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文化圈刍议

更新时间:2023-05-22 22:33:35 阅读: 评论:0

孩子早恋怎么办-综述论文格式

伏牛山文化圈刍议
2023年5月22日发(作者:新教师职业规划)

第25卷第1期

平顶山学院学报

Vol_25 No.1

2010年2月

Journal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

Feb.2010

伏牛山文化圈刍议

张清廉,于长立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要:伏牛山文化是指由伏牛山及其源出水系之流域地区产生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伏牛山文化圈

范围包括洛阳、平顶山、南阳、三门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及豫北部分县市,湖北省和陕西省的部分县区。

得天时、地利、人和的伏牛山文化圈具有文化构成的全部要素,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古代中华文化。伏牛山文化圈

文化具有原生性与根源性、多元性与包容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等文化特征。伏牛山文化圈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源

文化和根文化,加强对伏牛山文化圈的研究,将对我们更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词:伏牛山;文化圈;形成机理;形态结构;文化内涵;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10)01—0001—07

化。

引言

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发展历史,相同的民情

伏牛山属秦岭山系,长400余公里,山体自西北

民俗,同一的社会政治管理单元和共同的社会政治制

向东南渐次铺展,形如卧牛,故属名“伏牛山”。伏牛 度等等,使伏牛山区在生产技术、使用器具、方言俗

山一山出三水,往南流淌的白河人汉水,属于长江流 语、衣食住行、社会组织、婚姻丧葬、信仰禁忌、神话故

域;中间往东流淌的沙河(溃水),纳汝河、澧河、湛

事、艺术娱乐等人类生活文化要素上,都具有自己的

河、应水、颍河,注入淮河,属于淮河流域;北为伊洛

特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形成了独具

河,注入黄河,属于黄河流域。伏牛山秀丽,秀美,神

特色的“伏牛山文化圈”。

奇,雄浑,是南北分界线。

伏牛山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亿万年前,各

二、伏牛山文化圈的概念及其范围

种生物在这里繁衍,有恐龙蛋化石带遗迹为证;数十

(一)伏牛山文化圈的概念

万年前,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出土50万年前的 “文化”的内涵主要是指某一特殊社会生活方式

“南召人”、l0万年前的“卢氏人”、8万一10万年的

的整体,是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许昌人”为证。伏牛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伏

财富的总和。“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表示的是一

羲、炎帝、黄帝、螺祖、仓颉、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中 定的地域和范围。

华民族始祖的主要活动地带,处处都彰显着中华文化

“伏牛山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伏牛山文化

的辉煌。黄帝文化、尧文化、夏文化、龙文化、应文化、 圈”应是一种地域空间上的文化类型,或者说是一个

墨子文化、观音文化、姓氏文化、瓷文化、酒文化、曲艺

文化区域(culural area)。《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

文化、魔术文化等在这里都可以寻根溯源。 “文化区域指一种文化模式所占有的整个空间……一

伏牛山是中华文明的肇始之地,是一座文化大 个文化区域有自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特殊素质的

山。伏牛山,左依黄河,右挽长江,黄河、长江两大文

人口和特殊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形成地域性的特殊

明在这里交融发展。她西牵河洛文化、东挽颍川文

文化”。…因此,我们把伏牛山文化圈定义为:伏牛山

化、南揽荆楚文化,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 文化圈是指由伏牛山及其源出水系之流域地区所产

发展、升华,风气兼南北,语言融荆楚,具有创新、多

生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

元、包容、开放的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源文化和根文

(二)伏牛山文化圈的范围

收稿日期:2009—12—06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2009年度委托重大调研课题《河南区域文化研究》(2009WlKT02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清廉(1955一),男,河南省漯河人,平顶山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研究。

