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更新时间:2023-05-22 22:45:53 阅读: 评论:0

北京西藏大厦-线上推广渠道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2023年5月22日发(作者:洛阳伏牛山)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

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

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

矣。

1)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答案】 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午可不是你的儿子吗?

3)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

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

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

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

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文意:真好啊!()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

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善哉/祁黄

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

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

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

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

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第一个子:你。第二个

子:儿子。邪:句末语气词,吗。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

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文中的句子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

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推荐人才的做法。再者根据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又遂用之。晋平公听从祁黄羊的建

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故答案为: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午可不是你的儿子吗?

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

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

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

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祁黄羊说:"解狐

可以胜任。"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适合,不是问我的仇

人是()"平公(称赞):"!"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段时

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

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

(又称赞):"!",就又任用了祁午。

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

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

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

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

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 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

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

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

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陈康叔公善射 善:擅长

B.日与水居也 日:每天

C.但微颔之 颔:摇头

D.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慢慢地

2)选出下列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B.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C.康肃笑而遣之 而钱不湿

D.见舟而畏之 见往事耳

3)翻译下列句子。

尔安敢轻吾射!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4[][]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答案】 1C

2B

3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每天(天天)与水在一起生活(为伴),那么

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解析】【分析】(1C.“但微颔之中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摇头

2)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B.均为介词,凭借。A.射箭/射箭的

本领。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看见/了解。故选B

3)本题要注意”“”“”“”“”“”“的意思。其中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是名词作状语,需要注意。

4)此题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语

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依据【甲】【乙】两文的意思,可以概括出要想学会一项

技能,就得多操练的道理,也就是熟能生巧。

故答案为: CB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每天(天天)与水在一起生活(为伴),那么十

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

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

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翻译】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

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

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

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

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

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

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

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们

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有些

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即使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

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

死的。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

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孔子谓伯鱼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

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

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

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汙池 水潦注焉,萑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鯉,字伯鱼。汙()池:水池。水潦:雨水。

1)解释下列句子中横线词语。

孔子谓伯鱼曰________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见________

其惟学焉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4)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孔子劝伯鱼学习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案】 1)对…… 或告诉;研究;了解;只是,只有

2和读书人(君子)分开几日后,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

这么晚啊!虽然有人来观看,可有谁知道它的源头呢?

3)以 / /

4)孙权:以身作则,现身说法(意对即可) 孔子:循序渐进,一步步地诱导(意思对即

可)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研究。:了解。所以千万不要以

今释古。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只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

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读书人。:就。:重新。:认清。

:有人。:谁。

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

也?译为:好的名声扬名四方、流芳后世的,难道不是学习的功效吗?此题要注意把相关

的意思之间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

4)比较阅读。考查两文劝说方法的不同之处。文言文要点信息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

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

提和基础。一问,可分析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一句,这是说

孙权以身作则,现身说法。二问,通过孔子对伯鱼一系列的劝说,可见孔子采用的是循序

渐进,一步步地诱导的方法,其中也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

故答案为:…… 或告诉 研究 了解 只是,只有

和读书人(君子)分开几日后,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

么晚啊!虽然有人来观看,可有谁知道它的源头呢?

/ /

孙权:以身作则,现身说法(意对即可) 孔子:循序渐进,一步步地诱导(意思对即

可)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

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

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一)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

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

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

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

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

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

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

了。

(二)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鲤呀,我听说有可以整天使人不知厌倦的,恐怕只有学习吧!一个人的容

貌形体是不值得向人炫耀的,勇猛的力气是不能让人感到害怕的,祖先是不值得向外人称

道的,宗族姓氏不值得称耀的。最后有好的名声,扬名四方、流芳后世的,难道不是学习

的功效吗?所以君子不能不学习,容貌不能不修饰,不修饰就没有好的容貌举止,没有好

的容貌举止别人就不会亲近,失去了彼此的亲近就会失去忠信,没有忠信就失去了礼,失

去了礼就失去了立身的基础。让人远远看起来有光彩的,是修饰容貌的结果;让人靠近感

到聪明睿智的,是学习的作用。就好像一个污水池,有雨水流到里面,苇草丛生,虽然有

人来观看,可有谁知道它的源头呢?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

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

曰:善哉!

