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第三版)
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
敬 告 读 者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1第一版发行以来,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热切
关注,并在住宅住区的生态环境规划、生态住区建设以及绿色生态住宅品牌实施中
得到了实际应用。经过初步实践,我们收集了开发单位、设计单位及科研院所的意
见,决定出版2002第二版。
本次再版除对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之外,还应广大
读者的要求增加了有关的配套技术、标准和产品说明。为了增强评估体系的可操作
性,再版手册还附上了技术评估软盘,便于用户预先进行自评估。
当前,生态住宅在国内外倍受瞩目,其名称也各不相同,有名为绿色住宅、生
态住宅、绿色生态住宅和可持续发展住宅者,等等。尽管称呼各异,内涵却大致相
同。生态住宅都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针、根据各国不同情况而循序发展的。经
研究,本次再版仍沿用原名。
本书再版过程中得到了建设部科技司及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很多业
内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欢迎各界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不断改进。
全体编写人员
2002年3月
编写单位: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清华大学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
主编:聂梅生、秦佑国、江 亿、张庆风
编委:王 琳、王清勤、付 涛、田贯三
宋序彤、朱颖心、刘月莉、刘念雄
杨纯华、林波荣、邵 磊、张 峰
张雪舟、郭 非、徐选才、袁镔、谢玉雄
发布单位: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住宅产业商会
前 言
1.背景
人类的聚居生活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结果。生
态住宅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定义的,是人类经过历史的选择之后所追求的人类
住区模式。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成为人类共识的今天,对可持续发展人类住区的
追求也蓬勃发展起来。
1976年在温哥华召开的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了“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
房、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目标,相继成立了“联合国人居委员会(CHS)”和“联合
国人居中心(UNCHS)”,先后提出了“反映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人类住区政策建议”和
“持续性住区”发展的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模式的具体建议。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将“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
续发展”单独列章予以重点论述,对改善住区规划和管理,综合提供环境基础设施,
促进住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和运输系统等制定了行动依据、目标、活动和实施手段。
1994年,中国政府通过并出版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
皮书》。提出:人类住区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动员全体民众参加,建
成规划布局合理、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
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北京宪章》。指出:建立人居环境循环
体系,将新建筑与城镇住区的构思、设计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
中,以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2001年,“伊斯坦布尔+5”人居特别联大会议召开,会议全面审查和评价“人
居议程”实施情况。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人类住区的必由之路,人类住
区的发展应当与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人类住区的建设应利用先进的科
学技术成果与手段。
随着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实践与创新,人们对生态住宅与可持续发
展住宅内涵的理解也不断深化。建设生态住宅的要求正在被专家和广大民众所接受,
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出台了与之有关的评估体系、技术
规范等,用以促进生态住宅健康、快速发展。
生态住宅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体现节约资源、减少污
染,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与周围生态环境相融共生的原则。
2.发展现状与趋势
发达国家在80年代就开始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
路,如:“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 CHALLENGE)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
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
能源最少。
近几年,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在大力提倡发展
生态住宅(或称绿色住宅)。与之相关的技术协会、研发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
来,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评估和产品认证体系,如: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
USGBC)、德国兰色天使标识(BLUE ANGEL)等。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绿色生态建
筑及绿色建材在世界各国风行涌现,这极大地推动了生态住宅的发展。
国际生态住宅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高新技术在这一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地采用地方性材料和技术以降
低成本也已成为发展趋势;总之,生态住宅的发展已从单项技术和产品的使用走向
系统技术的集成,进而形成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全方位
提升住宅品质的新领域。
3.必要性、紧迫性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住宅住区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以“绿
色”、“生态”、“健康”为理念的住区被建造出来,但是,这些住区中很多只是停留
在住区绿化、美化的层面上,并未涉及生态住宅的内涵。概念上的模糊、认识上的
混乱以及统一技术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缺乏,已成为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之一。
国际上发达国家纷纷以生态住宅或可持续发展住宅为主题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体系,其宗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各类资源的基础上,在住宅全寿命的各个环
节(材料生产及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改造、拆除)体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与周围生态环境相融合这三大主题。
生态住宅是中国住宅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为更好的引导生态住宅建设,实现
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须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的角度进行研究,
制定出一套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
4.指导思想
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保护自然资源,创造健康、
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为主题,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评价建筑物全寿命周期中的每一阶段中的综合品质,提高我国生态住宅建设总
体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1) 以促进住宅住区节约资源(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及防止环境污染为基本
目标。
2) 以科技为先导,促进生态住宅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依据。
3) 指导适合生态住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与推广应用,逐
步形成符合市场需求及产业化发展的生态住宅体系,促进生态住宅产品的系列
化开发、集约化生产、商品化配套供应。
4) 为生态住宅技术的评估认定及相应产品的认证提供依据,规范生态住宅建设市
场。
5) 提高生态住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建设水平,做到有所创新,有所突
破,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
5.评估体系的内容设置
本评估体系由6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前言
这部分主要探讨了生态住宅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和制定本体系的必要性、紧
迫性,以及本体系的指导思想。
第2部分:评估指标体系
这部分在融合国际上发达国家制定的绿色生态建筑评估体系(如美国绿色建筑
理事会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二版)》)和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
术要点》、《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分五个子项:
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提出
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
在第2部分的每一个子项之后附有该子项体系的评分表,并确定了评价原则及
计分方法。
第3部分:术语及参考文献
第4部分:评估体系有关子项的评分标准及办法
第5部分:评价软件演示光盘
第6部分:附录
附录1:专家论文
附录2:相关技术及工程实例
附录3:相关产品
附录4:相关标准规范
目 录
前 言................................................................................................................................................. 4
评估指标体系 ....................................................................................................................................... 10
1 总 则 ......................................................................................................................................... 10
2 小区住区环境规划设计(100分) ............................................................................................... 11
2.1 小区住区区位选址 (20分) ............................................................................................... 11
2.1.1 鼓励使用废弃土地作为住宅用地(3分) ..................................................................................... 11
2.1.2 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3分) ......................................................................................... 11
2.1.3 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人文环境(3分) ......................................................................................... 11
2.1.4 选择具有开发潜力的再开发用地(2分) ..................................................................................... 12
2.2 小区住区交通(10分) .................................................................................................... 12
2.3 规划有利于施工(10分) ................................................................................................ 13
2.4 小区住区绿化(15分) .................................................................................................... 13
2.5 小区住区空气质量(10分) ............................................................................................ 13
2.6 降低噪声污染(10 分) .................................................................................................. 14
2.7 日照与采光(10分) ........................................................................................................ 14
2.8 改善小区住区微环境(15分) ........................................................................................ 15
3 能源与环境(100分) ................................................................................................................... 17
3.1 建筑主体节能(40分) .................................................................................................... 17
3.2 常规能源系统的优化利用(40分) ................................................................................ 18
3.2.1 采暖系统 ........................................................................................................................................ 18
3.2.2 空调系统 ........................................................................................................................................ 19
3.2.3 热水供应系统(5分) .................................................................................................................. 20
3.2.4 家庭炊事系统(2分) .................................................................................................................. 20
3.2.5 照明系统(5分) .......................................................................................................................... 21
3.3 可再生能源(10分) ........................................................................................................ 21
3.4 能耗对环境的影响(10分) ............................................................................................ 21
4 室内环境质量 (100分) ........................................................................................................... 24
4.1 室内空气质量 (30分) ....................................................................................................... 24
4.1.1 施工现场(5分) .......................................................................................................................... 24
4.1.2 有害物浓度控制(10分) ............................................................................................................ 24
4.1.3 室内空气质量客观评价(15分)................................................................................................. 25
4.2 室内热环境 (10分) ...................................................................................................... 25
4.2.1 室内热环境 .................................................................................................................................... 25
4.3 室内光环境 (10分) .................................................................................................... 27
