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对偶教案
离骚对偶教案
【篇一:《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
一、解题:“离骚”释义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
的意思。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是一篇热爱祖国,伸张正义,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杰作。大约作于
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屈原的代表作。 作者作品
二、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
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
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
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
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约
九年之久。
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不已,遂
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概述生平: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屈原: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
骚体 。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 。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屈原5.农历五月初五
是其投江自沉的纪念日。6.推崇“美政”:圣君贤相7.作品:《离骚》、
《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共
23篇。8.《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
诗。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三、“楚辞”与《楚辞》
“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
(“??皆书楚语, 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
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 “兮”
字。
四、文 章 结 构:《离骚》的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
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每4句为1节)、52句,
分两部分:
一(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宁死也不同流合污。
二(后六节):表现为追求美政而九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
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热情。
五、屈原为什么受屈遭贬?有哪三个原因?
1.君王“不察”(“灵俢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2.小人投机。(“众女”“遥诼”“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
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
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
史的悲哀。
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忠贞不移,至死不变)
也是我内心向往的美德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不会后悔。
七、重点语句翻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哀叹人民的生活多么艰苦。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也是我内心向往的美德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不会后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可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这种丑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为正道而献身啊,本来就是前代的圣人所推崇的。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
的吗?
八、哪些诗句表现屈原的外在美?
他身披香草鲜花,宁死不放弃对美丽的坚持。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芳香更加显著。
九、人物形象:
外在形象: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唯美 高洁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内在品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至善 至美
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可与日月争光”
十、语言特色:
1、运用对偶
①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如: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何
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②两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也分别构成对偶,这种形式也叫错综。如: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③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如: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2、基本句式
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
“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
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3、比喻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 比喻高尚的美
德)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
以善淫。(“灵修”,神仙,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
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
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
安?( “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
喻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
小人同流合污)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衣着佩饰都比喻诗人的美德。
(“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
重点语句翻译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
罪名。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许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哪有圆凿和方枘能够相合的啊?哪有道不同能够相安的?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鹰不能和凡鸟同群,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在朝廷做官不被重用还要遭受指责啊,我就退隐回乡重新整理我当
初的衣裳。
十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十二、学习这篇文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1.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
2.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
直前。
3.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十三、课文小结: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
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
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
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
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比喻义。
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篇二:《离骚》教案】
《离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
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
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
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
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教学难点: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
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一、导入
1、 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
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
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 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
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
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
二、解题
1、 简介屈原:
(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
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
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
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
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等。其作品
2、 简介?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
式,又称?骚?体。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
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
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
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3、 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
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
愁?的意思。司马迁
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
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
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
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
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
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
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
选。
三、诵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
/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把握诗的节奏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
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
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
是:
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
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
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体味诗的情感和语气
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
感情。
例如: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
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
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但他决不同
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
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第二部分说既黜之后,该怎么办?反省自己,是否没有看清道路,
返回去呢?承着反省的思想,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肯定了自己的
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念更加
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
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在今天仍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
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再读课文。
五、作业:熟读课文,练习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一、思路。《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
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
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全诗共
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课文内
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
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这六节从反省、
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
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二、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
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
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
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有哪三个原因?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
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
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
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
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
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
揭露和斥责。
三、小结: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四、作业: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补充注释
①民生:游国恩《离骚纂义》:?民生即人生。?人生是泛指,应包
括屈原自己。 ②浩荡:原形容水大貌,引申为放纵自恣,反复无常,
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人心。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
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2)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①替:废弃。(王朝兴替)
②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三令五申)
⑤不群:卓尔不群。
⑥方圆:方枘圆凿,也说圆凿方枘。
⑦相安:相处,相容。(相安无事)
⑩陆离:修长的样子,也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光怪陆离)
⑿游目:放眼远眺。(游目骋怀)
⒀弥彰:更加明显。(欲盖弥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2、充分体会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3、学习比喻、对偶等手法的运用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部分的背诵
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
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
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分析:1、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
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
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
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
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
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
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
自己的意志信仰。
2、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
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进?,后六节反省自身,
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进?,因
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
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
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
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
宿??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
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
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3、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初服?: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
的衣服,实际指原来 的志向,志趣,夙志。?进?:指从政,?退?指
辞官致仕。?信?:副词,确实。?高??长?:
动词,加高,加长。?佩之陆离?:陆离,单纯词,修长貌。?之?:定
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泽?:污浊。?章?:通?彰?。?惩?:
挫败。
4、《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
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
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
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
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
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
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
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
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
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
高尚情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讨论题1: 《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乏生动的比喻及对偶,从
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应该说,本文所用比喻及对偶较多。
如:?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茝?,运用了对偶及比喻,通过
这组对偶句描述了政敌对他的诽滂、诬陷,不仅揭示了政敌的卑劣,
也表现了自己的坚贞;任凭他们?既替??又申?;作者还将自己的品德
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物化为可见的?蕙、茝?这样香气四溢的植物,让
读者了解他的美德,使诗人的形象生动具体,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
意境。
又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
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些比喻及对偶的诗
句,意境多么明净、馨香,跟现实的黑暗、污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它使我们看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正是这样的喜爱和追
求,使他终生保持了?泥而不滓?的品质,世世代代为人民所景仰。
本题答案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讨论题2,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只有?意?而无?境?,你是怎
么认为的?请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应该说这种认为是不够正确的,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
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
忍为此态也?等,这些诗句决非有?意?无?境?,因为诗人的情意是在
楚国当时的特殊背景下产生出来的,透过它们可以返照出楚国朝政昏
暗、群小盘踞要津和人民生活艰难的情状,同时诗人保持高尚节操,
献身理想的崇高形象凸现纸面,栩栩如生。意境深邃,撼人心魄。
四、分析特色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
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
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 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
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
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 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
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
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 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
【篇三:《离骚》节选教案】
15、《离骚》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
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
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
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
曲。
提问 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
(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
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
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
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
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
“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
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
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
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
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
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
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
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
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
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
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
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
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
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4)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
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
纳的痛苦心情。
(5)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
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
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
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
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 二 课 时
n 一、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
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
道夫先路也”, 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
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
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
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
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
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
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
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
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
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
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
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
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
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
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
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
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
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
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
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
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
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
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
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
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
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 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
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
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
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
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
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
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
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对比手法的运用
尧、舜:“耿介”——桀、纣:“猖披”
吾:“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
灵活的诗歌体式
“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三、探究阅读
(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
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
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
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
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
高。
(2)(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面对屈原
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
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
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
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
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
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
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
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
是他真心所愿。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
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
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
质。要热爱祖国。
(4)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
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
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后记: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18:2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374691758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离骚对偶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离骚对偶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