2・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0在

1.伏牛山

伏牛山脉是秦岭山系进入河南的东延部分,山体

呈西北一东南走向,西北与熊耳山相连,东南抵南阳

盆地东北边缘,这就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伏牛山脉,或

称之为狭义的伏牛山。狭义伏牛山范围主要包括平

顶山、南阳、洛阳、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等所辖区

域的3O多个山区县(市)(见图1)。

图1狭义伏牛山示意图

广义上的伏牛山就是豫西山地,泛指河南省西部

分布面积最大的山地和丘陵地区,是秦岭进入河南

后,分为多支余脉向东北、东以及东南延伸,形似扇状

铺展的松散山体。它北起黄河,南抵南阳盆地,西达

豫陕边界,东至京广铁路。范围主要包括平顶山的鲁

山、汝州、宝丰、郏县、叶县、舞钢;南阳的南召、西峡、

内乡、唐河、邓州、桐柏、淅川、镇平、方城;洛阳的栾

川、嵩县、汝阳、伊川、偃师、洛宁、孟津、新安、宜阳;

门峡的卢氏、陕县、渑池、义马、灵宝,郑州的新密、新

郑、荥阳、登封、巩义;许昌的禹州、长葛、襄城;漯河的

舞阳、临颍、郾城,驻马店的西平、遂平、泌阳、确山以

及豫北部分县市,湖北省、陕西省的部分县区等50多

个县(市)(见图2)。

2.伏牛山文化圈

“伏牛山文化圈”从地域空间上讲,涵盖伏牛山

及其源出河流的流域地区。伏牛山是黄河、淮河、长

江三大流域的分水岭。发源于北侧栾川的伊河向东

北流经嵩县、伊川、洛阳市至偃师,与发源于秦岭华山

南麓洛南县经河南卢氏、洛宁、宜阳至偃师的洛河汇

合,成为伊洛河注入黄河,沿伊洛河流域,以洛阳为中

心,形成河洛文化;发源于鲁山县尧山的沙河(泄水)

与源自鲁山之大盂山的汝河于襄城境汇入沙河、发源

于方城境内的澧河在漯河汇入沙河、发源于登封少室

图2广义伏牛山示意图

山的颍河在周口也汇入沙河,然后向东南流淌注入淮

河,沿沙河流域,以平顶山为中心,形成应文化,沿颍

河流域,以禹州为中心,形成颍川文化;白河发源于嵩

县流经南召、南阳、新野人湖北与发源于陕西商州市

秦岭南麓向东南经浙川人河南的丹江汇合,注入汉

水,沿其流域,以淅川和郢州为中心,形成荆楚文化。

因此伏牛山文化圈范围包括洛阳、平顶山、南阳、三门

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及豫北部分县市,湖北省

和陕西省的部分县区。(见图3)。

图3伏牛山文化圈示意图

三、“伏牛山文化圈”形成的机理

伏牛山文化圈概念是源于近年来对伏牛山区域

的考古发现、古籍整理、墨学研究、尧文化、夏文化、

文化、姓氏文化、观音文化及宗教文化、瓷文化、酒文

化、曲艺文化、魔术文化等研究的概括,是源于对伏牛

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地质、地貌、水文、

土壤、植被、气候(光、热、水)等诸要素对人类影响的

综合分析。研究发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

生态环境,使伏牛山成为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域之一,

第1期 张清廉,于长立:伏牛山文化圈刍议 ・3・

也是孕育中华文化的孵化器,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与传

黪性卜-+l社会心理

承、中华民族的融合与衍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伏牛山地处中纬度,位于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

