有“图画”字眼的这些句子。(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共有10个句子。)
2、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些句子依次标明序号,请同学在小组中讨论,这些句
子中,哪几句是写整体?哪几句是写局部?哪几处是写细部的?(学生先以4人小
组讨论,而后在班级发言交流。)老师板书: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
的回答相应归纳
2、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3、知识归纳整理(板书):说明顺序相关知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
辑顺序)
小结和启示:苏州园林是一篇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说明文。无论是整体,
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
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在说明文的阅读和
写作方面获得什么启示呢?
五、互动式精析片段
1、学到说明文,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说明方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地使用说明
方法,使得说明文内容充实、条理清晰。常用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表
说明方法特点作用
举例子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作例证。增加__
可信度。
作比较通过与同类及相关的事物作比较,显示彼此异同。容易突出被说明对
象的特点。
打比方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从而突出此事物。使要说明
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通过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体
现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增
强__的说服力。
下定义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便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获
得清晰的概念。
作诠释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不是精确的科学定义,有助
于说明事物的特征。
分类别把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类加以介绍。便于将
复杂事物说得眉目清楚。
列图表是文字说明的一种辅助方法。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摹状貌如同描写一样的表示说明对象的外部特征。使说明对象形象,明晰。
十大说明方法,有的我们比较陌生,但有的我们似曾相识。我们就从最简单、
最容易理解的入手,你能从文中找出使用了作比较、打比方说明方法的句子吗?
同桌间相互找找看。
2、说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说明文语言的个性特
点
使用打比方说明方法说明的事物,现在语言上有什么特性,你能告诉我吗?
——生动性
除此之外呢?说明文语言还会表现出其他的什么特点?请看几个例子:
例子一,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子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归纳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生动
六、课堂小结
古老的作为世界遗产的苏州园林,虽落成在昔日,却凝聚了中华文化博大精
深、源远流长之美。而语言学家叶圣陶老先生的精炼之笔又将这美淋漓尽致地展
现在字里行间。今天,我们同样打开了一把古色古香的“说明文”之扇,对三大
文体之一的说明文有了最基本的了解。有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我们将在今后的
学习中继续学习、领会并运用。
七、布置作业
当个小导游,结合本课你学习说明文的体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写一个
片段,来介绍美丽庐中校园中的一景。要求:恰当地运用你学过的若干种说明方
法,注意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苏州园林》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
2、学习__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3、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制订的读书方法。
3、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
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
一下苏州的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
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
《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简介苏州园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
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
怡园。
四、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
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的把握。
(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
(1)默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组讨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3)全班订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
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__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
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
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__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__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
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
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五、布置作业:
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__的说明方法。
二、新授:
(一)课堂小测:
1、点名说出说明方法的种类。
2、点名说出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二)__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
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
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
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三)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4、5两节: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__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三、总结:
__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
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__,显示了叶圣
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
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
2、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
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教案8
学习目标:
1.以“图画”为切点理读思路;
2.从不同角度鉴赏__的美点;
3.尝试写作小诗歌咏苏州园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喜欢画画吗?你对图画了解有多少?
2.“图画”按技法分类是:“图案画”与“美术画”,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图案画,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
多用在纺织品、工艺品、建筑物上。美术画:专指绘点艺术,多讲究情趣,自然
之情,韵味之美。
3.欣赏“苏州园林”图片。通过预习及图片欣赏,你认为苏州园林属于“图
案画”,还是美术画呢?
二、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看作者围绕“图画”描绘了哪些画面?
学生活动
1、七嘴八舌
2、思考交流。
3、美术画
1、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角落,门窗,色彩
2.这些图画是怎么布置?
参考:亭台轩榭布局自然,假山池沼配合有方,花草树木映衬多姿,花墙廊
子尽次多深,角落注意图画美,门窗注意图案美,梁柱注意色彩美。
3、以上内容均是围绕__的哪一句话来写?
