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处处 及
翻译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
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
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
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1]
翻译:“做那些别人还没觉察到就该做的工作,办那些还没发生事故之前就该办的事,
体味那些没有散发出气味之前的气味。要把小的征兆当成大事,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
用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
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
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
的功业。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要
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韩非子曾引用:《韩非子·喻老》:“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
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行”,历。“族”,聚、众。事物
的生成和发展总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细到粗的过程。韩非举例说:千丈长
堤,因蝼蚁之穴而崩溃;百尺巨室,以突隙之火而焚烧。所以白圭行走在大堤上便堵塞蝼蚁
之穴,老者为防火便涂抹墙之缝隙,因此白圭无水之难,老者无火之患。韩非说:“此皆慎
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韩非子喻老》)所以,无论干什么都要趁早注意到,事物存
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限度。他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同上)人对水的
需求是有限度的,不饮固然不可得生,但多饮亦可使人致死,只有在确定的限度内(“适饮”)
才能保持生命。这一点是韩非对《老子》、荀子思想的发展。
2简析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
所以叫“为无为”。把这个启发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
事。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
事情也就做成了。这里,老子不主张统治者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
“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
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选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1]
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
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本章格言,对于人们来讲,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
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同时,我们也看
到,本章的“无为”并不是讲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他说“是以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正是从方法论上说明了老子的确是主张以无为而有所作为
的。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21:22: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48149172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处处 及翻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处处 及翻译.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