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学案: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第二节 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诗中的景与情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2.提高对古诗中景与情的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一、考点解析
景情关系
(1)结构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①触景生情。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②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
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辛弃疾《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③寓情于景 是指诗人带若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
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
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④以景结情 “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所谓“以
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这样做的
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⑤“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
情。
⑥“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
现诗人的感情全部离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2)内在联系:
①景、情正村;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
科后》
乐景写乐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
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哀景写哀情
②景、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情景强烈冲突,哀乐之情趣,遂更加隽永
深远、耐人寻味。
二.典例精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①
端居 李商隐
②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三.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①②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
(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笙。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
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四.相关阅读
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辨析
“情者文之经。”《文心雕龙·情采》里如是说。所以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感情的艺术会
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对于诗来说,特别是对于抒情诗来说,感情的表现就显得更为重要和
直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一般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写景抒情的诗歌中多
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诗中情与景的安排设计,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写情、或托情寓物、或
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
景,景外含情,达到情景相触相融之诗境。
情、景结构关系辨
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
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
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
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
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
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
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
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
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
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
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
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
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又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
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
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
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
应有之景
刘熙载《艺概》中说“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
何意味。”此语看似寻常,实质从一新的角度,强调了诗歌创作须以具象景物表现抽象时空
情思的道理,具有更高的理论概括性,与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或“事物对当”之说实相
与契合。
二、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所谓“以景结情”是指
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
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明)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亡秦
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
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
而篇末“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
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又如李益《汴河曲》的结句“风起杨花愁杀人”,就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遥
寄了作者的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结句“暗
风吹雨入寒窗”,作者那惋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蕴含于景语之中,含蓄蕴
藉、深藏不露,确实是“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
再如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饮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
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
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下片“伤情”二字绾结全词唤起终篇两句:“高城望断.灯火已黄
昏。”此九字是以景结情的名句,是船行江中之所见,暗示时间的推移,与开篇两句相呼应,
又见出离别之速。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上述诗词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三、融情于景(移情入景),情景合一
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
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这样的诗篇,
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史上不乏融情
于景,达到情景合一,水乳交融境界的佳构妙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
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杜牧的《江南春》也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情景合一的经典之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
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读这首诗,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江
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和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可以说是作品里包含的第一层意思;
接下来,由眼前烟雨迷蒙中的佛寺,使人联想到南朝统治者虚耗民力财力搞神道设教的徒劳
和愚蠢,引起嘲讽的心理,这又构成了作品的第二层意思;再从寺院的遗留和王朝的消失,
生发出历史兴亡的感喟,是第三层意思;最后,将王朝的兴废同大自然以及人民生活的长存
联系起来思考,进而领悟到某种人生哲理,则又是一层意思。短短四句话,蕴涵着这么复杂
的思想感情,层层生发,愈转愈深。诗篇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将多层意思全包容在具有特
征性的景物画面之中(如莺啼花开写江南春景,村郭酒旗写社会经济,寺院楼台作为前朝弊
政与覆灭的见证,都有鲜明的特征性),内容复杂深曲,而抒情委婉含蓄。
融情入景的例子,不局限于通篇的情景合一,更多的是一句之中的情景合一。如李白《独
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脉脉无语之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杜
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并非花鸟不可爱,只是诗人忧国忧民,所以说“花
溅泪”、“鸟惊心”。“感时”、“恨别”是写情。一句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又如宋之问《度
大庾岭》:“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诗人用南飞雁比喻自己流放岭南的心情,用岭上梅
花抒发自己的乡思。又如李白《太原早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上句写远在边城
太原作客的心境,下句写思念新居安陆的情怀。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
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
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就能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一、情、景正衬 情、景内在联系辨
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
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一)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
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
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
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宋)俞国宝《风人松(题酒肆)》:“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骋惯识西湖路,骄
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
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
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二)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 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作此
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
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
融会为一的。(唐)韦江《题金陵图》: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
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
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
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
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
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
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
的体会。 “塞下”“秋”、 “边声”“千嶂” “长烟” “落日” “孤城” “羌管”,寒风
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宜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将军和
征夫离家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
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
他们复杂面义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
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二、情、景反衬
(一)以乐景写哀情
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蓄的心情同良
辰美景气氛之简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元稹《行宫》:
寥茨古行官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半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
花。红在一般是美现执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
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
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
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 一倍增其京。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
闻,还燕双栖老休妒” 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
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另外如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
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鹤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
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
墓写精当。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可谓
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计
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
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二)以哀景写乐情
“以京号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
事常八九” 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
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落目、秋风
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
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王维的《寒上作》
雕。”这是律诗的前四句,写西范时品公空’蠢至年倾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
这是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
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
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
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
景反衬出来的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
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诗经·采
薇》篇中更是有情、景反衬的经典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
二句以乐景写哀情,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情景强烈冲突,哀乐之情趣,遂更加隽永深远、
耐人寻味。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
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官干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
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
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所以,尽管情和景之间的关系
有多种形式。但实际上两者是相合为一的,惟其相融相契,才称之为“诗”,才是历代诗家
追求的高境界。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中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
二.典例精析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
“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
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三.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8分)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
答:(1)(1分)津亭
(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答:(2)(3分)D 【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
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
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3)(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
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
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
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
那一定是能得分的。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
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
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
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荃”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
“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平淡的
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
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
重。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18:04: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362941757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学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景与情+学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