4、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苏州园林非但具有这样高的艺术特征,它还是我国名地园林的标本,读
第一段,体会它的作用。
6.结合__第10段,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总体特征→艺术特征→具体表现→不再多写
标本图画七个角度余味
7.由此观之,__的写作顺序什么?
三、深层阅读,探根究底
匠师们为何如此之巧,使苏州园林给人“如在图画中”的真实感觉?
参考:
1、“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
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2、苏州园林的建设者一般都工诗善画,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上,尽量追求“写
意山水画”的意境。
3、“心目中有了完整的龙,才可以画出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部。”—
—《谈龙录》
四、更换角度,别样构思。
1.__分别从七个不同的角度来描绘苏州各个园林的共同点,别具一格。如
果你是画家,根据你对苏州园林的了解,你会从哪些角度来描绘?
参考(1)按时空顺序(游记)
(2)以历史变迁
(3)用照片式
(4)以“水”为核心
(5)光影变化中的园林
(6)四季更叠下的园林
(7)苏园——同里——威尼斯
2、比较你的写法与叶圣陶的优劣。
参考: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为苏州园林图册写的一个序,只能选择从共
同点上下手。2、查阅主要文段,提取要点。
3、务必使游览者新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揭示苏州园林的“艺术特征”。
5、朗读。
作用:揭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6、笔录
7、主→次
整体→局部→细部
小组合作讨论。
再读课文,深究原因。
1、默想,交流。
2、交流、比较、品评。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一、温故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也即形象美。说说苏州园林
的外在形象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苏州园林的美是视觉的美,是审美感受的和谐和惬意。要用语言描述这
种形象和非形象的审美感受,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力。
二、鉴赏佳段,追踪美点。
1.范读全段
2.美点追踪
(1)请从语言的角度,欣赏他们的美点。
答案:A、长短句夹杂,富于节奏感、音律感。
B、浓缩句:拨花寻叶(②、③句)
C、用语精妙:“俯仰即生姿”“珠光宝气”“繁华”“欢悦”写出古藤萝
的奇特造型美及开花的风韵。体现与“语言美”!
(2)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饱满的褒扬之感,请举例赏析。体现了“情
感美”。
(3)其实,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特别着眼在“画意”,为全国创设了别
致的意境,你觉得本段的意境是什么。体现了“意境美”。学生活动
1.布局美、配合美
2.映衬美,层次美
3.图案美,图画美
色彩美。
1.聆听
(1)读、品、悟
(2)举例鉴赏
(3)优美、生意盎然。
(4)“低树俯仰生姿”,“常绿树与落叶树相间”身次体现了形象美中的
层次美感。
三、选择精段,精神消费(鉴赏)。
参考:如第4段
1、语言美:A、准确、“艺术”与“技术”
B、周密:5个“或者”的效果
2.层次美:假山→池沼(多用活水→桥梁安排→石岸形状→鱼戏莲叶)行
文摇曳多姿。
3.情感美:褒扬之情溢于气表
4.意境美:深邃幽远,又略带生机。
(二)小结:
别林斯基说过:“文字艺术美的最大本质是和谐”的关系。
在文中,几种美交织错落,达到了和谐美的境界!
三、动静交汇,关注人情。
1、苏州园林使一幅巨大的静美图,然而,所有美的东西都使相对于观赏者
而言的。在文中,作者一直在关注一个字——人。请浏览全文,探寻这些语句,
揣摩匠师们的心意。
2、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使什么?
参考:画中有人,人中有画,天人合一,自然和谐。
(4)诵读5段,品悟美点。
自选语段,品读,鉴赏组织交流,畅所欲言,总结美点。
笔录!
浏览文本,查阅资料。达成共识。
深思。
四、人文关怀,诗诵园林。
苏州园林如此之美,你一定也想赞美它几句。请拿起笔来,攫取文中佳词,
自编小诗(一联即可),来赞美苏州园林吧!
如:江苏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思索,酝酿、拟写、交流!