梯的过渡地带上,南及荆楚而临长江,北依黄河而控

冀鲁,据中州四通八达,通淮水而连苏皖,地理位置十

分优越。1月份O"C等温线、年800mm等雨量线及

里丝卜叫 些1]+l书面文化

2 O00h日照时数等值线大体与之走向一致,是南北气

候的自然分界线,也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这里雨

热同季,四季分明,水丰草美,气候适宜,利于万物生

长,获天时;这里处在东、西、南、北要冲,进可攻,退可

守,交往便利,占地利;这里林木茂盛,果实丰硕,水源

充沛,丰衣足食,无水害之患,利人栖息,得人和。得

天时、地利、人和的伏牛山文化圈,在史前、史初,人类

学会了取火、学会了耕作、制作了工具、创造了文字、

修建了城市、建立了制度,形成了光辉灿烂的古代中

华文化。

四、伏牛山文化圈的文化形态结构

伏牛山文化圈的文化形态构成具有文化构成的

全部要素。一是伏牛山文化能够通过某一时期的物

质作为文化的标志来表现,如石器、青铜、铁器等所呈

现的石器文化、青铜器文化、铁器文化等,具有满足人

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

物质文化;二是伏牛山文化建立在王城岗遗址、

城店遗址、 新密新砦城址、 郑州商城、 偃师商

城 之上的城市文明,以及具有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

进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

之间关系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法律等指导人们

正确行为的依据所表现出来的制度文化。三是伏牛

山文化具有人类在改造、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价

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

族性格等,以及语言、礼俗、仪容、服饰、艺术等形态所

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所以,伏牛山文化圈是由其物

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位一体”构成的一

个有机整体(见图4)。

五、伏牛山文化图形成发展与丰富的文化资源

伏牛山文化圈位居我国东西与南北交通要冲,是

我国古官道重要的交通隘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享

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得伏牛者得中原”之称誉。伏

牛山文化圈作为华夏民族发源地之一,很早就进入了

人类文明社会,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原地区乃至

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图4伏牛山文化圈的文化形态结构模式

千百年来,伏牛山文化圈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文化

发展序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出现,伏牛山文化圈

开启了华夏人历史的新纪元

考古发现,伏牛山文化圈内有大量的古人类活动

遗址分布(见图5),大约在50万年以前,这里已经就

有人类居住生息。1978年发现的“南召人”是被公认

的早期直立人, 距今约50万年,与“北京猿人”生活

的时代相当,这不仅填补了伏牛山地区旧石器时代文

化的历史空白,也表明了伏牛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开

始。1976年发现的“卢氏人” 距今约10万年,被公

认为是早期智人,2007年发现的“许昌人” 距今8

万一10万年,进一步证明了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

现代人类的起源,说明伏牛山文化圈是华夏人种的诞

生之地。1980年南召杏花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人类用火与管理火的洞穴,标志着伏牛山地区人类活

动历史的开始。

图5伏牛山文化圈古人类活动遗址分布示意图

(二)新石器时代,华夏人文始祖在这里繁衍生

息,伏牛山文化圈开启了中华文明史

华夏人种由类人猿进化为现代人,由母系氏族社

会迈进父系氏族社会,有许多传说表明,人类最早生

息繁衍在这里。今南阳桐柏县仍有盘古山、盘古洞、

d・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0往

盘古井、盘古庙等众多遗迹。据考古证明,9000多年 今的尧山建造了我国最早的尧祠。《左传》、《史记》、

前裴李岗文化 。。时期,先民们在这里定居安身、垦荒 《山海经》、《水经注》等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水经

播种、驯化家畜、烧制陶器,开创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

业; 7000多年前二里头文化时期,先民们这里冶

注・泼水》云“温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尧之末

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

于鲁山,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温水又东经 铜、纺织、琢玉,创立了原始的手工业;5 000年前,黄

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当今世界刘氏 帝在新郑建立“有熊国”, 创立了最早的国家。史

