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国子监历史

更新时间:2023-05-24 03:46:07 阅读: 评论:0

破折号有哪些作用-生腰果

国子监历史
2023年5月24日发(作者:应接)

国子监历史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隋代。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

庠。 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郑玄:“上庠为大学。”至于夏商周,

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

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汉代始设太学,隋代始设国子监。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

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

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

酒。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

﹐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东都亦

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宋属礼部。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

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

(994)依旧为监。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

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数量既少﹐平日听课者又甚寥寥。自设太学和

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凡太学﹑国子学﹑武学

﹑律学﹑小学﹑州县学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画三礼图﹑绘

圣贤像﹑建阁藏书﹑皇帝视察学校﹐皆属其主持筹办。元丰改革官制(见元丰改

)前﹐国子监官员有判监事﹑直讲﹑丞﹑主簿等。自元丰三年(1080)起﹐改设

国子祭酒(即旧判监事)﹑司业(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学博士(即旧直讲)

﹑学正﹑学录﹑武学博士﹑律学博士等官﹐监内分成三案﹕厨库案管太学钱粮

﹑颁发书籍条册﹐学案管文﹑武学生公私试﹑补试﹑上舍试﹑发解试等升补﹑

考选行艺﹐知杂案管监学杂务。各案设胥长﹑胥佐﹑贴书等吏人多员。国子监还

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南宋在监内专设

“印文字所”。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北宋

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

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1105)

﹐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

辽太祖置南面上京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丞﹑主簿﹑下辖国子学。中京另

建国子监﹐设官与上京同。金代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设祭酒﹑司业各一员

﹔监丞二至三员﹐一员兼管女直学。元初置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

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监丞﹐专领监务。另建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

学﹐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别。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

(1403)﹐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清代国子监

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

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

绪三十三年(1907)﹐并归学部。

国子监,始于隋代,为教育机关,至清代变为只管考试,不管教育的考试机

构;到清末则成为卖官机构。国子监学生,等于秀才,分文武两种,文称文生,

武称武生。凡依照惯例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给朝廷,即可称为“例监生”。他

们有资格去见县官,但没有什么实权。"(摘自黄现璠著《中国封建社会史》,

195212月)

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内,是中

国最后一个国子监,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致函-新年的英语作文

国子监历史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03:46: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711671765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国子监历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国子监历史.pdf

标签:北京国子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