如:
山水林泉乐,树木花草深。
鱼戏莲叶间,花闹四时春。
附录: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教案9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__结构和说明顺序
2、品读课文,学习__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__灵活
多变的表达方式
3、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
灿烂文化的热爱
该节课教学目标目标清楚明白、具体,易激发兴趣,包括了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符合教学要求、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学习
__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__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该节课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抓住关键,结构合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仰仗苏州园林苏
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城,大小园林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
何地区所罕见,“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以说苏州园林是集历代
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今天让我们听着现代著名作家、苏州人叶圣陶先生的介绍走
进苏州园林
从名句下手,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读,欣赏园林美景,初步了解苏州园林并思考以下二个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阅读评说,领略苏州园林之美
1.粗读课文,梳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表现形式,用“苏州园林美在——”说话
(__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四个讲究)(此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致
内容,理清课文总分结构,迅速识别中心句与支撑句学生可说:苏州园林美在亭台
轩榭的布局(3段),美在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美在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美在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2、苏州园林讲究完美的图画除了上述四个讲究之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
(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注意色彩搭配的协
调美(9段))3、寻读课文,评说园林图画美的内涵,用“苏州园林体现出的美”
说话
(抓住文中与图画美相关的词句,学生很快能深入理解: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
呈现出不对称的美(美术画),假山的堆叠体现出艺术的美,池沼周围景物的配置
追求自然的美、变化的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美,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
致层次的美,角落装饰体现出别致的情调,门窗体现出工艺的美、图案的美,色彩
体现出搭配的美??)
三、重点研读,把握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1.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3-6段,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方
面探索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原因(小组合作,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圈点批注)
思考: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苏州园林的
美究竟有什么特点?(此为主问题)
(通过此问题的探索,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
也对欣赏园林艺术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学生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训练,要巧妙地插问,承上启下,
使课堂教学流畅,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稍作补充评论,既起到点拨作用又提高学
生的认识
语言是__的灵魂,__语言简洁生动,准确而充满情趣要把探求苏州园林的艺
术之美与品味__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结合起来,以体现语文课堂的本色
③对于__提到的艺术特点的品析,应随即播放相应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消
化)
各种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材施教,调动学
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遵循常规但不拘泥,根据学生的差异和特点,从具体到抽象
对教材进行处理,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设计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形
式多样,分量与难度适中
交流内容预设: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自然之趣(此处主要扣住“绝不讲究对称即可)
(2)假山池沼的配合有“入画之感(这一部分重点研读,为学生精读文本
提供范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A、假山的特点
假山的总体特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具体表现为
三个方面:造型,它们千姿百态,重峦叠嶂;搭配,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效
果,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都能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教学时用“改词”、
“换词”、“移词”、“减词”等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推敲、品味,体会语言的
精妙之处)
⊙辨析“艺术”与“技术”学生思考: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
仅是技术删除“仅”字,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
么?为什么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改成“假山的堆叠,可以
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行吗?