将刘累奉为始祖,年年来此祭祖朝拜, 此外,叶、

书记载表明,华夏民族的先民在这里最早摆脱野蛮与

愚昧,发展农耕,修建城邑,创建文字,铸造青铜器,

订历法,创立制度,建国安邦,开创了中华文明。距今

约9000年的舞阳贾湖遗址、偃师前二里头等新石器时

代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石磨 这一时期,伏牛山及其源出水系的流域文化日趋

盘、石磨棒、鼎、罐、瓮、壶、盆、三足钵、钵、碗、杯、盘、

骨笛等生活工具和生活用具就是有力的佐证。

(三)夏、商、周时期,伏牛山文化圈初具雏形

夏、商、周时期,伏牛山地区步人原始文明。目前

伏牛山地区已发现的夏代遗址有200多处,如登封王

城岗[ 新密新砦、 偃师灰嘴、 巩义花地嘴、

偃师二里头、” 平顶山蒲城店、 郏县薛店乡太

仆、 孟津常袋乡菠萝窑、‘ 宜阳县柳泉乡水兑、段:东起唐河,沿泌阳、叶县、方城、鲁山,西到南召乔

川白元乡白元、 禹州火龙乡瓦店 等。从出土的

鼎、甑、罐、瓮、缸、盆、碗、钵、豆、杯、盘等主要的炊器、 峡县汉王城北,到内乡、镇平邓州土谷山(史料中一直

存储器和饮食器来看,当时伏牛山地区在夏代时期政 叫“长城”)。南段:从邓州市西南杏山村,到丹江水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库(古丹阳)的一段15千米。

西周时期,平顶山的周围地区是周武王儿子的封

地,称为“应国”,“浩阳镇”就是应国国都。 20世纪 (今鲁山)人,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

80年代以来在平顶山薛庄乡北溃村一带,发现了周 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学,为世

代应国墓地,包括数十座贵族青铜器墓,出土大批珍 人留下了《墨子》传世之作。墨子的思想主要包括有

贵文物,这批出土的文物都是造型奇特、做工精美,说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

明当时伏牛山地区文化艺术的繁荣程度。

夏时这里就有了酿酒术,《吕氏春秋》、《战国策》

等史书都记载有夏禹时期“仪狄作酒”之说,仪狄被 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世之显学”。 为宣传自己的主

尊封造酒的鼻祖,《吕氏春秋》载:仪狄始作酒醪,变 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

五味,于汝海之南,应邑之野。古时汝河流经汝州的

段称之为汝海,汝海之南就是汝河之南,宝丰在汝 商圣——范蠡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人,著名

河的南岸。宝丰商周时为应国属地,古应国遗址现在

宝丰县城东南10千米处,所以当时仪狄造酒就在宝 后急流勇退,辞官归田,“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

丰商酒务一带,距今已有4100多年的历史。《世本》、

《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史书记载夏朝时还有汝阳

人杜康发明了酿酒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

“杜康作秫酒”, 历史上杜康也被尊称为“酒 修备,时用则知物”,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仙”。

