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三十九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更新时间:2023-05-23 07:26:26 阅读: 评论:0

体现母爱的事例-四个花费

古风·其三十九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2023年5月23日发(作者:教学常规)

古风·其三十九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古风·其三十九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

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风·其三

十九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古风·其三十九

唐代: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译文: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因受霜寒而呈现出一派秋色,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

常。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白日即将西落,浮云出没不定,遮掩着落日的光辉。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如今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罕见的梧桐树上筑巢,反而鸳鸯只能栖在

长着刺的枳棘之上。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昔日陶潜唱过《归去来辞》辞官而去。还是回家去吧,我也学欲

学冯谖,弹剑高歌,感叹行路真难。

注释: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四海:指天下。漫漫:无涯无际。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被: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cú)辉,浮云无定端。

徂辉:太阳落山时的余辉。

梧桐巢燕雀,枳(zhǐ)棘(jí)栖(qī)鸳鸾。

枳棘:有棘刺的灌木。鸳鸾:即鹤雏鸾凤之属。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愿逢迎权势,弃官归乡,并

作《归去来兮辞》。剑歌:弹剑而歌。行:一作“悲”。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初离朝廷之时,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地广大无

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水,人生短促,身世

飘摇,贤愚颠倒,最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悲叹。全诗感

慨朝政昏暗,贤愚颠倒,世路艰险,表现了诗人老大无成,决心归隐

的愤懑之情。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四句乃

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

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

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

长安,供奉翰林。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政

治日趋腐败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

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

京,故发出以上2句诗。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

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

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鸯”

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然而,“鸳鸯”

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以此上下

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

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

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

公的抗议。“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

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

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古

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

《行路难》直率激越: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

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

曲,感情和缓。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

皆为:愤不遇。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沉郁而又奔放的`感情,隐微而又显豁的比兴。

诗中描写那风霜肃杀的寒气,“浮云”、“徂辉”的昏暗,“燕雀”、

“鸳鸾”的反常,无不笼罩着一种沉重郁结的压抑;而那“登高”远

望的气概,“漫漫”天地的胸襟,“流水”、“波澜”的感喟,慷慨

悲愤的“剑歌”,仍然掩盖不住浪漫主义“诗仙”的一腔豪气。清人

沈德潜说:“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

本阮公,风格俊上……。”诚然此诗不似其它作品那样矜才使气,放浪

恣肆,而是沉郁之中仍带奔放,压抑之下不掩豪气。

通篇多用比兴象征,但又不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那样“文多

隐蔽”,“难以猜测”,而是“微而彰”,“婉而丽”,讽刺的深意

埋藏在连翩而来的物象之中,可谓深得风雅之旨。其次,此诗虽属古

风,然多用对句,如“霜被”与“风飘”二句,写尽天地空间;“白

日”与“浮云”二句,概括昏君奸佞;“梧桐”与“枳棘”二句构成

贤愚对比。虽平仄不拘,而事类颇对;虽时用典故,却信手拈来,自

然无迹。凡此,皆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不功而工”之

妙。

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盛唐大诗人。

李白祖居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李白祖先在隋朝炀帝时

因罪被流放至中亚碎叶(今前苏联境内吉尔吉斯斯坦北部的托克马克

附近,唐时属条支都护府统摄),李白即降生于此。李白在约五岁时,

跟随父亲迁居四川,居绵州彰明(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镇。“青莲

居士”即由此而来。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

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

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

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

730)左右,李白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

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

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李白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

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

“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

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

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

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

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

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

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

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

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

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

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

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

(《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李白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

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

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

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李白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

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

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

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

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李白的“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这类诗篇,正象李白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李白的豪情

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李白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

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

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

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

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

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

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

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

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

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李白描写妇女和爱

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

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李白的“抽刀断水

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

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李白长安政治活

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李白如“吟诗作赋北窗里,

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

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

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

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

是很丰富和惊人的。李白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

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

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

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

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

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

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

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

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

原的影响。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

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李白五古的代表作品。李白乐府中的五

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

人洋溢的热情。李白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

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

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

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擅长绝句。李白的绝句,

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

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

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

《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

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

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李白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

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

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李白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

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李白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

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

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李白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

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

李白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

《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

格的显著特色。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

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

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李白还

有若干词作。《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著录7首。其

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

演唱。其李白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萨蛮》“平

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篇最为著名,但这两首词

是否李白作品,颇滋后世疑问。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对偶句,

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

有相似之处。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

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

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

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

缪曰芑据以翻刻,世称缪本。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

《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

校注》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

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运动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有

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

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等。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单篇论文,中华书

局曾选择其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于20世纪60年代编成《李白研究

论文集》出版。

【古风·其三十九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闯关东影视基地-爱与时间同行

古风·其三十九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07:26: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7979861754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风·其三十九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风·其三十九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pdf

标签:拂袖而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