⊙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
候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能否改成“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的形
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B、池沼设计特点
池沼的设计大多引用活水,因地制宜,根据园林的具体情况布置
池沼要求学生说出四点:
一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二是水面成河道模
样,设计决不雷同的小桥;
三是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若自然,
目的是为了“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补充说明:可与《小石潭记》里的描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和“斗
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比较由此可见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所追求
的这样的一种自然之趣,都是为了取得称为一幅画的效果)
四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增加了园林的生趣,而且水中养鱼种荷,“鱼
戏莲叶间”又是入画一景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可以改为“决不
相同”吗?不可以,“雷同”是不该相同而相同的意思,突出了苏州园林桥梁的
各具情趣)
⊙用减词法品味下列修饰限制性的词语,领悟它们准确的表达作用如:
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②水面假如
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③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3)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这个环节利用抓关键词的方式,抓住“映衬”
一词,让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是如何映衬,
《苏州园林》教案10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__的作者,学习了本课的字词,并初读了课文,对《苏州
园林》作了宏观分析,这一节课我们将深入到每一个段落对__作微观研究,充分
领略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掌握必要的说明文知识。
二、赏析课文3-6段,
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
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结合文中优美的语句描述出来,在班上交流。
(一)第四段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绝不讲究对称”。
2、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3、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打比方(图案画和美术画)
作比较 (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
绝不讲究对称 ……)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池沼的配合,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照应
1池沼有两种情况:
一种宽畅,一种成河道
2相同点: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明确:“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 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三)第五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1.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
明确:——“着眼在画意。”
2.本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作比较:与松柏,道旁树比较
举例子:“古老的藤萝”
打比方:把藤萝比作一幅画
(四)第6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1.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
明确: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
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
把景致分开。
角落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
门窗美-(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美-(园林建筑的色彩美)
文中十余次提到绘画,“图画美”这一特征作为一条线索贯串全篇,联结园
林各类景物的说明, 条分缕析地作了正确、深刻的介绍,使__既眉目清楚,生动
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__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
点,__不仅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第10自然段
1.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
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三、辅导课后作业
四、小结
__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
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__,介绍你游玩过的某个有趣的地方,200字左右。
《苏州园林》教案11
课文内容分析:
作者叶圣陶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
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__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
地位,然后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展开说明。首先总写其“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
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
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微观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学情分析:
在统编教材中,七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说明性__,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
该文体。虽然如此,但是因为本篇__为本单元第二篇课文,在此之前有《中国石
拱桥》这篇非常规范的说明文,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的基本特点。且八年级的学
生也具备了较好的整体感知的能力,所以本课作为说明文的教学应该不是难题。
相对来说,学生对园林文化的了解和思考较为薄弱,应该作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__抓住事物特点,从整体到局部的多方面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把握
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__段首中心句的作用,学习作者文心周密,层次清晰的说明
结构。
3.领会园林设计者和建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趣,理解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
激发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并条理清晰地突出特征的写作思路。
2.领会园林设计者和建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趣,激发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
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苏州园林文化寻访微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说园林:由学生假期文化寻访说起,播放吴昱林微课。学生说
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从学生视角去看苏州园林,迅速拉近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
兴趣。)
叶圣陶先生也有一篇__来写他眼中的苏州园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位
大家的眼中,苏州园林是怎样的。
二、自主学习读园林(一读明特征,二读知结构)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
苏州园林具有怎样重要的地位?(明确: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作者看来,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作者认为,苏州园林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的?(四个“讲究”)
2.跳读课文,抓住关键信息缩写课文。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
响。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为了达到这
个目的,他们在整体上讲究亭台轩榭的自然之趣,讲究假山池沼的自然之美,讲
究花草树木映衬的图画美,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美。他们还在细节上注重每个角
落的图画美,注重门窗的图案美,颜色搭配上的闲适美。
方法总结:抓住第二段中的四个讲究和3-9段中每段中的总起句,基本上就
可以抓住全文的主要脉络。
明确《苏州园林》在结构上的特点:总分结构。先总写苏州园林“务必使游
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然后从四个主要方
面和三个细节上说明特点。
三、合作学习品园林之美
问题一:作者说,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
一幅完美的画。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问题:
你们可以从苏州园林中找到几幅画?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图或者哪几幅图?
这些图画的美有不同之处?用一个词语准确概括出来(可以是文中的词语,
也可自己概括)。
示例:亭台轩榭图——自然之美
假山池沼图——灵动之美(变化之美)
花草树木图——活力之美
花墙廊子图——层次之美
阶旁墙上图——图画之美
门窗——图案之美(简朴精细之美)
色彩——安闲之美
共同之处:以江南的自然为模范。体现了自然灵动之美,小巧精致之美,朴
素安适之美。
问题二:小学里大家学过《故宫博物院》,很多同学也游览过北京的颐和园。
你觉得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和苏州园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呢?