4.3.1 室内日照与采光 (7分) .......................................................................................................... 27
4.3.2 室内照明质量(3分) ................................................................................................................ 27
4.4 室内声环境(10分) ...................................................................................................... 28
5 小区住区水环境(100分) ........................................................................................................... 30
5.1 用水规划(12分) .......................................................................................................... 30
5.1.1 水量平衡 ...................................................................................................................................... 30
5.1.2 节水率、回用率指标(8分) .................................................................................................... 30
5.1.3 技术经济比较(4分) ................................................................................................................ 31
5.2 给排水系统(6分) .......................................................................................................... 31
5.2.1 给水系统(4分) ........................................................................................................................ 31
5.2.2 排水系统(2分) ........................................................................................................................ 31
5.3 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11分) ...................................................................................... 32
5.3.1 污水处理系统(5分) .................................................................................................................... 32
5.3.2 污水回收利用系统(3分) ............................................................................................................ 32
5.3.3 补充水源水(3分) ........................................................................................................................ 32
5.4 雨水利用(8分) ................................................................................................................ 32
5.4.1 屋顶雨水 ...................................................................................................................................... 33
5.4.2 地表径流雨水 .............................................................................................................................. 33
5.4.3 雨水处理与利用(8分) ............................................................................................................ 33
5.5 绿化、景观用水(14分) .............................................................................................. 33
5.5.1 绿化用水(7分) ........................................................................................................................ 34
5.5.2 景观用水(7分) ........................................................................................................................ 34
5.6 节水器具与设施(9分) ................................................................................................ 34
5.6.1 设施 .............................................................................................................................................. 34
5.6.2 器具(9分) ................................................................................................................................ 34
6 材料与资源(100分) ................................................................................................................... 36
6.1 使用绿色建材(30分) .................................................................................................. 36
6.2 就地取材(10分) .......................................................................................................... 36
6.3 资源再利用(15分) ...................................................................................................... 37
6.3.1 旧建筑的改造(5分) ................................................................................................................ 37
6.3.2 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5分) .................................................................................................... 37
6.3.3 施工废弃物的处理(5分) ........................................................................................................ 37
6.4 住宅室内装修(20分) .................................................................................................. 38
6.5 垃圾处理(25分) .......................................................................................................... 38
术语及参考文献 ................................................................................................................................... 40
术语............................................................................................................................................... 40
参考文献 ....................................................................................................................................... 41
评估体系有关子项的评分标准及办法 ............................................................................................... 42
1. 《能源与环境》子项评分标准及办法 .................................................................................. 42
1.1 建筑主体节能(40分) ................................................................................................................. 42
1.2 常规能源系统的优化利用 (40分) ............................................................................................ 43
1.3 能耗对环境的影响(10分) ............................................................................................................. 46
2.《室内空气质量》子项的评价方法 ........................................................................................ 49
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49
2.2 有害物质评价指标 表1 ........................ 49
2.3 室内空气质量客观评价 ....................................................................................................................... 49
评估指标体系
1 总 则
1.0.1 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住宅功能
质量,促进住宅科技进步,规范生态住宅建设,保障住宅消费者权益,制定本评估
体系。
1.0.2 本体系中的生态住宅,其设计、建造、维护与管理的宗旨是:节约资源,防
止污染,保护生态,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1.0.3 本体系适用于指导、检查并评价新建居住住区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维护
管理。其他住宅也可以全部/部分采用本体系。
1.0.4 本体系从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住区水环境、材
料与资源这五个子项,对居住住区进行全面评价,并兼顾社会、环境效益和用户权
益。
1.0.5 使用本体系对居住住区进行评价时,还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
1.0.6 被认定的生态住宅需满足本指标体系中的基本要求(即各子项得分需在60
分以上);在此基础上,分体系得分在80分以上者可进行生态住宅单项认定。
1.0.7 对于与生态住宅基本原则密切相关的条款,作为必备条件,若子项满足所有
必备条件要求,则该子项可得基本分40分;在此基础上,附加分另计,该子项最后
得分为基本分与附加分之和。若违背必备条件,则计分为0分。
2 住区环境规划设计(100分)
住区规划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规范要求,立项申报应符合国家和地方
规划的程序,合理选择住宅建设用地,避免有害环境对居民的影响和干扰。本章内
容旨在提出住宅绿色环境规划设计的目的、要求及改善措施,分为住区区位选址、
交通、施工、绿化、空气质量、噪声、采光与日照、微环境等八个方面,本项目附
加分满分为60分,其中住区区位选址占12分,绿化和住区微环境分别占9分,其
他各占6分。
2.1 住区区位选址 (20分)
目的:避免将建筑建在不适合建设的场地,减少区位选址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要求:在满足国家和地方对于土地开发与选址相关的法律条文、标准、规程、规范
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达到与环境共生的要求。相应国家规范
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199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
-1999》。
措施:综合考虑土地改良、开发强度、防灾减灾、有利于营造健康卫生的居住环境
及保护生态环境等几方面因素,确定住区选址计划。
2.1.1 鼓励使用废弃土地作为住宅用地(3分)
要求:保护耕地,在确保居住的健康安全性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荒地、废
地进行改良,成为适宜的住宅用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措施:在购买土地之前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拟购买土地进行筛选,建议在可行性研
究阶段得到设计师的确定,筛选工作可由规划、建筑、生态、环境、卫生防疫、地
质、考古和相近专业的专家来进行。
评分:
1.禁止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绿地和湿地。 ★ 必备条件
2. 对废弃土地进行健康安全评估 ★ 必备条件
3.使用废弃土地进行改良、开发;(2分)
2.1.2 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3分)
要求:住宅建设应当保护绿地、保护生活环境和自然资源。选择住区用地不得破坏
地形、地貌、自然水系和森林。
措施与评分:
1.禁止占用自然保护区和濒危动物栖息地。 ★ 必备条件
2.避免建设用地靠近城市水源保护区 ★ 必备条件
3.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和周围自然生态建立有机的共生关系。 (1分)
4.尽可能的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体水系,采取场地环境恢复措施,
减少因开发而引起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分)
2.1.3 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人文环境(3分)
要求:住宅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到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继承、发扬文
化传统的精华,突出地方特色。
措施与评分:
1.在人文景观方面,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空间和环境保护,将建筑密度、建
筑高度控制在国家和城市规划规定的范围之内。 ★必备条件
2.建筑形态和造型上尊重周围已经形成的城市空间、文化特色和景观。
(1分)
2.1.4 选择具有开发潜力的再开发用地(2分)
要求:优先选择已开发且具有城市改造潜力的地区。
措施与评分:
1.城市中老化的居住区和危旧房改造,重视城市产业调整中工厂搬迁后用地的
利用。 (1分)
2.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提高其使用效率。 (1分)
2.1.5 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3分)
要求: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选择适当的容
积率和建筑覆盖率,保持建筑用地、户外活动场地和绿化用地等各项用地平衡。
措施与评分:
1.符合详细规划要求所规定的容积率和绿地率,合理确定户外活动场地和空地
率。 (1分)
2.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1分)
3.停车设施采用新技术,以在有限的面积内容纳更多的车辆。 (1分)
2.1.6 有利于减灾和防灾(3分)
要求:保证居住环境的安全及卫生健康,对自然灾害及疫病有充分的应对能力。
措施与评分:
1.对住区用地的地质与水文状况做出分析,其用地应位于洪水水位之上(或有
可靠的城市防洪设施),充分考虑到地震、火灾、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的应对措施。 ★必备条件
2.对住区疫病防御的条件作出分析,充分考虑疫病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
3.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住区的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2分)
2.1.7 远离污染源(3分)
要求:保证居住住区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
措施与评分:
1.避免位于污染源的下风或下游方向,保证空气、水的安全、卫生、清洁;避
免噪声、光等因素带来的污染。室外空气质量、水质、环境噪声、场地电磁辐射和
土壤氡浓度应当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的规定。 ★ 必备条件
2.2 住区交通(10分)
目的:减少使用机动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提高土地
的利用率。
要求:住区与外界交通方便;住区附近公共交通便利;住区内交通规划有利于步行;
设置便利的机动车停车设施;考虑安全、便利的自行车存放场地。
措施与评分:
1.住区与外界交通方便。配备公共交通设施。周围至少有一条公共交通线路。
提供符合标准的停车场地。合理组织内部交通,减少人车干扰。 ★ 必备条件
2.距离住区少于5分钟步行距离(400米范围)有公共交通设施。
(2分)
3.公共设施和住宅的布局合理,商业服务设施,活动中心,中小学和托幼儿建
筑与住宅联系密切,减少住区内的车流量,并设置专用的步行道。
(2分)
4.室外停车场地应结合绿化,尽可能为车辆遮荫;采用透水性好的地面,利于
雨水就地渗透。 (2分)
2.3 规划有利于施工(10分)
目的:避免由于施工对场地造成永久性破坏,保护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要求:规划设计要有利于有效地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不得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
根据地形状况合理规划,减少土方量,土方量就地平衡。
措施与评分:
1.不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 ★必备条件
2.土方量就地平衡。 (2分)
3.规划中考虑施工道路和建成后住区道路系统的延续性。 (2分)
4.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施工,就地取材,减少运输量。 (2分)
2.4 住区绿化(15分)
