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一、设计到底是什么?
1.时代向前发展,并不一定就代表文明的进步。我们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
之间。创造力的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
们的身后,或许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
2.也许未来就在前面,但当我们转身,一样会看见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
源。只有能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
3.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好的认识和发现,
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
4.设计概念是怎么产生的?《现代设计的先驱》指出,源流可以追溯到社会思想家约
翰.拉斯金或同样是思想家也是艺术运动家的威廉.莫里斯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形成的“设
计”的思想,这可以被视作现代设计的原点。
5.相比较机械化生产,手工制品所独有的纤细美感更加得到了体现。即便机械化生产
带来了时代的进步,但由此带来的对传统美感的践踏,也是人们所不能忍受的。人们的审美
意识对工业机制产生反弹,现代设计的概念由此诞生。
6.那些经过历时积淀留存下来的造型语言、造型形式与造型趣味,都被激进的艺术家
们列为革命的对象。(立体派、直线派、未来派、达达主义、新构成主义、造型主义、绝对
主义、现代主义,等等)这是一次世界范围内的解体作业。其结果是使得造型与艺术领域成
为一片瓦砾场。但这片瓦砾场充满了营养。
7.是社会主义风潮带动了包豪斯思想的形成。带有一些理想主义成分的社会伦理关系
是设计概念得以生成的一个前提。这种思想概念越纯粹,在以经济发展为圭臬的土地上的
实施难度就越大。
8.技术的进步固然能为设计带来新的天地,但设计师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另外一点:那
就是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也蕴藏着无数设计的可能。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东
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9.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价值丰富的文化积累。如果能够把它们看成是陌生的东西,
加以活用,是比无中生有更了不起的创造。我们的脚下埋藏着巨大的矿脉。我们需要的只是
发现的眼睛。
10.新技术的出现并非是为了取代那些“旧”的,而是“旧”的要容纳“新”的,这样
一来,我们做出选择的余地也就更大了。
11.信息传达的目的并不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而是要慢慢地渗
透到五官中去。在人们还没注意到其存在时,成熟、隐秘、精密、有力的传达已经悄然完成
了。
12.设计绝不仅仅是制造技术。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我们的环境是由
具体生活着的人构成的,它所走向的前方,就是技术与设计的未来。
二、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1.“RE-DESIGN”简单来说就是再次设计。„„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
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
2.所谓设计,就是将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意义,通过制作的过程予以解释。所谓造型,
就是有效地利用感官去捕捉对象。
3.艺术与设计的区别到底是什么?艺术是艺术家在面对社会时的意志表达,其发生的
根本立足点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因此,只有艺术家本人,才能够掌握其艺术发生的根源。而
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
题,是设计的本质。在问题解决过程——也是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
价值观或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4.具体案例:卫生纸卷、出入境章、捕蟑盒、火柴、尿不湿、茶包 (P42~63)
5.将日常用品陌生化,再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再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
够做到这一点,才是一个真正的设计师。
三、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
1.所谓感觉,就是以一种很难说清的方式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在一起。人不仅仅是一
个感官主义的接受器官的组合,同时也是一个敏感的记忆再生装置,能够根据记忆在脑海
中再现出人脑中出现的形象,是同时由几种感觉刺激和人的再生记
忆相互交织而成的一幅宏大图景。
2.记忆并不是简单地再现过去,而是在接受外部信息的同时,依次被一一唤醒,彼此
认证,再充实以新的信息。因此,所谓印象,就是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部刺激,并把这些刺
激和人脑中原有的记忆组合、联系而生成的结果。设计行为,则是以这种组合而成的印象为
前提,并且有意识地干预这一组合过程的行为。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信息的构筑”——有
目的、有计划地去干预组合印象的生成的过程。
3.具体案例:P77~102
四、无中生有
1.无印良品致力于实现的是一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接受的深入而细致的合理性。
无印良品要做的不是追求最便宜的价格,而是最适当的价格。
2.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与无印良品初创时期已经很不同,保持原生态反而需要付
出更高的成本。
3.在当今时代,不能只是贩卖单个商品,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生活用品组合起来,
形成一个生活样式再进行推广。
4.无印良品的理想,是它生产出来的商品一旦被消费者接触到,就能触发出一种新的
生活意识,这种生活意识最终启发人们去追求更为完美的生活样式。
5.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关系到地球与人类的未来。我们今天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日
常生活中通过实践寻找到更为有效的对策。今天的世界到处都是“文明的冲突”,这说明长
久以来自由经济所提供的利益追求是有限度的;仅仅是主张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是无法与世界
