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难忘》与肖邦的音乐
[摘 要]影片《一曲难忘》生动地讲述了肖邦无
与伦比的音乐天分和强烈的爱国情操。肖邦,这位被誉
为“波兰民族之魂”“钢琴诗人”“花丛中的大炮”的
音乐家有着39年短暂的传奇经历,影片中的电影音乐
表现了音乐家内心的情感、他的音乐世界以及对钢琴
的依恋。音乐在这部电影中成为影片的成功依托,而电
影又使音乐得以更大范围的传播。
[关键词] 《一曲难忘》;肖邦;爱国主义;电影音乐
1945年的美国电影《一曲难忘》是一部关于波兰
音乐家肖邦的传记片,这部电影获得了第19届奥斯卡
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
音响、最佳音乐六项提名。影片讲述了因沙俄发动战
争侵略波兰,肖邦忧国忧民,经常参加地下集会。他拒绝
为沙皇总督进行演奏,被下令逮捕,继而在巴黎流亡。旅
居法国的肖邦有着事业和爱情的矛盾、个人与祖国的
矛盾,经历了种种爱恨冲突与心灵桎梏。最后,肖邦为了
募捐资助爱国行动进行巡演,在挚友钢琴家李斯特和
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鼓励和帮助下,演出终获
成功。肖邦和乔治•桑也经历了爱情的过程,直
至肖邦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此片别出心裁地
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
种蒙太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既
然是音乐家肖邦的传记,配乐当然是肖邦的作品《练习,
曲》Op.10No.12和No.3、《波兰舞曲》Op.40No.1、《幻
想即兴曲》Op.66、《圆舞曲》Op.64No.1和No.2、《诙
谐曲》Op.31、《玛祖卡》Op.50No.2、《夜曲》Op.9 No.2
等。电影《一曲难忘》中的“一曲”,当然是指片中贯
穿始终、以各种形式出现7次的肖邦代表作――《波
兰舞曲》Op.40No.1即《降A大调波兰舞曲》,这首本
就讲述波兰人民解放斗争乐曲的不断重复,在承前启
后的作用上更是加深印象,使影片中的“爱国主义”思
想主题贯彻始终,大师的拳拳爱国之心在影片里被体
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影片一度被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
教育的爱国电影在国内各高校巡回放映。
《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是肖邦1842年的一
首作品,这时他离开波兰已经十多年,在这左右的七年
中“是肖邦创作上最旺盛的时期,,在艺术上达到了最后
的成熟。”[1]从《一曲难忘》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这
段时间中,肖邦与巴黎的社会各界人士频繁交往,刚离
开波兰时的巨大悲愤心情也趋于缓和,但他每时每刻
都牢记着祖国的沦陷:作品主题部分情绪活泼,性格勇
敢,如同描绘一队身着甲胄的波兰骑士昂首阔步前进
的宏伟场面。接着这段音乐在主调提高了一个八度后
又反复了一次,使整部音乐更加庄严、雄伟,表现出波兰
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第二部分,乐曲转到E大调上,
在强有力的六个和弦以后,左手八度固定音型的低音
部持续不断地演奏着十六分音符,描绘在旷野上奔驰
的波兰骑兵;右手旋律庄严而镇定,表现出骑兵们勇往
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音乐继续发展,呈现出一幅波澜
壮阔的战斗场面。接着,出现了一段平静的旋律,好像激
烈的战斗告一段落,战士们在进行短暂的休息。再下来
经过一段间奏,音乐又回到bA大调上,情绪更加激昂。
第三部分,尾声仍是bA大调,是第一部分的回应,情绪、
性格与主题一致。整部乐曲表现了肖邦的爱国主义思
想,歌颂了波兰人民为民族、为国家的独立而英勇奋斗
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
在影片中,这首《波兰舞曲》是这样出现的:肖邦在
李斯特的赞许以及出版商的首肯后,正为当晚即将开
始的首演做最后的准备,不料,接到了一封来自波兰首
都华沙的信件,从信中得知,当初掩护他出境的战友被
捕牺牲了。这个噩耗的突如其来使他的情绪发生了巨
大变化,肖邦悲痛到了极点,再也无法演奏本来准备演
奏的优雅乐曲了,他的手指停在了琴键上,突然这首激
昂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从指间流出,他这是
用琴声宣泄着他的悲愤啊!