目的:利用绿地来达到住区保水、调节气候、吸收雨水、降低污染、隔绝噪声的目
的,满足住区居民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住区生态环境功能、休闲活动功能、景观
文化功能。
要求:满足规定的住区绿地率,由植物、水体、地形和园林小品、休憩空间组成住
区集中绿地和宅间绿地开敞空间。
措施:在规划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绿化规划,满足绿地率和树种搭配的要求。
评分:
1.绿地率大于35%,绿地本身的绿化率大于70%。★必备条件
2.选择适宜树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和易于存活的树种,根据空气状况选择
树种,发挥植物降低污染和降尘土的作用。 (2分)
3.合理的树种搭配。乔木量≥3株/100m2绿地,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
面积≥20%。三北地区木本植物种类≥40种;华中、华东地区木本植物种
类≥50种;华南、西南地区木本植物种类≥60种。 (2分)
4.提倡屋顶、垂直绿化,绿化面积达到绿化总面积的20%。 (1
分)
5.提高植物的成活率,种植保存率大于98%,优良率大于90%。 (2分)
6.利用植物光合作用改善环境,提高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率。 (2分)
2.5 住区空气质量(10分)
目的:减少住区污染物的排放,住区规划有利于空气流通,提高空气质量。
要求:住区空气飘尘、污染物浓度、微生物总数(按公共场所要求控制在1500cfu/m
3
以下)、异味排放等满足有关要求。
措施与评分:
1.减少住区集中污染源排放
要求实际测定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达到标准。对小锅炉、垃圾焚烧炉、污水
处理厂等污染源对住区形成污染进行治理。 ★ 必备条件
2. 避免不利于空气流通的布局,避免相邻住户外窗近距离相对的窄缝凹口和内
天井等。 (2分)
3.减少住区分散污染源排放,分散污染物(包括汽车、油烟机等)的排放不超
标,并且有利于扩散。停车场与住宅区布局合理,减少汽车尾气对住户的污染。
(2分)
4.对非燃烧的废弃物排放进行治理和控制。 (
2分)
2.6 降低噪声污染(10 分)
目的:消除各种噪声造成的污染,确保住区内环境噪声达标,减少各种噪声对住户
的干扰。
要求:对交通噪声,住区公用设施设备噪声,商业、娱乐、学校、生活和建筑施工
噪声,必须采取防噪、降噪、消声等成套技术,进行综合治理。住区环境噪声应符
合《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 – 93。
措施:在规划中考虑噪声的可能来源、分布,提出合理的防噪、降噪设计方案,对
交通噪声和施工噪声源进行遮挡,避免影响主要居住区。对于住区内部产生噪声的
设备通过合理布置来降低影响。
评分:
1.住区环境噪声应符合《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 93的要求,白天小于
55dB(A),夜间小于45dB(A)。 ★必备条件
2.住区外界噪声的隔绝。
采用适当的隔离措施,例如绿化隔离带和声屏障,减少住区外界的各种噪声的
干扰,临街住户夜间的噪声水平优于国家标准。 (3分)
3.合理规范布置噪声源,住区内部产生噪声的设备要布置合理,并采取降低噪
声的措施。 (3分)
2.7 日照与采光(10分)
目的:规划设计与建筑单体应保障每户居民享有尽可能充分的日照和采光以满足卫
生健康需求。确保日照与采光符合国家标准。在采暖地区,尽量利用日照作为冬季
采暖的补充。
要求:朝向和通风随地理条件而不同,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室能够获得日照,
其日照标准应当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93)的规定。
措施:建筑的不同朝向和布局会对住宅的日照和采光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规划设计
中,考虑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之间有适当的间距,朝向合理,总图布局和规划方案
合理。保证住宅室内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必要的日照以及良好的景观。
评分:
1.符合日照间距要求,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住区规划满足当地规定的日照间
距标准,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室能够获得日照,其日照标准符合《城市居住区
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93)的规定。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
照1小时的标准。 ★必备条件
2.满足采光要求,减少住宅建筑之间的相互遮挡影响采光,以从室内可以看到
的天空面积作为评价标准(或者以实际照度
/室外平均照度来评价)。
(2分)
3.确定住宅之间的合理间距,并考虑避免视线干扰,保证住户的私密性。
(2分)
4.起居室和卧室尽可能获得充足的日照,窗户外有良好的视野,便于居民直接
眺望外面的景色。
(2分)
2.8 改善住区微环境(15分)
目的:利用园林绿化或建筑外部设计减少热岛效应,使其对局部气候、居民和野生
动植物居住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保证在冬季和夏季也有舒适的室外活动空
间。
要求:提高基地的保水特性。保证住区内温度、湿度、风速和热岛强度等各项评价
指标符合舒适、卫生健康和节能要求。
措施:聘请设计顾问、材料专家和规划师进行设计,减少外墙材料的吸热;在设计
图纸和详细说明中注明材料的反射率;利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木、大灌木丛,
植被格栅或者其他室外植被覆盖的构筑物提供遮阳;用种有植被的建筑表面、地面
代替硬质建筑表面和地面,取消使用黑色沥青材料,利用新型的涂料和着色剂将建
筑外表面刷成浅色。
评分:
1.住区热岛强度不大于1.5°C。 (2分)
2.为硬质地面和不透水地面提供遮阳(至少30%),减少它们吸收的太阳辐射。
(2分)
3.适当考虑屋面与地面材料的反射率。或者将部分屋面设计成绿化屋面(有植
被覆盖的)。 (1分)
4.提高基地的保水性能,减少不透水地面的比例(不透水地面包括停车场、人
行道、广场等可以通过采用渗透砖等措施提高其透水性)。 (1分)
5.考察当地的风玫瑰图,通过适当地规划使得人的活动区有舒适的风环境。避
免住宅建筑和主要通道改变周围的风向和风速指标。处理好冬季防风和夏季引导自
然通风的关系(冬季住区局部最大风速不超过5m/s,建筑物前后压差不大于5 Pa,
以减少冷风渗透。夏季各建筑有良好的通风)。 (3分)
住区环境规划设计得分总表
项 目 ★必备条件 附 加 得 分
住区区位选址 1.避免非法占用耕地、自然保护区和濒危动物栖息地
2.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空间和环境保护,将建筑密度、建筑高
度控制在国家和城市规划规定的范围之内
3.对住区用地的地质与水文状况做出分析,其用地应位于洪水水
位之上,充分考虑到地震、火灾、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应
对措施
4.远离污染源
住区附近有公共交通线路,住区内部能提供足够的符合标准的停车住区交通
场地,合理组织交通
不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 规划有利于施工 6分
住区绿化率符合国家小康住宅示范标准 住区绿化 9分
减少住区集中污染源排放,对住区污染源进行治理 住区空气质量 6分
住区环境噪声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区域噪声标降低噪声污染 6分
准》GB/3096 93的要求
日照标准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93)的规定 日照与采光 6分
住区热岛强度不大于1.5°C 改善住区微环境 9分
40分 总计得分 60分
12分
6分
3 能源与环境
住区建筑和能源系统的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承担,应严格
执行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在保证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热环境的基
础上,应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全年能耗;应积极采
用对环境污染小的可再生能源,并提高采暖、空调等耗能系统的效率;最大限度地
减少建筑对能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污染。
3.1 建筑主体节能(40分)
目的: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能耗。
要求:结合居住建筑的能耗特点,在整体优化的原则上,通过模拟计算辅助设计的
方法,采取各种有效节能途径(包括选择适宜体型系数、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控制窗墙比、遮阳等),从整体上降低建筑的空调采暖能耗。
指标与评分:
措施:
1. 建筑物全年耗热量指标(Q)、建筑物全年耗冷量指标(Q)应低于本体系所
Hc
规定的当地限值(见附表)。 ★必备条件
2. 在1的基础上,建筑物耗热量指标每降低5%,加2.5分,建筑物耗冷量指
标每降低5%,加2.5分。二者累计直到本项满分为止。
3.2 常规能源系统优化利用(40分)
3.2.1 冷热源和能量转换系统(15分)
目的:优化冷热源选择,提高系统能量转换效率。
要求:综合考虑当地的能源情况和能源价格、环保规定和限制、建筑规模和建筑特
性等因素,选择最优化的冷热源形式。
指标与评分:
措施:
计算能量转换效率ECC。计算能量转换效率ECC(energy conversion
coefficient)。ECC是用来对单幢建筑在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的冷热源(包括冷
冻机和锅炉)形式进行比较, ECC的数值越大,说明在消耗同样品质和数量的能源情
况下,可获得的冷热量越大,因此设计者应通过优化的能源形式和合理的冷热源配
置来实现高效节能的设计宗旨。
ECC=
建筑耗冷(热)量能质系数+新风耗冷(热)量能质系数+输出电量
输入的某种能量该能源的能质系数
其中:
(1) 建筑的冷热负荷是指于外围护结构和室内热扰导致的设计负荷(均取绝对值),此
数值在建筑主体节能评估阶段已经获得,可直接沿用。
(2) 新风负荷是指由于室内外空气焓差导致的负荷(均取绝对值,且不考虑新风负荷和
(3) 计算冷热源的实际能耗时,应考虑新风节能的各种手段,以及考虑设备的匹配和部
(4) 计算冷热源的能耗时,要计入冷却侧的水泵和风机的能耗(如水源热泵侧要计算取
(5) 能质系数的大小与能源种类,使用时间有关。能质系数的大小见下表,计算方法参
建筑负荷相互间的抵消)。计算新风负荷的时候,不考虑过渡季节利用新风、不考
虑新风回热、不考虑根据人员多少改变新风等方式。
分负荷下的设备效率。
水和回灌水泵的电耗,风冷热泵要计算冷凝侧风机电耗。水冷机组和吸收机以及直
燃机等则需要计算冷却塔风机电耗和冷却泵电耗)。
见本条目相应的条文说明。
夏季能质系数 冬季能质系数 备注 名称
0.05 - 耗冷量
- 0.07 耗热量
0.51 0.53 天然气
0.34 0.36 煤
0.1~0.2 0.2~0.3 市政热水
0.2~0.35 0.3~0.4 市政蒸汽
0.07 - 冷冻水
与供回水温度有关;当供回水温度为90~60℃
时,夏、冬季的能质系数分别为0.13和0.22。
与使用的蒸汽压力有关;当蒸汽压力为8bar
时,夏、冬季的能质系数分别为0.32和0.39。
与供回水温度有关;0.07是供回水为7~12℃
时的能质系数。
ECC>0.21,可得基本分。随着ECC的提高,分值按比例增加,当ECC>0.3可得
到满分。
3.2.2 能源输配系统(10分)
目的:减少输配系统的耗能。
要求:根据建筑物负荷动态变化的特点,采用合理的调控措施节省输配系统中风机
水泵的电耗,优化输配系统设计。
指标与评分:
措施:
计算输配系数TDC(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输配系数TDC
建筑和新风所需的全年总的冷热量
全年各风机电耗+全年各水泵电耗
注:建筑和新风的冷热量指计算出的建筑负荷与由新风焓差计算出的新风负荷
TDC>3可得基本分。随着TDC的提高,分值按比例增加;TDC>5给满分。
如无集中能源输配系统,则本条目得分(8分)平均分配给2.1、2.3和2.4条
目。
3.2.3照明系统节能(5分)
目的:在确保照明数量和质量符合有关国际、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采
光;实施绿色照明,优化照明控制,减少照明系统能耗,保护环境。
要求:在规划和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采光(如合理利用反射面、利用天窗照
明等)保持室内适当的照度要求;合理确定室内不同功能要求房间的照度标准;采
用高效率、节能的照明灯具和设备;楼梯间等公共区域照明系统中采用各种自动控
制手段(如声控、定时开启等)等。(摘成措施)
指标与评分:
措施:
1. 照明产品的电气安全、耐腐蚀、防水防尘性能经检验符合标准要求。
★必备条件
2. 光源效率达到相关标准规定的标称值。 ★必备条件
3.
各类照明房间的各项照明指标符合标准要求。 ★必备条件
4. 功率限值(单位面积功率指标)符合标准要求。 ★必备条件
采用照明能耗系数CEC/L的计算值进行评分。
全年照明能耗(kWh/年)
CEC/L =
全年标准照明能耗(kWh/年)
CEC/L值 评分
0.95 < CEC/L 1 1
0.9 < CEC/L 0.95 2
0.85 < CEC/L 0.9 3
0.75 < CEC/L 0.85 4
CEC/L 0.75 5
3.2.4热水供应系统(5分)
目的:提高生活热水系统的效率,节约能源。
要求:应选用适宜的热水制备能量来源;住区不得自建燃油、气、煤锅炉集中制备
热水;整个系统应采用良好保温等有效措施以减少输送系统的能耗损失;应设置先
进灵活的控制调节装置。
措施与评分:
1、不得专门设置住区锅炉房集中制备生活热水。 必备条件
2、利用工业废热回收和其它能源制备热水(如热泵、空调余热、分户燃气炉等)。
得分=2+q(0q3)。其中q=(ECC和TDC的加权得分率)×3
3、采用分户电热水器提供生活热水,只能得到基本分2分。
4、当建筑中没有指定设置任何使用常规能源提供热水时,则生活热水系统部分
的得分为2分。
3.2.5能源设备计量、监测与控制(5分)
目的:通过对空调采暖系统的计量与监控,提高效率,节约能源。
要求:设计准确、可靠、反应灵敏的计量、监控仪表与自动控制系统,制定完备、
切实可行的管理程序和规章制度。不同设备系统的能耗应进行分项计量;关键设备
应自动控制。
措施与评分:
1、集中中央空调设计分户计量、末端温控阀。 分别加1.25分
2、集中采暖设计分户计量、末端温控阀。 分别加1.25分
3、
如未采用集中空调或采暖系统,则本条目(指3.2.5条“ 能源设备计量、
监测与控制”条目)的全部剩余可得附加分将平均分配给3.2.1和3.2.2评
估条目。
3.3 可再生能源利用(10分)
目的: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要求:优先采用各种无污染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
能,并采用先进水源地源热泵技术,利用湖水、河水、污水及浅层地下水,进行采
暖和空调。
指标与评分:?(修改补充)
根据可再生能源消耗量占建筑物能耗的比例及技术类型来评分。
得分按照下述公式计算:得分=40×Σ
ωφ
ii
其中是第种可在生能源利用技术的权重(参见附表),不同可再生能源利
ωi
i
用技术的权重见下表。是第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所利用的可再生能源量在建
φi
i
筑物总能耗中所占的百分比。直至到本项满分为止。
利用方式 权重ω
太阳能利用技术
太阳能发电 1.0
太阳能供暖/空调(主动式) 0.8
太阳能供暖(被动式) 0.8
太阳能光利用 0.7
太阳能供热水 0.5
地热利用技术(必须100%回灌,必备条件)
地热发电+梯级利用 1.0
地热梯级利用技术(地热直接供暖-热泵供暖联合利用) 0.85
地热供暖技术 0.2
风能利用技术
风能发电技术 1.0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生物质能发电 1.0
生物质能转换热利用 0.8
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地源热泵技术 0.75
污水热泵技术 0.70
湖水与河水水源热泵技术 0.65
地下浅层水热泵(必须100%回灌,必备条件) 0.60
i
3.4 环境影响(10分)
目的:控制因能源消耗而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要求:采取各种有效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建筑能耗,以减少由于能源
消耗而产生的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控制直接燃烧物、局部污染物、排热。
指标与评分:
1. 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设备噪声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 ★
必备条件
2. 单位建筑面积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不高于基准值时得基本分3分,比基准值每
降低5%,加1分,加至满分(8分)为止;高于基准值按零分计算。
3. 单位建筑面积的建筑物排热量不高于基准值可得基本分1分,每降低5%加
0.25分,加至满分(2分)为止;高于基准值按零分计算。
4. 总得分等于上述2个子项得分的和,但其中只要有一个子项的得分为0,则
本项总得分按零分计。(条文解释)
4 室内环境质量 (100分)
室内环境质量包括室内空气质量、热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四个方面。室内环
境质量应以满足居住者卫生、健康、舒适生活的基本要求为前提条件。室内环境质
量各项指标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规定。室内环境质量的技术评估采用定性
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章基本分40分,满足附表中所有必要条件方可参评,同
时得到基本分。附加分总分60分,其中:室内空气质量部分30分,其余三部分各10
分。
4.1 室内空气质量 (30分)
4.1.1 施工现场(5分)
目的:保障室内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住宅交付使用时的室内环境质量。
措施:
1.室内装修施工期间,施工人员不得在室内进行任何炊事活动,不得使用室内的厕所。
必备条件
2.室内装修施工中,当施工过程产生的有害气体或为可被人体吸入的粉尘、纤维时,施工
人员应佩带防护器具。 必备条件
3.施工组织计划中包括防止室内空气污染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设专人负责。 (0.5分)
4.适时清扫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垃圾。 (1分)
5.保温材料、地毯、吊顶板等在施工期间中有防潮措施。 (1分)
6.室内保证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或具有临时通风设施。 (2.5分)
4.1.2 通风及空调系统(10 分)
目的:通过合理的自然或机械通风系统设计与运行,实现建筑室内最佳空气质量
措施:
4.1.2.1 房间整体通风(6分)
1.每个居住单元应具备良好的自然或机械通风条件。卧室、起居室、书房及厨房均具有
与室外相通的外窗,可开启面积应不小于整窗面积的25%。 门窗开启时室内应有形成穿
堂风的条件,室内90%以上的空间应能实现自然通风。对采用机械通风的居住空间,通风
系统的新风换气量参照公式(1)计算。
必备条件
Q=0.18A+12.6(N+1) (1)
floorbr
3
其中: Q新风量(m/h)
------------
2
A地面面积(m)
floor-------
N卧室个数
br-----------
2.机械通风系统应保证空气入口直接来自室外并远离相邻建筑排风口、 车库、 垃圾堆
放点、化学品存放处或其它污染源。并符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 )
规定的距离。 必备条件
3.住宅公共部分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必备条件
4.住宅公共部分具备自然通风条件 (2分)
5.在设计阶段对房间气流组织进行分析计算以提高通风效率,防止气流短路循环.通过分
析,比较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进风与排风口位置和风口尺寸. (4分)
4.1.2.2 局部通风系统(4分)
1.厨房、暗卫生间应设竖向排风道及排风设施。排风系统应能实现以下两种运行方式之
一:根据住户需要间歇启停; 或在居留时间连续运行 (此方式可作为房间整体通风系统
的一部份运行). 必备条件
2.燃气报警装置应与燃气关断阀联动。 (1分)
3.暗卫生间通过竖向风道采用集中机械排风。 (1分)
4.厨房、卫生间采用共用排气竖风道时应采取防回流措施。 (2分)
4.1.2.3 空调系统(5分)
1.设有集中空调的住宅 (包括户式全空气中央空调系统, 带回风的空调箱),空气入口必
须设置空气过滤装置。 过滤网位置应便于清洗或更换。
必备条件
2.空调器或其它末端装置的凝结水盘必须保持排水通畅,无存水凹槽。 ?必备条件
3.空调器,加湿器,凝结水盘备有有效的杀菌,消毒,防霉措施。 (1分)
4.
