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营销案例故事5个
营销学不仅适用于产品与服务,也适用于组织与人,所有的组织
不管是否进行货币交易,事实上都需要搞营销。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
理的关于成功营销案例故事,欢迎阅读!
成功营销案例故事1:
在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家格调高雅的餐厅。店主人
察觉到每星期二生意总是格外冷清,门可罗雀。
一个星期二的傍晚,店主人闲来无事,随便翻阅了当地的电话簿,
他发现当地竟有一个叫约翰·韦恩的人,与美国当时的一位名人同名同
姓。
这个偶然的发现,使他计上心来。
他当即打电话给这位约翰·韦恩,说他的名字是在电话簿中随便抽
样选出来的,他可以免费获得该餐厅的双份晚餐,时间是下星期二晚
上8点,欢迎偕夫人一起来。
约翰·韦恩欣然应邀。
第二天,这家餐厅门口贴出了一幅巨型海报,上面写着:“欢迎
约翰·韦恩下星期光临本餐厅。”海报引起了当地居民的瞩目与骚动。
到了星期二,来客大增,创造了该餐厅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大
家都要看看约翰·韦恩这位巨星的风采。
到了晚上8点,店里扩音机开始广播:“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约翰·韦恩光临本店,让我们一起欢迎他和他的夫人!”霎时,餐厅内鸦
雀无声,众人目光一齐投向大门,谁知那儿竟站着一位典型的肯塔基
州老农民,身旁站着一位同他一样不起眼的夫人。
人们开始一愣,当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之后,便迸发出了欢笑
声。
客人簇拥着约翰·韦恩夫妇上座,并要求与他们合影留念。
此后,店主人又继续从电话簿上寻找一些与名人同名的人,请他
们星期二来晚餐,并出示海报,普告乡亲。
于是“猜猜谁来吃晚餐”、“将是什么人来吃晚餐”的话题,为
生意清淡的星期二带来高潮。
店主人没花一分钱,歪打正着,应归功于他大胆的创见。
成功营销案例故事2:
那时候我已经做了竞价几年,因此代理公司请我们这些客户去郊
游,说白了就是出去玩,去的地方倒没什么特别,就是在附近的一些
小山村,先爬山,完了后去村里吃饭。但这次经历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到现在仍然记得,只是没有将它落在纸上,就怕很多人的真实评论破
坏了我心中当初的那种美好。
现在写下来因为觉得已经没什么了,自己看清楚了一些营销的本
质,觉得我们该善于对待任何不出格的营销方式。
我们当初去的是秦岭山下的一个人家,葱葱郁郁的树木,蜿蜒的
小道,田地里种满了各类果树,正值初夏果实累累。每个人都很兴奋,
心情也舒畅,导游大概讲了下行程,我们便满怀向往地向着小山村跑
去,首先接待的是一个老村长,他很早便来迎接我们,似乎让我们顿
时觉得自己是城里人的感觉。老村长也是村里唯一一个老师兼校长,
当然这是前几年。现在他退休在家,但仍然没有闲住,因为他一直在
做一件事情:就是在坚持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最古老的造纸术,手工
造纸。在我们吃过午饭后,老村长便给我们说,想给大家讲讲我们到
现在最古老的造纸术,说这个真的需要我们好好去了解,好好去保护
好祖先的东西,不要再让人给糟蹋了。他说的有点激动,说他从教书
开始就一直想做这件事,直到退休终于有了全部的精力来做。
他说这个村子里的造纸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是宫里唯一的
提供纸张的地方,是著名的纸坊,除了宫里外只有少许的一些当时名
人才用得起这里的纸张。经历了几个朝代更迭都没有毁坏这里的纸坊,
在国民政府时期仍然完好,一直到解放后,就在他小时候仍然存在。
他现在60岁,就在他10岁的时候村里已经断断续续不再做这类
手工纸了,而且伴随着村里老人的去世,会造纸的越来越少,眼看就
要失传,他便一边教书一边去寻求会造纸的老人教年轻人造纸,但是
老人愿意教,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因为觉得没前途,他们需要外出
打工挣钱养家,于是一耽搁又是几年。但心里从来没放下过,而且觉
得一定要做成这个事情,于是退休后马上又去找老人,结果会的老人
已经不多了,附近几个村子就剩了那么一两个人。所以他专门让人请
过来,好吃好喝招待,又给人家儿子的一些粮食,然后责令让自己的
儿子学。因为手续比较麻烦,而且道具也需要专门手工去做,所以耗
费了不少精力,他也将所有的之前积攒的和退休后的工资全部购买了
材料和家当。
两个儿子学了一两年,只有一个学到了一些技术,另一个没有悟
性还没法学到一些精髓。随后他又去挨家挨户鼓动别的孩子来学,为
此遭了不少白眼。最终又有一两个年轻人加入进来,总共前前后后学
了4年,两个传授的老人也因为年事已高先后去世,所以就只剩了他
们,寥寥几个人。
其中最让他潸然泪下的是因为当初他一个人教出了三四个清华北
大学生,又有一个学生当了县长,另个当了农林局的领导,这是他的
骄傲也是他现在的耻辱,他说在他们当时准备造纸的时候,自己多年