伏牛山是姓氏的发源地,据史料记载,尧的裔孙

刘累为了纪念其伟大功绩,在伏牛山东段,也就是如

沈、应、陈、梁、方、韩、郑、邓、曾等姓也都源于这里。

(四)春秋战国时期,伏牛山文化圈文化内涵得

到不断的丰富

昌盛,伊洛河流域的河洛文化、唐白河流域的楚文化、

沙颍河流域的颍川文化快速发展,一大批思想家、军

事家、商家、文学家相继涌现。

中国长城发祥地——楚长城。长城是我国春秋

战国时期诸侯争战的产物,是大规模的、系列的军事

战略防御工程,历史上最早的长城——楚长城就修建

在这里。考察发现目前保留的楚长城仍有三道,东

端(这段长城从古到今一直叫“方城”)。西段:从西

墨学发源地——鲁阳,墨学创立者墨子为鲁阳

鬼、非命”等十项内容,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

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墨家学派在春秋战

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

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完成了扶越灭吴的重大使命

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 后又离开故里,“止于

陶”,“居无何,致资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在经

商方面留下了许多闪光的思想和经典理论,“知斗则

“平粜齐物,关市不乏”,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

反贵”, 被尊称为中国商人的圣祖。

(五)汉代以来,伏牛山文化圈发育日趋成熟

第1期 张清廉,于长立:伏牛山文化圈刍议 ・5・

汉代以来,随着伏牛山文化圈在全国的中心地位 在世界各地传播、发展。

不断加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军事、医学、科技、

宗教等领域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才辈出,创造了

更为丰富的文化类型,使伏牛山文化圈的内涵更加充

实。

玄学创始人——何晏,三国魏南阳宛县人,他倡

导融合儒道,开创清谈玄学,成为正始名士的领袖和

最早的玄学家。

最早的反对拜金主义者——鲁褒,西晋南阳人,

著《钱神论》,论钱之价值及功用,日:“为世神宝,亲

之如兄,字日‘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

谋圣——张良,西汉父城(今河南省郏县)人。

张良善于计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作为刘

邦的第一谋臣被后人尊为“谋圣”。

开国皇帝——刘秀,东汉南阳蔡阳人,与兄起兵,

合击新莽,建立东汉,立都洛阳,统一天下,善政立业,

整顿吏治,提倡节俭,简化机构,裁减冗员,提倡儒学, 在美术理论上卓有建树,其《画山水序》最为著名,成

表彰气节。“留意斯文”,“加意于书辞”,其本人留下

的诏令、书信如《临淄劳耿弁》、《与严子陵书》等,颇

有文学价值,对伏牛山文化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

精神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科圣——张衡,东汉南阳人,开创了伏牛山文化 魏晋时期伏牛山文化圈佛教文化日益兴起,天竺

圈的科技文化。张衡制造浑天仪和地动仪,且辞赋创

作成就突出,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齐名,被并称为 化的传播与发展。隋唐时期,佛教文化达到极盛,到

“汉赋四大家”,因其在诸多领域都有建树,被郭沫若 处是建寺度僧、凿窟造像、佛经翻译、佛教著述等佛事

先生称赞为“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

罕见”。

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南阳人,开创了伏牛

山文化圈的中医药文化。他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

论》共十六卷,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

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唐代诗文创作繁盛,伏牛山地区文人云集,留下

献。

智圣——诸葛亮,东汉末年曾客居平顶山卫东区

诸葛庙村,其卓越的治国和军事才华和高超的用兵技 山文化圈创造了大量文学作品,成为国学中的精品。

巧,被传为千古绝唱。

字圣——许慎,漯河召陵人。有“五经无双许叔 源地伏牛山。一是花瓷,古玩界称“唐钧”。在黑釉、

重”之赞赏。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

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所著《说文解字》,是

中国首部字典。

大悲观世音——妙善法师。东汉灵帝光和四年

(公元181年),天竺僧人支法度来华传播佛教,巡游

至父城西南八里火珠山时,看到此山颇似天竺香山,

遂在此山上建寺,名香山菩萨寺。香山寺目前全国有

9座,平顶山香山寺建造最早,又名大香山寺。平顶

山大香山寺是观音祖庭,在香山寺内有一座宋神宗熙

宁元年(公元1068年)重建的“大悲观音大士塔”,

内有北宋蒋之奇撰文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文,是 与商彝周鼎比贵。三是钧瓷。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

妙善法师修成正果成为大悲观世音菩萨的证道之地, 宋,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钧瓷也是宋代五大名窑瓷

也是观音菩萨由男身转为女身的源地,观音文化由此 器之一,其特点是颜色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