设有冷凝水的收集排放系统。 (2
分)
5.
紧急情况下空调系统具备全新风运行的条件。 (2分)
4.1.3 污染源控制(3分)
目的:从根本上消除或降低可能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各种物理, 化学,生物污染源。
措施:
1.建筑与装饰材料符合第6章第6.1节"使用绿色建材"中规定的要求。 必备条件
2.对厂商提供的产品有害物散发检测结果进行评估.。在材料选择及设计过程中系统而充
分地考虑建材及装饰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并有相应的分析, 计算, 建议等。(2 分)
3.施工中确实采用了散发量远低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所规定的允许上限
的绿色材料。 (1 分)
4.1.4 室内空气质量客观评价(10分)
目的:确保室内低浓度污染物不影响室内居住者的健康。
措施:
1.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可吸入颗粒物、菌落、甲醛、苯
并(a)芘、平衡当量氡浓度年平均值均不得超过下表的规定值。 必备条件
有害物质名称 室内空气卫生标准
CO(%)(重量比) 0.10 GB/T 17094 1997
2
3
CO (mg/m) 5.00 GB 9663 1996
3
SO (mg/m) 0.15 GB/T 17097 1997
2
3
NO (mg/m) 0.10 GB/T 17096 1997
X
3
可吸入颗粒物 (mg/m) 0.15 GB/T 17095 1997
菌落 (个/皿)(沉降法) 45 GB/T 17093 1997
3
甲醛 (mg/m) 0.08 GB/T 16127 1995
3
氨 (mg/m) 0.2 GB/T
3
苯并(a)芘(μg/100m ) 0.1 WS/T 182 1999
3
平衡当量氡浓度年平均值(Bq/m) 100 GB/T 16146 1995
2.室内空气质量客观评价的方法应按本手册第?页表三进行。 (10分_)
室内空气质量等级共分为5级。
其中:I级-10分;II级-5分;III、IV、V级-0分。
4.2 室内热环境 (10分)
4.2.1 室内热环境
目的: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热环境。
要求:室内热环境满足国家相应规范的要求。
措施: (奥运体系外遮阳)
4.2.1.1 严寒和寒冷地区
1.住宅内应设采暖系统。 ★必备条件
2.住宅当采用集中采暖、空调时,应有分室(户)温度控制及分户热(冷)量
计量设施。 ★必备条件
3.设有采暖的住宅,在住户使用期间,在室外日平均温度不低于当地采暖室外
计算温度的条件下,采暖期内各有关空间的实际运行温度不应低于下表的规定值。
★必备条件
室内空间名称 逐时平均温度(℃) 日平均温度(℃)
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卫生间 16 18
厨房、采暖楼梯间和采暖走廊 12 15
4.设有集中空调的住宅,在住户使用期间,在室外干湿球温度不高于当地空调计
算干湿球温度的条件下,夏季各有关空间的实际运行温度不应高于下表的规定值。
★必备条件
室内空间名称 逐时平均温度(℃) 逐时平均相对湿度(%)
卧室、起居室(厅)、书房 28 70
卫生间、厨房 30 /
5.在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
的露点温度。在确定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按60%计算。
★必备条件
6.室内采暖、空调末端装置及各种管线布置合理。空调冷凝水、冷媒管或冷冻水
管在室内的穿墙管孔处理完好。 ★必备条件
7. 采暖住宅内的卫生间有洗浴器且配备热水供应时,冬季使用期间卫生间的室温
能调至适宜温度。 ?(2分)
8.采暖与空调末端装置符合环保产品标准要求,安全可靠。 (2分)
4.2.1.2 夏热冬冷地区
1.住宅当采用集中采暖、空调时,应有分室(户)温度控制及分户热(冷)量计
量设施。 ★必备条件
2.设有采暖的住宅,在住户使用期间,在室外日平均温度不低于当地采暖室外计
算温度的条件下,采暖期内各有关空间的实际运行温度不得低于下表的规定值。
★必备条件
室内空间名称 逐时平均温度(℃) 日平均温度(℃)
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卫生间 16 18
厨房、采暖楼梯间和走廊 12 15
3.设有集中空调的住宅,在住户使用期间,在室外干湿球温度不高于当地空调计
算干湿球温度的条件下,夏季各有关空间的实际运行温度不应高于下表的规定值。
★必备条件
室内空间名称 逐时平均温度(℃) 逐时平均相对湿度(%)
卧室、起居室(厅)、书房 28 70
卫生间、厨房 30 /?
4.在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
的露点温度。在确定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按60%计算。
★必备条件
5.夏热冬冷地区有采暖措施. (4分)
6.采暖住宅内的卫生间有洗浴器且配备热水供应时,冬季使用期间卫生间的室温
能调至适宜温度。 (1分)
7.室内采暖、空调末端装置及各种管线布置合理。空调冷凝水、冷媒管或冷冻水
管在室内的穿墙管孔处理完好。 ★必备条件
8. 采暖与空调末端装置符合环保产品标准要求,安全可靠。 (2分)
4.2.1.3 夏热冬暖地区
1.设有集中空调的住宅,在住户使用期间,在室外干湿球温度不高于当地空
调计算干湿球温度的条件下,夏季各有关空间的实际运行温度不应高于下表的规
定值 ★必备条
件
室内空间名称 逐时平均温度(℃) 逐时平均相对湿度(%)
卧室、起居室(厅)、书房 28 70
卫生间、厨房 30 /
2.不设空调的住宅,在住户使用期间,在室外日平均温度不高于当地夏季计算日
平均温度的条件下,夏季各有关空间的实际温度不高于下表的规定值。 (5分)
室内空间名称 日平均温度(℃)
卧室、起居室(厅)、书房 28?
卫生间、厨房 29
3.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应满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93)的相应
规定。 ★必备条件
4.室内空调末端装置及各种管线布置合理。空调冷凝水、冷媒管或冷冻水管在室
内的穿墙管孔处理完好。 ★必备条件
5.采暖与空调末端装置具备。。。。。。 (2分)
4.2.1.4 温和地区
1.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应满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93)的相
应规定。
★必备条件
2.设有采暖的住宅,在住户使用期间,在室外日平均温度不低于当地采暖室外
计算温度的条件下,采暖期内各有关空间的实际温度不低于下表的规定值。
(5分)
室内空间名称 逐时平均温度(℃) 日平均温度(℃)
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卫生间 16 18
厨房、采暖楼梯间和走廊 12 15
3.不设采暖的住宅,在住户使用期间,在室外日平均温度不低于当地冬季室外
日平均计算温度的条件下,冬季各有关空间的实际温度不低于下表的规定值。
(5分)
室内空间名称 日平均温度(℃)
卧室、起居室(厅)、书房、卫生间 16?
厨房 14?
4.不设空调的住宅,在住户使用期间,在室外日平均温度不高于当地夏季计算
日平均温度的条件下,夏季各有关空间的实际温度不高于下表的规定值。 (5分)
室内空间名称 日平均温度(℃)
卧室、起居室(厅)、书房 29
卫生间、厨房 30
4.3 室内光环境 (10分)
目的:充分利用天然光资源、合理进行住宅的人工照明设计、节约能源,提高住宅
光环境质量,为居住者提供一个满足生理、心理、卫生、健康要求的居住环境。
要求:室内日照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93)规定,室内采光
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 2001)的要求,室内照明质量达到不同房间
各自使用功能的要求。
措施:建筑外窗的设置满足充分利用天然光资源的需要,根据不同光气侯区的要求
确定室内采光系数及窗地面积比,规定合理的人工照明设计要求。
4.3.1室内日照与采光 (6分)
措施:
1.每套住宅应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当有4个或以上居住空间时,应
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 ★必备条件
2.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房间,其日照时数应符合不同建筑气候区的住宅建筑日
照标准规定。 ★必备条件
3.卧室及厨房均具有可开启外窗。(应放到4.1.2) ★必备条件
3.室内采光系数最低值满足各光气候区的要求。 ★必备条件
5.起居室、书房具有可开(应放到4.1.2) (1分)
4.窗地面积比
卧室、起居室、书房满足各光气候区的要求, ★必备条件
厨房满足各光气侯区的要求。 ★必备条件
5.合理选用选用高透光率及节能的建筑外窗玻璃。 (2分)
6.利用遮光板或反射板对入射太阳光进行调节。 (2分)
7.公共部位有自然采光。 (2分)
4.3.2室内照明(4分)
措施:
1.房间内光源位置合理。 ★必备条件
2.公共部分设置用于夜间标识的显示灯。 ★必备条件
3.公共部位(过道、楼梯间)的照度值大于或等于20lx。 (2分)
4.公共部分使用非触摸式开关. (2分)
5.照明设备采用环保材料。 (放哪合适?)