共存的。在今后的世界中,关注全局、抑制利己主义的理性精神将会取代小众文化有限的
价值观。
6.无印良品在寻找最合适的素材、加工方式及商品样式的同时,也在“朴素”或“简
约”中寻求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虽然它也在努力省略掉不必要的生产过程,但对于丰富的素
材和新的技术并不完全拒绝。
7.所谓传达,并不是单向度的发出信息。首先应该明确广告要传达给大众一个什么样
的概念,然后再用清晰、易解的方式传达给大众。
五、对消费欲望的引导
1.“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是我经常拿来提醒自己的一句话。我并不想用领先半步的
立场来观察周遭的世界。我想做的是在一个可以俯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视点上来思考问
题。正是因为有一个承载着众多文化积累的过去,未来才得以成立。
2.所谓品牌,不是虚构而来的,是经销地的文化和消费欲望的综合体现。
3.如果设计——至少是在义务教育初期,就帮助人们形成对生活环境的合理看法,大
众的消费意识应该会有所不同吧?“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因为如果不是圆的,盖子
就会掉进洞里去。”这里说的不是数学的问题,而是设计的问题。
4.我们应该在适应市场的同时,用心推动消费者的审美意识,争取实现一个具有引导
性的设计。
六、在日本的我
1.日本人似乎时常把自己放到世界的边缘,而且在其内心某处,总有一颗乡下人般的
灵魂。这不是自卑的恶习。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而是习惯于将自己摆在更谦卑的位
置来思考问题,不是很好吗?在所谓全球化的潮流中,难道这不是很有益吗?在主动了解世
界的同时冷静地察觉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再在这一基础上思考。这种态度,应该也是今后
的世界所需要的吧。
2.日本文化就像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全盘接受了许多种文化。这种状况固然会带来一
片混沌,但当日本文化将其融合后,就会形成一种奇异的混合——最彻底的简单。首先归零,
扬弃所有。一无所有中蕴涵所有。
3.一个国家的高速成长时期很像是一个人的青春期。而日本,已经历过了青春年代。
不论是经济或文化都会走入成熟期,处于成熟期的人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人类的幸福并不
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
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
雅气质。不然的话,日本就会成为一个无趣的国家,因为不知道用哪种方式合理运用自己的
资源而失去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这样的日本是肤浅的,是会被遗忘的。也许对于日本而言,
再创成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4.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其实就是“等待”。等待着,等待着,不知不觉间,我们就感受
到了自然的丰饶。„„(雅叙苑与天空的森林)尽量减少人工的事物,营造出一个让时间在
自然的韵律中慢慢流逝的场所。他不是施加人工的力量,而是等待自然的给予。
5.与其费力地去改变,倒不如用心面对蕴涵在其中的寂静与成熟,等这些力量自然长
成,也不用“对外宣传”,只要将其放在森林的深处,或默默放置在那里就好。好的事物是
一定会被发现的。
七、有过这样的世界博览会吗?
1.“自然毫不吝啬地给予人类所有的丰饶。拥有创造力的自然给予人类睿智,允许人
类使用技术的力量从自然身上获得能源或资源。但是人类对于这恩惠并没有给出足够的回
报。因此,自然开始失去对人类的爱。于是,处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必须找回对自然与
生命的同感,做出睿智的行为。技术一再地压制自然,这是无法挽回的。要想发现隐藏在
自然当中的本质,并使其绽放光芒,不能压抑或管理生命,而应挖掘出一条深埋在生命中
的道路,这条道路蕴涵了无数复杂的信息。我们必须倾听自然与生命的对话,从其相互的
呼唤中创造出新的界面。我们应该再次为技术所引领的文明注入已经失去的睿智,为我们的
心灵找回朴实与谦虚的品质,再次尝试着恢复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与人类之间被破坏乐的
和谐关系。„„”
2.今天,世界博览会还有什么意义?我想,真正的意义在于指明未来中占有重要位置
的主题,以培育出在下一个时代能够发挥作用的技术与思想的胚芽。
八、设计领域的再配置
1.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实践。在当下环境中,为设计找到一个适合的场所,
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对于设计师来说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
2.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
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顺应时代的变化,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3.海报也好,商标也好,都不过是一种表现方式,并不能够成为设计的目的。一味顺
应时势的设计,或许能够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取得显赫的成功。但它越是受人瞩目,就越是
偏离设计的本质。
4.技术并没有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反而给人们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了追赶技
术的发展步伐,人们的神经变得异常紧张,„„这就是我们身处的现实环境。作为设计师,
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清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环境中实现信息传达。这也是设计的使命。
5.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提高信息的品质,增强传播的力量。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直接带来
信息品质的提高。“如何更容易了解?如何令人更加舒适?如何更为简单的传达?如何才能
让人感动?”——这些才是衡量设计师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尺度。
6.信息之美:清晰、独创、幽默。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22:55: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537191761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设计中的设计——摘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设计中的设计——摘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