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成为最

早的反对拜金主义者。

最早山水画理论家——宗炳南朝宋南阳涅阳人,

为中国最早山水画理论家。

另外,这一时期的范晔、庾肩吾、王赞、范宁、范

泰、曹景宗、刘之遴等学者传世之作,共同造就了伏牛

山文化圈文学的繁荣。

高僧道安法师的僧团进入伏牛山传教,开始了佛教文

活动,佛教各宗派在这一时期形成。位于伏牛山山麓

的云岩禅寺始建于唐代,兴盛于明代,此寺规模宏大,

建筑错落有致,历代高僧云集,香客如织,声名远播,

曾经与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并称“中原四大名

寺”,成为伏牛山佛教的中心。

了许多传世名作,李白、杜甫、自居易、张巡、岑参、韩

拥、张继、樊宗师、张祜等各领风骚,独步千古,为伏牛

唐宋时期瓷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始于唐,盛于宋,

茶叶末釉、酱褐釉或灰白釉等地釉上点缀出蓝色、天

蓝色、黄褐色、灰紫色或乳白色彩斑,给人以天然造

化、变化莫测之感,开创了瓷窑变的先河,花瓷成为我

国古代陶瓷中的瑰宝。鲁山县城北段店村,就是唐、

宋时驰名中外的鲁山花瓷古窑址。二是汝瓷。始烧

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宋代汝瓷已位居

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汝瓷造型古朴大方,

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其突

出特色是“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

釉满足。”宋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

6・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0矩

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 夏民族的先民在这里定居安身,繁衍生息,在与自然

著称于世,堪称“神、奇、绝、妙”,素有“黄金有价钧无

环境的抗争过程中,摆脱了野蛮与愚昧,学会了驯养

动物、选育作物、垦荒播种、烧制陶器,开创了原始农

业和原始畜牧业,发明冶炼术,制造青铜器和铁器,

文字,订历法,纺织、酿酒、琢玉,建城邑,开创了原始

价”之美称。四是唐三彩,盛行于唐代,以黄、白、绿为

基本釉色,种类多以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

具等为主。唐三彩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

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 的制度与政权,形成了概念意义上的国家。中华文明

唐宋时期,伏牛山文化圈区域魔术文化兴起。宝

的主流文化,如始祖文化、尧文化、夏文化、龙文化、

文化、墨子文化、观音文化、瓷文化、酒文化、曲艺文

丰县志记载,宝丰魔术传于春秋,兴于唐宋,繁衍于明

清,昌盛于当今。现如今,仅宝丰赵庄乡就拥有各类

演出团队632个,农民演职人员达1.2万人,年收入 (二)多元性与包容性

超亿元,演出范围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越南、 优越的环境条件和区位优势,使伏牛山长期处在

新加坡等多个国家,成为享誉中外的“魔术之乡”。 人类活动的中心区域,在从猿人、智能人到现代人的

南宋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向南迁移,但东京开

封、西京洛阳以及南阳、汝州、许昌依旧是当时的政

治、文化中心,伏牛山作为官道要冲,依然保持着文化

上的发展和繁荣。

元代曲艺文化兴起,成为伏牛山文化圈文化瑰 化、源于唐白河流域的楚文化、源于沙颍河流域的颍

宝。一年一度的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而不

衰。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碑记载,马街书会起于元

代,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五为书会的会期,各地曲 儒、佛、道共尊,寺、观、堂并存,伏牛山地区这种高贵

艺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此,说书亮艺,河南坠子、道

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其规模之大,全国居

冠,形成全国民间艺术的奇伟景观,目前已经被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此,宝丰县也被

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

之乡”。曲剧是伏牛山文化圈文化主要的地方剧种, 融进中华民族。

旧时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是由坐班清唱的河南

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源于元

代,源地汝州,1995年被中国曲协命名为“中国曲艺 类肇始以来,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城”。

综上所述,从人类问世以来,伏牛山区的先民们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灿烂的精神文化,可谓源远 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

流长,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丰厚的 为举止。政治制度的演进,从诸侯分封到封建王朝,

文化积淀,构成了中华古文化的精粹。

六、伏牛山文化图文化的本质特征

(一)原生性与根源性

伏牛山文化圈是中华文化的肇始与源头,具有显 信、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的价值观,天人合一、人与自

著的原生性与根源性特点,其根基突出表现为:一是

华夏人起源之地。考古表明,伏牛山区域内出土的 容和行动指南;服饰装扮、饮食习惯、方言俚语、节令

“南召人”距今50万年、“卢氏人”10万年,“许昌人” 庆典、婚丧礼俗、信仰观念等各种民风民俗多数沿袭

8万一10万年,构成了华夏人的演进序谱,表明华夏 至今天。伏牛山文化数千年来,传承绵延不断,不因

人最早在这里根生与发展。二是华夏文明之源。华 历史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在创新中传