4.4 室内声环境(10分)
目的:解决我国城市住宅中普遍存在的室内声环境质量差的问题,为居住者创造一
个宁静、安逸、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住宅室内外噪声控制,重视住宅建筑本身的防噪声
设计,合理选择建筑构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措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宏观上控制环境噪声的干扰。住宅小区建设前搞好住宅声
环境预测评价的基础,在住宅平面设计、住宅隔声构件的选择及施工过程各个阶段
严把质量关,使之达到防噪、隔声的要求。
4.4.1 合理的平面布置(1.5分)
措施:
1.产生噪声的厨房、卫生间等集中布置。 (1分)
2.卧室不与电梯间等设备用房相邻。 (0.5分)
4.4.2 建筑构件的选择(5分)
措施:
1.建筑构件空气声计权隔声性能
分户墙 45-50dB(A) (1.5分)
楼板 45-50dB(A) (1.5分)
户门 30~35 dB(A) (1.5分)
临街外窗 30~35 dB(A) (1.5分)
2.楼板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应不高于 65 dB(A) (2分)
4.4.3 机械、卫生设备及上下水管道(2.5分)
措施:
1. 机械及电气设备造成的居室噪声≤45 dB(A) (1.5分)
2.卫生设备、上下水管道造成的居室噪声≤45 dB(A) (1分)
3.考虑低频噪声干扰的防护措施 (1分)
4.4.4 施工质量
措施:
1.缝隙孔洞密封质量符合使用要求。 ★必备条件
4.4.5 室内噪声(1分)
措施:
1.室内噪声声级值应满足不同房间的要求:
卧室、书房和起居室:白天≤50 dB(A)、夜间≤40dB(A)。 ★必备条件
2.卧室、书房和起居室(厅)内噪声级白天≤45 dB(A)、夜间≤35dB(A)。
(1分)
5 住区水环境(100分)
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合理规划和建设住区水环境,制定相应的安
全卫生用水保障措施以保证提供安全、卫生健康的生活用水、环境绿化与景观用水
等;制定节水、污水处理和回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案;对于严重缺水沿海城市应
考虑海水利用方案。努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和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量,实现水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改善住区生态环境。以此为目的,将住区水环境的规划
设计内容分为:用水规划、给水排水系统、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雨水回收与利用、
绿化与景观用水、节水器具与设施等6个方面的内容。满分为100分,凡符合附表
中基本分条件者可以得到基本分40分,否则不具备参评资格。
5.1 用水规划(12分)
目的:结合城市总体水资源和水环境规划,合理规划住区水环境、提高用水的安全
卫生健康水平,有效利用水资源,改善住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要求:对住区用水水量和水质进行估算与评价。根据科学可靠的用水量估算资料,
在保证水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用水分配计划和水量保证方案。
措施:住区内,凡饮用水或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其他用水应采取严格措施确保达到中
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充分利用市政供水以外的
水资源,如雨水,生活污废水,经适当处理后进行回收与再用,回用水采取低质低
用,高质高用的用水原则。
5.1.1 水量平衡
目的: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住区污水的排放量,实现住区水的良性循
环。
要求:充分考虑经处理后的生活污废水回用于环境生态用水以及生活杂用水。充分
利用雨水和绿化景观用水的自然渗透补给地下水。
措施:根据《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建筑和住区给水排水》规定的用水定额及参
照相关设计规范中的规定:
1、参照国标用水定额和其它相关的用水标准规定的用水定额,合理规划设计用
水量,并计算总用水量定额值、总用水量设计值、再生利用的污废水量、收集利用
的雨水量、所需市政供给的自来水水量 ★ 必备条件
2、计算时包含排入市政或受纳水体的污水量。 ★ 必备条件
3、在计算时,应结合我国各地区水资源分布的特点进行方案的选取,根据年降
水量分成5个地区:丰水区(1600mm)、多水区(800~1600 mm)、过渡区(400~800 mm)、
少水区(200~400 mm)和缺水区(<200 mm)。 ★ 必备条件
5.1.2 节水率(WCR)指标(8分)
目的:减少市政提供的水量,节约用水。
要求:不考虑污废水回用:10≤WCR<20;考虑污废水回用的情况下:30≤WCR<50 。
措施:按照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确定合理的计量收费标准;收集雨水回收
再用、处理生活污水并回收再用;合理控制末端出水压力;优先选用节水器具和设
备。
节水率(WCR)% :(公式)
5.1.3 技术经济比较(4分)
目的:经济有效地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要求:根据住区水环境的规划,对住区水系统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国家计委《建设
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对住区水系统的方案选择,污水和雨水不同回用目的和工艺方
案做出全面的经济评价,确定合理的回用率,推荐最佳方案。
措施:
1.因地制宜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水系统和处理工艺,以减少投资,提高
效益。 (2分)
2.积极稳妥的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 (1分)
3.住区水回用规划具有经济合理性、技术先进性和建设可实施性。(1分)
5.2 给排水系统(6分)
目的:保证以足够的水量和水压向所有的用户不间断地供应符合安全、卫生、健康
要求的饮用水、消防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及时将住区内的污水和雨水收集排放到
指定场所。
要求:建立合理的给水排水系统,满足住区水环境规划的要求。
措施:住区水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居住住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CECS57 94)有关
规定。
5.2.1 给水系统(4分)
目的:确保各类用水的水质和水压。
要求:给水系统应分为:生活用水给水系统和杂用水给水系统。生活用水系统应保
证用户水质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用作杂
用水的水质应符合《污水回用设计规范》GB××××—××(送审稿)并应满足《地
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88)中的III类;用作景观用水的水质应达到《再生水
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CJ/T95—2000),鉴于该标准未考虑病毒和寄生虫这两
项卫生学指标,执行中参照《美国加利福尼亚22号管理规范》中相关内容;对于进
入饮用水水源的住区回用水,必须进行深度处理。
措施:
1、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选择合理的给水方式。 ★必备条件
2、各用水点水质、水量、水压均符合要求:
•住区供水管网末端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卫生部)。
(1分)
•通过饮用水深度处理(集中处理、家庭中央处理),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水
质卫生规范》(2001卫生部)。 (2分)
3、管材、管道附件与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应考虑对水的二次污染。利用海
水作生活杂用水时应考虑海水对管材和设备的腐蚀。 ★必备条件
4、沿海城市近海生活小区考虑合理利用海水。 (2分)
5.2.2 排水系统(2分)
目的:建立满足住区水规划要求的污水和雨水收集排放系统。
要求:住区雨水管道的设计流量计算,可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雨量公式来计
算确定。住区生活污水定额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85%~90%计算。管材、管道附
件与设备等,参照《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 建筑和住区给水排水》的要求和相应的
规范设计和建设,不应造成排水系统的渗漏和因共用排水立管所造成的交叉污染。
海水用作生活杂用水时,应妥善做好后处理。
措施:
1、远离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的住区,生活污水应集中单独处理。★必备条件
2、排水系统应实行雨污分流,靠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的住区,生活污水可与城
市污水一同处理,住区不单独设化粪池; (1分)
3、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确保排水管道的通畅,避免交叉污染。 (1分)
4、在缺水地区,应建立生活污水、雨水、或利用海水的处理回用管道系统。
(1分)
5.3 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11分)
目的:保护住区周围的水环境,实现污水处理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改善住区生态环
境。
要求:进行污水集中处理的住区,处理后出水水质应满足我国现行的《地面水环境
质量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8的有关规定,须按照受纳水体的环
境容量计算处理程度,以确定出水水质;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用的住区应使处理后水
质达到《污水回用设计规范》GB××××—××(送审稿)。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
污泥,应采取相应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措施,并应达到《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
放标准》(CJ3025—93);
措施:进行污水集中处理和回用的住区,应至少提出两个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对比,
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5.3.1 回用率WRR指标(5分)
1、对再生水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作为景观用水、绿化用水、洗车用水、锅炉用水、
消防用水、地下水补给等。(1分)
公式
20≤WRR<40
回用优质杂排水 1分
回用雨水 1分
回用优质杂排水及雨水 2分
5.3.2 污废水处理系统(5分)
目的:对于小区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其收集、处理及排放系统不应对周围环境
产生负面影响,更不能危及小区居民的卫生健康。处理后污水应达到周围水环境的
质量要求。
要求:小区集中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应符合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建筑和小区给水排
水》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优先选用经济、适用的成熟处理工艺及安全可靠的消毒
技术。结合小区的特点和气候特征,充分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和能量资源。污泥应
结合小区绿化进行适当处理和综合利用。
措施:
1、至少对两个以上的消毒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靠性对比; (2分)
2、运行可靠、操作简易及设备性能稳定; (1分)
3、尽量采用地埋式或封闭式设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 减少污泥的产量,
可考虑选用无污泥系统或少污泥系统并尽可能应用节能的处理技术。(1分)
5.3.3 污水回收利用系统(2分)
目的:经济合理地利用污水资源。
要求:结合具体条件选择适宜回用对象,以作为小区杂用水取代市政供水,考虑到
安全卫生因素,不鼓励小区中水直接入户。回用水取代城市供水的关键因素是:费
用、水质、回用对象和使用上的安全和方便。应结合小区的具体条件,对不同的回
用目的,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取切实可行的方案。
措施:
1、应参照国外有关回用水的环境卫生条款(如:《美国加利福尼亚22号管理规范》),
制定有效的卫生处理方案,确保回用水的水质安全卫生。 (1分)
2、回用水供水系统安全可靠,参照国外有关回用水的环境卫生条款(如:《美国加
利福尼亚22号管理规范》)。 (1分)
5.3.4 补充水源水(3分)
目的:直接或间接的增加对地下含水层的补给或补充地面水水源。
要求:回注地下水的水质应符合有关标准,回注水中不能含有有毒和有害的物质;
直接进入地面水水源时,处理后水质应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
措施:
1、达到景观用水标准的回用水,可在用于景观用水的过程中,经地表的渗滤,间接
补充地下含水层。 (1分)
2、根据地下含水层的规模确定回注水水量和储存周期。 (1分)
3、凡用于补充水源水的回用水必须经过严格有效的消毒措施。 (1分)
5.4 雨水利用(8分)
目的:收集雨水用以在一定范围内补充住区用水,完善住区屋顶和地表径流规划,
避免雨水淹渍、冲刷给环境带来的破坏。
要求:建立完善配套的集水、处理、储存、回用等设施。合理规划住区雨水排放渠
