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旅游后心得感悟

更新时间:2023-05-23 13:55:54 阅读: 评论:0

会计专业实践报告-农村饮水

都江堰旅游后心得感悟
2023年5月23日发(作者:州桥范成大)

都江堰旅游后心得感悟

在都江堰,这里有“青城天下幽”的道教圣地—青城山;有“灌口

水分开沃野”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2500年前,李冰率领人们修

建了都江堰工程,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鱼嘴因形似鱼的嘴巴而得名,它主要起分水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整理的都江堰旅游后心得感悟,感谢您的欣赏。

都江堰旅游后心得感悟1

今天,天气晴朗,我和妈妈去了都江堰,我们是从成都坐高铁到

都江堰。到了都江堰我们从玉垒山那个方向向都江堰水利工程方向进

发。这条路妈妈说有一段非常幽静的山路,并且看到岷江后,是顺着

水流的方向走,能更好的理解都江堰这个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在成都平原西边的岷江上建造的,是全世界到

今天为止,年代最长、唯一留存、以没有坝引水为特点的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在使用,仍发挥很大效益。让川西平原成为

“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它是由李冰父子建造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比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

每当春夏山洪来临的时候,江水奔流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

于河道非常窄,古时常常引起洪水,洪水一退,又有许多沙石。而灌

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向东流,造成东边旱西边涝。当李冰

任蜀郡太守,他为人民造福,排除洪水之灾,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

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浇田、变害为利。另外

一条则汇入长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

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设施。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

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组成。它科学

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

尾相接。

鱼嘴分水堤坐落在岷江中游的顶端。它将奔腾而来的岷江一分为

二,外江为原始河床,内江用于引流灌溉,它巧妙之处体现于两点。

其一是它利用内江河床低而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所以洪

水季节六成泄洪。所谓“分四六,平潦旱”正是这个道理。即表层水

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于是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内

江,而底层水则顺着江弯的凸岸挤向外江,绝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

河道上滚动、留沉。所谓“四六分洪,二八排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要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

却是任何工程都不能代替的,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

要害。飞沙堰的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它的作用主要是当

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

果遇到特大洪水的紧急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

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地巧妙地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和虎头岩的顶

拖作用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数百公斤的巨石,从这里

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工之妙。

宝瓶口是由人工开凿的一通山峡,玉垒山被一分为二,其间只留

20米的入水口,内江水从百米之宽的河道涌向宝瓶口,平水季节奔

流而过,高峰时节则节节升高,不加节制的水流不断爬升,一拥而入,

成都平原就会遭受洪涝灾害。此间飞沙堰的设计与宝瓶口相互结合,

它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这就意味着当内江水位升高2.15

米后,汹涌的波涛将从飞沙堰溢出。宝瓶口入水便始终在一个几乎平

衡的常量上。成都平原从此以后既获灌溉又安然无恙,此间的苦心可

谓巧也。

都江堰旅游后心得感悟2

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过:“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暑假,我终于来到都江堰参观了它美丽的景色。

