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5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
我和妈妈差了23岁,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分歧。
所以我在想,我要和我的孩子年龄差距缩小到多少,才不会使两代人的代沟
变得不可跨越。
妈妈对我实行放养政策,可是问题太多了,比如:懒惰。
所以我在想,以后我该对我的孩子进行怎样的教育方式,才不会害了他并不
会让他觉得我是为了他好。很矛盾。
现在多少孩子在抱怨家长打着为了他/她好的旗号,抱着不重复的补习班、
吃着不重名的营养品,而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会这样抱怨我。
母亲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这36封家书是离开儿子多年的母亲再回到儿子身
边后,发现儿子早已经长成了与小时候完全不同的、有着独立人格的成年人,她
极度的不适应。她想与儿子沟通,又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才能将两人的谈话深入、
长久的持续下去。
这就是两代人的代沟,这样的事情不管在哪个年代都会发生在两代人身上
的。龙应台急切的想要和儿子同步,想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安安。
十八岁,对于有些孩子和父母来说,成为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__开头这样
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
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
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
龙应台是充满智慧的母亲,明知孩子会跌倒依然选择了放手的母亲,她知道
成长的阵痛必须由孩子独自去承受,任何人都无法包办和代替,因为一旦越俎代
庖,孩子就没办法自己长大。而当今社会中许多父母更多地扮演决策者的角色,
明确告诉自己的孩子该做什么、怎么做,本意是好的,可孩子长大后,却离不开
父母,缺少一种独立自主的能力,缺少自己的独立思想,不敢也不愿去表达自己
的思想,所以安德烈是幸运的,有这么一位开明的母亲,有这样能够表达成熟思
想的渠道。青春是否应该叛逆?这里的叛逆并不是外在的桀骜不驯,意气用事。
龙应台与安德烈在彼此沟通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揭掉了彼此年代文化的面纱,
还原了各自内心的真实所需、所感,这样的交流产生了真正的互动与价值。安德
烈成长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文化的差异性在他的成长环境中显然不甚稀奇,
他在充满活力、叛逆的环境里,读书、郊游、交友、恋爱等等,作为母亲既不盲
目认同,却也会中肯地鼓励赞许,甚好。
安德烈在十八岁的时候在告诉自己的母亲,将来就做一个普通人。其实普通
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还有孩子的认知、价值观、世界
观念的成长,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紧跟孩子快速成长的
步伐而不会被孩子远远的甩在后面很远。就像龙应台说的“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
母子关系犹如放风筝的人与风筝。风筝总想飞得高一点再高一点,最好能够
挣脱引线。放风筝总是处在矛盾的状态,希望他飞得高一些稳一点,却不肯放手,
把引线扯得紧一些再紧一些。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方式吧。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2
忙于中考的那段时间,实在抛下了很多东西。如今,我在盏盏柔光灯下安详
坐落。捧起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不作声响,只留鼻息于静谧之中,
携缓缓平静的心,去阅读它。
书中记述了母亲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三年来往36封家书。字里行间折射两
代人,两种文明的思想深度,有关人生的思考,有关当下的社会,有关对国家的
理性。
我尤为深刻的是十八岁的安德烈对母亲说:“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平庸的人,
有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最
后,安德烈淡淡的忧伤夹杂在他那句朝母亲的话中,“那么,你会失望吗?”母
亲回信表示,她没有关系,只要将来的工作让你快乐满足,感觉有意义,即使是
给河马刷牙都不打紧。{大意如此}
读完后有朋友与我聊起这对话。她在网上来信,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觉得
我才是平庸的人。”彼此相隔甚远,但我已察觉平庸二字是好友最不愿说出的。
我大概知道她为什么了。读书没有大的成绩,也没有多么拼搏,更没有特别惹眼
的才艺。所以说平庸。那时我就好像被泼了一身的冷水,不禁颤抖,责问自己:
那我呢?是否像她一样是平庸的?
我这样回答:“曾经是,如今不再了。”龙应台是对的,无所谓地位高低,
钱财多少,做着自己愿意之事,何来平庸?