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对称结构,红墙金瓦,色彩浓艳。皇家威严。
颐和园:规模宏大,建筑、山、湖都是巨制
四、探究发现悟园林
1.赞园?赞人?
作者从一个鉴赏者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他仅仅是为了
表达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吗?
——对园林设计者和匠师的赞叹。
从哪里看出来的?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他们唯愿游览者……”
“……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月里,胸中有丘壑……”
2.何人?何缘?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究竟是什么人,你们好奇吗?我们一起来看两则
材料。
材料一:
沧浪亭,初建于北宋中期杰出的爱国者和文学家苏舜钦之手。苏舜钦状貌魁
伟,慷慨有大志,欧阳修认为他有宰辅之才。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
因此深为朝内保守派所忌,后遭弹劾,削职为民,闲居苏州。于是买水石作亭,
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命名为“沧浪亭”,
为读书会友之所,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一时豪俊,多从之游,
诗文名满天下,被誉为开有宋一代诗风者。
材料二:
拙政园是嘉靖时的御史王献臣和挚友文徵明共同设计营构的。借《闲居赋》
“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为人疏朗峻洁,博学能诗文。为官古直,不阿法,
敢于抗中贵,时有“奇士”之称。因受东厂特务的诬陷连遭贬谪,愤而弃官回归
故乡苏州。
文徵明是诗文、书、画“三绝”的巨匠。自明中叶到清代,文徵明成为文人
画家普遍敬仰的宗师。他的书法清劲秀美,洒脱而有韵度,工行草书,尤精小楷。
诗歌风格清新妍雅,有《甫田集》,收其700余首古、今体诗。文徵明不仅才艺
冠代,而且人品峻洁。他和王献臣志趣相投,绘制了拙政园31景图,每个景点
都配有诗一首,并亲撰了《王氏拙政园记》一文。
小结:中国古代没有专职的造园师,苏州园林是园主、诗画家和匠师合作的
结晶。这些园林的主人们都是“学富五车”之辈,造园就是为了既在城市里享受
丰富的物质供应和服务,但却又向往自然山林的闲情逸致,于是凿池堆山,营建
亭榭,莳花植木,以自然山水为楷模,用种种造景手法构成引人入胜的景象,从
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五、拓展反思说园林
提示:可以从__严整的结构对自己写作的启示方面说,也可以从苏州园林独
特的文化内涵说。
《苏州园林》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__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
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__的结构。
2、难点:__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
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
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
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
圣陶全集》。
__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
有深刻的体会。
__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
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
们很好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
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__结构
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__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
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
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由同学讨论,教师归纳。
__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
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
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__说明的对象——苏州园
林(总体)。
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讨论归纳: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__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
提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
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提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__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思考:__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归纳: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
顺序。
提示:__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3段为例作分析。
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
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归纳: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
讲求自然之趣。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__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__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提问:__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林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
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
句“因为依据另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
术效果。
提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__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
林作了画龙点晴的评价。
提问:前面看到__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
子,同学们找找看。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
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三、语言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找找__运用词语的特点。
1、准确
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玩赏、欣赏、观赏)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划线词的作用。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音
调为色彩。
提问:能找出__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
有人说__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的再现了苏
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
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四、小结
__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
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苏州园林》教学要点
__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__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
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
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
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
教学__,要抓住以下两个重点:
(一)引导学生学习__作者经过周密观察,准确把握园林特征,按照园林建筑
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写说明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把握客观对象本身的特点。__要介绍
的苏州园林是我国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共有一百多个,颇负盛名的也有十来个。
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
性。要在一篇短文内详细介绍苏州园林,一定要经过精细的观察,才能以简驭繁
地把握它们的共同特点。
作者叶圣陶,原是苏州人,“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
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而且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
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以精练、简洁、浅显
的语言加以说明。__指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
美的图画”,这是各个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具有图画的美感,
这正是苏州园林建筑最重要的共同特点。接着根据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说
明园林的“画意”主要表现在“四个讲究”上,即: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
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__下文有四节文
字,详细阐述每一方面园林景物体现出来的图画的美感,使各种材料博而不杂,
均有归属,丝丝入扣,并体现出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后面又以“游览者必然也
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发端,领起__最后三节,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还表现在设计
者和匠师们注意每一角落景物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雕镂美、屋内布置的色
彩美。__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和分析说明互相照应,
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一条线索贯串全篇,联结园林
各类景物的说明,不仅使__各部分先后有序,联结自然,就是对园林某部分景物
