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句吧,
诗句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
大家阅读。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一: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
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
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
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
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
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
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
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
未免纤弱。
赏析二: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
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
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
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
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
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
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
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
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
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
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
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
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
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
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
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
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
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
切心情。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
(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
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
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
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
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
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文学成就:
1、成就综述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
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
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
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
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
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
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
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
渴望有所作为的。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
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
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
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曾仿照它们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
如《燕台》《河阳》《河内》等。待屡次下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
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愤懑不平之气和对
社会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变以血淋淋的现实打开他的眼界,
使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大进一步。这时他写的《有感二首》《重有
感》等诗,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
2、诗歌类型
咏史诗:
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
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李商隐早期的
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
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
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富平少侯》
《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开始时醉心于李贺那种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
朝清倩流丽的诗体,他有意加以仿效而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但
大和九年(835年)的“甘露之变”,使他目睹了朝官大量被杀、宦
官擅权的血淋淋的黑暗政局,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转变,写下了不少
批判黑暗现实的政治诗。如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愤怒声讨了宦
官的罪行,称颂了敢于反对宦官专权的将领,热切盼望铲除宦官、恢
复皇帝的权力的《重有感》。又如有意效法杜甫《北征》的长篇政治
诗《行次西郊一百韵》。
李商隐的政治诗又多半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出现。如《咏史》批
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愚昧和无能。《隋宫二首》其一,意在提醒晚唐
统治者要接受前车之鉴。又如《马嵬二首》其二,对唐玄宗为皇帝而
弄得众叛亲离,连自己的宠妃也保不住的可悲结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和嘲弄。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贾生》深寓作者对晚唐统治者佞道
以求长生,而不恤国事的讽刺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又如《瑶池》
借周穆王讽刺唐代皇帝们求仙,《随师东》借古事影射朝廷东伐李同
捷。
李商隐咏史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
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或用假想之辞创作出带有虚构色彩
的场景,突破史实局限,更深刻地揭示讽刺对象的本质;或抓住具有
典型意义的细节或微物,深入开掘,使之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之中,具有
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长的情韵,达到寓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
情昧的隽永和谐统一,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咏物诗: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
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
《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
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无题诗:
李商隐的爱情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具特色。其中一部分表现他
与妻子王氏的伉俪情深,代表作为《夜雨寄北》,此诗通过对巴山夜
雨秋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客居异乡之寂寞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结婚不到12年,李商隐的妻子就死了。他的悼亡追忆之作,如《正月
崇让宅》《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无家而作有家之想,血泪
写成,令人不忍卒读。
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
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锦瑟》《燕台诗》
《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等,保持了与无题诗类似的风格。而
《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则反
映出李商隐感情诗另一种风格的意境。
李商隐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最为人所传诵,但他的无题诗具有
“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这些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包括以《无
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的“准无题”诗近三十首。这
些诗有的有所寄托,但大部分属于纯粹的情诗。李商隐的“准无题”
诗也写得相当出色。如《锦瑟》此诗貌似咏物,实则咏怀。它隐去了
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锦瑟起兴,充分运用了比兴、象征、典故等多
种手法,将自己满腔的忧伤、郁愤之情,形象而又婉曲地表达出来。
李商隐以无题诗著名。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里所收诗歌的统
计,基本可以确认诗人写作时即以《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另有5
首在通行的诗集中经常被标为“无题”的(五律《幽人不倦赏》、七
绝《长眉画了》《寿阳公主》《待得郎来》《户外重阴》),经冯浩、
纪昀等人考订,认为多半是由于版本问题而产生的原题丢失情况,并
非真正的无题诗。
有些研究者(如杨柳)认为李商隐诗集中部分有题目的诗也应该
属于无题诗一类,理由是这些诗的题目往往是从诗的首句中取前几字
为题(如《昨日》《日射》等),或者诗题与内容本身毫无联系(如
《为有》《一片》等)。但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李商隐诗集中可
以归入无题诗的就有近百首之多。所以此说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总结了前人关于无题诗的笺注工作,
从中可以看出诸家观点之大不同:“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
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持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至实
有寄托者多,直做艳情者少,夹在不分,令人迷乱耳。”
应酬唱和诗:
微刻(仿板桥体)《东还》在李商隐用于交际的诗作中,写给令
狐绹的几首(《酬别令狐补阙》《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
《寄令狐学士》《梦令狐学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
特别引人注意,为解释他与令狐绹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李诗广
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李贺
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李诗还善
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李商隐
《东还》诗脍炙人口,赏读该诗,可看出李商隐所表露归去寻师学仙
只是一句托辞,所谓学道不过借此疏解自己内心不平与感叹自己命运
的不幸,更有面对朝政种种荒淫无道的愤慨以及对正一步步走向衰败
的唐王朝的哀叹。
骈体文:
李商隐的写作,除诗歌以外的成就被论及得较少。事实上,他是
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这种文体注重文辞的对偶,并使用
大量典故,广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培养下,
成了一位骈体文的专家,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奏折、书信等文书。
《旧唐书·文苑传》说李商隐“尤善为诔奠之辞”。由于当时章奏中使
用的骈体文,要求词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
高。而擅长写作骈体文的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因此被认为这
是他的诗歌中喜欢用典的原因。
李商隐曾将其骈体文作品编订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
卷共832篇,今已不存。根据《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的记
载,李商隐的文集,除了自编两集,还有另外一些。但前述这些文集,
都没有流传下来。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对李商隐的骈体文评价很高,认为
只要《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骈体文就算全部遗失也不可惜。
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
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
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
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
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
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
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
工的独特风格。如《重过圣女祠》借爱情遇合,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
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春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
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极美。但他的诗中因
爱用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其次,李商隐将人生慨叹的抒写
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
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种朦胧美。如
《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
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
有朦胧美。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心灵的象征,是一种
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
衮》《夜雨寄北》《夕阳楼》等,较多抒写身世之感,感情细腻,意
境婉约,诗中贯穿着身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
忧伤美,在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
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
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
之处。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齐梁诗歌的精工
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李
商隐的一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
丽、纯用白描,脱胎于六朝民歌。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
一家。
人物评价:
1、总体评价
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
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
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
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
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2、名人评价
唐代诗人白居易极为欣赏李商隐的文章,曾说:“我死后,得为
尔儿足矣。”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商隐
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
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
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
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金元文学家元好问: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元代辛文房: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従楚学,
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
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后评者谓其诗‘如百宝流苏,
千丝铁网,绮密瑰妍,要非适用之具’。斯言信哉,商隐文自成一格,
后学者重之,谓‘西昆体’也。
清吴乔: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清纪晓岚《四库总目提要》:《无题》之中,有确有寄托者,
‘近知名阿侯’之类是也。有实属狎邪者,‘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
是也。有失去本题者,‘万里风波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无题》
相连,误合为一者,‘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其摘首二字为题,如
《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此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殊乖本旨。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魏晋以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
当代古典诗词作家苏缨、毛晓雯著《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
传》:“多情却被无情恼”,东坡这一句词若孤立来看,正可用作李
商隐一生的总括。多情者本已易于自伤,况欲于无情的世界里寻觅情
的归所,而终于无处堪用其情,便只觉得世界辜负了自己。这话对李
商隐而言,没有半分矫情,毕竟他所有的委屈都是应该的,因为这世
界当真辜负了他。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10:41: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8097121752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