回想起自己中考,我只能说我抛弃了很多,却得不到一丝安宁。
相识三年,曾几何时,我见过好友的她会对我不冷不热。扭头带着满脸的落
寂走向与我背道而驰的地方,夕阳的余晖照耀她,却只留漫不经心的背影给我观
看,遥望。走到此步田地,是谁错?是我。初三,我只有一个目的,跨进家里人,
我的理想高校。我已习惯一个人,想一个人的将来,做一个人的梦。我肯花费一
天去苦读书,也不愿与她荒废那一小时的闲聊;我肯割舍喜好投入题海中,也不
愿与她分享剩余的空闲;我肯拼命装出高傲,也不愿与她说其实我很累。
陪伴十几年,曾几何时,我见过父母和我坐一起吃饭,竟无一丝声响。以前
家就是全部,现在学业是我的天下。爸爸妈妈能领会到我。于是不知不觉,客厅
的电视音量已调至最小,进出我房间的脚步已轻柔许多,我睡了家里已不再灯火
通明。可我却不懂他们,寡言少语,不哭也不笑,木偶一样。
时间那样快,这场考试也结束了。回头心里一阵阵疼痛,当初自己是那样愚
蠢,那样平庸。冷落朋友冷落家人,日日做着令自己不痛快之事。后来我在假期
中慢慢回复过来,与旧时好友聚会,与家里人去旅行,在书城里泡一天。
截止读完此书,后知后觉。平庸不是说无权贵势力,无钱财万贯,无别人所
无。而是过得满意,庆幸和愉悦。
你不平庸,我们都不平庸,因为我们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3
如果说了解是彼此沟通的桥梁,那么沟通就是在了解中开出的美丽的鲜花。
——题记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后,我感触极深。
《亲爱的安德烈》主要是龙应台先生和她的儿子安德烈的三十六封书信,同
时其间也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龙应台先生因工作原因与儿子几年未见,等到
再相见,安德烈已是一米八左右的小伙子,已不再是龙应台先生《孩子你慢慢来》
书中的小男孩安安。两人之间总有着一层隔膜,所以他们通过书信的方式来缓解
这种尴尬的气氛,让彼此更加了解熟悉。
正如信中所说,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而龙应
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在信中,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而龙应
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龙应台想重新了解自己长大的儿子。
信中,这对母子讨论了自己的价值观,讨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等。同时,安
德烈也捍卫了自己喜欢的摇滚乐,喜欢的电影。他们通过一封封的书信,增强了
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从而在代沟上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龙应台先生对安德烈藏在心底的母爱,明白了,再
优秀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会焦虑地帮孩子在迷途中寻找出口,也会放下自己
的尊严,甘于自己孩子的嘲笑。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安德烈希望被母亲理解的心情。
我们慢慢长大,但却与自己的父母渐渐疏远。我们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懦弱变得
勇敢,从懵懂无知的孩子,变成了懂事知礼的少年。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却在
慢慢变老。我们的父母也和龙应台先生一样渴望能够与自己的孩子沟通,能够走
进孩子的内心,可有时,我们却用沉重的枷锁,锁住了自己的内心,不让任何人
靠近。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也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
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因为懂得,所以珍惜。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我们应该和安德烈一样,学会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多去了解自己的父母,多
去关心自己的父母。了解与沟通会拉近我们与父母的距离,打破与父母之间的隔
膜。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4
“从书房走到厨房去拿一杯牛奶,我一定随手关掉书房的灯,离开厨房时,
一定关掉厨房的灯??窗外若是有阳光,我会将洗好的湿衣服拿到阳台或院子里去
晾,绝不用烘干机。若是有自然清风,我绝不用冷气。”
事实上,我一开始并不理解“消极”的意思。查了字典后明白“消极”的意
思是“否定的,反面的,阻碍发展的”。可我还是不明白,所有“否定的,反面
的”事情都是“消极”的?反之,“消极”的事情都是“否定的,反面的”吗?
开Rolls Royce就是“消极”的?捉了蝈蝈不放也是“消极”的?