来的钱花光了,也没有原材料,这种原材料只有其中一座山上的树皮
才可以用,他当时想以他老师的身份,刚好学生在管这个事情,于是
自己就跑一趟,结果他找了三四次都以借口避而不见,他只有堵在门
口,不得已接见后也婉言拒绝,因为他当时的自尊心强就立刻便拂袖
而走,于是又找到了另一个学生,学生对他很恭敬,但当他说到此事
时屡次打岔,最后将他干脆当作了空气。一气之下他跑回村里发誓再
也不去找了。说到这里他潸然泪下,说自己就当初差点跪下来了,说
为了祖先这点东西自己哪怕尊严啥都不要,自己一个教了一辈子书,
铁骨增增的人,在这么短短的一年内尝遍了所有的人情世故和酸甜苦
辣,也伤透了心,抛弃了尊严,变成了厚脸皮。
他的这段话让我们内心唏嘘,而且真的很感动。他屡次哽咽,仿
佛将多年挤压的委屈全部倒了出来。他随后给我们看了他在中央台讲
解造纸术的视频,说最后是他借了所有亲戚的钱,包括村上的钱去购
买了一些树木,回来做成了第一批纸张,随后有西安电视台一个记者
了解到了情况进行了报道,随后关注度才起来。老人说到这里摸了一
把眼泪,说到现在纸张已经造出了很多,他当县长的学生又来问他要
纸说是送领导,他一个也没给,说就算把村子买下来也不会给。
随后老人又带我们参观了所有的造纸现场,和他供奉的造纸祖先
像,让村子里的人给我们演示了一下造纸的所有工艺,然后有很多人
提出来想要看看造出来的纸张,他只说先不要着急,等把这里讲完。
在参观的过程中他给我们看了自己保存的纸张,都是存在了上千年的,
在简陋的展览室里,说这种纸张最大的特点就是保存时间非常长,而
且画出来的画,写出来的字都不会变颜色,而我们现在用的一些纸张
不但会变颜色而且很快会风化,一般的书纸都是几年的,而现在做国
画所用的宣纸也都只能存在几十,上百年,有质量比较好的也只能存
在一百多年便会风化,现在的造纸术是先进了,但是在制作工艺的完
整性以及材料上仍然没法跟手工的相比,手工是真真实实一遍一遍做
下来的,经过高温的煮,而后蒸,再之后踩,是人用脚一脚一脚踩出
来的,随后砸,用磨平的石块一下一下砸,而后又进行一次煮,随后
过滤,而后进入池子,沉淀等等,经过了很多道程序,而且做出来一
张纸要很多天。
这就是他给我们所说的全部,随后让我们参观了做出来的成批量
的纸张,我们都非常好奇地看,随后就有人提出来说这个能不能买啊?
老人刚开始说这个不买的,现在村里有一两个年轻人在做这个事
情,我们不想将它变成商业的,今天给你们说就是为了让你们知道咱
们老祖先的东西,能更好地宣传和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
学习。
你们可以亲手摸一摸这纸张,看看是不是跟一般的不一样,而且
你们也可以回去后写字画画看看。这时候就有很多人跟老人说,就让
我们买一些吧!也好做个纪念,也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虽然捐不出很
多钱,但也只能买点纸了。很多人掏出钱问老人一张多钱,老人犹豫
了好一阵子,说这纸本来不能卖的,你们想要就一张5快吧!大的10
块。于是很多人掏钱买了很多张,我当然也是其中之一,因为我从小
喜欢这类东西,而且刚好也喜欢点字画,于是乎买了20张,很想回去
画点画让子孙后代存留个上千年。
我们一行总共有两百人,一人平均买5张,一张10块,总共多钱,
大家可以算算。
以上就是我说的全部过程。可能有很多人觉得这不是一次营销行
为,我也不想将它当作一次营销行为,但偏偏它就是营销,不管是不
是刻意为之,它都是一次非常好的营销。
我可以帮助大家归纳下,为什么会成功,而且有这么多人买:
第一,他为产品包装了很多的历史文化,这其中包括他给我们看
了那些古代的纸张,讲了纸坊的来历,再讲造纸的过程,和整个村庄
的历史。
第二,他给产品涂上了很多的感情色彩,以自己的故事为基础,
讲述了进行这件事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而且屡次哽咽(当然,我相
信可能当时真的很不容易,他哭也是真的,而且我不怀疑他做的任何
的事情,就算是营销我也不怀疑,因为无论如何他让我们得到了很多
知识,和一种民族荣辱感。)
第三,他用产品的繁杂的制作过程来给我们讲述产品的好。过程
的繁杂能体现出质量的好坏,做的人用心的程度,困难程度也能体现
出质量的好坏。
第四,他给我们做了对比,说了产品的优势。他与现在的纸张做
了比较,谈了手工做纸的保存时间。这是个很大的卖点。
第五,他增强了产品的珍贵性,稀有性。他说现在每到旅游季节
有很多外国人专门过来看这个,而且都要带一些回去。
第六,也是最重要一点,最终的成交是我们主动的,而他至始至
终没有给我们任何的推销。他用了整个过程来操控。
第七,也很重要,其实他非常成功地运用了体验式营销。他让我
们自己体验了一个过程,让我们沉浸在其中。自己已经在内心说服了
自己,认可的所有的东西。至始至终没有任何怀疑。
到现在我心存敬意,只不过觉得纸有点贵而已,其他我觉得收获
还是挺多。这真的是一次很成功的营销,也许老村长是本色出演,利
用了自己真实存在的东西,但是却让我事后总结了很多,了解了营销
的最真实的东西。说实话他朴实的状态首先打动了我们,然后又给我
们以讲历史的形式作为切入点,再又放出他在中央台讲解的视频让我
们更加对他有敬意,到接下来给我们讲亲身经历感染感动每个人,再
到整个造纸过程的体验,纸张的对比等等整个环节下来,是不是很完
美。
一次完美的营销,事后确实很有争议,因为有很多人觉得这不是
营销。所以大家看到这次营销多么成功么?