的说明也条分缕析,层次分明。如__写假山、池沼这一节,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
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
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
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
充满着生气。举凡有关景物,均循序渐进,一一写来,有条不紊。这节如此,其
他各节无不皆然。经过有合有分的反复说明,园林的特点阐述得十分透彻,留给
读者的印象也十分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用心体会精细周密的观
察是写说明文最重要的基本功的道理,培养通过观察把握事物特征及其内在规律
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对__组织结构的分析研究,彻底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
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有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体会__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法灵活多变、语言简洁
生动的写作特点。
__是一篇说明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
的多样性。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__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概括的说明
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议论来分析原理,使__既眉目清楚、
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就记叙景物而言,它的手法与游记有很大的区别。游记描述景物,常在某个
特定时间、某个固定的角度观察环境,或者移步换景,境随人迁。__则突破了时
间和空间的限制,记叙景物如登高鸟瞰无遗,像中国画透视画法那样,一应园内
景物,大至假山池沼、亭台廊墙,小至阶边丛草、门窗图案,都可一一摄入镜头;
又如守望一年四季,任何时候的景物,如夏秋季节“鱼戏莲叶间”的动人情景,
花时不同的花树相继开放,香飘四时的美好印象,都已一一呈现笔端。__的记叙
语言简洁、生动,赏心悦目地表现出景物的形象。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情景,古老的藤萝枝干“盘曲嶙峋”,开花时候“满眼的珠光
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这些地方,稍加点染,便显得生意盎然,沁人
耳目。类似例子,俯拾皆是。
__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
又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
律,使人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如__指出,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东
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
廊”,因为园林不是图案画,而是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这使人想起黑格尔所
说的话:“当然也还有一种造园艺术,以复杂和不规则为原则”。作者抓住园林
和绘画原理的相通之处进行分析,他的看法是很能给人启示的。有的时候,虽未
明点出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如__叙述园林中常
有花墙隔、廊子界,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使园林
建筑显得波澜层叠,气势纵横。这实际上启示读者认识到,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
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的分析
说明,大大增加了行文的情趣和魅力,能丰富读者关于园林建筑的知识,启迪读
者的智慧,陶冶读者的心灵。
教学__,要加强写法和语言分析,使学生体会到__为了准确介绍苏州园林,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借鉴课文
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
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这堂课也使我开始探索语文课堂的功能性,语文课
堂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
1、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首先,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
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
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
然后,教师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则需善于
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宁鸿彬老师要
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
(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
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
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2、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
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应充分地尊
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
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当学生对于
前人所谓的“定论”有了怀疑,不再人云亦云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
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
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3、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泛的教学资源。教师
要培养学生通过身边人文环境、图书、网络等收集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的
习惯和能力。
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课
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本堂课我就是利用
了身边的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客观形象感知了文本对象,然后把这种感受应用
到语文学习当中来,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4、语文课程的包容性,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教师要培养
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聚合思
维能力。
学科渗透题是是中考语文试题一种新的题型,此类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
的理解、分析、判断、综合能力,命题者有效的利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信息和知识
串联成具有一定问题情景的知识网络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各学科知识内容,还要
考查课外内容,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阐释、对跨领域学习的提倡、对语文综合
能力的要求,为中考语文试题提供了有力的考查依据。这些将促使学生关注人类、
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命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本堂课关注了
造型欣赏、人文景观等其他学科问题,带领学生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扩大自己
的知识范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科学、
技术、社会、生活等热点、焦点问题,更要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还要经常思
考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为跨学科考查奠定基础,最终能够做到举
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运用已学会的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能力。
《苏州园林》教案13
课标要求
1.领略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2.了解作者的思路,学习__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
方法。
3.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学习__多样性的语言。、品味
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
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学法点悟]
1、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自由
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
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
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初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
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
3、 __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
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画意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
文字还原成画面。
4、 __以说明为主,有时也穿插使用了议论、描写等多样性的语言表达方式,
学习时应适当分析。
5、__的语言很有特色,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认真辨析。
[整体感知]
__是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__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
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作者采用了由总到分的逻辑
顺序,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
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思考:1、__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
上的什么特征来写的?2、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
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疑难解析]
质疑:文中“自然之趣”的“趣”的意思是什么?