我不明白。可是,有一点肯定是对的,那就是不要浪费资源。地球资源匮乏,
确实很匮乏,浪费是十分可耻的行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我们所能做的
事情是无限的。我们平常所能做的节约能源,保护地球的事情有——离开房间屋
子关掉电子设备电源,将水循环利用,垃圾分类??
至于奢侈,也就是挥金如土,滥费钱财,就得因人而异了。平常出去购物,
我总是挑便宜的,事实上我也不知道那件商品应该多少钱,几元算贵,可我总觉
得把钱花在无价值的,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上,毕竟是一种浪费。有些人,买回
来的东西自己忘了用,最后要么是物品过期,要么不适合自己用了??即使钱太多
没处花,还是去捐些钱吧,给山区和家境贫困的人们,这毕竟也是节约的表现,
善心之举。“募捐”和“奢侈”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你想选择哪一个?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5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给我的印象就是母子之间的亲密家书,原本儿时的
情深,却成了现在的冷冷淡淡。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传奇母亲——“龙应台”,是
则样和儿子“安德烈”恢复原本的纯真、幸福的亲情吧!
三年的不断通信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本书的语言文字让人感到一种痛切心扉
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一个是帅气、年轻的儿子,一
个是在渐渐衰老,想与儿子一起找回往日亲情的母亲。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断的
变化。让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亲情这扇无形大门的母亲。
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反的是一个青年对母亲的不屑。可随着母亲努力的深入,儿
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只为了稿费而写的单纯,到想要和
母亲真的交谈而改变。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内心,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
家、新年、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
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流着,那也许
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生活中的我,我常常会嫌饭菜难吃,水烫或太冷……再想想母亲的付出,
又会有一丝抹不去的痛楚。
虽然我懂的那些孝敬母亲、懂事、担任起家的重任的大道理,却永远望不可
及,父母的一句关心问候,会被我当成成年人的唠叨,拒之入耳。我只顾着我自
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
聪
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
有着一双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待着渴望你回头看着他,扶她一把,暖他
一辈子!
其实你不可能陪在父母身边一辈子,父母也不可能陪你一辈子,可能他们会
在某一时刻忽然的离你而去,所以不要再把孝顺放在嘴上,多多陪着他们。你所
能给予的,不是挂在嘴上的孝顺,让他们快乐一时,伤悲的无底深渊,是因为你
不是为了孝顺而孝顺,来让自己心安;其实不久之后你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坦
诚相对……所以趁现在不要把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减少而是一天天的增加,因为父
母永远都在你的身边。龙应台温文尔雅、亲情流动的优美色彩文字与父母的辛酸
与无奈;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人在家等着你。——不管她有多
老、多累、多苦,他都尽他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极限,他也会努力着不放弃的
去做,记住他的好只为你,他,不曾后悔!不要嫌他对你冷,只是他暖的时候,
你一直冷得刺骨!他是让你去锻炼,学会照顾她,暖他一辈子,等他暖你,那就
吃了。她暖的永远是你!——爸,妈,我爱你们!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6
今年暑假在妈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
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来阅读,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亲爱的安
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两个人之间的36封
家书。我和妈妈一起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读完后,我们还互相交流了感想,让
彼此更加了解了对方的想法。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
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读了这本书,我第一次站在妈妈的
角度理解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妈妈也开始站在我的立场上认识了我的世界。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这句话
是龙应台写给她儿子的,我跑去厨房问正在做饭的妈妈:“如果我以后没有你们
所期望的那么优秀,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学,长大后也没有找到合适
的工作,过着平庸的生活,你们会不会对我很失望,很讨厌我?”
妈妈听了我的话之后很惊讶,放下了手的活,耐心地对我说:“孩子,你是
我们的女儿,无论以后你选择了哪条路,我们都会支持你。你不用与别人比,而
是应该与自己较量,不管你是否有成就,只要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了去争取
了,超越了自己,你也就会无怨无悔了,我们就会很开心,失望可能会有一些,
但你永远都会是父母的宝贝父母的骄傲啊!”