(《炳烛夜读》)

【注】炳烛:点燃蜡烛。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昧行:在黑暗中行

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权谓吕蒙曰________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安敢轻吾射/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B.以我酌油知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

D.而钱不湿/结友而别

3)把【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4)写出【甲】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内容,分别写出【甲】【乙】两文给你带来的启示。

【答案】 1)告诉,对……说;向

2A

3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4)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吴下阿蒙

5)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

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

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谓:告诉,对……说。是重要的虚词,

这里是。(2A怎么。B代词,代前面说的道理/结构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C凭借

/……为由。D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3)本题重点词语有:但,只,仅。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4)由文中的句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知两个成

语,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现指才识

尚浅的人。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睛。

5)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

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

受即可。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活到

老,学到老。或者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故答案为:告诉,对…… 向。

A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刮目相待(刮目相看) 吴下阿蒙

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能

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

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

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词义。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解释词义。有些词在不同

的语境中,不但意义不同,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明确它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有什

么语法功能。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

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

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的方法,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和解释。答题时应注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

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本文有刮目相待、刮

目相看、吴下阿蒙。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

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

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

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

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

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

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鲁肃遂拜见吕蒙的

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乙】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龄七十岁了,想要(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

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平公说:哪有作为别人的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君

主的呀?师旷回答:我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呀!我是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如同升起的

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年老时喜欢学习,如同点燃蜡烛的明亮。点燃

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的好啊!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 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

似之,何况操履艺能 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

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

(选自《颜氏家训》)

【注】款狎:亲近、亲密。操履艺能:品性本领。鲍鱼:咸鱼,气味腥臭。

肆:店铺。颜、闽:颜回、闵笋都是孔子的弟子。

1)如下四项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一些释义。颜、闵之徒,何世得中的

的意思是(

A.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B.门徒,弟子

C.步行

D.只,仅仅

2)青少年要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成长的路上少走弯路。因此,我们

应践行上文中所倡导的(

A.学习时与朋友切磋

B.择良友而交

C.交友要善始善终

D.择友要志同道合

【答案】 1A

2B

【解析】【分析】(1颜、闵之徒,何世得中的的意思是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故选A

2)根据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自臭也可知,文段主要谈的是择良友而交。故选B

故答案为:AB

【点评】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

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

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人在少年时期,思想情操尚未定型,受到与他亲近的朋友熏陶感染,言谈举止,即使并

不是有意向对方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相似起来,何况操行技能等明显容易学

习的方面呢?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种满芝和兰等香草的屋子,时间长了自己就

会变得芳香起来;和坏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出售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发出腥

臭。墨子曾对被染上颜色的素丝发出感叹,说的是就是这个道理啊。德才兼备的人对于结

交朋友必定很谨慎啊!孔子说: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贤

人,一辈子都难得遇上。只要比我强,也就足以让我看重他了。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示儿燕

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

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

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选自《溉堂文集》)

【注释】未遑:来不及。遑,闲暇。旧窑:年深日久的陶瓷。窑,陶瓷器代称。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________

然贫家止有此器(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要怕弄坏书,在书上加圈加点才是读书的好办法。

B.珍惜书籍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人的做法,穷人学不了。

C.就算忍渴忍饥,穷人也不要把唯一的古瓷拿来做饭碗。

D.书是拿来读的,别为了珍惜书籍而不充分使用它。

【答案】 1)的;仅仅,只

2C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是通假字,同,是一个副词,表仅限于某一范

围,解释为”“仅仅

2)本题从原文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

珍藏计乎这句话可知,作者认为茶杯饭碗这类东西,明明知道是古瓷,但家贫只有这点器

物,不能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所以选项C的表述错误。故答案选C

故答案为:的;仅仅,只;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

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

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附参考译文】

你在初读古书时,对于书本不要过于爱惜。因为过分爱惜书本,必然会束之高阁。要对

书本加以圈点,看坏一本,不妨再买一本。爱惜书本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家们的事情,我

们这些贫穷的读书人来不及效仿这种做法。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古瓷,应当珍惜,

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难道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吗?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

7阅读下面甲乙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

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

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 旧说在东海

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

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

【注释】尧殛()鲧(gǔn)于羽山:传说鲧因治水不力而被尧帝处死。滹沱(

tuó):一条大的河流,在河北省西部。该河出山西省繁峙县东之泰戏山,穿割太行山,东

流入河北平原。

1)对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B.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C.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D.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2)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B.棹数小舟 棹:划船

C.其泥岁东流 岁:年

D.此理必然 然:这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尔辈不能究物理。

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4)甲乙两文虽然所写的内容不同,但都揭示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答案】 1D

2C

3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

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

4)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解析】【分析】(1)语句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

者横亘石壁如带的句意是: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

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像带子一样横亘在石壁上。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余奉使

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故答案为D

2C.“其泥岁东流的意思是: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每年。故答案为C

3)本题句中的尔(你)、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几个词是赋分点;

句中的谓(说)、皆(全,都)、湮(堵塞)几个词是赋分点。

4)《河中石兽》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

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

理。沈括《梦溪笔谈》中,从古书上的记载和作者实地考察,了解了陆地形成的原因。从

中可以看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D C

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

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

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

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

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

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

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

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

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

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

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

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

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

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

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

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

石子,像带子一样横亘在石壁上。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

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

中,而现在却在陆地上。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

现在关、陕以西之地,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

年向东流,都成为形成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而造成,其道理就是这样。

8阅读理解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

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

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

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炳烛:点燃蜡烛。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