波兰的民间艺术养育了肖邦的创作,他的音乐民
族根源极其深厚,是一位丝毫不打折扣的民族音乐家、
艺术家,与其他涉猎题材广泛的作曲家不同的是,肖邦
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钢琴作品,其中玛祖卡舞曲、波兰
舞曲的民族气息极其浓厚,波兰舞曲的创作是他的钟
爱,从7岁创作第一首波兰舞曲起,对波兰舞曲的创作
持续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肖邦的波兰舞曲是一首首歌
颂祖国的钢琴诗,特别是他后来的一些波兰舞曲中,人
们从中能听到祖国的深重灾难、人民的痛苦挣扎以及
一种永恒的希望在肖邦胸中荡起的澎湃激情。这些音
乐同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联,从最大意义上充分
表达了肖邦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热情。
另外要提到的乐曲就是肖邦著名的《练习曲》
Op.10No.12――《革命》。这首左手练习曲虽然不是那
点题的“一曲”,却也多次出现,配合人物性格与情节发
展,犹如副声部紧贴《bA大调波兰舞曲》,为深化电影
主题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革命》作于1831年9月肖邦赴法的途中,得知
华沙起义失败,怀着亡国的哀思写成的。“想到祖国波
兰再次遭到沙皇的践踏,祖国的人民再次陷入了被欺
凌、被压迫的深渊,心情不可抑制地愤怒和痛苦。”[2]
这首曲子以飞快的速度和一泻千里的恢弘气势表现出
肖邦高昂的爱国激情,表现了波兰军队英勇抵抗侵略、
愤慨激昂的怒吼声和横刀跃马、感慨万千的情怀。在
《一曲难忘》中,这部作品作为点睛之笔,倾吐出波兰人
民反抗沙俄侵略的心声,成为一篇充满斗志用音乐写
就的战斗檄文。在肖邦为抵抗组织筹款而进行的巡回
演出中多次出现,以烘托肖邦无比的赤子之心。
这首乐曲的出现是在肖邦“有幸”为公爵家宴演
奏的当晚,大门打开时,突然出现了沙俄派驻波兰的总
督,总督在公爵毕恭毕敬的引导下走至上座后,众人就
都在等待肖邦的继续演奏了,而此时的肖邦严词拒绝
在“沙皇的屠夫”面前演奏,并断然拂袖而去!这时影
片的情节本来就十分扣人心弦,令人惊愕、悲愤与紧张,
而《革命》的适时响起,如同重拳一样打在了侵略者的
心上,也打在了观众的灵魂深处。显而易见,在这里运用
肖邦这首代表作,对于突出电影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确
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接下来,影片中《革命》铿锵有力的声音经常被用
作肖邦友人的形象标志而出现,比如在肖邦全家都因
为他得罪了总督而一筹莫展时,《革命》一直以轻弱的
力度在影片中低回,当革命的伙伴敲门时,音乐渐强,当
肖邦听从伙伴的建议登船离开祖国去往巴黎时,《革命》
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样,当肖邦在巴黎首次音乐会上
台前惊闻朋友殉难的噩耗时,当在为祖国募捐的巡演
音乐会上,当肖邦回忆起离开祖国时女友康斯坦蒂的
叮嘱时,《革命》也一直伴随着肖邦,这是肖邦内心的激
动,是对昔日战斗友情的深切呼唤……
肖邦是波兰和法国的混血儿,因此他的音乐也是
混血而成的,海涅曾这样描述肖邦:“他生在波兰,父亲
是法国人,曾在德国受教育,在三个民族的影响下,使他
的个性变得十分特殊,波兰使他具有骑士精神和历史
性的痛苦,法国使他具有风流倜傥的翩翩风度,德国则
使他具有深刻的浪漫思想。”海涅还说“他天生娇弱,
纤细的外表下,赋有出众的才华,他不仅是位演奏能手,
还是位诗人作曲家,当他坐在钢琴前即兴演奏时,便有
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流涌进,此时他既不是波兰人,也不
是法国人或德国人,而是流露出来自莫扎特、拉斐尔和
歌德国度里更高尚的血统,他真正的祖国是诗的梦幻
王国。”
在影片的中后部分,沙俄再一次对波兰爱国者下
了毒手,大批波兰爱国志士被逮捕、杀害,肖邦的女友康
斯坦蒂从波兰赶到诺昂找到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希
望埃尔斯纳能够说服肖邦,让他为波兰革命筹款,并利
用他的名声在法国人民中争取朋友,求得帮助。由于乔
治•桑的阻挠,埃尔斯纳教授已经很久都没有见
过肖邦了,他劝康斯坦蒂放弃。而康斯坦蒂不相信这些,
她认为肖邦的心并没有死去,他需要的是被唤醒。
因无法直接见到肖邦,康斯坦蒂只能让埃尔斯
纳教授转交给肖邦一个装有波兰国土的小口袋。 在一
个音乐沙龙里,埃尔斯纳见到了肖邦,他脸色苍白,显得
十分疲乏。埃尔斯纳向他转达了康斯坦蒂和战友们的
期望。这时,肖邦终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为他
的祖国做些什么,他到一个又一个城市去巡回演出。音
乐的旋律越来越激昂,而他的身体越来越衰弱。这次巡
演耗尽了他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围绕在肖邦身
边的是埃尔斯纳教授以及康斯坦蒂、李斯特等人,在历
