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
《琥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
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
表达方法。
三、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了解琥珀
1、揭示课题,分析字形,理解字义。(灯片2)
2、通过文字、图片资料 ,认识琥珀。
(1)(灯片3)看课后小资料: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外观像松
香,由浅黄色、褐色、红褐色等多种美丽的颜色,有的还带香味。琥珀很“娇
气”,怕敲击,怕暴晒,怕高温,怕汽油,怕酒精……包裹着小生命的琥珀很
珍贵,市场上见到的大多是人造品。
(2)补充湖泊的用途:(灯片4)琥珀用途广泛,可以用来做饰品,能做芬芳
的香料,也是贵重的药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可以“安五
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淤血,通五淋”。 据说唐代有一产妇,产后暴
死,埋葬时,恰好唐代名医孙思邈路过。他见到棺材渗出鲜血,断定死者尚有
生机,便叫她丈夫打开棺材抢救,施以“神药”,三天后产妇病愈如初。这
“神药”就是琥珀。
3、欣赏老师课前收集到一些琥珀的图片(灯片5)
(二)巧设疑问 引出课题
过渡:看一块块琥珀形态各异,似脂似玉,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在这些琥珀
里,包裹着昆虫的是最为贵重的,我们称之为“灵珀”。
今天我们课文里写的是怎样一块琥珀呢?(灯片6)这就是文章里写的那块琥
珀,看,里面还有两只小昆虫——小苍蝇和蜘蛛呢。一块多么美丽、奇异的琥
珀,看到它你一定有很多问题要问。
(学生质疑)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琥珀》这篇课文,一起从文中寻找答案吧。
(三) 初知课文 理清脉络
1、听课文配乐朗诵,初知课文(幻灯片7-15)
2、文章分段 理清脉络
我们初步了解到,课文讲了一个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接着告诉我们它是怎样被发现的,最后描写了琥珀的
样子和它有什么价值。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灯片16)
第一部分(1)琥珀形成的时间。
第二部分(2-13)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14-19)琥珀发现的过程。
第四部分(20)琥珀样子和在科学上的价值。
不动笔墨不读书,你可以在你的书上用 “︱︱”给文章分段,并在段后注上时
间、形成、发现、价值几个词作每一段的小标题。
(四)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理清了文章脉络,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看看一万年前到底发生了一个
什么故事,这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1、学习第二部分
请你快速读课文第二部分(课文2-14自然段),找找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几
个阶段?(灯片17)
2、 学生读后交流: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灯片18)板书:松脂
球的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
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2-11自然段自然段,松脂球变成化石12-14自然段。
3、认真阅读2-11自然段,思考并讨论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
理由。(灯片19)
集体交流总结: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灯片20)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再读2-11自然段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
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
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做标记。好在哪里。把理由写在旁边。(灯片21)
5、集体交流 赏析文段(灯片22-28)
(1)“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
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
一股松脂的香味。””
“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
出来了。是呀,暖暖的天,香香的味,这么好的一个环境,它能不出来飞吗?
你能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读出来吗?自己试着读读。
(2)“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她抬起腿来掸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
眼睛的圆脑袋。她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掸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3)“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
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写出当时蜘蛛的样子,用四字词
来形容就是:小心翼翼、蹑手蹑脚、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读这段话时语气要紧张,还要轻,能夸张点读吗?老师也来读一读。
(4)“哎呀!这位小姑娘身子并不大,除去一双绿翅膀,一对触须,剩下的就
很小了,不过少虽少,总还是一顿美餐。要是我不小心,被她的大眼睛看见
了,她马上飞开,我的美餐就要落空了,说不定要饿上一天呢?”
这段心理描写运用拟人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看出他一心想吃小苍蝇。我们一起
来读一读。
(5)“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
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突然、刚好、一齐几个词表现 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6)“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
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
可奈何。
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你能用
四字成语来形容就是“乐极生悲” 八字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学习12-14自然段
(1)《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视频
生动形象的叙述使我们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
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播放《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视频(灯片29)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14自然段,看看松脂球怎样变成化石的。(灯片
30)
(3)交流小结:由于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就腐烂
了,沙子埋住了松脂球。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变成了化石。(灯片31)
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经历了45亿年的悠悠岁月。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海底
上升为陆地、陆地隆起成山峰、山脉被夷为平地、平地又沉入海底。这样的变
化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我们把这样大的变化用一个成语概括——沧海桑田或沧
桑巨变。(灯片32)
(4)再读12自然段
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灯片33)请你读有关的句
子。
读后交流: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
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块琥珀太少见了。
5、回顾总结 明确详略(灯片34)
(1)成经历两个阶段:一阶段是松脂球的形成,第二阶段是松脂球变成化石。
这两层意思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2)什么这样安排呢?