穿过伏龙观,放眼望去,山上树木郁郁苍苍,几处亭台楼阁掩映

在山林中。碧绿的岷江水像一块翡翠,微风吹过,江面上泛起鱼鳞似

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又像撒下了一层碎金。

近处,波涛起伏,江水缓缓从宝瓶口的“瓶颈”处流过。

来到分水亭,正前方是岷江出山口,只见远处山峰层峦叠嶂,可

想而知,岷江水是经过了许多的曲曲折折才流出山口的。在分水亭左

边也有一条江,干涸的河床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突然,远处

传来一声巨响,好像闷雷滚动。顿时,左边的江打开了一个闸门,岷

江水蜂拥而至,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霎时,鹅卵石就

被江水吞没了。

踏上长两百多米的安澜索桥,往下看,岷江水翻滚着,奔腾着。

它如同川剧里的变脸,又似被谁染上了色,从碧绿色变成了土黄色。

岷江水怒吼着,咆哮着,像个撒野的孩子。

走到岷江右岸,登上了秦堰楼,俯瞰都江堰。岷江水在都江堰内

的流程是个横卧的英文字母“Y”。中间那块将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的

叫鱼嘴分水堤,从宝瓶口流出的这边是内江,另一条是外江。你还别

说,鱼嘴分水堤既像一条大鱼在向远处眺望,又像极了一艘巨轮在岷

江上乘风破浪。再向对岸望去,对岸山峰连绵起伏,像一条巨龙。天

空湛蓝深远,像被水洗过似的,一尘不染,犹如一块蓝玻璃。天上飘

着雪一样白的云朵,时而变成可爱的小鸡,时而变成温顺的小狗,时

而变成凶猛的老虎,时而变成威武的狮子。再看看外江,它已不再干

涸,而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江。

啊,都江堰,你真是太美了!

都江堰旅游后心得感悟3

今天,我们来到了都江堰市,游览举世闻名的浩大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

都江堰是由秦国李冰父子率成千上万的军民建成的。话说当年,

群山层层把岷江东去之水截断,造成了源源不断的岷江水直逼乐山地

区,使乐山民众遭受洪水之灾;而成都平原地带却终日期不见滴水,大

旱降临,皇帝爱莫能助。

李冰父子见状,甚是于心不忍,于是开始导水。由于四川地带的

山主要由钟乳石构成,这种石头一大特点就是易燃,李冰正是巧妙地

利用了这一特点,开始烧山。李冰浇山时在冬天,江水冷得刺骨,高

温的火和冰冷的水在一起会发生“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山“砰”

的一声就炸开了。这样,岷江水被分成了两部分内江和外江,内江流

向成都平原,造福于百姓;外江起到汛期分洪的主要作用。

一路上,我们顺着岷江水往上走,水声“哗哗”,十分悦耳。来

到景区,我和弟弟在开放的喷泉池里大玩一通。然后,我们参观了宝

瓶口,只见岷江之水气势汹汹,竟可与长江相媲美;接着,我们走到飞

沙堰,这是二次分流处,泻洪时在内江多余的水会被排出的同时,在

凤栖窝未排除的泥沙会被排出,使得流入内江的水只含有少量的泥沙;

我们的游览是逆流而上,所以最后来到了第一个分流处——鱼嘴,因

其地势极其像鱼而得名,它把岷江水分成两部分:内江,便是当年李

冰开凿的,外江主要起泻洪、排沙作用。内江在“凤栖窝”的过滤下

有极少的沙子再经过飞沙堰的二次排沙,使灌溉农田的水中只有一丁

点的泥沙,这也就意味着瓜果将更加健康,老百姓食品吃得更加放心。

总之,鱼嘴的特点是四六分洪,二八排沙。

今天,成都平原的百姓人人靠它,灌溉农田也好,饮食也好……可

以说,它就像清甜的甘露,浇灌着成都百姓的生活。李冰这一壮举更

替中国向世界说了一句:“中国是强大的,伟大的!

都江堰旅游后心得感悟4

啊,我今天终于可以见到都江堰了!

在我的心里,都江堰可以用两个词代替——雄伟、壮观。因为它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还知道,作

家余秋雨将它称为“慈祥的母亲”。

我们跟着老师走进景区大门。咦?怎么感觉像是走进了我们的泰兴

公园——一个中等大小的公园,里面就是花花草草、树木、河流……

也没有什么特别呀!顿时,一丝失望涌上心头。

“同学们,鱼嘴到啦!”我往前一看,鱼嘴真的像大鱼的嘴巴,插

入江心,把岷江一分为二。岷江就像一个大怪兽,咆哮着奔涌而来,

但到了这儿,就服服帖帖地分成两股,一股流入内江,一股流入外江。

鱼嘴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四六分洪”——经过精确的

测量,在汛期,会有60%的水流入外江,而剩下40%的江水则恰到好

处地灌溉着成都平原;而在旱期,则会有60%的江水充分滋润着成都平

原,只有40%的江水会流入外江。

解决了洪水和干旱,江水里却混入了大量沙石。这下,该轮到飞

沙堰大显身手了!