爸爸妈妈才是世界上最懂自己、最爱自己的人啊!其实妈妈说的话与大作家
龙应台所写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
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
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读到这里,我似乎更加理
解了妈妈的内心。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经常与妈妈谈心,但经常不欢而散,总是聊两句就吵
了起来,因为妈妈总是不自觉地把话题转向了学习或中考,我听多了就很不耐烦,
就与妈妈争辩,妈妈的脾气也很急躁,所以我干脆就不聊了,然后谁也不理谁。
其实我也能理解妈妈,因为父母的急躁也是由现在的社会风气决定的,爸爸曾给
我说过:“其实不是我们想逼你,而是现在的社会就是如此。如果你不学习,而
别人在学,你就会在这场竞争中被别人淘汰,被这个社会抛弃,将来你就不会有
好的工作,爸爸妈妈陪不了你一辈子,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开了你,我们只是希
望你能有一技之长,不需要依赖任何人,靠自己的能力,快乐的生活下去。”同
样的,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类似的一段话:“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
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
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和妈妈心平气和的进行了
一次心灵沟通,我发现妈妈的观点,几乎和龙应台的观点如出一辙,通过龙应台
写给安德烈的信,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妈妈也向我道了
歉,检讨了自己,因为她通过安德烈写给龙应台的回信,第一次进入了我的世界,
原谅了我的叛逆。
我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重温了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也正是这本心灵鸡
汤般的家书,让我和妈妈又一次认识了彼此!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7
十几岁的时候读《野火集》从此知道了龙应台,知道了原来有这样一种写作
方式,有这样一种批判精神可以通过笔端展现出来。还记得当时的震撼,以及在
无数次的作文中给我的启示。很敬佩这位女性,可能比起鲁迅比起更多的犀利笔
触,龙应台是温和的,但她却实实在在地活在我们这个世纪,就在我们的身边,
所以更觉得亲切,觉得真实。带给自己更多的尊敬。
用了一天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
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
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
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书中的安德烈的生
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
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
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
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
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
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
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
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
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duhoUgan《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
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
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
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
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
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
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
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
“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
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
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
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个18岁的孩子可以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思
想境界和人文关怀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的那颗温柔感恩的心时刻萦绕在
我的心头,他的对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让我羡慕。看了他的__,我才知道原来港大
的学生也和我们内地的学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英语看和读没问题,但是根本无
法交流。看了他的__,我对欧洲开始向往,向往每间咖啡馆的静谧,向往在那里
和三五好友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平静,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
多的东西,比如艺术比如环境比如贫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适合阖家观赏的书籍,母亲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
间知道现在的同龄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
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关心与爱护的回信,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8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
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
手不放的人。——题记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最近我读
了龙应台和他的大儿子安德烈合着的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封面的这句
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位知性、贴心的母亲和一个睿智幽
默、天真烂漫的十八岁男孩,它也同时唤起我对生活的思考。他们就像水上浮萍
一样各自荡开,天涯淡泊。
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看
着安德烈和他母亲的信,我不由地想起我和我的母亲,现在的我是一个自我感觉
良好的青年,我的母亲永远不懂我的世界,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从来没有在
乎过她的感受。她只能让我跌倒,看着我跌倒,只能希望我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
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我藏着忧伤的心,照亮我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母爱就像春天的雨露,悄悄地滋润我的心,在心灵的深处生根发芽。它带来
一片绿色,收获的是喜悦。它伴着成长的一点一滴,隐藏着伟大的力量,似乎深
不可测。这是需要用心去感觉的。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的闪
