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中黄鹂形象再分析

更新时间:2023-05-23 19:10:48 阅读: 评论:0

形容茶的诗句-门可罗雀的反义词

《黄鹂》中黄鹂形象再分析
2023年5月23日发(作者:描写爸爸的作文)

文学史上常常有这种现象:一方面,有的作品在其产生的当时曾经激起过巨大的反响,

但时过境迁,后来的读者重读这些作品时往往大失所望。另一方面,文学史上还有另一类作

品,其在产生的当时并没有造成什么“轰动效应”在思想内容上甚至也谈不上先锋性,但却

总是能散发着经久的艺术魅力,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共同欣赏。作家孙犁所写的散文

当属于后一种情况。

孙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作家,他生活在中国人民由黑暗走向黎明的转折时

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

一贯的风格, “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

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的确,孙犁的作品具

有特殊的美感。他的作品,不仅有美的乡土、人物,美的思想感情,还有美的语言、文体,

别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品位,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读他的作品,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职高语文第四册收录了孙犁的散文名篇《黄鹂》。这篇散文写于1962年,20年后才公开

发表。全文围绕黄鹂以时间顺序展开,从环境与黄鹂的关系着眼,描写了黄鹂的两种生存环

境。一类是好的或比较好的情况,一类是不好的情况。

黄鹂好的生存环境,文章出现过两回。第一回,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

中,作者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一

闪而过” “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第二回,是在江南的太湖边, “这里的

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

安居乐业的所在”。作者终于彻悟到黄鹂需要的环境条件:“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

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黄鹂的不好的境遇,作者也写了两回。一回是在和平年代的树林中老史用猎枪打鸟,

鹂”势如惊弓之鸟,一去不返;另一回是在鸟市囚笼中,“黄鹂”被羁绊着,被玩弄着,神气

凄惨,美丽不在。

作者在黄鹂身上究竟寄予了怎样的感情寄托,黄鹂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遭遇都象征了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不难看出作者的匠心独到之处。

一.抗日战争时期黄鹂的形象是革命文艺的象征。

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在不断的炮火洗礼

中,在空前伟大的斗争环境中,这只黄鹂色彩鲜艳,声音诱人,姿态矫健,充满了战斗的激

情和活力!

黄鹂的这种达于极致的美与残酷的、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看似极不协调,其实这正是作

者别具慧眼之处,他在这不协调处看到了自然美和精神美的内在的统一。孙犁在《文学和生

活的路》中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

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那个时

候开始的。”在孙犁看来,抗日战争的本质,就是通过血与火的考验,带给国家、民族、人们

以新生,创造出美的生活、美的性格与美的自然。孙犁充满激情的写道: “文学是追求真

善美的,宣扬真善美的。我们参加革命,不是也为的这些东西吗?我们愿意看到令人充满希

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不愿意写去接近悲惨的东西”,愿意写“美的极致”

不愿意写“邪恶的极致”于是,战场上的那只黄鹂用它那“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

叫”,代表着革命文艺,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着战斗宣传作用。

二.和平年代的黄鹂的种种不幸,正是当时的文艺和艺术家种种苦难和不幸的写照。

革命战争胜利了,人们无比欢欣地迎来了社会主义,像那两只黄鹂找到了一片深密幽静

的树林一样,作者本以为这是所有事物发挥自己美的极致的广阔空间了。可是令人痛惜并感

慨的是,好景不长,厄运接连不断。“左”的错误,或像老史一样,或像那个穿皮大衣戴

皮帽的中年人一样,或像那个卖鸟笼的老头儿一样,破坏了艺术发展的环境,使黄鹂一去不

返,或倒毙枪口,或焦黄凄惨。

联系一下历史背景,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作者寄寓在黄鹂命运上的思想感情,理解

作者的痛惜和愤恨。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文艺路线上“左”的错误倾向,把文艺为无产

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

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政治上只允许歌颂,只允许一种形式、一种风格。对于艺术创作

上其他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则大加限制,甚至打击、摧毁。作者早已目睹了许多-文艺界的血雨

腥风,看到了许多如“黄鹂”般美好的艺术家饱受摧残,甚至连孙犁自己也难免受到各种打

击,身心俱痛。所以,这个时候黄鹂的惨状就是当时文艺和艺术家整体惨状的真实写照,作

者的痛心、忧愤之情透过黄鹂的不幸遭遇喷薄而出。

三.江南太湖边,黄鹂那达于极致的美正是作者对文艺前途命运的乐观预示。

历史终于迎来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新时期,作家的苦苦追寻终于有了结果:当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作者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找到了黄鹂的真正的家乡。作者深情

写道:“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行,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初晴的天气,

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 “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

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列宁说过,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

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作者所渴望和憧憬的“春雨、宿露”“朝霞和彩虹”不正

是列宁所说的“广阔天地”吗?作者在追求中重新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自己的人生观

与美学观,作者对文艺的前途充满乐观,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信心。

文章的最后,作者的思索由黄鹂转向大干世界,茫茫宇宙。“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既然“黄鹂”的啼叫、飞翔

要伴随着“春雨、宿露”“朝霞和彩虹”,那么,虎、鱼、驼、雁,这些更加壮观的美的极致

呢?难道不也需要深山、潭底、大漠、长空这样的美的环境、美的极致?美的极致,只有在

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是从平凡生活中升华出来的哲理,把人们的思想、追求推到了

一个新的境界。不仅要执着地追求美的极致,更要不懈地努力创造能够容忍、发展美的环境

——对人生,对艺术,都是如此。

《黄鹂》托物言志,富有哲理。表面说的是黄鹂,实际讲的是艺术。作者更从小黄鹂身

上悟出了大道理,表达了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

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所创造的美的意境的向往。作者以真的心地写真的景象,以美的文笔表

达美的情思,把自己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和人生、艺术的独到见解融入到用语言文字构筑的优

美意境中,情思隽永,境界高远。

政务服务工作总结-奥运会主办权

《黄鹂》中黄鹂形象再分析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19:10: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402481759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黄鹂》中黄鹂形象再分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黄鹂》中黄鹂形象再分析.pdf

标签:黄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