解惑:山水园林建筑结构布局自然协调带给人们的美感和情趣。
质疑:“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中“败笔”在文中指什么而言?
解惑:本指书法上失败的笔画,此处是借喻,“败笔”指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质疑:假山的堆叠,为什么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解惑:这句话是说假山的堆叠既是技术,更是艺术,它不仅仅是把石块罗列
堆叠形成假山,而且讲究审美情趣,审美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质疑:__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解惑:__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
结构方法,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
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写得谨严有序,条理分明。
[语言揣摩]
1.“东边有了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道
同样的回廊”,“同样的”一词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提示:不行,因为“同样的”表明东边和西边的亭子或者回廊的形式不一
样,而去掉后成了东边有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就没有亭子或者回廊,所
以不能去掉,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2.“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一句中加点词能否调换?
(提示:不能,因为高树才“俯”,低树才“仰”,如果调换二者位置,与
后面的描述矛盾,表意不准。)
3.“这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寂寞’一词”可以换成“单调”吗?说
说作者用词的好处?
(提示:可以,但还是作者用的“寂寞”好“不感到寂寞”不仅表达了树和
花的种类多,而且还有繁荣,热闹的气氛。)
[研究课题]
1、__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
的序言,最初发表在1979年第四期的《百科知识》上,原名为《拙政诸园寄深
眷》。叶圣陶先生本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2、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典范,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
美的图画。__多角度、全方位向读者说明到了园林就如在画中感觉。读完这篇__,
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场面画一幅漫画。如果觉得自己独立完成有困难,小组共同完
成好吗?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探究重点词语的含义及重要的一些问
题,并结合课文谈谈对苏州园林的看法。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相应的汉字。
鉴赏()池沼()镂空()
丘hè()lín()峋屋()yán
2、根据课文填空:
(1)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
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而不仅是。
(3)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
(4)阶砌旁边几丛书带草,墙上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3、掌握下列词的含义。
○1嶙峋:
○2标本:
○3雷同:
○4因地制宜:
○5别具匠心:
二、朗读指导
1.结合“思虑和练习”四,教师给予朗读指导,要求“读音清晰,速度适当,
语调舒缓,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以同桌为互助组,
进行朗读练习。然后由几位学生示范朗读或听录音。
2.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把需要认读的字和理解的词提出来。教师随即板书归
类或出示小黑板。
三、问题探究
1.文中四次提到“画图”或“图画”,请分别说明其作用。
(提示:第一次提到:点明事物特征;第二次提到:强调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三、四次提到引用设计者的愿望和游览者的话来证实作者的评价。)
2.“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这句话运用
了什么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比喻;说明苏州园林像美术画,苏州园林建筑像画一样美。)
3.“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句话中中国画的审
美观点是指什么?
(提示: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讲究自然之趣,追求图画美,不讲究对称。)
4.文中描写藤萝的句子有哪些,说明这些描写着意说明什么?
(提示: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
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意在
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与修剪追求自然之趣,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点。)
5.为什么到了花开时节,各种花会显得更“明艳照眼”?