烁,然而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我们奔向我们人生
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我们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
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慢慢的就看不见了。
母爱像寒冬中的一个暖炉,那是温暖的爱,是最好的礼物。当炉火映照在我
的脸庞,我感到了温暖与关爱?那是世间最伟大、最有力量的爱,它可以熔化一
切,除去所有前进的障碍。当东方的红日冉冉升起,当西边的晚霞渐渐褪去;当
北方的大雁翩翩归来,当南方的渔船渐渐驶去。母爱却从不离开。不论身在何方,
母亲的心总是在牵挂,而那条线就是母爱。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说,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理解,他们向往
接触却找不到桥梁,他们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龙应台和安德烈的通信,仿佛黑
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安、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有什么话都要和父母
说,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让我们互相理解。
珍惜每一分钟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不为什么,只因为他们是那一缕阳光,
照亮了我的路。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9
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
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在
《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
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
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述,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
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
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此书中作者讨论的话
题包罗万象,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讨论,
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议论。不仅仅动人,并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
也不明白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
及了我的神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
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
只要满十四岁了,连教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可是,中国的家长和教师却
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
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教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
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
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
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
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
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在东西方
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资料是作者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
“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必须比不上你和爸爸……,要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你
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而龙应台回答:“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
成就,而是你是否欢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因为我
期望你将来能拥有有选择的权利……”“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
跟自我比。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终,还是“自我”二字。读完这一
段,龙应台对要求儿子读书的精辟诠释,带出另一种想法,“用功读书”其实是
让自我有更好、更多的选择权。从事自我喜欢的工作而不是为了谋生,这才会在
心中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会给我们欢乐。为了传递这一信息,我也特意让女儿
也读一读这本书,异常是对于龙应台关于“读书”的精辟见解,我们母子之间还
进行了一次讨论:想从事自我喜欢的工作,就必须具备必须的竞争本事,就必须
努力学好本领。为了将来的欢乐,今日必须用功读书。看来“用功读书”并不是
我们中国孩子的“专利”,我们崇羡的西方人要用功读书。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0
手捧一本《亲爱的安德烈》,此时的我已被其中的一个情节深深打动:“母
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
切地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长,
有多远,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是啊,人生旅程,必然漂萍离散,哪有恒长的厮守?当我满怀憧憬地奔向远
方,却从未留意在背后默默目送的她!
那次,我报了个夏令营,为的是逃离母亲的约束。临行当天,我起的很早,
却发现厨房的灯竟然亮着,走近才发现,原来是母亲为我包了我最爱吃的饺子。
在我狼吞虎咽时,母亲已经麻利地把我的行李收拾好。在去往机场的路上,母亲
欲言又止,只是时不时地看我。
到了机场,母亲突然发现我衣服拉链没有拉上,于是费力地踮起脚尖,为比
她高一头的儿子拉好,口中喃喃的说着:“出门注意安全,好好照顾自己。”她
的眼中满是疼爱与不舍,我心中的坚冰被狠狠击破:我是多么无情,让母亲为我
牵肠挂肚,我这么大了还不知感恩,只是一味地心烦她的唠叨,不时地与她顶嘴。
母爱是自然界第二个太阳,无私地把母性的温柔给予了我,我则是一粒渺小的种
子,贪婪地吸收每一缕光芒,但待我冲破土壤,却忘记了感恩!我突然看见母亲
像疾风骤雨中的海棠,仿佛不堪一击!我敬爱的母亲啊!您何时消磨了自己的容
颜?天边如血的残阳变得格外耀眼,像剑一般射入我单薄的瞳孔,我想把这讨厌
的阳光揉出去,却不料它又化为一弯浅浅的水,在我的眼角,描绘出您慈祥的面
孔!我紧紧地抱住母亲,哽咽了好久才郑重地说:“妈,你放心,我一定会照顾
好自己的。”母亲的脸上终于露出幸福的微笑。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我读懂了母亲默默地目送只为你回头一望,只为你
一句郑重的诺言。
鱼对水说:“你不了解我,因为我在你的囚笼里。”水对鱼说:“我最了解
你,因为你在我心里!” (后记)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1
从无话可说到无话不说——读《亲爱的安德烈》
早秋的上午,阳光跳跃在桌面上,微风拂过脸颊扰乱了额前的发丝。教室里
冷风呼呼作响,合上《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可我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热血沸
腾,为两代人的思想沟通所震撼。
三年的时间,让母子二人由“陌生”变为“熟悉”。龙应台说:“我可爱的
安安,哪里去了?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
点汗味的小男孩,哪里去了?"大概在每位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吧。但