道,保证排水渠道畅通。雨水处理后进行回用。
措施: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住区地形、地貌确定雨水处理方案,屋面、地表雨水经
收集、处理后,应达到规定的回用水质标准。优先选用暗渠收集雨水。雨水处理宜
采用渗水槽系统,渗水槽内宜装填砾石或其他滤料。雨水处理后,进入住区
污水回用系统。确定适宜的截留倍数,确保住区暴雨时排水畅通。 对于水资源丰富
的地方,可在住区设置明渠排放雨水。
5.4.1 屋顶雨水
目的:结合生活杂用和景观用水,完善现有的屋顶雨水收集系统,进行合理的利用
与回用。
要求:根据住区所在的不同的水资源区,对于丰水区、多水区,应进行屋顶雨水的
有效利用,用雨水取代一部分城市市政供水;对于过渡区、少水区与缺水区,屋顶
雨水适当处理后回用做住区杂用水。
措施:
1、屋顶雨水的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建筑雨水排水系统的有关规范与要求,结
合住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利用。 ★必备条件
2、对于雨水回用系统,应设置雨水初期弃流装置,雨水调节水池,雨水调节池
的容积可按《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城市排水》的设计方法计算,调节水池设计应
与住区内水景设计相结合。 ★必备条件
5.4.2 地表径流雨水
目的:合理规划地表水径流途径,增加雨水的自然渗透补充地下水,经净化处理后
回用。
要求:通过绿地草坪,最大限度增加雨水的自然渗透,以增大接纳雨水入渗的机率,
补给地下水。
措施:
1、在住区内采用多种渗透设施进行渗透净化。住区中路面和停车位应采用透水
铺装材质。将非渗透管改为渗透管或穿孔管,兼具渗透和排放两种功能。
★必备条件
2、公共活动场地、人行道、露天停车场的铺地材料,应采用多孔材质,以利于
雨水入渗,可渗透铺装面积应不小于30%。 ★必备条件3、
住区内严禁冬季使用盐水溶雪,防止污染车辆破坏生态环境绿化,污染地下水。
★必备条件
5.4.3 雨水处理与利用(8分)
目的:充分利用雨水,减少市政供水。收集后的雨水经适当处理后回用做住区杂用
水。
要求:收集屋顶雨水和地表径流雨水,经渗透与预处理后,再用于住区杂用水与景
观绿化用水。
措施:
1、利用住区的绿地、水景等进行自然净化,使其满足用水对象的要求。(4分)
2、根据用水对象,对所收集的雨水进行单独人工处理或进入住区中水处理系统
,使其水质达到相应标准。 (4
分)
5.5 绿化、景观用水(14分)
目的:保障住区绿化、景观用水,改善住区用水分配,提高绿化、景观用水水质和
效率。
要求:根据绿化用水、景观用水对象是否为限制性公众出入的场所来确定处理深度
与消毒等级,可参照《美国加利福尼亚22号管理规范》相关条款执行。景观用水应
设置循环系统,并应结合中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保证水质,提高用水效率。限制
或禁止使用市政供水进行浇灌。
措施:根据绿化用水标准制定用水方案;采用高效浇灌技术,包括微观浇灌,采用
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的调节控制器等;采用收集的雨水或中水进行浇灌。种
植本地的和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节水植物;合理确定景观用水处理工艺及消
毒技术,根据住区地形特点,规划设计水景方案,尽量保护自然湿地,设置人工湿
地。设置景观循环水净化设施。
5.5.1 绿化用水(7分)
目的:利用雨水或生活污水回用作为绿化用水,以利于节水及利用自然渗透补充地
下水
要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和雨水处理工艺要合理、可靠、使出水达到安全卫生标准。
措施:
1、采用高效灌溉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节水达到10%以上; (2分)
2、选用合理消毒技术保证绿化用水的安全卫生,绿化用水的用户端游离性余氯
应≥0.2mg/L,在输水-布水系统中余氯的含量≥0.5mg/L,以清除异味、黏膜及细菌。
(2分)
3、采用喷灌,悬浮物(SS)应小于30mg/L,以防喷头堵塞。(1分)
4、有效组织雨水、绿化、景观用水的梯级使用。 (2分)
5.5.2 景观用水(7分)
目的:雨水或生活污水回用做景观用水,以利于节水及提高景观用水水质。
要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和雨水处理工艺要安全、合理、可靠,使出水安全卫生。
措施:
1、对于非限制性公众出入的景观,应选用包括深度处理的工艺技术(如:膜技
术等)以有效去除各种污染物及营养物,避免藻类繁殖。 (1分)
2、选用合理消毒技术保证景观用水的安全卫生使水中不含有病原微生物。用于
景观用水的游离性余氯应≥1.0mg/L,在有水生动物的场合,应按有关渔业用水标准
进行脱氯,以保护水生动物。 (2分)
3、制定合理、美观的住区水景规划方案;建立健全水景工程的池水、流水、跌
水、喷水、涌水等设施;设置景观循环水净化设施。
(2分)
4、采用生态型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等)。 (2分)
5.6 设施与器具(9分)
目的:鼓励开发应用新型卫生健康的产品;执行节水措施,使用节水器具和设施节约
用水。
要求:贯彻国家相关法规,既要满足用水水质要求,又要节约用水。
措施: 推荐采用卫生健康的用水设施与器具,优先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
易委员会2001年第5号公告《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产品)目录中公布
的设备、器材和器具。住区管网漏损水量应小于住区最高日水量的1%。
5.6.1 设施
游泳池:游泳池补充水质应符合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
★必备条件
按照《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9662 1996)要求,建设和使用技术先进的游泳池循
环水处理设备,禁止采用浪费水资源和不卫生的换水方式。
★必备条件
净水设施:直接饮用水处理设备的出水水质应达到《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
1999) (2分)
5.6.2 器具(9分)
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便器水箱、管材和有关的附属器具。 ★必备条件
坐便器:采用国家推荐的节水型便器水箱,在极度缺水地区试用无水真空抽吸坐便
器。 (2分)
龙 头:根据用水场合的不同,可选用延时自动关闭(延时自闭)式、水力式、光
电感应式和电容感应式等类型水龙头;手压、脚踏、肘动式水龙头;停水自动关闭
(停水自闭)式水龙头;陶瓷片防漏水龙头等节流水龙头 (2分)
淋浴器具:冷、热水混合器具(水温调节器);电磁式淋浴节水装置;节水喷头等。
(2分)
节水型用水家用电器:采用高效节水洗衣机,洗碗机等节水型家电。 (1分)
住区水环境得分总表
项 目 ★ 必 备 条 件 附加得分
计算住区生活用水量、污水排放量及雨水收集量 节水率、回用率指标
给出考虑污水、雨水回用时,需要市政提供的水量 8 分
在计算时,应结合我国各地区水资源分布的特点进技术经济比较 4分
行方案的选取,根据年降水量分成5个地区:丰水区
(1600mm)、多水区(8001600)、过渡区(400800)、
~~
少水区(200400)和缺水区(<200)
~
用水规划
给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应实行雨污分流,靠近城市污
给水系统: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选择合理的给给水系统 4分
水方式 排水系统 2分
若城市供水管网水质不符合《生活饮用水质卫生标
准》GB5749 85,住区生活用水宜采用深度处理系统
水集中处理系统的住区,生活污水可与城市污水一同处
理,住区不单独设化粪池;远离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系统
的住区,生活污水应集中单独处理,处理后水质应达到
排入附近水体的水质要求
污水处理与利用
屋顶雨水:屋顶雨水的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建筑雨水处理与利用 8分
雨水排水系统的有关规范与要求,结合住区的实际情况
进行有效的利用
对于雨水回用系统,应设置雨水初期弃流装置,雨
水调节水池,雨水调节池的容积可按《给水排水设计手
册——城市排水》的设计方法计算,调节水池设计应与
住区内水景设计相结合
地表径流雨水:住区应留有不小于35%的绿化面
积。通过绿地草坪,最大限度增加雨水的自然渗透,以
增大接纳雨水入渗的机率,补给地下水
铺地材料,特别是人行道,应采用多孔材质,以利
于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
住区内严禁冬季使用盐水溶雪,防止污染车辆破坏
生态环境绿化,污染地下水
住区污水处理系统 5分
污水回收利用系统 3分
补充水源水 3分
雨水利用
绿化、景观用水
节水器具与设施 用浪费水资源和不卫生的换水方式
总计得分
绿化用水 7分
景观用水 7分
设施:按照《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9662—1996)要求,器具 9分
建设和使用技术先进的游泳池循环水处理设备,禁止采
器具: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便器水箱、管材和有关
的附属器具
40分 60分
6 材料与资源(100分)
实现建筑材料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少,且能持久;消耗的能源少,
产生的环境负荷小;实现材料的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和可再生使用,其废弃物
不会带来环境问题;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质;减少垃圾
的产出、暴露和运输,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利用,减少对环境污染。
本项目附加分满分为60分,其中:使用绿色建材分项18分;就地取材分项6
分;资源再利用分项9分;住宅室内装修分项12分;垃圾处理分项15分。
6.1 使用绿色建材(30分)
目的:减少建筑材料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不危及人的健康。
要求:从“生产——使用——废弃”全寿命过程评价所用建筑材料的自然资源消耗
(土地与耕地、森林与植被、水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煤、石油、天然气等),
对环境的影响(CO排放、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与粉尘排放、荒漠化等),对人健
2
康的影响(有害气体、粉尘、放射性、生物污染等)。
措施:贯彻“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建住房[1999]295号)”;
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采用推荐的达到国家标准的绿色建材;
所用建筑材料应符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不危及人的健康;
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严格限制实心粘土砖的使用;
在技术经济可能的条件下发展新型结构住宅。
评分:项目得分30分(其中必备得分项12分,附加分18分)
得 分 点 得 分 备 注
所用建筑材料符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不危及人的健康
未使用“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所列的淘汰产品 6分
对所有建筑材料的能源消耗及对环境的影响做出技术分析与评价,符合评
估体系要求
采用新型结构体系 3分
采用推荐的达到国家标准与当地结合的环保型、可再生性建筑材料量大于
50%
装饰装修材料使用环保型、可再生性材料量大于50% 3分
使用了可散发有害气体、粉尘、放射性的材料,但没有使室内污染超过规
定的标准
在政策规定允许条件下,使用了实心粘土砖 -3分
3分
3分
-1分
★(必备得分
项)
6.2 就地取材(10分)
目的:减少材料运输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要求:增加当地生产的建筑材料和制品的比例。
措施:了解当地建筑材料生产与供应的有关信息,在设计与施工这尽可能就地取材。
评分:项目得分10分(其中必备得分项4分,附加分6分)
1.计算使用的当地生产的建筑材料的用量(t)(扣除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外地原
材料的部分)。
注:所谓当地是指距施工现场500 公里范围以内。
2.计算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的总量(t)。
3.计算第1项占第2项的百分比,并以此作为评价指标:
得 分 点 得 分 备 注
低于10% ★(必备得分项)
10%~20% 2.5分
20%~40% 4分
40%~60% 5分
60%~80% 5.5分
80%以上 6分
6.3 资源再利用(15分)
目的:延长建筑材料和建筑部件的使用寿命,实现材料的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
和可再生使用,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
对环境的影响。
6.3.1 旧建筑的改造(5分)
要求:在旧建筑翻修和改造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建筑结构和围护结构。
措施:对现有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进行检测和评估;
对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尚可继续使用的建筑立面和场所环境加以保留;
根据现有建筑的结构和内部空间情况调整用户需求;
在设计文件中,明确现有建筑要保留和拆除的项目。
6.3.2 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5分)
要求:在旧建筑拆除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尚可继续利用的旧建筑材料。
措施:在拆除旧建筑时,对可再利用的材料(如砖石、砌块、预制构件、门窗等)
进行分类处理,用于新建筑的建造或折价进入市场。
6.3.3 施工废弃物的处理(5分)
要求: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中可回收再利用的