提示:苏州园林建筑和环境色彩淡雅,作为姹紫嫣红的背景,反差大,反衬
出各种花开放时明艳照眼。
四、[欣赏评价]
1.为什么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2.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园林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看法。
答:
五、拓展阅读
扬州的个园
江苏扬州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
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圆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
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
土而出,此景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
“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
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
只觉得藕荷飘香,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
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
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
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
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亭”,迎面是一组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
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
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探究建议]
1.文中为什么该园取名为“个园”?
答:
2.请概括出秋山的特点。
答:
3.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句富有诗意,试找出一个例子加以体会。
答:
4.“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
作。”一句中“相传”一词是否能去掉?为什么?
答:
5.阅读此文后自然会想到《苏州园林》一文,试比较两篇__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
答:
《苏州园林》教案14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
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 认知目标:学习__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设想:
1、 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 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 于学生理解课文。
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 预习要求:
(1) 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 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
由此可见苏州园林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
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
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
展标: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二、 检查预习:
1、 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
标注到课文中。(补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2、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
请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上一课就提出的问题,请学生用文中的语句
回答:“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 分析总体结构
1、 上面同学回答的很正确,就是课文第一小节听这句话
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一节说
“不止这些”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开头总领全文。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不止这些。
2、 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
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
体特征:务必使……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
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
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 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
系?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4、 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
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节:图画美 8节:图案美 9节:色彩美(板书)
5、 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
用哪种结构形式?总说--分说
第 二 课 时
四、 精读4、5两节:
1、 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 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 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 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 “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__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 “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教学目
标上)
2、 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 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
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五、 总结:(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
1、 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 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
描述性的句子;用准确、周密、精确。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六、 作业: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
弄清__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
提高理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
单地让学生做一个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
上一个状语似乎呢?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
键句在结构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的谐美
总 分
教学后记: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把握得还不错,对__的写作层次也有较深
的印象,但对园林“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境界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苏州园林》教案15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和优美语句;提取中心句,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了学
习__层次分明的写法;运用合适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学习提取关键词和关键句,学习概括内容;揣摩文
中生动精妙的语句;能够运用桥党的顺序和方法解说事物。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
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俗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还有俗话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苏杭之所以闻名天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苏州园林。苏州园林如何有
这样的魅力?今天我们相约苏州园林,去欣赏他的风采魅力。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1了解作品和作者。
2、快速默读课文,批注课文重点信息。作者评价,苏州园林特征,园林景
貌等抢答
3、交流:读完课文你对苏州园林有怎样的印象?
4、引出中心句
二、再读课文,分析思路
1、苏州园林追求的是“完美的图画”,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几幅这样的图画?
请简要概括。
2、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你发现这幅图画美在哪里?小组交流,讨论美点
3、这些图画分别于文中哪些句子相对应?你觉得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合
作讨论。
先总后分,先中心句后支撑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4、为了将苏州园林的特征向不大熟悉它的人们介绍的通俗易懂,作者运用
了一些方法。看看下面语句主要运用什么方法说明的?举个典型例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美点寻踪
1、你喜欢文中哪些语句和词语,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自由表态
2、齐读2、4、5段,感受语言的趣味美。
二、回顾课文,再度审美
1、体会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情感。
2、交流:你喜欢我们的校园吗?你发现我们的校园花草布局之美吗?请你
就校园一角运用恰当的方法和顺序给不熟悉他的人介绍一下。
三、总结课文,陶冶情趣
美丽的苏州园林我们热爱你,美丽的祖国我们热爱你,远我们的足迹踏遍祖
国的大江南北,去领略美好的江山,真爱美丽的山河,守卫美好的家园,感受人
民的智慧。愿你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板书:完美的图画
----------亭台轩榭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艺术配合
花草树木着眼画意近景远景层次多深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05:21: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769031767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苏州园林》教案(1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苏州园林》教案(1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