化、魔术文化、根亲文化等都根生在这里。

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不同时期的中华文化。从南召猿

人到许昌人,从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代,从母系氏

族到父系氏族,从原始部落到阶级社会,创造了伏牛

山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源于伊洛河流域的河洛文

川文化在伏牛山汇聚,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在伏牛山

交融,形成了伏牛山文化圈多元性和包容性特征。

的文化品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使伏牛山地区曾

经接纳过来自不同区域和信奉不同宗教的人们,如蒙

古人、维吾尔族人、格鲁吉亚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

有的信奉信奉佛教,有的信奉伊斯兰教或基督教,他

们在这里安营扎寨,繁衍生息,最终融入伏牛山文化,

(三)继承性与创新性

伏牛山地区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人

文化谱系,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不论是物质文化、精

神文化,或是制度文化,都有许多精粹在传承,影响着

数千年来许多治国理家安天下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仍

在借鉴;易学、儒学、墨学、道学、法学等所产生的深邃

思想,天地、阴阳、刚柔、动静之间的相互制动关系,易

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辩证思维,礼义廉耻、仁孝忠

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等,成为当代人们价值观的重要内

第1期 张清廉,于长立:伏牛山文化圈刍议 ・7・

承、在传承中创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一

曲高雅的许侯编钟乐曲,一段激荡的唐陶腰鼓曲,皆

能彰显出伏牛山文化的巨大魅力。伏牛山文化作为

[8]程有为,王天奖.河南通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

社,2005:1—2.

[9]路运洪.“许昌人”头盖骨:现代人类起源再诠释?——

“许昌人”头盖骨对国际学术界的挑战[J].许昌学院学

报,2008(3).

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传承不止,代代相续。

七、结语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1979年裴李岗

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4(1).

伏牛山文化圈历史文化博大厚重,源远流长,在

[11]靳松安.试论裴李岗文化的分期与年代[J].中原文

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承载了中华民

族的辉煌与荣耀,谱写了中华文明最集中、最重要、最

耀眼的华彩乐章。 华夏人种在这里起源,华夏民族

在这里孕育,华夏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华夏文明在

这里发起。中华先民在这里定居安邦、垦荒播种、驯

化家畜、烧制陶器、建都筑城、造文字、修历法、冶铜

铁,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伏牛山文化圈概念的提出是

对伏牛山文化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对由伏牛山及其

源出水系之流域地区所产生的历史文化现象的综合。

伏牛山文化是根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孵化器,加

强对伏牛山文化圈的研究,将对我们更好的传承中华

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

书出版社,1991:1633—1635.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岗与阳城[M].北京:文

物出版社,1991:56—78.

[3]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M].北京:中

国地图出版社,1991:53—56.

[4]赵春清,张松林,顾万发,等.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2000

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4(3).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M].北京:文物出

版社,2001:8—16.

[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32—39.

[7]邱中郎,许春华,张维华,等.南召发现的人类和哺乳类

化石[J].人类学学报,1982(2).

物,2007(6).

[12]叶舒宪.大禹的熊旗解谜[J].民族艺术,2008(1).

[1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岗与阳城[M].北京:文

物出版社,1992:23—26.

[14]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偃师灰嘴遗址发掘简

报[J].文物,1959(12).

[1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

巩义市花地嘴遗址“新砦期”遗存[J].考古,2005(6).

[16]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M].北京: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1999:6—9.

[1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的发掘[J].文物,1998

(9).

[1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746—747.

[19]黄文川,姚政权,任予连.泛谈我国酒的起源与酒文化

考古[J].农业考古,2008(4).

[20]朱绍侯.刘累、鲁山与刘姓的祖源[J].南都学坛,2005

(4).

[21]肖华馄,艾廷和.楚长城的建筑时间和形式考[J].江

汉考古,2003,89(4).

[22儿战国]韩非.韩非子[M].徐翠兰,公,译注.太

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119—123.

[23][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752

3256.

[24]叶桂生.早期郭沫若的史论[J].郭沫若学刊,1990

(1).

[25]徐光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N].河南日报,2009

1O一30(3).

低碳生活的作文-开门见山的意思

伏牛山文化圈刍议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22:33: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7660151742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伏牛山文化圈刍议.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伏牛山文化圈刍议.pdf

标签:伏牛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