经种种磨难后,肖邦终于回到了朋友们身边。1849年
10月17日,肖邦逝世后,他的遗体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
了巴黎拉雪兹墓地,紧挨在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贝利尼
的墓旁。那只从华沙带来的银杯中盛满了祖国的泥土,
撒在了肖邦的棺木上,而他的心脏则被带回到他思念
了19年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这时,
影片中响起的音乐还是《革命》。肖邦39 年短短的生
命,是由无数晶莹耀眼的钢琴珠玉小品所镶缀起来的。
[3]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
心境跨过国界,跨过千年,在肖邦身上找到了共鸣。不知
道是热爱肖邦的音乐多一点,还是热爱他的精神灵魂
多一点;对于这样一位有着细腻感情的音乐家,只能从
作品中慢慢体会,慢慢品味;一曲难忘,不知究竟是哪一
曲令人难忘,还是说每一曲都让人难忘……《一曲难
忘》,难忘这部影片,更难忘肖邦,难忘他浪漫如诗、激
情澎湃的音乐,难忘他断然拒绝、痛斥敌人的傲骨,难忘
他亲密热情、伴侣人生的知音与恩师,更难忘他至纯至
诚、圣洁无私的一片冰心!是肖邦这样伟大音乐家的作
品成就了影片《一曲难忘》,而《一曲难忘》又使肖邦
及他的音乐在更广的范围得以被传颂。
看电影和听音乐,总的说来是两件事,有人会因为
音乐而喜欢上一部电影,但更常见的是:因为电影而喜
欢上里面的音乐。但电影与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电影中存在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更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
的演奏或演唱通过录音技术与对白、音响效果合成一
条声带,随电影放映而被观众所感知,感受。电影基本上
是一种视觉艺术,但听觉要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辅
助部分。电影音乐与对白、旁白、音响效果等其他声
音因素结合后,如与画面配合得当,能使观众在接受视
觉形象时,补充和深化对影片的艺术感受。电影音乐如
脱离画面单独存在,则失去其视听统一的综合功能。
音乐对电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音
乐是一部成功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操千曲而后
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
雕龙》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没有弹奏过一千首曲子以上,
怎么可以了解音律的真解?没有鉴赏过一千支宝剑,怎
么可以识得真正的利器?在欣赏这部电影时,可以多体
会一下编剧对于音乐素材精心的编排与设计,那会有
更多的收获:比如艾士勒教授在街头无意间看到波兰
又一次惨遭镇压的消息时,听到的还是《革命》。所以,
电影音乐的作用不一定是独立的,它们常常同时产生
好几种不同效果。编导们将同一首曲子通过不同的音
乐表现形态重复呈现在观众面前,除了渲染气氛表达
人物情绪之外,还能使观众在心理上获得前后贯穿的
感受,不动声色地巧妙实现了影片结构的统一。
笔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肖邦之所以成为一个伟
大的作曲家,被后世铭记不忘,凭的是他的心、他的魂、
他的命。而电影《一曲难忘》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
鲜活的人物与优秀的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告诉我们,艺
术家的天分一旦与崇高的爱国情操、自我牺牲的精神
相结合,人民便由衷地对他表达出自己的敬意,历史便
永远记住了那些隽永的旋律!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1982:229.
[2]王晓丹.遮掩在鲜花中的大炮[J].大舞
台,2008(01).
[3]马雪梅.就爱肖邦音乐[J].才智,2008(07).
[作者简介] 邵玲(1959― ),女,河北定州人,冀中职
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02:34: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668961764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一曲难忘》与肖邦的音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一曲难忘》与肖邦的音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