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租赁住房的定位、意义和发展要点
文林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住房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住房水平是考察小康目标的一个重要
指标,只有实现了住房小康,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长期
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随着房地产业从无到有的迅速发展,广大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极
大改善。1978年,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为6.7平方米,广
大城镇职工的住房条件到了严重短缺的程度。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
断推进,特别是安居工程、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房等
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在房地产市场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
作用同步拉动下,到了2009年末,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居民人
口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30平方米,
后十年平均每年每人增长1平方米。2008年,全国城镇住宅竣工面
积达到最高峰,突破了7亿平方米。城镇居民的住房数量、品质、质
量、环境等获得了极大改善,住房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由于房价的持续上涨,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难以依靠市
场化途径来解决住房问题,住房消费能力呈相对下降趋势。公共租赁
住房正是伴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住房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而兴起的一种有效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保障性住房,面向最低
.
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和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公共租赁住房正成为住房
保障的主要方式。各地不论在制度建设还是在实践探索中都取得了明
显突破。当前,与公共租赁住房有关的各项配套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
进。
2010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
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同期,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工作会议
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强调,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重庆、广东、XX等地也纷纷行动,有些
媒体评论说,公共租赁住房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成为住房保
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租赁住房只为满足基本居住需求
公共租赁住房是指投资者(政府、企业或社会非盈利机构等)持
有房源,以低于市场租金的方式租给特定人群的一种保障性住房。其
租金水平高于廉租住房,低于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属于保障性住房,
但又不同于福利制度下的低房租公房,也不同于企业的职工宿舍,是
属于社会属性的公共住房。从共性来看,与廉租住房相类似,但保障
范围更广泛。
公共租赁住房与其他以销售为主的保障性住房最大的区别在于
产权归属性不同。公共租赁住房的产权归政府或相关机构、企业所有,
不归居民个人所有。其目的是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得起的价
格,向低收入家庭出租住房,以改善这部分群体的住房困难状况。当
低收入家庭收入发展变化时,有严格的退出机制。从各地的实践看,
.
目前的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对象以城镇户籍人口中的中低收入家庭
为主,包括新就业职工,特别是新毕业的大学生以与一些特殊群体等,
也有一些城市已开始尝试面向广大外来人口,如XX、重庆和XX(有
一定的约束条件)。公共租赁住房的未来发展目标将涵盖城市的各类
夹心层家庭和外来流动人口。
公共租赁住房房租标准一般为家庭收入的10-30%之间,下图为
厦门万景公寓公共租赁住房小区的房租标准,从中可以看出,同样的
户型,因家庭收入不同,个人或家庭支付的房租标准差别较大,即,
如果政府补贴的多,需要个人支付的就少;反之,政府补贴的少,个
人需要支付的就要多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家庭收入的30%。从绝
对数额看,75平方米的三房型最高月租还不到400元,远远低于市
场租金,所以,厦门市的公共租赁住房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无房的
中低收入家庭的欢迎。
公共租赁住房的最大好处是剥离了投资投机机会。符合公共租赁
住房承租条件的家庭或个人,只能在规定条件下承租,当收入提高后
或购买了其他住房后就要退出公共租赁住房,这样,就去除了房价上
涨带来的投资收益可能性,如果不是真正的住房困难户就不会选择承
租公共租赁住房,这样就保证了公共租赁住房完全是为了满足城镇居
民的住房需求而非投资需求,剔除了投资、投机的因素,使申请人更
加纯洁,也避免了腐败滋生的机会。
公共租赁住房具有五大基本特征:一是体现出政府的干预性,公
共租赁住房是在政府的公共政策下,由政府直接负责提供或政府主导
.
下的公共机构、企业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其二是需求对象的限制性,
因其是保障性住房,其保障对象具有严格的准入标准;三是非营利性,
不论是政府直接负责建设还是企业承担开发建设,都不以营利为目
的;四是租赁价格的优惠性,公共租赁住房的出租价格低于一般的市
场价;五是退出的灵活性,当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和收入水平发生变化
时,政府可随时停止发放补贴,退出程序简便易操作。
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主要来自新建和收购两种方式,即各级地方
政府组织新建一些公共租赁住房,同时,也可以在已开发的商品房中
或存量住房中收购一些房源。
二、公共租赁住房有利于住房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租赁住房有利于形成长效循环机制。公共租赁住房的最大好
处是政府可以逐渐掌控保障性住房的房源,从住房保障制度设计上
说,可以形成长期良性的循环机制。从各国的住房保障发展实践看,
保障性住房面对的是低收入家庭,这部分家庭对居住位置的选择最为
关心,除了交通成本的考虑外,在城里生活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便
利的就业机会,因此,一般的发展规律是有钱人逐渐淡出中心城区,
向郊区化转移,低收入家庭留在老城区,成为这个城市低端生产力的
提供者。我国各个城市在建设保障性住房时,也充分考虑了这个因素,
一般都安排在城区边缘或地铁、公共交通便利的近城区。但是,随着
土地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交通便利位置的地块越来越难寻找,这给
地方城市政府提出了两难的选择:面对社会各界的呼声,必须大规模
发展保障性住房,但是,如果建在偏远的地方,又会受到各方的质疑,
.