在这里,“堰”就是“坝”的意思。飞沙堰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

坝,虽其貌不扬,却能够让大量沙石“飞”出去。它的神奇之处,源

于离心力,它呈倒“S”形,顽皮的水流撞上一侧低坝,顿时头昏眼花;

跑到另一边,却又撞上了另一侧低坝。如此一“转”,石块被甩了出

去,泥沙沉入江底。

站在岸边,我深深地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他们巧妙的设计让所

有问题迎刃而解。再想想李冰父子治水,是多么不容易呀!那时,没有

精密的高科技测绘仪器,靠双脚走遍千山万水,靠双手绘制地图,有

的是勤劳的品质和百折不挠的信念啊。

想当初,水源被玉垒山挡住了,只有10%能流入成都平原。李冰

让几十万名工人日夜开凿,可凿了一年时间,玉垒山依然纹丝不动。

工人们泄气了,这要到猴年马月才能开凿完啊?于是他们纷纷罢工。李

冰为此发了愁,他动员大家一起想办法。后来一个有经验的农民提议,

在岩石上开凿出一些沟槽,再放上柴草日夜不停地烧,直烧到石头发

红,再把冰冷的江水浇上去,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让岩石变得脆弱,

之后再用工具就能轻易地将岩石凿开。终于,李冰开辟出了一道水道,

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称“宝瓶口”。

慢慢地,我明白了都江堰的雄伟所在。它的雄伟不在外表,而在

它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勤劳,更体现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都江堰旅游后心得感悟5

这个暑假,我去了四川的许多地方,美如仙境的九寨沟,汶川的

钟楼,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都江堰。

那天一大清早,我们上了表姐家的车,来到都江堰大门口,这时

天才刚刚全亮,我们走了进去。 走了几十米只见有一个喷泉。它周围

是一个个竹子编的细长的竹篓,里面全是很大的鹅卵石,一旁还有几

个用木头做的、绳子固定的像三角架一样的东西,据说当年李冰父子

就是用这两个东西把水拦住的。喷泉中间还有四五条又粗又长的木桩

横倒在里面。听导游说,古时每年都要清理江底的沙石,李冰就是用

这木桩做标记,挖到木桩后就不再向下挖了,直到现在江底下都有那

样的木桩。 继续往前,导游带领我们往鱼嘴方向走去,途径堰功道,

它的两侧是十二位建造和保护过都江堰的功臣们的铜像。 我们一直从

后向前走,不远处就先看见了“宝瓶口”,宝瓶口把一座大山分成了

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水流向内江,另外多余的水分流到了外江,成

都市区的用水多半是内江的水。再向前走就是“飞沙堰”了,它的主

要作用是泄洪排沙,内江经过了飞沙堰就很干净了。正在我感慨古人

的伟大时,不知不觉地来到“鱼嘴”了。因为它的前面像一个扁平的

鱼嘴,因此而得名鱼嘴,就是在这个地方把岷江活生生分成了内江和

外江。

这次去都江堰,我看到了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他们做了竹篓,

将小的石块捆在一起,增加重量,不至于被水冲走,像三角架的东西

则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还有前面我说的把山一分为二,如

果要把山慢慢的挖则需要挖很长的时间,但古人知道用热胀冷缩的原

理,先把石头用火烧了,再立刻浇水,使石头在迅速收缩时炸裂开来,

变成了小石块,不但方便搬运,而且更加省力,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我真佩服李冰父子的毅力、决心和智慧,我们要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

精神。

我的故乡-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都江堰旅游后心得感悟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13:5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213541755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都江堰旅游后心得感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都江堰旅游后心得感悟.pdf

标签:青城天下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