暗。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喑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恐已暮矣________

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3)找出《孙权劝学》中出现的两个成语,并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解释。

4)孙权与师旷均劝学成功,但劝学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到,等到;晚;推脱;怎么,哪里

2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

怎么有当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

3)示例:吴下阿蒙: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

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人或事物。

4)示例: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平等对话,坦率真诚;师旷

委婉,巧妙设喻。

【解析】【分析】(1)本题中,是形容词,理解为是一个副词,表示反问

语气,理解为哪里”“怎么

2句中,是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句是一个反问语句,翻译时保留

原句式;表转折关系,解释为

3)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中可知吴国大将吕蒙原来是一个没有学问的人,因

此成语吴下阿蒙就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从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

相待的答话中可以想象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

之快之大。因此成语刮目相待就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4)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

不可不学,可见孙劝劝学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继而现身说法,指出的可能性,使

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可见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

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

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可见孙劝是在平等对待吕蒙,态度坦率真诚。而师旷劝学比较委

婉,他采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少年好学比作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比作正午的阳光,老年

好学比作蜡烛的光明,而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仍

旧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这样运用比喻,很形象,让人

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

故答案为:到,等到;晚;推脱;怎么,哪里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 怎么有当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

的呢?

示例:吴下阿蒙: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

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

或事物。

示例: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平等对话,坦率真诚;师旷委

婉,巧妙设喻。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成语的运用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注

意其一生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理解文章的思路,结合文章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

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

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

始学习。等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

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

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

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

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

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

啊!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顾《爱莲说》)

【乙】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间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之心。予新

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

如是也……因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间年反

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间而己不,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

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

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为花之君

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敦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使 然。

2)根据语境,为下面句中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________A.容易 B.改变

________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莲之爱,同子者何人?丹之爱,宜平众矣。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

品质的理解。

【答案】 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

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

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解析】【分析】文言文断句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是否弄懂该句的大意,是

否能根据句式、词性、语感将句子断开,考查的知识点多样,需要考生加以重视。句意

是: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在艰苦环境下坚守是根本。据此断句为: 天不使高/

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易:动词,改变。素,副词, 向来,平素

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宜

乎:当然(应该)。宜:当。众:众多。 句意是: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

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是:这样。待:对待。谓:说。至:极点。句

意是: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君子一般指品德高尚的人。甲文的莲花: 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

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 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

品质。乙文的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

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

质。 以黄杨的知命劝喻世人当知艰苦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奋发有为,摆脱困厄以

求成功。

故答案为: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BB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

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

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白语句大意,,断句、标点最根

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要弄清全文大

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

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

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分析形象的品质。答题时应注意,把握好文言文的形象的精神品质,概括人物

的思想品质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

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思想品质。

【附参考译文】

【乙】 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

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成。黄杨生长极其缓慢,有千年黄杨长一寸之说。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这样评价黄杨木说: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

寸,是天限之命也。黄杨木长得慢是大家共知的,但是至于闰年反缩一寸,倒是未有人考

证过。苏轼也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但即便是这样,黄杨也安守

困境,冬不改柯,夏不换叶,所以李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知命树,安于天命,老天不

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李渔说,按常理,闰年闰月,树木应该多长一寸才是,现在黄杨

非但不多长,反而缩短一寸,这造物主对它的安排实在太不公平了。但黄杨并不恨天怨

地,而照样把枝叶长得很茂盛。所以李渔评价它有君子之风,说莲是花中君子,黄杨就是

树中君子了。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

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

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

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经年:一年左右。干:求见。沟恤:沟渠。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

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自谓可将十万________

竟不可得________ 恒独步庭阶________

2)下列加下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惟此六字 惟手熟尔

B.一老河兵闻之 何陋之有

C.几为所擒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古人岂欺我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3)翻译下列句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4)(乙)文中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讲学家和刘羽冲失败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

么?