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
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
细。
6、学习第三部分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
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收获真是不小!由于沧海桑田的巨
大变化,这块琥珀被深深埋在了地下,它是怎样被人发现的?请你快速读一读
文章第三部分。(灯片35)
(1)学生自由朗读
(2)交流小结:,我们知道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那埋在泥沙里的琥珀
也随着被卷上了岸,被渔民父子发现并挖了出来,“快活”“高兴”表现他们
发现琥珀是高兴的心情,“少见的”则表现了琥珀的不可多得,非常宝贵。我
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7、学习第四段 理解合理的推测。
过渡:父子俩在沙滩上挖出了这块少见而奇异的琥珀,从此埋在泥沙下几千年
甚至上万年的琥珀得以见天日,与世人见面了。老师头脑里不禁产生了这样一
个问题:一万年前的故事作者凭什么知道?请朗读最后一节。(灯片36)
(1)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从那块透明琥珀里,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理解“推
测”:根据已知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灯片37)
(3)默读最后一段,运用“推测”的词义,找出已知的事情和想像出来的事
情。分别用“——”和“﹏”标出。(灯片38)
(4)交流 (灯片39-40)
老师点拨:因为“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因
为“可以看见”,所以“可以想像”,进而有了“推测”,“知道”的内容,
则是一种结论了。(灯片41)
(5)现在你知道哪是想象的情景,哪是真实的情景?
一、二段是想象的情景,三四段是真实的情景。作者的推理特别严密,想象极
其合理(灯片42)
(五)总结全文 拓展学习
1、这篇生动的故事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是德国生物学家柏吉尔(灯片
43)
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
理地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
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着它的价值,小苍蝇和蜘蛛
虽然被包在了松脂球里,但变成化石以后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从他
们身上科学家们可以了解一万年前地球上的生物、环境、地质变化等情况,这
也是他们生命及价值所在,他们的生命获得了永恒。(灯片44)
世界上有许多我们未知的事物,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观察,进行合理的想象,作
出正确的推测,来了解世界,造福人类。
2、拓展学习:(灯片45)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请你展开想象,试着写下来。
阅读理解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
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
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
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
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
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在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融洽——________ 辛劳——________
(2)文段中描写了两个场景,请概括出来。
(3)文段中最后一段话是全文的________,其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 (1)和谐;辛苦
(2)①傍晚乡下人家吃饭的情景。②月夜听眠曲。
(3)中心句;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所给词语的
近义词。融洽—感情或行动上一致;感情好,没有隔阂和抵触。辛劳—辛苦劳
作。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
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
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和谐、辛苦
(2)①傍晚乡下人家吃饭的情景。②月夜听眠曲。
(3)中心句、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
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
词。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郦正元智取日寇手枪
1945年初,陵口中山桥桥旁的大寺里,盘踞着三十多个日寇。郦正元打入寺内
做勤杂工,利用这个身份,跟寺内的三个日寇小头目(混 浑)熟了。
5月的一天(旁 傍)晚,郦正元准备了三壶白酒,一包花生果,两碟炒黄豆,
把三个日寇小头目约进自己的小木屋喝酒。郦正元佯装不会喝酒,却一个劲地
为他们斟酒。大约喝了个把小时,三壶酒所剩无几,三个日寇已有了几分醉
意,只顾猜拳喝酒,对郦正元毫无戒备。此时,郦正元趁机帮他们把上衣和身
上的手枪一齐脱下来,放到门板后面。没多久,三个日寇像死猪一样睡着了。
郦正元看看时机已到,就立即站起身来,拎起三枝手枪和三条枪带,转身出门
并把门带上。
出了小木屋门,郦正元把手枪与枪带分(fèn fēn)别藏(cáng zàng)在早已准
备好的装有香灰和垃圾的两只小箩筐里,而后挑起两只小箩筐就向大寺大门走
去。大门旁站岗的两个日寇见是寺内的勤杂工,便没(察 查)问,郦正元就若
无其事地走出了大门。
当天夜里,郦正元步行二十多里,把三枝手枪和三条枪带送到访仙一地下联络
点,交给了抗日民主政府河南区区长张利群。从此,郦正元也就离开了日寇据
点,参加了抗日地方武装。
(选自《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选编本上》,江苏人民出版社)
(1).选择恰当的字和读音。
(混 浑)熟________
(旁 傍)晚________
分(fèn fēn)别________
藏(cáng zàng)在________
(察 查)问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毫无戒备:________
若无其事:________
(3).从短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用“________”画出来。
(4).郦正元是怎么从日寇手中拿到武器的?