当龙应台发现那个可爱的安安变成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
眼神宁静深沉的安德烈时,她想到了用一种最温婉的方式———写信。文字,真
的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动人的力量,两代人的沟通和文化阻隔,在一字一词透露的
温情中逐渐消融。
透过书信,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阳光的大男孩:在德国长大,深受欧洲古典艺
术和美的熏陶,喜欢听旋律优美的音乐,崇拜爵士乐,喜欢单纯地享受聆听。在
他的来信中,我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爱国情怀与避政心态,安分保
守与热情奔放。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一扇窗,得以更多地去了解深入另一种文
化。
看过了龙应台和安德烈的来信,我不禁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进入青春期,我或多或少会出现叛逆情结,渐渐地与父母的交流变得少了,
每天都单调地重复三点一线地生活。看到龙应台给儿子的信后我我忽然有些理解
父母了,他们也想和我沟通交流的吧。这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父母。
与经典作文里所描绘的父母形象不同,爸爸妈妈并不是细腻的。爸爸不是虎
爸也不是慈父,他只是不善于表达的,中国式爸爸的典型代表,只把爱藏在心底。
上高中第一周,因为要上晚自习,只能在食堂或在外面买饭。爸爸怕我吃不好,
在家炖好排骨送到校门口。当爸爸转身离开时我看到他被汗水湿透的衬衫,心里
有种莫名的感动。有多少次父母对我们的付出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不懂得珍
惜身边所拥有的美好。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书中母子二人的对话,让我的心灵有很大触动。反
思自己,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父母。通过这本书我找到了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心
中释然,昏黄的路灯下是一家三口拉长的身影,留下一串欢快的笑声。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2
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
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
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
得后人去研究,发现。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适合阖家观赏的书籍,母亲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
间知道现在的同龄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
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关心与爱护的回信,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
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亲爱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
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非常奇怪:一个儿子对自己的母亲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怕
她伤心么?后来我才明白,安德烈不过是想拥有一个成年人应当拥有的自由,只
是他的言语比较直率罢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的理解的巨大差异使成长在
德国的安德烈对自己的中国mǔ亲有着诸多不满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性、药、摇滚乐”?绝对不是。如
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使人不断地堕落。所以安德烈也说,“性、
药、摇滚乐”只是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
应该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
是啊,谁不想拥有自由,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时候,
在似懂非懂之际。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guǎn lǐ好自己的?我
觉得应该不多吧。毕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
人觉得自己拥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成为家长后,我
们会不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100%的自由吗?有责任心的人一定会说“no”的吧。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3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
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明白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
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
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日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
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
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
会有很多自我的思想,想着走自我的路,选择自我的品味,在搞自我的游戏,并
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我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
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我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
“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
只记得去年自我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明白,直到颁奖的前一
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
么你!你申请了怎样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
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我做决定,并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
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
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应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
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先作为母亲的她们,应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
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我,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
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
时间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
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
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