材料分离回收和再利用。
措施:制定专门的施工废弃物管理计划书和实施措施;
从施工废弃物中分类回收可再生利用的材料;
确定回收材料的折价处理与市场销路。
评分:项目得分15分,其中6.3.1项5分;6.3.2项5分;6.3.3项5分(若没有
6.3.1项目的实施,则该项目的得分分配到5.1~5.5各项目上,各项目分项总分各
加1分)。(其中必备得分项6分,附加分9分)
6.3.1项 保留原有建筑结构 1分
6.3.2项 折价处理或再利用的建筑材料、部件占总建筑材料的5% 1分
得 分 点 得 分 备 注
实施资源再利用 ★(必备得分)
保留原有建筑的主要立面 1分
保留原有建筑的围护结构 1分
6.3.3项 回收和再利用占产生废弃物的25%(按重量计) 1分
或上述材料和部件占总建筑材料的10%及以上 3分
或回收和再利用达30% 2分
或回收和再利用达40% 3分
6.4 住宅室内装修(20分)
目的:防止住宅室内装修对已有建筑构件或设备的破坏、拆除而造成浪费、产生建
筑垃圾以及降低建筑安全性。
要求:住宅室内装修要与住宅建筑施工相衔接,鼓励住宅一次性装修,不破坏和拆
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
措施:
编制装修菜单、虚拟装修、样板间,编制商品住宅套房装修材料清单及生态性
能,既做到一次性装修,又满足用户个性化的要求。
评分:项目得分20分(附加分12分)
编 号 得 分 点 得 分 备 注
1 组织商品住宅一次性装修 ★(必备得分项)
3 在建筑设计与施工阶段考虑实施装修的设计与施工 2分
4 在装修过程中做到完全不拆毁建筑构件和设备 3分
5 既做到一次性装修到位,又满足用户个性化的要求 3分
6.5 垃圾处理(25分)
目的:实行垃圾分类处理,推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要求:建立垃圾收集处理链,从单户收集、垃圾收集站、集中输运或处理的各个环
节进行全面设计规划与实施。
措施:贯彻落实《建设行业垃圾处理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 2010年规划大纲》、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文件,以指导、规范垃圾处理;
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有标志的容器) ,住宅区内要建立垃圾收集站房;
在充分论证和条件具备的基础上,可考虑建立垃圾生物处理站;
取消公共垃圾道
评分:项目得分25分(其中必备得分项10分,附加分15分)。
垃圾收集处理形式 得 分 点 得 分 备 注
垃圾收集和处理过程没有造成环境污染 ★(必备条件)
1.单户收集方式 容器无泄漏 1分
分类收集 2.5分
运输过程无污染 1分
分类收集与存放 1.5分
不污染环境,不散发臭
味 冷冻处理
周围有绿化隔离 1.5分 同时评分)
垃圾每日清运 2.5分
分类收集和清运 2分
垃圾即时清运 1.5分 4.垃圾集中运输
1.5分 2.住区设垃圾站
(第2项与第3项不
3.住区若不设垃圾站
(第4项与第5项不
同时评分)
5.住区自设垃圾处理站 排放物无二次污染 2分
密闭清运 2分
压缩运输 2.5分
处理过程无污染 2分
残留物无害 2分
材料与资源得分总表
项 目 ★ 必 备 条 件 附加得分
使用绿色建材 所用建筑材料符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18分
就地取材 高于10% ~80% 6分
资源再利用 实施资源再利用 9分
住宅室内装修 组织商品住宅一次性装修到位 12分
垃圾处理 垃圾收集和处理过程没有造成环境污染 15分
总计得分 40分 60分
范”,不危及人的健康
术语及参考文献
术语
耕地: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
地形:在地理学中即“地貌”,地表面起伏的状态和位于地表面所有固定物的总称。
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中供公众付费乘坐的电车、汽车、地铁列车、轻轨列车和出租汽车等交通
工具。
保水性:降水后就地渗透的水量与整个降水量之比。
空地率(OSR):(住区总用地面积—总建筑基底面积)/总建筑面积。
开敞空间:
满足住区居民进行不同室外活动的需要,包括花园、体育用地、游戏场地、广场和公众
聚会场所。
绿地率:住区绿化用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
乔木:主干明显而直立,分枝繁盛的木本植物。
微气候:由小下垫面构造特性所决定的发生在地表(一般指土壤表面)1.5-2.0米大气层中的
气候特点和气候变化。
热岛效应:由于城市中人口高度密集,以及在城市特殊下垫面(“下垫面”是气候学术语,指直
接与大气下表面接触的地表层)和城市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城市中心区气温高于城市郊
区的现象。
建筑物耗冷量指标 index of cool loss of building
按照夏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
耗的需要由空调设备提供的冷量。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 index of heat loss of building
按照冬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
耗的需要由采暖设备提供的热量。
房间自然室温 room ba temperature
自然室温指的是不考虑采暖或空调时的房间环境温度;它由建筑围护结构,气象状况和室
内热源唯一决定。
采暖度日数(HDD18)heating degree day bad on 18℃
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低于18℃时,将低于18℃的度数乘以1天,并将此乘积累
加。
空调度日数(CDD26)cooling degree day bad on 26℃
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高于26℃时,将高于26℃的度数减去26℃以后的值乘以1
天,并将此乘积累加。
单位面积单位能耗污染物年排放指标 annual exhaust index of contamination bad unit
area and unit energy
根据住区建筑总能源组成情况,计算单位能耗每年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单位建筑面积的
污染物排放量。
节水率:(总用水量定额值—市政供给的自来水水量)/总用水量定额值 %
回用率:(回用水量/总排水量)%
绿色环保建材:在生长过程中消耗的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较少,可以再生利用的无害建材。
无害建材: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不散发有害或者致人过敏的物质,没有影响人体健康的放射性,
不孳生细菌的建材。
可再生能源:指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水力能、生物能等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辐射和引力的
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指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
一次性装修:开发商根据业主的要求一次装修到位后交房,而非提供毛坯房供业主自行装修。
垃圾处理站:住区的垃圾收集、分类、打包和运输设施。
参考文献
1、《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二版)(LEED2.0)
2、《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
3、《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试行)
4、《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建住房[1999]295号)
5、《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评估体系有关子项的评分标准及办法
1. 《能源与环境》子项评分标准及办法
1.1 建筑主体节能(40分)
以建筑主体节能的综合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即建筑物耗热量指标、建筑物耗冷
量指标和房间自然室温。建筑主体节能的综合指标应采取动态模拟计算,计算软件
为清华大学开发的DeST或美国能源部开发的DOE-2。
建筑主体节能评分表 附表1
建筑所在基本分(18分)
热工分区 (满足★必备条件)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必须满足国家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满分14分
95)、《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建筑物耗热量指标每低于
(JGJ13—2001)中规定限值;夏季房采暖地区标准限值的5%
间自然室温超过29℃的累计小时数不时,加1.5分,连续累计
得高于规定限值(800小时)★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必须满足国家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满分14分
95)、《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建筑物耗热量指标每低于
(JGJ13—2001)中规定限值;夏季房采暖地区标准限值的5%
间自然室温超过29℃的累计小时数不时,加1.5分,连续累计
得高于规定限值★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和“建筑物耗满分12分 满分10分
冷量指标”必须同时满足《夏热冬冷建筑物耗冷量指标每低于建筑物耗热量指标每低于夏热冬冷
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标准限值的5%时,加1.5采暖地区标准限值的5%地 区
(JGJ134—2001)中规定的限值★ 分,连续累计 时,加1.5分,连续累计
“建筑物耗冷量指标”必须满足由现
行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满分8分
计标准》(JGJ134—2001)修正而得的夏热冬暖房间自然室温低于16℃的
建筑物耗冷量指标限值; 地 区 累计小时数每比规定限值
冬季房间自然室温低于16℃的累计小少5%,加1分,连续累计
时数不得高于规定的限值★
冬季冬季房间自然室温低于16℃的累满分8分
计小时数不得高于规定的限值;夏季房间自然室温低于16℃的
房间自然室温超过29℃的累计小时数累计小时数每比规定限值
不得高于规定的限值★ 少5%,加1分,连续累计
附加分
冬季节能 夏季节能
满分8分
房间自然室温超过29℃的
累计小时数每比规定的限严寒地区
值少5%时,加1分,连续
累计
满分8分
房间自然室温超过29℃的
累计小时数每比规定的限寒冷地区
值少5%时,加1分,连续
累计
满分14分
房间自然室温超过29℃的
累计小时数每比规定的限
值少5%时,加1.5分,连
续累计
满分14分
房间自然室温超过29℃的
累计小时数每比规定限值温和地区
少5%,加1.5分,连续累
计
说明:
1. 评价中以建筑中每一户型的建筑物耗热量指标和建筑物耗冷量指标作为评价对象(只有所有户型的
2. 对于房间自然室温的评价,应以建筑中某个房间(不包括厨房、卫生间等辅助用房)的自然室温分
3. 寒冷地区空调度日数(CDD26)超过50℃·d的城市,夏季节能的评价指标除了房间自然室温分布指
建筑耗能量指标均满足要求时才能获得基本分),同时对于整栋建筑的评价可根据不同户型的建筑耗
能量指标的评价结果加权平均而得;
布情况为评价对象,对于整栋建筑的评价可根据建筑中不同房间的自然室温的评价结果加权平均而
得;
标(高于
4. 夏热冬冷地区采暖度日数(HDD18)小于1400℃·d的城市,冬季节能的评价指标除了建筑物耗热量
29℃的累计小时数)外,还应包含建筑物耗冷量指标,具体的限值参照《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表5.0.5。
指标外,还应包含房间自然室温分布指标(低于16℃的累计小时数)。
计算建筑物耗热量指标和建筑物耗冷量指标时,室内热扰、通风换气次数应按照国家相关的节能标
准的规定设定;计算房间自然室温时,室内热扰的设定参照国家相关的节能标准,室内外通风换气
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室外新风的可利用程度(温度、风量)。
自然室温>29℃的 自然室温<16℃的
累计小时数限值(h) 累计小时数限值(h)
800 严寒地区
1200 寒冷地区
1500 120
2000 80
1000 60 温和地区
5.
相 关 指 标 附表2
热工分区
夏热冬冷
地 区
夏热冬暖
地 区
1.2 常规能源系统的优化利用 (40分)
采暖与空调系统总分为28分,其中基本分总分为13分,附加分总分为15分。
采暖与空调各自按10分评价,并分别乘以自己的加权因子。不同地区采暖系统和空
调系统的加权因子不一样,如表3.1所示。
附表3
不同地区 备 注
严寒地区 1.8 1.0
寒冷地区 1.6 1.2
夏热冬冷地区 1.3 1.5 采暖度日数(HDD18)>1400℃·d
夏热冬冷地区 1.2 1.6 采暖度日数(HDD18)<1400℃·d
夏热冬暖地区 1.0 1.8
温和地区 1.3 1.5
采暖系统 空调系统
加权因子 加权因子
采暖系统
采暖系统与空调系统相加以后总分为28分,采暖系统的总分因地区不同而有所
差别,参见附表3中不同地区的空调系统的加权因子。同一地区不同采暖系统形式
的得分如表附表4所示,分别包括基本分(满足必要条件可得基本分)、附加分。起
评得分总分与附表3中该地区的采暖系统加权因子相乘即为该采暖系统的最终得
分。基本分和附加分累加后不得超过表中满分。
附表4
系统 满
形式 分
余热或5%~8%,
废热供0.25分 0.5分 0.5分 7.5 10
热 <5%,0.5分
住区燃热电比≥0.3,
气热电加1分,每增加
(冷)联0.05加0.5分,
供 加满为止
基
准
分
附加分
输送动力消输送配 有分户末端有
2
耗/m 热损失 热计量 温控阀
2
1~2W/m;泵数控制,
0.25分 0.25分;
2
<1W/m; 变频泵控制,
0.5分 0.5分
同上 同上 6.5 10 同上 0.5分 0.5分
调节方式 其它
城市热5%~8%,
网集中6 10 同上 同上 0. 5分 0.5分 0.5分 同上
供热 <5%,1分
分户水
源热泵
EER≥4.5, 加
0.5分;在此基
础上 每增加6.5 9 同上 同上 无 1分
0.25加0.5分,
加满为止
同上 6 9 同上 同上 0.25分 0.5分 0.5分
EER≥2.6,加
0.5分;在此基
础上每增加0.15.5 9 无 变频,1.5分 无 无 0.5分
加0.5分,加满
为止
同上 1~2W/m;泵数控制,
集中水
源热泵