【答案】 1)事物的道理、规律;率领;终了,最后;经常

2B

3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有很多,怎么可以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

之地变成沃土。

4)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他只会从书中照搬一些知识,不懂得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只会

纸上谈兵。从他们失败的经历中,我明白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主观臆断,应该根

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解析】【分析】(1)本题中古今异义词,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

学科。恒:经常。

2A.都是B. 代词,指前文提到的事物/作助词,无词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

都是D.都是难道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仅仅。臆断,主观地

判断。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谓:认为。补出第句的主语。

4)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

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古人没有欺骗刘羽冲。刘羽冲打仗失败和只知盲目学习而不会灵

活运用,不知道环境因素的改变。只会纸上谈兵。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

行推理也不正确,找不到石兽。两文告诉我们不能读死书,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根

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故答案为:事物的道理、规律;率领;终了,最后;经常

B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有很多,怎么可以根

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

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

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他只会从书中照搬一些知识,不懂得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只会纸

上谈兵。从他们失败的经历中,我明白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主观臆断,应该根据

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文言实词的

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

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

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虚词包括代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

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

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

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

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

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和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

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

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关于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

注意,根据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可以通过事

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

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参考译文】

甲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

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

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

(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

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

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

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

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

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

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

;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

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

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文,刘羽冲,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

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

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

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认为于

国于民这是好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

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

从此之后,他抑郁寡欢,很不自在,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

会骗我!"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不久,他得重病死了。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 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

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割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

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觇(chān):察看,窥视。围:指蛇的身围。摆扑:扭动摔打。审:

仔细。殊:极,很,完全,非常。攧:同,跌、摔。(é)上革肉:头顶的皮

肉。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

B.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

C.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

D.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

2)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久之蛇竞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3)结合选文,说说小小韵螳螂为什么能置巨蛇于死地。

【答案】 1D

2)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3)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

据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

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

相搏,全力以赴。

【解析】【分析】(1A.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的意思均为

见,听到);B.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的意思均为寻找,寻觅);C.渐近临之

/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的意思均为靠近,面对着);D.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

断欤(的意思分别为占据”“根据)。据此,答案为D

2)语句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的意思是: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

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

云。

3)从本文叙写的故事看,螳螂虽小,但在与大蛇搏斗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且抓住了

蛇的要害全力以赴刺杀。这可从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可以看出来。据此理

解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D

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

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之

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

搏,全力以赴。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结

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词义可根据掌握的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考生在平时要增强文言阅读,培养文言语感。解答此题,关

键在于对有语句的理解,根据对语句的理解就能判断句子的停顿。要注意的是题干的限制

要求。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的理

解而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一个姓张的人,偶然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找到一条小路攀上

去,偷偷地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扭动摔打,用尾巴乱打柳树,柳枝噼里

啪啦纷纷折断落下来。看(蛇)那翻转跌倒的样子,好似有什么东西捕捉制住了它。但是

细细一看,完全没什么东西,(他)感到十分疑惑不解。(他)便慢慢地向前靠近蛇,只

见一只螳螂紧紧地占据在蛇的头顶,用它那刀似的前足刺入蛇头,(蛇)竭力甩动着头

(想把螳螂摔下来,但)总也摔不下来。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

被撕裂开了。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

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

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

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注释】泰山北斗:像群山拱卫着泰山,像众星环绕着北斗星,比喻对某人的极度尊

崇、敬仰。詈():辱骂,责骂。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归故里 归:________

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 欲: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3)吕公后悔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归:回,回到;欲:想,想着,打算

2)这就是因为发善心而做错事的一个例子啊。

3)原因:因为心存善念而没有追究醉后辱骂他的人,从而导致这个人越发嚣张,继续为

恶,最终犯了死罪。

启示:宽容待人可能会姑息养奸行善时,要考虑后果,避免好心办坏事

【解析】【分析】(1归故里翻译为回到故里意思是回,回到吾当时只欲

存心于厚翻译为我只想到保持自己的厚道意思是想,想要

2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句中意思是因为在这里是“……的例子。语序正

常,据此翻译。

3)文中吕公因为心存善念当初没有和醉汉计较,从而导致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所

以吕公很后悔。至于启示,我们结合文章内容来谈即可。文中的吕公当初的目的是想做件

好事,没想到却没有好的结果,所以告诫我们做事要考虑后果,别以善心而行恶事。据

此作答。

故答案为:归:回,回到 欲:想,想着,打算

这就是因为发善心而做错事的一个例子啊。

原因:因为心存善念而没有追究醉后辱骂他的人,从而导致这个人越发嚣张,继续为

恶,最终犯了死罪。启示:宽容待人可能会姑息养奸行善时,要考虑后果,避免

好心办坏事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回到故里,海内外的人都十分景仰尊重他,就像是群山拱卫着泰山。

偏偏有一乡下人喝醉酒后大骂文懿公,但是吕公并没有因为被他骂而生气,并向自己的用

人说:这个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计较。。吕公就关了门,不理睬他。一年后,这个人触

犯死罪入狱,文懿公才后悔说:假使当初稍微和他计较,送去官府责问,施以小小的惩

罚,可以给他很大的警戒。我只想到保持自己的厚道,反而养成他的恶行,而陷入犯罪的

地步。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一个例子

关于安全的知识-微推推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22:45: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7667531751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外举不避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