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我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
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
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我,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
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
思的样貌。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
少年,一个应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
个拥有和自我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4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
我们原先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
可是我们做了不一样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
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我的母亲。”《亲爱的安德烈》的
主人公之一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这样说。
看了这本书,我不由自主地跟随他们书信的印迹,开始了一段心灵之旅。
这本书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两代人
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是啊,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像他们母子一样无法聚在一齐。有的母亲为
了生存离家弃子,外出打工赚钱,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有的母亲因为意外事故或
是疾病缠身,离开了孩子,亲人再也无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成人便外出打拼,
早早地脱离了母亲的陪伴。所以,此刻的孩子与母亲之间的相处时间越来越少,
距离也越来越远。渐渐地,母亲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个人,她已经渐渐远离了
孩子的心。
母亲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透过36封电子家
书,两代人开始了“打开天窗说亮话”。他们经过书信诉说着自我的生活、学习
与工作,有玩笑话,有关心与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诚的交流。
我想,对于许多人来说,书信也许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书里,让
我最有感触的是第四封信——《年轻却不清狂》。这封信是安德烈写给龙应台的,
里面讲述了他十八岁的生活。他的十八岁也正是我们所向往的自由、无忧无虑的
生活,那是一种没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纵的时光。对此,龙应台在回信中给予了
理解:“玩,能够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玩,也同样是在达成一个团体
的意志”。但她也同样给予了提醒:“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
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路上的荆棘。”——深沉的母爱渗透在每个字眼之中。
爱,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无非就是家人、朋友给予的温暖与体贴,它更多
的来自于家人。在看完《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当两个无法经常待在
一齐的母子,对爱的理解也是完全不一样。
并且,即使是长久相处在一块的母子,其中的代沟也赫然存在。就如此刻的
我和妈妈,我们每一天都会见面,这样的无间无疑是件让人羡慕的、异常幸福的
事情。有时我也会惹妈妈生气,平时别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当事情过后,当时
觉得理直气壮的我,内心其实还是很后悔,都期望下次自我有更好的表现,让妈
妈觉得欣慰。
是啊,随着时间的流逝,成长中的我们渐渐明白,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
多,可我们却总是忽视他们的辛苦,把这些无私的奉献看成理所当然。扪心自问,
我们为父母做了什么?时间的变迁,带走了父母还来不及挥霍的年轻,留下的却
是无尽的沧桑。感恩,理解,支持,帮忙……趁我们此刻还与母亲在一齐,好好
沟通,别让母子关系再次生疏。
在人生这个过程中,尽管我们要遭遇未知的艰难险阻,尽管不可能一帆风顺,
但我们要珍视亲情,善于沟通,把父母丰富的人生经历分享,让我们更深刻地理
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爱,只是十个笔画、两个拼音拼成的一个字,只是四个字母组成的一个单词。
但正是这个简简单单的字,却蕴涵着很深的含义。不能轻易看待任何一个平凡的
事物,或许就是因为平凡,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再平凡。
爱,是一场心灵之旅。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5
课余闲暇之时,阅读了龙应台女士与其长子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
这是36封饱含母子之间浓浓深情的书信编辑而成的书籍,语言轻松愉快,却又
句句扣人心弦。
因为工作等种种原因,龙应台母子相隔千里之遥,四年未曾相见。四年后的
安德烈,早已不再是那个14岁、天真幼稚的“小安安”,他已经变得成熟,在
母亲面前的他,甚至有一丝“高冷”,在这样多少有些尴尬的情况下,作为一名
感性的作家,龙应台想通过书信的方式,认识成熟的安德烈。同时作为一名母亲,
她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通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18岁的人的世
界。”
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三年,36封母子间的书信,无数次的越洋电话……
安德烈对母亲吐露真言,偶尔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儿子认真研究,同时也有几分
知性怀疑。两代人之间,有长达30年深深的代沟;两国人之间,是差异巨大的
中西方文化。书信中,母子俩人难免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是这一封封家书,书写
的是母子情深,传递的是爱的温度,将母子两人原有的隔阂慢慢拉近。
书中的儿子安德烈与我多少有几分相似。我们都热爱音乐,渴望在绿茵场上
撒下汗水,深爱着自己的亲人却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我们两人之间的相似使
我对他十分感兴趣。他的语言朴实,尽管自己说把写作当作玩乐,但是每一个字、
每一句话都很真实,寄给妈妈的信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却又句句在理。
母亲龙应台的爱子之真切令我感动不已。与安德烈在学习之余将大部分时间
与朋友玩乐的观点不同,龙应台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与安德烈也出现强烈地对
比。龙应台自称将写作当成“事”,每天的生活便是安静的读书、写作。而在儿
子安德烈的眼中,这无疑是无聊、乏味的。另外,一些微妙的细节也深深打动了
我,。譬如,每次发电子邮件,龙应台都选择香港时间的凌晨,也就是德国时间
的傍晚,只是怕影响儿子休息。她努力了,儿子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这是令两
代人所感动的。
读到最后,意犹未尽的我不禁有感而发,亲情的力量是无穷的,这36封家
书,承载的是母子情深,这份亲情将在我心中深深留存,这份感动我将无法忘怀!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12:04: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146571753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年《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年《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