(5).你觉得郦正元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答案】 (1)混;傍;fēn;cáng;查
(2)一点也不防备,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
色或漠不关心。
(3)没多久,三个日寇像死猪一样睡着了。
(4)郦正元利用勤杂工的身份和日寇混熟,然后灌醉他们,拿到了武器。
(5)郦正元是个聪明、机智、勇敢的人。
【解析】【分析】(1)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
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
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
等。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难
读字是“认读”的难点。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
合起来。(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
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
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4)考查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
语言概括出来即可。(5)评价人物品质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
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混;傍;fēn;cáng;查;(2)一点也不防备,没有一点思想
准备;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3)没多久,三个
日寇像死猪一样睡着了。(4)郦正元利用勤杂工的身份和日寇混熟,然后灌醉
他们,拿到了武器。(5)郦正元是个聪明、机智、勇敢的人。
【点评】(1)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
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
写出来。(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
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
概括的能力。(5)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品质。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
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
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
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
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
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1)把黄河治理好的办法是:________。
(2)人们明白的道理是:________。
(3)“随心所欲”的意思是( )
A. 心里想的事情,一定能办成。 B. 一切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办就怎
么办。
【答案】 (1)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2)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
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
为现实
(3)B
【解析】【分析】(1)、(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
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3)词语理解的
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故答案为:(1)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2)
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
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
实。 (3)B
【点评】(1)、(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X射线的发现(节选)
1895年11月8日晚上,伦琴离开实验室回家时想起忘了关电源,便转身回实
验室。忽然,他看到桌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走近一瞧,原来是一张感光纸。
伦琴知道,感光纸( )受到光照时,( )能放出幽幽的冷光。可是,房间
里没有开灯,哪里来的光呢?他的目光停留在放电管上。
伦琴注意到放电管外面包着厚厚的黑纸。“就算是放电管发光,也不会穿透黑纸
呀!”伦琴感到疑惑,“难道说,放电管放出了能穿透黑纸的射线?”他暗下决
心: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从那以后,伦琴整天守在实验室中,白天黑夜地反复试验。他终于发现,放电
管确实能放出一种神奇的射线。这种射线( )能穿透黑纸,( )能穿透厚
厚的书,穿透木头,穿透玻璃,穿透铁,穿透铜……它有着极强的穿透力!
伦琴把这种奇妙的射线叫做X射线。
其实,早在伦琴发现X射线的17年前,法国的克鲁克斯就注意到,照相底片放
在放电管旁边会变模糊。他以为是底片没有包好而漏了光,把这个现象放过去
了。美国的古兹皮德也曾看到,使用放电管后照相底片会发黑,他也没有理会
这个现象。后来,德国的勒纳德观察到在放电管附近出现了冷光,但是他也懒
得去理它。所以,他们都错过了发现X射线的机会。
(选自《重大发现 见证人类前进足迹》,光明日报出版社)
(1).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①伦琴知道,感光纸________受到光照时,________能放出幽幽的冷光。可
是,房间里没有开灯,哪里来的光呢?他的目光停留在放电管上。
②这种射线________能穿透黑纸,________能穿透厚厚的书,穿透木头,穿透
玻璃,穿透铁,穿透铜……它有着极强的穿透力!
(2).“水落石出”的意思是________。
(3).文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B. 表示列举同类事物词语的省略 C. 表示
重复词语的省略
(4).仔细读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 “穿透”后面的事物能换一下顺序吗?
为什么?
(5).除了伦琴之外,还有谁差点发现了X射线?他们为什么和X射线的发现
擦肩而过?
【答案】 (1)只有;才;不仅;还
(2)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3)B
(4)“穿透”后面的事物不能换顺序,因为后面的事物是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来
写的,这样排序能显示出X射线的威力很大。
(5)除了伦琴之外,还有克鲁克斯、古兹皮德、勒纳德差点发现了X射线,他
们是因为粗心才和X射线擦肩而过的。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
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①分句前后是条件
关系。故选“只有……才……”;②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故选“不仅……还……”;
(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了解省略号的作用,做题多读,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依据句意进
步去分析句子。
(4)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
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⑴只有;才;不仅;还;⑵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⑶B;⑷“穿透”
后面的事物不能换顺序,因为后面的事物是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来写的,这样
排序能显示出X射线的威力很大。⑸除了伦琴之外,还有克鲁克斯、古兹皮
德、勒纳德差点发现了X射线,他们是因为粗心才和X射线擦肩而过的。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
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06:29: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7945971749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5琥珀优秀教学设计1.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