低收入家庭也不愿意接受。但现实的情况是,商品房项目都只能向郊
区化发展,保障性住房只能越建越远。
市的经济适用住房发展情况正充分验证了这一点。截止到2008
年,市已累计建成200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如果按每套80
平方米计算,已有25万户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但是,这么多
房子,一旦售出,政府就失去了控制,虽然有退出机制,但实际上几
乎没有退出的房源。政府只能不停地建,不停地卖,最后也是越建越
远,与低收入家庭的期望值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怪
圈。
设想一下,如果市的2000多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没有被卖
掉,而是以租赁形式提供给低收入家庭,政府手中掌握有25万套保
障性房源,则基本可以形成良性的准入与退出机制了,由此看来,只
有租赁型的保障性住房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性发展机制。
三、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公共租赁住房发展的主要瓶颈
公共租赁住房的投资与建设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过去,地
方政府财力有限,只能依靠以售为主的经济适用住房迅速回笼资金。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地方政府财力不断增强,
另外,土地出让金中的净收益、住房公积金中的增值收益也在大幅度
增长,这些都是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重要资金保障。
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是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重要支撑。住房公积金
增值收益和土地出让净收益都不具有稳定性,变数较大。而随着逐步
推进的公共租赁房供应为主的保障方式,则需要以财政为主渠道的长
.
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各国在公共财政列支中
都有社会公共住房一项,为住房保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例如英国
中央财政预算中的住房保障资金,大约占预算支出总额的6%左右。
四、尽快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法规
目前,在住房制度建设中,还缺乏一部基本法,即住宅法。大部
分规定是以政策和规章制度体现的,立法层次不高,缺乏长远性和长
效机制。解决全社会的住房问题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
加强立法,把住房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
另外,随着房改任务的逐渐完成,住房制度改革的重心应逐步转
向制定科学的住房发展规划和目标。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
保障手段等,逐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住房发展目标。目前,大
部分地区编制的住房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机制,流于形
式化,不利于住房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在当
前住房保障供需突出的形势下,更应加大完善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法律
制度,调整保障性住房相关机制。特别是做好测算工作,根据本地低
收入家庭住房、收入、人口结构状况,编制各类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比
例和供应计划。这是当务之急,要避免一哄而上,制度建设、规划编
制滞后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造成大量的盲目建设。
前瞻性、科学性地做好公共租赁住房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我
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公共租赁住房具有广阔
的发展空间。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城市,将逐步把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
范围扩大到城市非户籍家庭。但其发展也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稳
.
步推进,避免急于求成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问题。首先是在获取土地上,
要对公共租赁住房用地给以较大的优惠政策,合理选址。因其面向城
市低收收入家庭,流动性较强,宜建在交通顺达,位置相对较方便的
区域。其次应合理规划,以建设小套型住房为主。按照节约用地的要
求,确定适当的住房建设套型面积、建筑形态和建筑容积率。在兴建
保障性住房小区时,力求做到自成体系,同时做好各项配套设施的建
设,如商店、学校、医院以与其他生活服务设施,加强小区的绿化、
道路建设,特别要重视防止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要注意配套公
共空间的职能,如公共阅览室、大型宽敞的公共交往空间、休闲与健
身场所等,居民在狭小的居住空间之外,可以有空间开展社会交往活
动或休闲健身购物等放松的场所。
XX经验:我国XX地区的公屋或组屋面积都不大,一般在30-40
平方米左右,以一室一厅户为主,居住空间较为狭小。但XX房屋署
在长期的实践中,比较重视公共空间的营造。如为公共住房小区配套
的大型商业中心,不仅要求商户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这些大型商场
也成为本区域居民避暑、邻里交往的活动空间。同时,公共住房小区
的一层全部是公建设计,有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等,这样设计的好
处是有利于缓解人们在狭小空间易产生的居住压抑感,小住房仅为满
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如睡觉、吃饭等,大部分生活可以安排在外部宽
敞舒适的空间进行。这一点也是我们需要特别借鉴的。
同时,还要尽快进行编制改革,增加基层管理力量,扩充人员编
制,这是保障公共租赁住房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如果人员配备不足,
.
势必会极大地影响到公共租赁住房的推进和制度的可持续性。因此,
随着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对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也需要在人力、物业、财力和机构设置上进行较大的补充和增强。
只能这样,才能适应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需求。
五、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加盟,促进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
鼓励各类机构投资者投资和经营保障住房的出租业务。除部分经
济实力较强的城市能够实行政府持有和出租保障住房外,建立长期持
有机制的关键还在于吸引包括开发商在内的机构投资者从事保障住
房的租赁业务。
要充分利用政府手中的经济杠杆,引入企业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的
建设,通过税收、土地、金融等配套政策,在营业税、房产税、所得
税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并调节参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即建立和完善
市场调节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政府也可通过市
场化购买、租赁等方式获取房源,一方面可减少政府的寻租空间,另
一方面也活跃了住房二级市场。实际上,广州已经有开发商开始探索
公共租赁住房模式。国内首例由开发商出资、探索解决低收入人群居
住问题的项目万汇楼已开业,市民只需要450元/月就可以租到30—
40平方米的公寓, 这是广东省建设厅批准的由广东省企业投资面向
低收入群体租赁住房试点项目。
公共租赁住房的理想模式是,政府通过种种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
金进入住房保障领域,集全社会的财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减轻政府
财政负担,形成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以较少的投入快速缓解低收入家
.
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使全体居民都有房可住,构筑中国特色的住房保
障模式。
.
本文发布于:2023-05-24 00:36: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597951763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公共租赁房的定位、意义和发展要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公共租赁房的定位、意义和发展要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