而且我们为此争论了很长时间,到现在我将它当作一次完美的营
销,别人将它当作一次身心灵之旅,可我内心却是对那个老村长充满
敬意,不管他处于什么目的,但这个手工造纸术确实不能失传,需要
我们好好去了解和保护。
成功营销案例故事3:
家门口有一条汽车线路,是从小港口开往火车站的。不知是因为
线路短,还是沿途人少的缘故,客运公司仅安排两辆中巴来回对开。
开101的是一对夫妇,开102的也是一对夫妇。
坐车的大多是一些船民,由于他们长期在水上生活,因此进城的
往往是一家老少。
101号的女主人很少让船民给孩子买票,即使是一对夫妇带几个
孩子,她也像是熟视无睹似的,只要求船民买两张成人票。
有的船民过意不去,执意要给大点的孩子买票。她就笑着对船民
的孩子说:“下次给带个小河蚌来,好吗?这次就让你免费坐车。”
102号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带孩子的,大一点的要全票,
小一点的也得买半票,她总是说,车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运公司交
多少多少钱,哪个月不交足,马上就干不下去了。
船员民们也理解,几个人就掏几张票的钱。因此,每次也都相安
无事。不过,三个月后,门口的102号不见了,听说停开了。它应验
了102号女主人话:马上就干不下去了,因为搭她的车的人很少。
成功营销案例故事4:
一只饥饿中的小羊在沙漠中同时发现了两片草地A和B,它先向A
草地跑去,当它到了A草地附近时,它发现草地B比A更茂盛,它就放弃
了A而奔向B。
当它来到B草地附近时,结果发现B还不如A茂盛。然后它又返回
往A草地跑。
如此几个反复以后,当它再也没有力气时,它恰好处于两片草地中间。
由于哪个草地都吃不到,所以它就饿死了。销售小故事感悟:
决策理论认为,决策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但是,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于是决策又有一个原则是满意原则,也就是说,
只要决策的结果使决策者满意就行了。
在营销决策中同样贯彻这个原则,当我们执著于寻找最优方案的时
候,大好的营销机会悄悄溜走了,最终导致一事无成。
销售案例小故事系列十三:聪明的报童
某一地区,有两个报童在卖同一份报纸,两个人是竞争对手。
第一个报童很勤奋,每天沿街叫卖,嗓子也很响亮,可每天卖出的报纸
并不很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
第二个报童肯用脑子,除了沿街叫卖,他还每天坚持去一些固定场合,
一去了后就给大家分发报纸,过一会再来收钱。地方越跑越熟,报纸卖出
去的也就越来越多,当然也有些损耗。
而第一个报童能卖出去的也就越来越少了,不得不另谋生路了。
成功营销案例故事5:
在追求销售成功的过程中,我们十有八九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
遇到困难、碰到瓶颈,也一定有“头撞南墙”的时候。
在一个初创的企业成长的过程当中,也一定会经历很多磨难和厉
练,我们碰到的可能是一个又一个看似根本不可能跨越的沟壑.
《古兰经》上有一个经典故事,有一位大师,几十年练就一身
“移山大法”,然而故事的结局足可让你我回味——
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惟一能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
我就过去。
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移山大法”启示人们:如果事情无法改
变,我们就改变自已。
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已,是因为自已还不够让人喜欢;
如果无法说服他人,是因为自已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
如果顾客不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生产出足以
令顾客愿意购买的产品;
如果我们还无法成功,是因为我们自已暂时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
要想事情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已。只有改变自已,才会最终改变
别人;只有改变自已,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已的世界。
山,如果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过去吧!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23:39: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7699981743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成功营销案例故事5个.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成功营销案例故事5个.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