分户地
源热泵
集中地
源热泵
分户风
冷热泵
6.5 9 同上 同上 同上 0.5分 0.5分
6 9 同上 同上 同上 0.5 0.5分
5%~8%,
<5%,0.5分
集中风0.25分 0.25分
冷热泵 <1W/m;0.5变频泵控制,
地热 5.5 8.5 同上 同上 同上 0.5分 1分
集中燃
气热泵
分户燃同上
气热泵*
模块式
燃气炉
分户燃
气炉采5.5 8 无 无 无 无 2.5分
暖*
住区燃5%~8%,
油(或燃0.25分 4 7 0.5分 0.5分
气)房 <5%,0.5分
住区燃
煤锅炉
分户电
热膜或有蓄热装置,
电暖气3.5分
采暖
电锅炉1~2W/m;泵数控制,
房 0.25分 0.25分 有蓄热装置,4
集中供<1W/m;0.5变频泵控制,分
热 分 0.5分
5.5 8.5 0.25分 0.5分 0.5分
2
分 0.5分
2
5%~8%,
<5%,0.5分
EER≥0.9, 加
0.5分;在此基
础上每增加0.15.5 8.5 同上 同上 同上 0.5 0.5分
加0.5分,加满
为止
5.5 8.5 无 变频,1.5分 无 无 0.5分
5.5 8 同上 无 同上 0.5分 1分
1~2W/m;泵数控制,
0.25分 0.25分
2
<1W/m;0.5变频泵控制,
分 0.5分
同上 同上 同上 3.5 7 0.5分 0.5分
2
2.5 7 无 无 无 无 1分
2
2
1.5 7 0.25分 0.5分 0.5分
5%~8%,
<5%,0.5分
*对于使用分户燃气采暖的(包括分户燃气热泵),若有组织地将燃烧废气进行高空排放,加1分。
如果建筑主体设计满足冬季无采暖时自然室温低于16℃的累计小时数低于规定
的限值则认为无需采暖,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设置空调系统,则采暖系统评价部分的
得分为7.5分乘以该地区采暖系统的加权因子。
如果对于上述不需要采暖的建筑设置了采暖系统,则需要对其采暖系统的性能
进行评价,但采暖系统的得分最高不得超过未设采暖系统情况下的最后得分。
空调系统
空调系统与采暖系统相加以后总分为28分,空调系统的总分因地区不同而有所
差别,参见附表3中不同地区空调系统的加权因子。同一地区不同空调系统形式的
得分如表附表5所示,分别包括基本分(满足必要条件可得基本分)、附加分。起评
得分总分与附表3中该地区的空调系统加权因子相乘即为该空调系统的最终得分。
基本分和附加分累加后不得超过表中满分。
附表5
系统形满
式 分
工业余
热或废
热的吸8 10 0.5分 0.5分
收式制
冷
基
本
分
附加分
输送动力消输送配 有分户末端有
2
耗/m 热损失 热计量 温控阀
1~2W/m;泵数控制,5%~8%,
0.25分 0.25分; 0.25分
2
<1W/m; 变频泵控制,<5%,
0.5分 0.5分 0.5分
2
调节方式 其他
住区热加1分;在此
电冷三6.5 9.5 同上 同上 同上 0.5分 0.5分 基础上每增
联供 加0.05加
分户水
源热泵
集中水
源热泵
分户地0.25分
源热泵 <5%,
集中地
源热泵
分户风EER在2.6的
冷空调基础上每增
器(热加0.1加0.5
泵) 分,加满为止
6.5 9 同上 同上 无 无 0.5分 基础上每增
热电比≥
0.3,
0.5分,加满
为止
EER≥4.5,加
0.5分;在此
加0.2加0.5
分,加满为止
同上 6 9 同上 同上 无 0.5分 0.5分
5%~8%,
0.5分
同上 6 9 同上 同上 0.5分 1分
6.5 9 同上 同上 无 1分
5 8 无 变频,1.5分 无 无 0.5分
集中风1~2W/m;泵数控制,
冷空调0.25分 0.25分;
器(热<1W/m;0.5变频泵控制,
泵) 分 0.5分
集中燃基础上每增
气热泵 加0.1加0.5
分户燃
气热泵*
分户单
冷空调4.5 7.5 无 变频,1分 无 无 无
器
住区电
或燃气
(油)驱
动集中
制冷机
组
其它蒸
发型集
中吸收
式制冷
4.5 7.5 无 0.5分 0.5分 同上
2
同上 同上 4.5 7.5 同上 0.5 0.5分
2
EER在0.9的
分,加满为止
同上 5 8 无 变频,1分 无 无 0.5分
EER在2.4的
基础上每增
加0.1加0.5
分,加满为止
4 7.5 同上 同上 0.5分; 0.5分 1分
5%~8%,
<5%,1分
3 7 同上 同上 同上 0.5分 1分
*对于使用分户燃气热泵的,若有组织地将燃烧废气进行高空排放,加1分。
如果建筑主体设计满足夏季无空调时的房间自然室温高于29℃的累计小时数低
于规定的限值则认为不需要空调,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设置空调系统,则空调系统评
价部分的得分为7.5分乘以该地区空调系统的加权因子。
如果不需要空调的建筑却设置了空调系统,则需要对其空调系统的性能进行评
价,但空调系统部分的得分最高不得超过无空调系统情况下的最后得分。
鼓励同时需要采暖和空调的住区共用一套系统,同时应提高系统的效率。
对于这类住区,采暖、空调系统应合并在一起进行评分,即该系统的得分为采
暖、空调系统单独评价时得分之和(此时空调、采暖系统的得分依然是乘以不同地
区的加权因子之后的得分,包括基本分和附加分)。同时,若该系统的输送动力能耗
控制在2W/m2以下,输送配热损失控制在5%以下,则附加分的得分(采暖、空调
附加分之和)将乘以1.2的系数(此时空调、采暖系统的附加分得分依然是乘以不
同地区的加权因子之后的得分)。但对于系统效率不能满足上述要求的,不给予额外
的加分。
热水供应系统(5分)
基本分和附加分累加后不得超过表中满分。
附表6
系统形式 基本分 满 分
工业余热或废1~2W/m;0.25分 泵数控制,0.25分; 5%~8%,0.25分
热 <1W/m;0.5分 变频泵控制,0.5分 <5%,0.5分
4 5
输送动力消耗/m 调节方式 输送配热损失
2
2
2
附 加 分
住区燃气热电
(冷)联供
城市热网集中
供热
分户燃气炉采
暖系统
3.5 5 同上 同上 同上
2.5 4 同上 同上 同上
3 4 燃烧废气集中高空排放,1分
专门设置住区锅炉房集中制备生活热水不得参评。当建筑中没有指定设置任何
使用常规能源的热水制备系统时,则生活热水系统部分的得分为3.5分。
1.3 能耗对环境的影响(10分)
评分方法:
以住区中建筑总耗能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各种污染物(CO、SO、NO、悬浮
22x
颗粒物)的单位面积年排放指标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评分。
不同能源单位能耗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如下表所示。其中,每度电产生的污染物
指标国家标准计算而得。
附表7
排放指标 单位 电 天然气 燃油 煤 其他
CO kg/kW 0.95 0.1984 0.31 0.39
2
SO mg/kW 6400 9.5 975.24 1702.8
2
NO mg/kW 3632 576.2 1066.4 1238.4
X
总悬浮颗粒物(TSP) mg/kW 880 21.5 139.2 703
注:煤的含硫量平均按1%计算,油的含硫量平均按0.6%计算,发电煤耗按400g/ kW。煤的平均燃烧效率
按80%计算。
各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1)建筑耗能CO的单位面积污染物年排放指标(单位:kg/m•a)
2
2
计算公式
WwQ/A
COCOii
22
i1,n
式中 为单位建筑面积CO年平均排放量(kg/m•a);为住区排放CO建
W
CO
2
22
2
n
筑耗能的种类数;第建筑耗能的CO排放量;第建筑耗能的年总设计
ww
COiCOi
22
ii
2
Q
i
用量;住区总建筑面积数(m)。
A
2
2)建筑耗能SO的单位面积污染物年排放指标(单位:mg/m•a)
2
2
计算公式
WwQ/A
SOSOii
22
i1,n
式中 为单位建筑面积SO年平均排放量(mg/m•a);为住区排放SO建
W
SO
2
22
2
n
筑耗能的种类数;第建筑耗能的SO排放量。
w
SOi
i
2
2
3)建筑耗能Nox的单位面积污染物年排放指标(单位:mg/m•a)
2
计算公式
WwQ/A
NOxNOxii
i1,n
式中 为单位建筑面积NO年平均排放量(mg/m•a);为住区排放NO建
W
SO
2
xx
2
n
筑耗能的种类数;第建筑耗能的NO排放量(对同一种燃料,对不同的燃烧系
w
SOi
2
i
x
统,当单位NO排放量不同时,应分别叠加)。
x
4)建筑耗能总悬浮颗粒物(TSP)的单位面积污染物年排放指标(单位:
mg/( m•a))。
2
计算公式
WwQ/A
TSPTSPii
i1,n
2
式中 为单位建筑面积TSP年平均排放量(mg/m•a);为住区排放TSP
W
TSP
n
建筑耗能的种类数;第建筑耗能的TSP排放量(对同一种燃料,对不同的燃
w
TSPi
i
烧系统,当单位TSP排放量不同时,应分别叠加)。
评分表如下所示。
附表8
大气污染物 必要条件 分数 备注
CO排放指标 总分3分
2
规定CO排放?kg/m·a
2
SO排放指标 总分3分
2
规定SO排放量为?mg/ 不得超过规定
2
2
m·a标准★
NO排放指标 总分2分
X
2
不得超过规定基本分 达到规定排放量得基本分;每低于规定标
标准★ 1分 准5%,加0.5分,累积到满分为止。
基本分
1分
基本分
1分
总分2分
基本分 规定TSP排放量为?mg/ 不得超过规定
1分 m·a 标准★
2
规定NO排放量为?mg/m·a
X
不得超过规定
标准★
达到规定标准得基本分;
每低于规定标准5%,加0.5分,累积到满
分为止。
达到规定标准得基本分;
家用燃烧设备设有集中高空排烟系统,加
0.5分;
每低于规定标准5%,加0.5分,累积到满
分为止。
达到规定标准得基本分;
每低于规定标准5%,加0.5分;累积到满
分为止。
总悬浮颗粒物(TSP)排放
指标
2
不得排放(或泄
其它 漏)对人体健康
有害的物质★
注:由于采暖和空调使的全国各地的建筑耗能相差较大,按采暖与空调分区分别制定有关排放标准。照明
和家用电器用电不计算在内。
2.《室内空气质量》子项的评价方法
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由于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低浓度污染物种类多,因此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污
染物作为评价指标,来全面公正地反映室内空气品质的状况。对于以烟雾污染为主
的场合,其评价指标有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IP)、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对于
以人为主要污染源的场合,二氧化碳可作为室内人的生物散发物的污染程度的评价
指标,也可作为反映室内通风情况的评价指标。甲醛和苯并(a)芘浓度是评价建筑
材料有机物释放物(VOC)对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指标。平衡当量氡浓度年平均值是
建筑材料内所含氡及其子体对居住者的附加照射量的评价指标。室内细菌总数作为
室内空气细菌学的评价指标,它也反映了室内人员密度、活动强度和通风状况。
2.2 有害物质评价指标 表1
有害物质名称 评价标准 室内空气卫生标准
CO(%)(重量比) 0.07 0.10 GB/T 17094—1997
2
3②
CO (mg/m) 4.00 5.00 GB 9663—1996
3②
SO (mg/m) 0.05 0.15 GB/T 17097—1997
2
3②
NO (mg/m) 0.05 0.10 GB/T 17096—1997
X
3②
可吸入颗粒物(mg/m) 0.05 0.15 GB/T 17095—1997
菌落(个/皿)(沉降法) 10 45 GB/T 17093—1997
3③
甲醛(mg/m) 0.05 0.08 GB/T 16127—1995
3
苯并(a)芘(μg/100m ) 0.1 0.1 WS/T 182—1999
3
平衡当量氡浓度年平均值(Bq/m) 100 100 GB/T 16146—1995
①
①
注:
① GB 9663—1996 《旅店业卫生标准》
② GB 3095—198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③ TJ 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T 17094—1997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GB/T 17097—1997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硫卫生标准》
GB/T 17096—1997 《室内空气中氮氧化物卫生标准》
GB/T 17095—1997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
GB/T 17093—1997 《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卫生标准》
GB/T 16127—1995 《室内空气中甲醛卫生标准》
WS/T 182—1999 《室内空气中苯并(a)芘卫生标准》
GB/T 16146—1995 《住房内氡浓度控制标准》
2.3 室内空气质量客观评价
1) 采用大气质量指数法来表征环境质量现状。即直接测量室内污染物浓度,评价
指标的测定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和归纳成指数值。
污染物的分指数:表示某个污染物浓度与其标准上限值间的距离。
R
C
(1)
R
i
S
i
算术叠加指数:各种污染物分指数之和,作为客观评价叠加指数。
P
n
C
(2)
P
i
i1
S
i
算术平均指数:各种污染物分指数之平均值,作为客观评价平均指数。
Q
1
n
C
i
(3)
Q
nS
i1
i
综合指数:兼顾最高分指数和平均分指数,作为客观评价综合指数。
I
CC
ni
CC
12
1
n
1/2
,,)•()]I[max(
(4)
SSSnS
12ni
i1
式中 ── 实测污染物浓度的平均值,作为客观评价指标。
C
i
── 该污染物的室内标准上限值,/作为权重系数。
S1S
ii
2) 室内空气质量分级基准
表 2
分 级 特 点
清 洁 适宜于人类生活
未污染 各环境要素的污染物均不超标,人类生活正常
轻污染 至少有1个环境要素的污染物超标,除了敏感者
中污染 一般有2~3个环境要素的污染物超标,人群健康
重污染 一般有3~4个环境要素的污染物超标,人群健康
外,一般不会发生急慢性中毒
明显受害,敏感者受害严重
明显受害,敏感者可能死亡
室内空气质量等级 等级评语 客观评价综合指数
Ⅰ 清 洁 ≤0.49
Ⅱ 未污染 0.50~0.99
Ⅲ 轻污染 1.00~1.49
Ⅳ 中污染 1.50~1.99
Ⅴ 重污染 ≥2.00
3). 室内空气质量等级
表 3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19:37: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47554321740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第三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第三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